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見宋江》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李逵見宋江》教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李逵見宋江》教案
(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九年級語文上冊)
蘭州市第二十一中學
季文萍
2008年6月2日
李逵見宋江
施耐庵 羅貫中
學情分析:學生閱讀文學作品,要特別仔細分析人物所說的話的動機、分寸、技巧,進而體現出來的思想性格。所以加強對學生運用這種寫作技巧的指導,激發(fā)學生閱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尤其名著的興趣。
課前準備:1、搜集《水滸傳》資料,形成對名著的整體認識。
2、預習課文,準確認讀文中的字詞和課文下注釋的詞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教學目標:1、
2、了解作者及《水滸傳》的相關內容。
2、熟讀課文,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
3、通過體會人物描寫,揣摩人物性格。
4、體會文章明快、洗練的語文特色。
5、感受《水滸傳》的文學成就,吸取古典文化的營養(yǎng)。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明快、洗練的語文特色。
教學難點:通過體會人物描寫,揣摩人物性格。
教學方法:引導分析法。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了解作者及《水滸傳》的相關內容。
2、熟讀課文,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
教學過程:
一、 提問導入課文
3、 以“對《水滸傳》的了解有多少?”為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要求解決:
(1) 小說發(fā)生的背景是什么時候?
(2) 你知道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及其相關綽號和故事情節(jié)嗎?
(3) 你知道《水滸傳》的歷史意義及文學成就嗎?
(大屏幕出示小說的背景、主要人物的綽號及故事情節(jié),歷史意義及文學成就)
二、 整體感知
1、 作者簡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作家。相傳他是《水滸傳》的作
者。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
說的鼻祖。
(大屏幕再次出示簡介內容)
2、 向同學們補充介紹本課故事
4、內容的相關情節(jié)。
明確:晁蓋等人在黃泥岡劫生辰綱,事發(fā)后,他們被宋江解救。不料酬謝信落到了閻婆媳手中。宋江為自保殺了閻婆媳,于是被發(fā)配江州。
3、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說出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引導學生分析故事情節(jié),大屏幕出現文章結構圖解。)
4、 請學生復述課文情節(jié)。(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三、 布置作業(yè):
找出文中能體現李逵和宋江性格的語句,加以分析。
附:板書設計
李逵見宋江
戴宗見宋江遇李逵
李逵向宋江借銀子
李逵賭錢賴賬打人,宋江解圍
李逵和宋江在潯陽江
5、邊飲酒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1、通過體會人物描寫,揣摩人物性格。
2、體會文章明快、洗練的語言特色。
3、感受《水滸傳》的文學成就,吸取古典文化的營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上節(jié)課我們熟悉了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這節(jié)課我們走近文中人物,體會他們鮮明的性格特征。
二、整體感知
請同學快速瀏覽課文內容。
三、研讀品味
1、 分析人物性格從哪些方面入手?
明確:正面(直接)描寫 側面(間接)描寫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
2、 分析文中
6、人物形象的塑造。
(1) 找出文中最能表現李逵性格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明確:李逵看著宋江,問戴宗道:“哥哥,這黑漢子是誰?”(粗直爽快)
李逵道:“莫不是山東及時雨黑宋江?”(心直口快)
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爺!你何不早說些個,也教鐵牛歡喜!”(率真 天真)
黑漆大漢上樓來,宋江看見,吃了一驚。(側面烘托出李逵的長相黑,長相奇特,體態(tài)彪形)
(2)找出文中最能表現宋江性格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明確:宋江道:“只用十兩銀子去取,再要利錢嗎?”(仗
義疏財)
宋江問戴宗道:“院長,這大哥
7、是誰?”(文雅禮
貌 尊重別人)
(一邊引導講解,一邊板書。)
3、體會本文明快、洗練的語言特色。
(無論敘述事件或刻畫人物,常常是寥寥幾筆,就能
達到繪聲繪色、形神畢肖的地步。)
4、播放影視片斷,進一步體會人物性格的塑造技巧。
四、 課堂小結
學習作者塑造人物的寫法和技巧,品味本文的語言特
色。
五、 拓展延伸
金圣嘆對《水滸傳》的一段評價:
“別一部書,看過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看不厭,無非為他把一百零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保ù笃聊怀霈F評價語)
學生談自己的理解,教師點撥。
明確:
1、人物的性格有兩面組成,所以評價人物應該全面。
2、“時勢造英雄”,不同時代評價英雄的標準不同,那么如何看待當今的英雄。
六、布置作業(yè):
學習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寫一個人。(大屏幕出現作業(yè)內容)
七、教后反思
附:板書設計
李 逵 見 宋 江
施耐庵 羅貫中
李 逵(黑旋風) 宋 江(及時雨)
粗魯爽快 文雅、尊重人
率真 心直口快 慷慨大方
莽撞 蠻橫無理 仗義疏財、不計錢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