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2節(jié) 第1課時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課件 湘教版必修1 .ppt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2節(jié) 第1課時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課件 湘教版必修1 .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2節(jié) 第1課時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課件 湘教版必修1 .ppt(6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成才之路地理,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湘教版 必修1,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節(jié) 地球表面形態(tài),第1課時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課時目標導航,課堂導學探究,基礎訓練達標,能力提升鞏固,1.知道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主要表現(xiàn)形式及基本的地質構造類型。 2.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及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3.掌握地表形態(tài)成因的分析方法,會判讀各種地質剖面圖。,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tài) ●基礎梳理 1.變化原因 _________和_________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2.內、外力作用比較,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內部,太陽能,地殼運動,破壞,堆積,●歸納提升 1.導致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力量 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內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內外力作用比較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都是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二者既有差異,又有聯(lián)系,具體如下表:,特別提醒: (1)地質作用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態(tài)、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fā)生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根據(jù)能量來源不同劃分的。 (2)內外力作用的聯(lián)系 ①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總是同時改變著地表形態(tài),但它們總是從相反的方面改變地表形態(tài)。,②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點或者同一地點的不同時期,往往表現(xiàn)為某一種地質作用占優(yōu)勢。一般來說,內力作用對地殼的發(fā)展變化起主導作用。③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態(tài),并且由此分異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3)據(jù)科學家計算,兩千萬年來珠穆朗瑪峰地區(qū)一共抬升了約兩萬米,可珠穆朗瑪峰的海拔目前只有8844.43米;黃河每年將16億噸左右的泥沙輸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長期以來渤海的形狀和深度基本未變。請分析其中的原因。,珠穆朗瑪峰地區(qū)在受內力地殼抬升的同時,又受外力的侵蝕作用,但仍以內力作用為主;渤海地區(qū)在受外力泥沙沉積的同時,地殼又在不斷下降。內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作用的結果往往交織在一起。,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基礎梳理 1.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巖石圈,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消亡,生長,(3)板塊運動對宏觀地形的影響: ①如圖中a是_____板塊互相擠壓碰撞地帶,形成_________山脈、青藏高原。 ②如圖中b是_____板塊與大洋板塊擠壓碰撞地帶,形成了深邃的_____、島弧、海岸山脈。 ③如圖中d是_____板塊內部張裂地帶,形成了___________。,大陸,喜馬拉雅,大陸,海溝,陸地,東非裂谷帶,2.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1)地質構造:由_________引起的地層傾斜、彎曲,甚是斷裂的情形。 (2)地質構造類型:_____和_____。,,地殼運動,褶皺,斷層,①褶皺:圖中A、B處水平巖層發(fā)生_____,形成_____。其中A處巖層中間_________起,叫_____。B處巖層中間_________,叫_____。 ②斷層:圖中C處巖層發(fā)生_____,并沿斷裂面產生顯著的_____,稱為_____構造。其中E處叫_____,常發(fā)育成___________;D處叫_____,常發(fā)育成___________。 3.火山、地震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1)常見火山地貌:_______、火山口等。 (2)地震活動:常造成地殼___________。,彎曲,褶皺,向上隆,背斜,向下凹陷,向斜,斷裂,位移,斷層,地壘,陡峻的山峰,地塹,盆地或谷地,火山錐,斷裂和錯動,●合作探究 1.讀教材P34圖2—10“六大板塊分布示意”,據(jù)圖探究以下問題: (1)赤道穿過了哪些板塊?格陵蘭島和阿拉伯半島分別位于哪個板塊?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西洋位于哪些板塊之上?大西洋面積在不斷擴大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3)喜馬拉雅山脈及安第斯山脈是怎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讀教材P38圖2—13“東非裂谷帶示意”,據(jù)圖探究以下問題: (1)從圖中可知:東非裂谷帶南起________河口,向北經過________海,綿延到________地溝。 (2)東非裂谷帶屬于________(地壘或地塹),大部分是________板塊內部的小板塊彼此分離而形成的。 (3)該裂谷帶內火山成群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提示:1.(1)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 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2)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大西洋洋底的海嶺是生長邊界,處在不斷張裂中。(3)喜馬拉雅山脈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碰撞擠壓隆起而形成的;安第斯山脈是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相碰撞擠壓隆起而形成的。 2.(1)贊比西 紅 約旦 (2)地塹 非洲 (3)東非裂谷帶位于非洲板塊內部的小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球內部的熱能易從這些地區(qū)釋放出來,故多火山。,●歸納提升 1.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1)板塊構造學說:地球上的巖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六大板塊,大板塊可分為若干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相對運動狀態(tài),板塊運動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 (2)板塊的劃分:全球巖石圈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組成。每個大板塊又可劃分為若干小板塊。如下圖所示:,圖注:①六大板塊的范圍與大洲、大洋的范圍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水域,其他的板塊都包含有海洋和陸地。②板塊的邊界有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消亡邊界是板塊相向運動形成的,表現(xiàn)為海溝或造山帶;生長邊界是板塊相反方向運動形成的,表現(xiàn)為海嶺或斷層。生長邊界多分布于大洋中部,消亡邊界多分布于海陸交界地帶。,特別提醒: (1)板塊是地球巖石圈被斷裂分割成的單元,而不是地殼的單元,也不是硅鋁層的單元。 (2)澳大利亞大陸屬于印度洋板塊;冰島位于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的生長邊界;大型山系、大島弧鏈幾乎都是消亡邊界。如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日本、馬來群島、新西蘭等地,均是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島弧。 (3)屬于亞歐大陸的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屬于印度洋板塊。,(4)落基山脈是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脈是南極洲板塊同美洲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形成的。 (5)雅魯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分界線,喜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塊上。 (3)板塊運動及地殼活動: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于不斷的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火山、地震最集中的地帶。 (4)板塊運動形成的宏觀地形:板塊相對移動而發(fā)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別提醒: (1)可把平面圖轉換為剖面圖,換個角度認識和理解板塊運動和相應的宏觀地表,如下圖所示: (2)判斷海底巖石新老關系的方法 離海嶺越近,其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晚,離海嶺越遠,其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早。或者說離海溝越近,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早,離海溝越遠,形成的地質年代越晚。進行上述判斷時參照的必須是同一個海嶺或者海溝。,(3)板塊構造學說的其他應用 ①利用邊界類型可判斷某海域或兩大陸之間距離的變化趨勢。如紅海地處板塊生長邊界處,因此其面積將逐漸變大,而地中海地處板塊消亡邊界,因此其面積將逐漸變小,其兩側的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之間距離將逐漸變小。 ②解釋火山、地震分布的規(guī)律: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而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活躍,因此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活動。,(2013海南)下圖為“某半島地形圖”。讀圖完成(1)~(2)題。,●典例剖析,,(1)該半島火山活動頻繁,是因為受到( ) A.太平洋板塊張裂的影響 B.印度洋板塊張裂的影響 C.印度洋板塊擠壓的影響 D.太平洋板塊擠壓的影響 (2)當?shù)鼐用穹€(wěn)定的用電來源于( ) A.地熱能 B.風能 C.水能 D.太陽能,解析:第(1)題,根據(jù)圖中的經緯度排列判斷:圖中的緯度為北緯,經度為東經。所以圖示半島是北太平洋的勘察加半島。板塊內部地殼相對穩(wěn)定,板塊邊界地殼活動頻繁,該半島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導致該半島火山活動頻繁。第(2)題,該半島位于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所以地熱能資源豐富。解答本題需要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由圖中多火山可知此地地熱能資源豐富。 答案:(1)D (2)A,(2014浙江溫州二模)讀圖,回答(1)~(2)題。,,,(1)圖甲的①②③④四處中,與圖乙所示的地殼運動最相符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2)圖乙所示地殼運動最可能形成( ) A.海溝 B.海嶺 C.褶皺山 D.裂谷 解析:第(1)題,圖乙顯示的是張裂運動,是巖漿上升形成巖石之處;圖甲中②屬于東非裂谷帶的一部分,地殼運動形式與圖乙最相符。第(2)題,張裂邊界一般易形成裂谷和海嶺,再結合圖中斷層箭頭運動方向,可判斷張裂處總體上呈下降趨勢,故最可能形成裂谷。 答案:(1)B (2)D,(2)構造地貌 由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具體如下表:,特別提醒: (1)地質構造規(guī)律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地質構造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研究地質構造可有利于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2)地質構造≠構造地貌 地質構造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和變位,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構造地貌是地質構造的表現(xiàn)形式。 (3)地質構造的判斷方法 ①“形態(tài)+新老”巧斷背、向斜 a.根據(jù)巖層形態(tài)判斷:當巖層形態(tài)完整時,可直接根據(jù)巖層的彎曲方向判斷構造和地形。 巖層向上拱起的為背斜,巖層向下彎曲的為向斜。,b.根據(jù)巖層新老關系判斷:當巖層不完整時,用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地質構造,這是判斷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據(jù)。(注意新老關系的對比是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的。)如圖所示,背斜構造的中部巖層老,兩翼巖層新;向斜構造的中部巖層新,兩翼巖層老。所以A為背斜,B為向斜。,,②“斷裂+位移”巧斷斷層構造 判斷某一地質構造是不是斷層的依據(jù)有兩個:一是看它是不是巖石受力張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才是斷層。,3.火山、地震活動和地表形態(tài) 火山噴發(fā)和地震都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通常發(fā)生在板塊交界處。,特別提醒 (1)在板塊交界處因地殼活躍多有火山、地震分布,世界上形成環(huán)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兩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帶。 (2)火山噴發(fā)的影響:不利方面有破壞田園、村鎮(zhèn),引起地震,建筑物倒塌,漂浮的火山灰會導致大氣污染加劇,能見度降低,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有利方面是會給人們帶來肥沃的火山灰和豐富的硫磺資源。,(2014山東卷)下圖(a)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實習的觀測點分布圖,①~④為觀測點編號。圖(b)為該班某小組在其中一個觀測點所做的記錄卡片。完成(1)~(2)題。,●典例剖析,,(1)根據(jù)圖(b)中記錄的信息判斷,卡片中“觀測點編號”應為圖(a)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圖(b)中地質剖面示意圖所示沉積巖層由老到新的順序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解析:第(1)題,由圖(b)中信息可知,該觀測點位于甲山西南,且高程為120 m,圖中①②兩地位于甲山西南,而①地海拔低于100 m,②地海拔為100-200 m。第(2)題,圖中Ⅲ巖層為上覆新形成的沉積巖層,故Ⅲ巖層最新;該觀測點觀測內容為向斜兩翼中的東翼的地層關系,根據(jù)向斜巖層中間新兩翼老可知Ⅱ巖層較Ⅰ巖層老。 答案:(1)B (2)B,(2013上海)巖石物質循環(huán)模型說明巖石通過不同的過程可以從一種形態(tài)轉化成為另一種形態(tài)。據(jù)此回答(1)~(2)題,,(1)大理巖是石灰?guī)r經過程①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 ) A.溫度升高,壓力降低 B.溫度降低,壓力升高 C.溫度升高,壓力升高 D.溫度降低,壓力降低 (2)圖中能夠反映大洋中脊處新的大洋地殼形成過程的代碼是( ) A.② B.③ C.④ D.⑤,解析:第(1)題,石灰?guī)r經過高溫、高壓的變質作用變質成變質巖。①過程代表變質作用,則一過程中溫度升高,壓力升高。所以本題選擇C選項。第(2)題,大洋中脊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巖漿從板塊的生長邊界處噴出冷卻凝固形成新的大洋地殼。即大洋中脊處新的大洋地殼是由于巖漿活動形成的。圖中④表示巖漿活動形成巖漿巖。所以本題選擇C選項。 答案:(1)C (2)C,一、單項選擇題 (2015安徽滁州3月)下面左圖為“某區(qū)域等高線圖”,右圖為“沿A、B、C線所作的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1~2題。,,1.圖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 ) A.從東南流向西北 B.先從西南流向東北,后從南流向北 C.基本呈南北流向 D.從西北流向東南 解析:注意圖中的指向標,可判斷圖中河流的流向是從西北流向東南。 答案:D,2.圖示地區(qū)的地質構造、地貌類型及可能貯存的自然資源分別是( ) A.背斜,山地,石油、天然氣 B.背斜,盆地,石油、天然氣 C.向斜,山地,地下水 D.向斜,盆地,地下水 解析:巖層中間新、兩翼老,可判斷該地區(qū)的地質構造為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該地區(qū)有河流流經,四周高,中間低,地貌類型應為盆地。 答案:D,讀下圖完成3~4題。 3.圖中①、②兩處地質構造與地形的關系,正確的是( ) A.①處是斷層成谷 B.②處是背斜成山 C.①處是向斜成谷 D.②處是向斜成山,,4.圖中①處成為谷地,主要是因為受到外力( ) A.侵蝕作用 B.堆積作用 C.固結成巖作用 D.搬運作用 解析:第3題,根據(jù)巖層的彎曲狀況可以看出:①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②處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從地表形態(tài)看①處為谷地,②處為山地。第4題,①處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作用,被侵蝕成為谷地。 答案:3.D 4.A,讀“某種地形的示意圖”,完成5~6題。 5.判斷圖中甲地為下列哪一種地質構造( ) A.向斜 B.背斜 C.斷層 D.海溝,,6.依地形的高低起伏來判斷,圖中乙、丙、丁三種地層的軟硬程度,由硬至軟排列應為( ) A.乙、丙、丁 B.乙、丁、丙 C.丙、乙、丁 D.丙、丁、乙 解析:第5題,甲地巖層向上拱起,是背斜構造。第6題,硬度大的巖石不易被侵蝕,硬度小的巖石容易被侵蝕。 答案:5.B 6.A,二、綜合題 7.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板塊構造學說把全球________分成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________層上,至今仍在運動。 (2)寫出字母代表的板塊名稱:A________,B________,E________,F(xiàn)________。 (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海溝是由于________板塊俯沖到________板塊之下形成的;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形成________。 (4)________周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地震帶。,解析:第(1)題,巖石圈“漂浮”在軟流層上。第(2)題,要熟記六大板塊的位置和名稱。第(3)題,注意不要把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的位置顛倒。第(4)題,消亡邊界是地震多發(fā)區(qū)。 答案:(1)巖石圈 軟流 (2)非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南極洲板塊 美洲板塊 (3)大洋 大陸 山脈或高原 (4)太平洋,-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2節(jié) 第1課時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課件 湘教版必修1 第二 課時 內力 作用 地表 形態(tài) 課件 湘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246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