《(通用版)高三語文一輪復習 特色訓練2 論述類文本題型追根練-人教版高三語文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用版)高三語文一輪復習 特色訓練2 論述類文本題型追根練-人教版高三語文試題(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特色訓練2 論述類文本題型追根練(厘清文脈→答對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戰(zhàn)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chuàng)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演化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1枚骨針和141件鉆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fā)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于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jù)文獻記載
2、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zhàn)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之交。深衣剪裁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制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于朝祭之服。
秦漢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zhàn)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fā)展。西漢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張
3、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于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秦代服制與戰(zhàn)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余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為區(qū)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qū)分官階的標識。漢初,由于統(tǒng)治者采取了休養(yǎng)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恢復發(fā)展,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得到了長足提高。當時民間手工業(yè)最普遍的就是紡織業(yè)。這一時期絲綢錦繡產量極多。漢代的紡織工藝也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代創(chuàng)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使?jié)h代
4、人對人類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到“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又舍棄了它的消極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觀點,注意了自然規(guī)律與人的目的的統(tǒng)一性,堅信廣大的外部世界存在著無限豐富多樣的美,人們應當積極地去發(fā)現(xiàn)、占有,進而享受這種美?!?
(選自《中國古代服飾特點及演變》,有刪減)
先厘清文脈
細覽文本結構圖,補出空白之處的內容。
以時間為序
產生時間
服飾特點
服飾演變史
舊石器時代晚期
獸皮類材料,縫制簡單
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fā)端
(1)
皮、革、絲、麻類材料,絲麻織物已占重要地位
初步建立中國冠服制度
周代
5、服飾繁簡不同,上衣下裳分明
(2)
春秋戰(zhàn)國
服飾材料日益精細,(3)
深衣開始出現(xiàn)
秦漢時期
衣料較前豐富,深衣得到了發(fā)展
秦代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漢代(4)
參考答案:(1)商代 (2)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3)品種名目日見繁多 (4)有了輿服制度
再答對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史料記載衣裳或由黃帝創(chuàng)造,而服飾演化史的源頭則要追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
B.由于紡織技
6、術的進展,商代衣服材料已擯棄皮革,以絲麻織物為主,甚至出現(xiàn)了極薄的綢子。
C.夏商周時期,冠服制度建立。春秋戰(zhàn)國之交深衣形成,秦代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漢代出現(xiàn)輿服制度。
D.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此后無論服飾如何發(fā)展,始終都有上衣下裳分明的樣式。
解析:選A B項,“商代衣服材料已擯棄皮革”,理解錯誤,原文是說“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于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占重要地位”。C項,“夏商周時期,冠服制度建立”分析錯誤,原文是說“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D項,“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混淆概念,應該是“
7、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服飾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按照時間順序主要論述了從商代到秦漢時期中國服飾文化的特點及其發(fā)展演變過程。
B.文章第一段通過史料、出土文物及其山頂洞人遺址中的骨針、裝飾品,追溯了服飾演化史的源頭。
C.文章在論證中多次提到等級差別,表明了封建社會等級森嚴,腐敗黑暗,穿衣由身份決定的觀點。
D.對于中國服飾的發(fā)展,文章不僅分析了與其相關的各種因素,還指出了它的內涵和意義。
解析:選C C項,“表明了封建社會等級森嚴,腐敗黑暗,穿衣由身份決定的觀點”無中生有。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織繡工藝得到了巨大進步,衣料不斷精細豐富,促進了服裝的不斷完善。
B.漢代絲綢錦繡產量極多,紡織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這都與統(tǒng)治者的政策有密切關系。
C.因為漢代人在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對自身的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所以他們能將自然規(guī)律與人的目的統(tǒng)一起來。
D.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深衣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是庶人百姓的禮服,據(jù)此當時社會等級的差別可見一斑。
解析:選C C項,因果倒置。應為“漢人注意了自然規(guī)律與人的目的的統(tǒng)一性”,所以在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對自身的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