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 課時訓練11 酵母細胞的固定化 新人教版選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課時訓練11 酵母細胞的固定化 新人教版選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中生物 課時訓練11 酵母細胞的固定化 新人教版選修1.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課時訓練11 酵母細胞的固定化 新人教版選修1 1.下列說法中,哪項不是在應用酶的過程中常遇見的一些實際問題?( ) A.酶與反應物混合,產(chǎn)品難以提純 B.酶在生物化學反應中往往難以回收 C.酶遇強酸、強堿、高溫等條件易失活 D.酶作為催化劑,絕大多數(shù)酶是蛋白質(zhì) 解析:蛋白質(zhì)是絕大多數(shù)酶的化學本質(zhì),這一屬性不會因為酶的固定化而改變。 答案:D 2.下列不屬于固定化酶在利用時的特點的是( )。 A.有利于酶與產(chǎn)物分離 B.可以被反復利用 C.能自由出入依附的載體 D.一種固定化酶一般情況下不能催化一系列酶促反應 解析:固定化酶是將酶固定在一種載體上,因此它不能自由出入依附的載體。 答案:C 3.關(guān)于固定化酶反應柱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反應液從上端注入,從下端流出 B.反應液流經(jīng)酶顆粒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C.反應柱能連續(xù)使用一段時間 D.酶顆??梢酝ㄟ^篩板上的小孔 解析:反應柱的下端有篩板,篩板上有小孔,小孔只允許反應液通過,不允許酶顆粒通過,酶顆??梢赃B續(xù)使用一段時間。 答案:D 4.大分子反應物應采用的固定化技術(shù)和理由是( )。 A.固定化酶技術(shù);可應用化學結(jié)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對酶固定,利于大分子和酶的接觸 B.固定化酶技術(shù);可應用包埋法對酶固定,利于大分子和酶的接觸 C.固定化細胞技術(shù);一般應用化學結(jié)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對細胞固定,利于大分子和細胞的接觸 D.固定化細胞技術(shù);一般應用包埋法對細胞固定,利于大分子和細胞的接觸 解析:大分子反應物應采用的固定化技術(shù)是固定化酶技術(shù),理由是:一般用化學結(jié)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對酶固定,和包埋法相比,化學結(jié)合法或物理吸附法有利于反應物與酶的接觸。如采用固定化細胞技術(shù),則一般用包埋法對細胞固定,由于大分子顆粒比較大,反應物難以進入包埋細胞的網(wǎng)格或顆粒,不利于反應的進行。 答案:A 5.下列有關(guān)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某種固定化酶的優(yōu)勢在于能催化一系列生化反應 B.固定化細胞技術(shù)一次只能固定一種酶 C.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的共同點是所固定的酶都可在細胞外起作用 D.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都能反復使用,但酶的活性迅速下降 解析:酶具有專一性,一種酶固定后不可能催化一系列生化反應;固定化細胞技術(shù)固定的是一系列酶;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都能反復使用,若條件適宜,一般不會出現(xiàn)酶的活性迅速下降問題。 答案:C 6.研究認為,用固定化酶技術(shù)處理污染物是很有前途的,如將從大腸桿菌得到的三酯磷酸酶固定到尼龍膜上制成制劑,可用于降解殘留在土壤中的有機磷農(nóng)藥,與微生物降解相比,其作用不需要適宜的( )。 A.溫度 B.酸堿度 C.水分 D.營養(yǎng) 解析:大腸桿菌中的三酯磷酸酶可以催化有機磷農(nóng)藥分解,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同時反應離不開水,但是,不需要提供營養(yǎng)。 答案:D 7.固定化細胞常用包埋法固定化,原因是( )。 A.包埋法固定化操作最簡便 B.包埋法對酶活性的影響最小 C.包埋法固定化具有普遍性 D.細胞體積大,難以被吸附或結(jié)合 解析:細胞個大,個大的細胞難以被吸附或結(jié)合。 答案:D 8.(多選)目前,沒有一種固定化技術(shù)能普遍適用于所有的酶,理由是( )。 A.有的酶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有的酶能升高反應的活化能 B.有的酶有專一性,有的酶沒有專一性 C.不同的酶分子結(jié)構(gòu)不同 D.不同的酶對理化因素的耐受程度不同 解析:凡酶都有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作用,也都有專一性。不同的酶分子結(jié)構(gòu)不同,說明不同的酶理化性質(zhì)有所不同,對理化因素的耐受程度不同,所以對不同的酶固定時應選擇不同的方法和途徑。 答案:CD 9.下面是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的實驗步驟圖解,請回答下列問題。 酵母細胞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鈉溶液→海藻酸鈉溶液與酵母細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細胞 (1)在 狀態(tài)下,微生物處于休眠狀態(tài)?;罨褪亲屘幱谛菝郀顟B(tài)的微生物重新恢復 狀態(tài)?;罨皯x擇足夠大的容器,因為酵母細胞活化時 。 (2)影響實驗成敗的關(guān)鍵步驟是 。 (3)如果海藻酸鈉濃度過低,形成的凝膠珠包埋的酵母細胞數(shù)目 。 (4)觀察形成的凝膠珠的顏色和形狀,如果顏色過淺、呈白色,說明 ;如果形成的凝膠珠不是圓形或橢圓形,說明 。 (5)制備固定化酶不宜用包埋法,為什么? 。 解析:微生物一般在缺水干燥環(huán)境中處于休眠狀態(tài),活化就是讓處于休眠狀態(tài)的微生物恢復正常生活狀態(tài)。因為酵母細胞活化時體積會增大,所以活化前應選擇足夠大的容器。在此實驗中,配制海藻酸鈉溶液是影響實驗成敗的關(guān)鍵步驟。如果海藻酸鈉濃度過低,形成的凝膠珠包埋的酵母細胞數(shù)目就會減少;如果形成的凝膠珠的顏色過淺,說明固定化酵母細胞數(shù)目較少;如果形成的凝膠珠不是圓形或橢圓形,說明海藻酸鈉濃度偏高,制作失敗,需要重新配制。因為酶分子很小,容易從包埋材料中漏出,所以制備固定化酶一般不宜用包埋法。 答案:(1)缺水 正常生活 體積會增大 (2)配制海藻酸鈉溶液 (3)少 (4)固定化酵母細胞數(shù)目較少 海藻酸鈉濃度偏高,制作失敗 (5)因為酶分子很小,容易從包埋材料中漏出 10.固定化酶是20世紀60年代迅速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技術(shù)。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科研人員利用雙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交聯(lián)劑(使酶相互連接),海藻酸鈉作為包埋劑來固定小麥酯酶,研究固定化酶的性質(zhì),并對其最佳固定條件進行了探究。下圖顯示的是部分研究結(jié)果(注:酶活力為固定化酶催化化學反應的總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數(shù)量),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從對溫度變化適應性和應用范圍的角度分析,由甲圖所示結(jié)果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 。 (2)乙圖曲線表明濃度為 的海藻酸鈉包埋效果最好,當海藻酸鈉濃度較低時,酶活力較低的原因是 。 (3)固定化酶的活力隨使用次數(shù)的增多而下降,由丙圖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復使用 次,之后酶活力明顯下降。 (4)固定小麥酯酶不僅采用海藻酸鈉直接包埋,而且用戊二醛作交聯(lián)劑,這是因為 。 解析:(1)從對溫度變化適應性和應用范圍的角度分析,甲圖反映了固定化酯酶比游離酯酶對溫度變化適應性更強且應用范圍較廣。(2)乙圖曲線表明濃度為3%的海藻酸鈉包埋效果最好,當海藻酸鈉濃度較低時,酶活力較低的原因是海藻酸鈉濃度較低時包埋不緊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數(shù)量不足。(3)由丙圖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復使用3次,之后酶活力明顯下降。(4)固定小麥酯酶不僅采用海藻酸鈉直接包埋,而且用戊二醛作交聯(lián)劑,這是因為酶分子很小,很容易從包埋材料中漏出。 答案:(1)固定化酯酶比游離酯酶對溫度變化適應性更強且應用范圍較廣 (2)3% 海藻酸鈉濃度較低時包埋不緊密,酶分子容易漏出,數(shù)量不足 (3)3 (4)酶分子很小,很容易從包埋材料中漏出 11.某一實驗小組的同學,欲通過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來進行葡萄糖溶液發(fā)酵實驗,實驗材料及用具齊全。 (1)酵母細胞的固定常用的方法是 。 (2)該實驗小組的同學制作固定化酵母細胞的過程為: A.將干酵母與蒸餾水混合并攪拌,使酵母菌活化 B.將無水CaCl2溶解在自來水中,配成CaCl2溶液 C.用酒精燈大火連續(xù)加熱配制海藻酸鈉溶液 D.向剛?cè)芑玫暮T逅徕c溶液中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細胞,充分攪拌并混合均勻 E.將與酵母細胞混勻的海藻酸鈉溶液滴入蒸餾水中,觀察凝膠珠的形成 請你改正其中錯誤的操作:(寫出4點) ① ; ② ; ③ ; ④ 。 (3)實驗過程中,可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有: 。 答案:(1)包埋法 (2)①配制CaCl2溶液應用蒸餾水;②溶解海藻酸鈉應用小火或間斷加熱;③海藻酸鈉溶液冷卻至室溫后再加入酵母細胞;④注射器中的海藻酸鈉和酵母細胞的混合物應滴入CaCl2溶液中 (3)有氣泡產(chǎn)生,有酒味散發(fā)-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課時訓練11 酵母細胞的固定化 新人教版選修1 2019 2020 年高 生物 課時 訓練 11 酵母 細胞 固定 新人 選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quán),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2484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