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語文 藝體生百日突圍專題13 文言斷句和翻譯(含解析).doc
《2019-2020年高考語文 藝體生百日突圍專題13 文言斷句和翻譯(含解析).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考語文 藝體生百日突圍專題13 文言斷句和翻譯(含解析).doc(3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語文 藝體生百日突圍專題13 文言斷句和翻譯(含解析) ?基礎(chǔ)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離口 1.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語句的句子是“ , 。所守或匪(fēi)親,化為狼與豺”,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guān)切。 2.從李白《蜀道難》一詩中“ , 。側(cè)身西望長咨(zī)嗟”的長嘆中,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詩人對功業(yè)難成的一聲嘆息。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獨之境,《登高》一詩對此都有直接描述,這些句子是: , 。 4.杜甫在《登高》中發(fā)出“ , ”的感慨,抒發(fā)了漂泊異鄉(xiāng)、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也蘊含著與生命的衰弱頑強抗爭的精神。 5.由高到低,寫詩人所見所聞,渲染秋江景物特點的句子是: , 。 【答案】1.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4.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5.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易錯成語勤溫習 1.別人都說劉慶春如何如何了得,依我看,也不過如此,還不是因為他有幸忝列門墻于名師?(“忝列門墻:忝,表示辱沒他人,自己有愧。表示自己愧在師門。誤用。) 2.你盡管放心,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我一定會鼎力相助。(“鼎力相助”:屬敬詞,只用于對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則太不謙虛。應(yīng)改為“全力相助”。) 3.你的這個不情之請讓我很為難,過兩天我再答復你吧。(“不情之請”:客套話,不合情理的請求,向人求助時稱自己的請求。誤用。) 4.語文教師的作用正是要設(shè)法把學生帶入作品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lǐng)受到一樣。專用于代替別人表示感謝。改為“置身其中”) 5.今天我們學習千古美文《滕王閣序》,老師講解的時候你們一定要洗耳恭聽,可不要開小差,否則,就很難理解其中蘊藏的深意。(“洗耳恭聽”:謙辭。形容恭敬而認真地聽人講話,多用于請人講話時說的客氣話。不能用于要別人聽自己講話。) 寫作素材常積累 備考話題:閑與忙 經(jīng)典素材: 明代文學家張溥,小時候并不聰明,看到別人讀書過目成誦,常常氣得捶自己的腦袋,罵自己愚笨。后來,他想了個辦法:每讀一篇文章,就整整齊齊地抄錄一遍,邊抄邊誦邊記,然后投入爐火之中。反反復復六七次,爛熟于心。天長日久,他的右手握筆處長出了老繭。為了勉勵自己,他就把自己讀書的屋子取名為“七錄齋”。 黎錦熙近80年天天寫(黎錦熙是語言學家、教育家——天天寫——成就大) 黎錦熙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他在一生的工作和學習中,養(yǎng)成了勤于動筆的好習慣。拿寫日記來說,他從12歲時開始,一直記到89歲臨終前夕,近80年,從未間斷,積數(shù)十本之多。這些日記已成為近、現(xiàn)代的珍貴史料,反映了幾十年來國內(nèi)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發(fā)展,記載了他個人的工作、學習、生活情況。黎先生錄寫卡片的數(shù)量也很驚人,單為編纂大辭典就收集整理了300多萬張卡片。他一生的著述,已出版的就有400余種,涉及語言、訓詁、文字、教育、目錄、歷史、文學、地理、哲學、佛學等方面。十年浩劫期間,他受到迫害,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也寫了近30種學術(shù)論著。他說自己的一生是:“‘任重’能背,‘道遠’不退,快快兒地慢慢走,不睡!” 時新素材: 深冬,野豬在森林里飽受覓食的艱辛,于是想起自己的遠房親戚家豬來——吃喝有人伺候,而且除了吃就是睡覺與作樂,那樣的生活不是自己所向往的嗎?不過它馬上又清醒了,有人供吃供喝固然不錯,但是也是有代價的,那就是死。人類養(yǎng)豬不就是為了吃肉嗎?想到這里野豬打了寒顫,緊接著是對家豬的同情,自己覓食固然辛苦,但保住小命更為重要啊。 然而在餓了三天之后野豬又動搖了:家豬之所以被殺,那是因為它沒有反抗能力,而我不一樣啊。我身體強壯。又有鋒利的獠牙,何不混在家豬里先吃上一個冬天,到時候再逃出去也未嘗不可啊。當晚,它輕易地跳進了豬圈。整整一個冬天野豬和其它家豬一樣吃了睡睡了吃。 過年了,農(nóng)戶發(fā)現(xiàn)了野豬,膘肥體壯,肉味一定比一般的家豬鮮美,于是準備第二天宰殺野豬。野豬決定在前一天晚上逃命,然而此時的它已經(jīng)跳不過豬圈——幾個月的暴食加上沒有往日在山中的跋涉磨練,它已經(jīng)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只好任人宰割。 ?技能再提高 一、文言文斷句 文言文斷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難,點面結(jié)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說,在標點之前,要認真通讀全文,把容易斷開的句子先斷開,再依次縮小斷句范圍。對于疑難句子,要聯(lián)系上下文意,抓住關(guān)鍵詞,仔細推敲,切不可顧前不顧后,粗心大意。 斷句時,應(yīng)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標點的使用要合乎現(xiàn)代漢語標點的規(guī)范。還應(yīng)反復誦讀,增強語感。斷句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guī)律: 1.找名代 文言文中名詞,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如以下兩段文字: 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項脊軒志》)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鴻門宴》) 2.看虛詞 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代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他們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其、爾、若、夫、且夫、蓋、然則、是故、然而、猶且、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歟、焉、哉、乎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于、為、而、則等連詞常常用在句中。如: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3.明頂真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語勢連貫。如: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又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4.據(jù)排偶 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5.依總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 據(jù)此也可以進行斷句。 于是予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已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游褒禪山記》) 這段文字始句為總起句,故應(yīng)斷為句。接著緊承始句,發(fā)“嘆”,其中“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為總嘆。下文分“夷以近、險以遠”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結(jié)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與力”而“無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幾種情況進行議論,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結(jié)。辨明哪些是“總”、哪些是“分”,又“分”幾層,就可以大致斷句了。 6.理對引 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yīng)根據(jù)上下文理清問者、答者,明辨句讀。如: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7.察反復 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又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復,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二、文言文翻譯的步驟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直譯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yīng)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這時就要采用“留、換、刪、補、調(diào)、縮”等方法。 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臨川王安石作記。 “至和元年”是年號,“臨川”是地名,翻譯時應(yīng)該保留。 ②光武難其守,問于鄧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nèi)者?” 譯:光武認為河內(nèi)防守很難,向鄧禹詢問道:“眾將中誰是可以派去鎮(zhèn)守河內(nèi)的人?” “光武、鄧禹”等為人名,“河內(nèi)”為地名,應(yīng)該保留。 ③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譯:于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并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 “遷”、“桑懌”均為人名,故保留。 2.換 即替換法。有些詞語意義已經(jīng)發(fā)展,用法已經(jīng)變化,語法已經(jīng)不用,在譯文中,應(yīng)換這些古語為今語。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 這里的“卑鄙”應(yīng)替換為“地位低、見識淺”。文言中還有一些特稱詞語,即各個領(lǐng)域中的習慣用語,如“下車”、“乞骸骨”、“除”、“拜”、“左遷”,表時間、年齡、風俗的稱謂等,翻譯時也要換成現(xiàn)在的說法。 ②伏愿以崇儉慮遠為法,以喜奢樂近為戒。 譯:我希望(皇上)把崇尚節(jié)儉思慮深遠作為準則,把喜好奢侈及時行樂作為警戒。 “伏”,是謙稱。翻譯時要將“伏”換成“我”。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軾《赤壁賦》) 譯:壬戌年秋天,七月十五。 “既望”是古代時間稱謂,大月為十六,小月為十五。這里七月為大月,故應(yīng)譯為現(xiàn)代的說法“十六”。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賈誼《過秦論》) 譯: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六合”,本義是“天地四方”,但翻譯時要更換為“天下”。 ⑤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賈誼《過秦論》) 譯: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 ⑥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zhàn)陣之急;促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 譯:在朝廷當官,不知道有戰(zhàn)場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祿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勞苦。 ⑤、⑥兩例,“藩籬”是比喻修辭,應(yīng)換譯為“邊防”?!皬R堂”本指“廟宇”,這里比喻“朝廷”,應(yīng)該替換。 文言句子中還有不少的修辭格,翻譯時一般采用更換的方法。諸如此類的還有“蕭墻”“黔首”“阡陌”“七廟”“萬乘”“神器”“垂拱”等。 3.刪 即刪削法。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里沒有相應(yīng)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別扭或累贅,譯文時可刪削。這些詞包括:發(fā)語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結(jié)構(gòu)倒裝的標志、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shè)成分等。如: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之”為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在意義,故翻譯時應(yīng)略去。 ②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作息”為偏義復詞,義偏向“作”,故“息”應(yīng)該不譯。 ③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詩經(jīng)靜女》) “其”是句中形容詞詞頭,助詞,無實在意義,不譯。 ④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蘇洵《六國論》) “夫”是句首發(fā)語助詞,表示要發(fā)議論,無實在意義,舍去不譯。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淵明《桃花源記》) “仿佛”與“若”同義,翻譯時只取一個詞。譯為“好像”、“仿佛”。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ɡ畎住妒竦离y》) “噫”、“吁”、“嚱”均為表感嘆的語氣助詞,翻譯時只要譯一個就可以了,故可譯為“啊”。 ⑦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此句為賓語前置句,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為“有何陋”,“之”是助詞,幫助使賓語置于謂語之前,無實在意義,故不譯。 4.補 即增補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詞語和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單音實詞增補成雙音實詞。 因古人多用單音節(jié)詞,而現(xiàn)代漢語多用雙音節(jié)詞,翻譯時,用與文言詞語相同或相近的現(xiàn)代漢語詞語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補成雙音節(jié)詞。還要注意古今異義的雙音節(jié)詞語如“妻子”“地方”“指數(shù)”等,如: ①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說》) 譯: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 “更”“役”“復”“賦”,均應(yīng)譯為“變更”“差役”“恢復”“賦稅”。 ②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 譯:皇帝討厭聽到有人指出自己的過錯,那么忠誠(的人)會變?yōu)榧樨ǖ娜耍? “惡”“過”“忠”“佞”就可以分別組成“厭惡”“過錯”“忠誠”“奸佞”。 (2)增補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或分句,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出來。如: ①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韓愈《師說》) 譯:(那些恥笑別人學習的人)就說:“那個人與某個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 這里“則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語,翻譯時要補出。根據(jù)上下文,這里省略的應(yīng)是“那些恥笑別人學習的人”。 ②沛公軍壩上。(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譯:沛公駐軍在壩上。 “軍”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譯時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出。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但是,力氣可以到那里卻沒到,在別人來講,是可以譏笑的,對自己來說,是應(yīng)該后悔的。 這個句子,根據(jù)前后文理解,應(yīng)省略一個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卻沒有至,所以“人譏己悔”。故在翻譯時應(yīng)補出“而不至”之類的分句。 ④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譯: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加以學習,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摹1纠笠环志涑星笆÷粤酥^語“擇”,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一定要補充出來。 (3)數(shù)詞后面增加有關(guān)的量詞、分數(shù)的詞語。 古漢語中,多數(shù)情況下,數(shù)量、分數(shù)等表示的方法和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的差別,不用量詞和表分數(shù)的詞語,在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出。如表物量,可補“個”、“只”、“把”等,如表動量則補“次”“回”等。如: ①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陳情表》) 譯: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 “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詞“歲”,譯為符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的“九十六歲”。 ②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那些喜歡游覽的人到的地方,還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數(shù),“十分之一”。 5.調(diào)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古今不同,譯文時,應(yīng)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調(diào)整。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介詞短語后置等。如: (1)主謂倒置 主語后說的情況,多用于感嘆句或疑問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⑾颉蛾套又螙|阿》) 譯:你治理東阿是很好的??! ②甚矣,汝之不惠?。凶印队薰粕健罚? 譯:你不聰明也太厲害了! 以上兩例都是主謂倒裝句,“子之治東阿”、“汝之不惠”是主語,“甚善矣”、“甚矣”是謂語。翻譯時應(yīng)調(diào)整順序,主語在前,謂語在后。 (2)賓語前置 有多種情況,都應(yīng)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說法,先說謂語或介詞,再說賓語。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的句子。翻譯時按現(xiàn)代漢語的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助詞“之”、“是”不譯。如: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不懂得句讀,不能解除疑惑。 這是一個賓語前置句。古漢語中,為了強調(diào)賓語,借助詞“之”“是”“之為”使賓語前置。此句按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順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爸笔侵~,幫助使賓語前置,不譯。又如“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惟命是從”等。 ②自縣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譯:從縣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長官,近代從未有過這樣的事。 古漢語否定句中,如果代詞作賓語,一般要前置于謂語動詞之前。例中“未之有”即“未有之”,翻譯時將“之”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之”。又如“時不我待”“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③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譯:恐怕應(yīng)該責怪你們吧? 古漢語疑問句中,如果代詞作賓語,一般要前置于謂語動詞之前。例中“爾是過”即“過爾”,翻譯時將“爾”放到“過”的后面,“是”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3)定語后置 古漢語中,借“之”和“者”使定語后置,常用“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結(jié)構(gòu)。翻譯時調(diào)整順序。如: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即“利之爪牙,強之筋骨”。翻譯時把“利”放到中心詞“爪牙”的前面。 ②今陜西成皋中,立土動及百尺,亦雁蕩具體而微者。(沈括《夢溪筆談雁蕩山》) 譯:現(xiàn)在陜西成皋那里,矗立的土山動不動達到百尺高,也算是形體具備只不過規(guī)模小一些的雁蕩山。 “具體而微”是修飾“雁蕩”的,即“具體而微之雁蕩”。翻譯時把定語“具體而微”放到中心詞“雁蕩山”的前面。 ③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蘇軾《赤壁賦》) 譯:有一個吹洞簫的客人,合著節(jié)拍應(yīng)和。 “有吹洞簫者”修飾“客”,翻譯時把“有吹洞簫者”放到中心詞“客”的前面。 (4)介賓短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賓短語后置非常普遍,按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從它們所處的位置來講,叫補語。但從內(nèi)容上講,它們有時作狀語。翻譯時要提到動詞前面。如: ①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譯:“不受時俗限制(影響),向我學習。 ②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杜牧《阿房宮賦》) 譯:比田里的農(nóng)夫還多。 ③徘徊于斗牛之間。(蘇軾《赤壁賦》) 譯: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也可譯為: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間。 以上例①、②中,“于時”“于余”“于南畝之農(nóng)夫”翻譯時就一定要放到動詞“拘”、“學”“多”前作狀語。但有時,有些短語可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也可以不調(diào),仍放在動詞后面作補語,如例③。 (5)文言文中,用于修飾動詞的數(shù)詞,常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而現(xiàn)代漢語中常常置于動詞之后作補語。如: ①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譯:良馬跳一次,不能超過十步,劣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句中“一”譯為“一次”,“十”譯為“十天”并放到“躍”和“駕”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罐。 句中“一”譯為“一下”,并放到謂語“擊”的后面。 以上兩例中,例①如果按原文的順序翻譯為“良馬一跳”。例②譯為“替趙王一敲瓦罐”,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應(yīng)該在數(shù)詞后加上量詞,并放到謂語之后。 6.縮 即凝縮法。即對文言中為了增強氣勢而使用繁筆的句子簡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 譯:“秦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 意譯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對使用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辭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譯。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合并而完整達意,不可直譯。如: ①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王昌齡《出塞》) 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guān)。 將“秦”、“漢”兩個作主語的朝代名詞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譯:主人客人下馬上船。 如果我們譯出的句子是這樣:主人下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沒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見”?所以,要把同為主語的“主人”、“客”,同為謂語的“下馬”、“在船”分別放到一起,再進行翻譯。下例類推。 2.比喻 比喻修辭在翻譯時要譯出其比喻的意義,尤其要注意譯出借喻的本體。 ①金城千里。(賈誼《過秦論》) 譯:堅固的城防方圓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因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意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②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埋沒在污穢的監(jiān)獄中卻在所不辭(的原因)。 “糞土之中”指骯臟的地方,不能直譯,應(yīng)譯出其比喻義“污穢的監(jiān)獄中”。 ③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天下人像云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一樣應(yīng)和著他,擔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隨著他。 “云”、“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云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3.借代 ①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認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更何況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翻譯時應(yīng)該譯出借代的本體?!安家隆敝钙矫癜傩丈砩洗┑拇植家路?,也就代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譯為“平民百姓”、“百姓”。 ②無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 “絲竹”,本來是指絲線和竹子,這里用來代用絲線和竹子制成的弦樂器和管樂器,又因這些樂器能奏出音樂,故代音樂。古漢語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杏壇”代教育界,“社稷”代國家,“干戈”代戰(zhàn)爭,“桑梓”代鄉(xiāng)里,“祝融”代火災(zāi),“紈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樂,“筆墨”代文章,“朱門”代富家,“而立”代三十歲,“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冊,“鐘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縉紳”代官員,“三尺”代法律或劍,“萬鐘”代高官厚祿等。 4.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這種情況,按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①若有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崤之戰(zhàn)》) 譯:如果仰賴貴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后我們將要興師報仇。 “拜君賜”如果直譯的話,就是“拜領(lǐng)你的恩賜”,根本就不能反映說話者的意思。實際上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含蓄的挑戰(zhàn),意思是要來回報,而回報的方式是報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譯:生下我才六個月,慈祥的父親就去世了。 “見背”是古人避諱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們翻譯時就應(yīng)該把它譯出來。 5.用典 ①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李密《陳情表》) 譯:我活著應(yīng)當不惜肝腦涂地,死了也要報恩。 “結(jié)草”是化用古代報恩的傳說。一個士大夫?qū)⑵涓傅膼坻硇屑奕?,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jié),絆倒恩人的敵手而使恩人取勝。所以應(yīng)翻譯為“報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元嘉年間,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yè),草率出兵,結(jié)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封狼居胥”是一個典故,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大敗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翻譯時要懂得典故,譯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譯為“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yè)”。 ③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 譯:既然遇到鐘子期那樣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樂曲又有什么羞慚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湯問》中的典故,俞伯牙彈琴,鐘子期能聽出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基礎(chǔ)鞏固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 伯父墓表 蘇轍 公諱渙,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穎悟,所與交游,皆一時長老。天圣元年,始就鄉(xiāng)試,明年登科,為鳳翔寶雞主簿。 未幾,移鳳州司法。王蒙正為鳳州,以章獻太后姻家,怙勢驕橫。知公之賢,屈意禮之,以郡委公。公雖以職事之,而鄙其為人。蒙正嘗薦公于朝,復以書抵要官,論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書。未幾,蒙正敗,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憂去官。起為開封士曹。雍丘民有獄死者,縣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閱數(shù)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邊,府當市民馬以益騎士,尹以諉公,馬盡得而民不擾。通判閬州。雖為政極寬,而用法必當,吏民畏而安之。閬人鮮于侁,少而好學篤行,公禮之甚厚,以備鄉(xiāng)舉,侁以獲仕進。其始為吏,公復以循吏許之,侁仕至諫議大夫,號為名臣。 選知祥符。鄉(xiāng)書手張宗久為奸利,畏公,托疾滿百日去,而引其子為代。公曰:“書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弊谒厥聶?quán)貴,訴于府。府為符縣,公杖之。已而中貴人至府,傳上旨,以宗為書手,公據(jù)法不奉詔。復一中貴人至曰:“必于法外與之?!惫^尹李絢曰:“一匹夫能亂法如此,府亦不可為矣,公何不以縣不可故爭之?”絢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稱善,命內(nèi)侍省推之。蓋宗以賂請于溫成之族,不復窮治,杖矯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肅公拯見公,嘆曰:“君以一縣令能此,賢于言事官遠矣!”擢提點利州路刑獄,公至逾年,劾城固縣令一人妄殺人者,一道震恐,遂以無事。 公沒二十七年,不危狀公遺事,以授轍曰:“先君既沒,惟小子僅存,小時記錄,久益散滅,則不孝大矣?!鞭H幼侍伯父,聞其言曰:“予少而讀書,少長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規(guī)矩。入居室,無惰容。故當是時,不聞有過行。爾曹才不逮人,姑亦師吾之寡過焉可也?!鞭H懼子弟之日怠也,故記其所聞以警焉。 (選自《蘇轍集》,有刪節(jié))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蒙正敗,士以此多公 多:稱贊 B.府當市民馬以益騎士 益:有利 C.公復以循吏許之 許:期望 D.杖矯命者,逐之 矯:假傳 【答案】B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蘇渙為官公正的一組是 ( ?。? ①所與交游,皆一時長老?、诠m以職事之,而鄙其為人?、垭m為政極寬,而用法必當?、芄Y之甚厚,以備鄉(xiāng)舉?、輦魃现迹宰跒闀?,公據(jù)法不奉詔?、捋莱枪炭h令一人妄殺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D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蘇渙擔任鳳州司法時,知州王蒙正很賞識他,曾經(jīng)把他推薦給朝廷,又給要官寫信,認為他可以擔當大任。 B.雍丘縣有百姓死在獄中,縣官報告說是因病而死。開封府多次派人處理而沒能查明真相,蘇渙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縣張宗長期作奸營私,因畏懼蘇渙,稱病辭職,讓兒子來接替自己。蘇渙認為他兒子不合書手的要求,加以杖責。 D.蘇渙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兒子蘇不危記敘了父親遺事,交給蘇轍;蘇轍又補充了他所聽到的伯父言談,寫成這篇墓表。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聯(lián)系上下文看,這里蘇渙杖責的是張宗,而不是他的兒子。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知公之賢,屈意禮之,以郡委公。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蒙正)了解蘇渙的賢能,降低身份以禮相待,把郡里的事務(wù)托付給他。 【解析】 試題分析:首先補出本句的主語,其次重點落實“知”“屈意”“禮”“委”幾個詞,它們分別是“了解、懂得”“降低身份”“以禮相待”“托付”的意思。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②君以一縣令能此,賢于言事官遠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你作為一個縣令能夠這樣,比言事的官員好多了!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③爾曹才不逮人,姑亦師吾之寡過焉可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你們才能趕不上別人,姑且學習我少犯錯誤就可以了。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公名渙,開始字公群,晚年字文父。年少時聰慧,和他交游的人,都是當時德高望重的人。天圣元年,開始參加鄉(xiāng)試,第二年考中進士,擔任鳳翔寶雞主簿。 不久,調(diào)任鳳州司法。王蒙正擔任鳳州知州,因是章獻太后聯(lián)姻的家族成員,依仗權(quán)勢驕縱蠻橫。(王蒙正)了解蘇渙的賢能,降低身份以禮相待,把郡里的事務(wù)托付給他。蘇渙雖然因為職位侍奉他,但鄙視他的為人。王蒙正曾經(jīng)把他推薦給朝廷,又給權(quán)要大官寫信,說他可以擔當大任。蘇渙告訴郡邸的官員,壓下他的奏折并且藏起他的書信。不久,王蒙正失勢,士人因為這件事稱贊他。 因為太夫人去世離職。起用為開封士曹。雍丘有百姓死在獄中,縣里害怕罪責,報告說因病而死。開封府派官吏查辦,派了多人也沒能查明真相。等到蘇渙去后,便洗雪了冤情。西夏人侵犯邊境,府里抵押百姓的馬來增加騎兵,府尹把這件事委托給蘇渙,馬全部得到而百姓不被侵擾。改任閬州通判。蘇渙雖然執(zhí)政極為寬松,但執(zhí)法一定適當,官吏百姓畏懼他并且安定。閬州人鮮于侁,小時好學且行為純正踏實,蘇渙禮待他很優(yōu)厚,把他作為地方舉薦的人選,鮮于侁因此得以出來做官。他開始擔任官吏,蘇渙又以守法官吏期望他,鮮于侁官至諫議大夫,號稱為名臣。 被選任為祥符知縣。鄉(xiāng)書手(從事抄寫工作的吏員)張宗長期作奸犯科,害怕他,稱病滿一百天離開了,而推薦他的兒子代替。蘇渙說:“書手按照法律用三等人,你的等次是第二,不可以?!睆堊谙騺硎谭顧?quán)貴,到州府訴訟。府判法符合縣,蘇渙杖打了他。不久中貴人到了府,傳皇上的圣旨,任用張宗為書手,蘇渙依據(jù)法律不遵循詔令。又一個中貴人到了說:“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給予他這個職位?!碧K渙對府尹李絢說:“一個匹夫能像這樣擾亂法律,府也不可以做了,你為什么不以縣里不肯的緣故來爭論這件事?”李絢對蘇渙的話感到慚愧,第二天入朝說這件事?;噬险f好,命內(nèi)侍省推查這件事。原來張宗賄賂了溫成等人求情,不再窮究,杖責假傳命令的人,放逐他們,全府都震懾。包拯見到了蘇渙,嘆息說:“你作為一個縣令能夠這樣,比言事的官員好多了!”提拔他為提點利州路刑獄,蘇渙到了超過一年,彈劾城固縣令一人胡亂殺人,一道都震懾畏懼,于是以后相安無事。 蘇渙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兒子蘇不危記敘了父親遺事,交給我說:“先父已經(jīng)死了,只有我僅存于世,不及時加以記錄,時間長了更加散佚湮滅,那么我不孝就大了?!蔽易杂资谭畈?,聽他說:“我年幼時讀書,長大后寫文章,一天當中有規(guī)定,不符合規(guī)定不停止。出游于途中,行動符合規(guī)矩。進入住處,沒有懈怠的儀容。所以在這時,沒有聽說過有過錯的行為。你們才能趕不上別人,姑且學習我少犯錯誤就可以了。”我害怕子弟一天天懈怠,所以記錄下所聽到的來告誡。 Ⅱ(xx江蘇卷)用斜線“ / ”給下面文言文中的畫線部分斷句。(限6處)(6分)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橫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 (節(jié)選自蕭統(tǒng)《<陶淵明集>序》) 【答案】橫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參考譯文】 有人說陶公的詩篇篇都有酒字。我認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與一般文章不一樣,辭藻精簡。文章意境或恬靜婉約如小橋流水,或氣勢磅礴直沖云霄,談時事則有針對性且值得人深思,論抱負則遠大而真切。如果不是圣賢,沒有不渝的志向,無論世道盛衰或政治興替都安于道義,誰能像他這樣呢?我愛好他的文章,不能放下,又想到他的品德,恨不能與他處在同一時代。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自 戒 鄭思肖 有行,至貧至賤可以進之;無行,至富至貴不可親之。何也?有行之人,綱紀森然,動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雖貧乏不以為不足,無故與之猶不受,況妄謀乎!忠孝仁義,睦于家,藹于鄉(xiāng),不以害遺于人,斷無后殃。無行之人,譎佞殘妒,塞于胸間,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貪涎滿吻,并包之心熾然,使得時則以勢劫之矣,雖死且有謀,馀孽猶毒于人,必難終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孫,遺善為閭里傳;卿相無行,亡身、亡家、亡國、亡天下,遺臭為后世笑。敢斷之曰:無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損我者也,實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將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懼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議人,則幾于小人;能自檢其身,則不失為君子。終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凜凜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進于道,期為君子之歸,故書以自戒。 (選自《鄭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譎佞殘妒,塞于胸間 譎:詭詐 C.使得時則以勢劫之矣 劫:劫持 D.期為君子之歸 期:希望 【答案】C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遺善為閭里傳 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懼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C.妄以言議人,則幾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 D.終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視也,亦若此也 【答案】D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3)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ā 。? A.“有行之人”忠孝仁義,修身正己,為人稱道,無論其貧賤富貴,都可結(jié)交親近。 B.作者為人行事緊隨父親足跡,唯恐有所背離,表現(xiàn)了他對父親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寫法上,文章將“有行之人”和“無行之人”進行對比,意在為“自戒”張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誡自己并勸諫他人努力加強道德修養(yǎng),以達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 考點: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①有行之人,綱紀森然,動皆法度。(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雖貧乏不以為不足,無故與之猶不受,況妄謀乎!(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得若人而交之,非損我者也,實益我者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品行的人,綱常法紀嚴明,一舉一動都符合法令制度。②即使貧困也不認為不富足,無緣無故給他東西尚且不接受,何況是用不正當手段去謀取呢!③得到這樣的人并與他交往,不是損害我,實在是對我有好處。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有品行的人,即使是極其貧窮極其卑微都可以推薦他;沒有品行的人,即使是極其富有極其顯貴都不可以親近他。這是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綱常法紀嚴明,一舉一動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分一毫超越理法違背本分,從而放縱自己的行為,即使貧困也不認為不富足,無緣無故給他東西尚且不接受,何況是用不正當手段去謀取呢!秉持忠孝仁義,對待家人能和睦相處,對待鄉(xiāng)人和藹可親,不把危害遺留給他人,絕不留任何的后來禍殃。沒有品行的人,詭詐奸佞殘暴嫉妒之心始終充塞心間,心中所想眼力所到之處,都與法理相違背,垂涎三尺貪得無厭,侵吞貪婪之心像火一樣熾烈燃燒,這種人,如果讓他得其時居高位便會憑借權(quán)勢脅迫于人,即便死亡也將有害人之謀留存,其余孽仍會對人產(chǎn)生毒害,這種人將難以福善終。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好的品行,就可以保全自身、保護家園、呵護子孫,遺留下美好的德行被鄉(xiāng)里人所傳頌;身居高位的卿相沒有品行,也會使自身、家庭、國家、天下滅亡,遺臭萬年被后世人恥笑。由此,我敢斷言:沒有品行的卿相,還不如有品行的普通老百姓。得到這樣的人并與他交往,不是損害我,實在是對我有好處。然而我在品行這方面或許有一點不好的方面,有德之人將要拒絕與我交往,我又怎么能夠得到這樣的人并與之交往呢?既然害怕別人會拒絕我,那還不如從別人拒絕與我交往的原因方面入手,反過來拒絕我自身的一些不好的德行,大概還是能夠做到吧。不了解情況,胡亂地去評論別人,和小人沒什么兩樣;能時刻省思檢討自身的不足,這個人就不失為真正的君子。我應(yīng)該終身朝著這句話去努力啊!我年少而且愚昧,唯有沿著我父親所走的道路去走,常常提心吊膽害怕有所背離,從而玷辱了父母的英名,我愿意在這條有行的大道上繼續(xù)前進,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達到君子的境界,所以寫下這篇文章自我勸誡,時時勉勵。 Ⅱ(xx湖南卷)下列文句斷句不正確的一項是?。ā 。? A.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于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 B.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fā)/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D.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答案】B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 姚天福,字君祥,絳州人。父居實,避兵徙雁門。天福幼讀《春秋》,通大義。及長,以材辟懷仁丞。至元五年,詔立御史臺,以天福為閣管勾,尋拜監(jiān)察御史。每廷折權(quán)臣,帝嘉其直,賜名巴兒思,謂其不畏強悍,猶虎也。仍厚賜以旌其忠,天福曰:“臣職居抨彈,惟負爵祿是懼,敢貪厚賞,以重臣罪?” 時御史臺置二大夫,綱紀無統(tǒng),天福言于世祖曰:“古稱一蛇九尾,首動尾隨;一蛇二首,不能寸進。今臺綱不張,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急拯之,久則紊不可理?!钡墼t玉速帖木兒及孛羅諭之,孛羅以年幼自劾。天福時按行畿內(nèi),有出使者凌民取賄,天福乃易服間行得其狀,奏戮之以徇,豪右懾服。 十二年,詔罷各道按察司,天福白大夫玉速帖木兒曰:“是司之設(shè),所以廣視聽、虞非常,慮至深遠,不但繩有司而已也?!贝蠓蝰斎辉唬骸拔⒐?,幾失之?!币谷氲叟P內(nèi),奏其言,帝大悟,詔復立之。權(quán)臣不悅,左遷天福朝列大夫、衡州路同知,不就,起為河東道提刑按察副使。時北鄙兵興,轉(zhuǎn)輸煩急,河東民苦徭役。天福以反側(cè)為憂,劾執(zhí)政失計,奏罷其役。征拜中順大夫、治書侍御史。 十六年,江南既平,授嘉議大夫、淮西道按察使。淮甸當兵沖,將吏有豪猾為民害者,悉鏟除之,民大悅。轉(zhuǎn)湖北道按察使,發(fā)省臣贓事數(shù)十以聞。帝以其嘗有勛勞,特原之,而流其黨與,州郡稱治。二十年,遷山北道按察使,其民鮮知稼穡,天福教以樹藝,皆致蕃富,民為建祠,而刻石以紀之。二十二年,入為刑部尚書,尋出為揚州路總管。二十六年,復為淮西按察使,按巨奸一人,沒其家貲,政化大行。 二十八年,桑哥敗,考訊黨援,平陽為多,以天福為平陽總管,俾窮治其事。俄拜甘肅行省參知政事,以母老辭。三十一年,授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使,尋除真定路總管。真定驛傳之需,多為民害,天福更議措置之方,使不擾民,憲長爭之。省臣以其事聞,詔從之,頒其制為天下式。大德二年,授江西行省參政,以疾辭。四年,拜參知政事、大都路總管,兼大興府尹,畿甸大治。后之尹京者,以天福為稱首。六年,以疾卒,年七十三。 初,天福拜御史時,其母戒之曰:“古稱公爾忘私,委質(zhì)為臣,當罄所衷,以塞其職,勿以未亡人為恤,俾吾追蹤陵母,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碧旄R嗾堄趹椄唬骸氨O(jiān)察責當言路,有犯無隱,茍獲譴,乞不為親累?!被蛞月劊蹏@曰:“巴兒思母子雖生今世,其義烈之言當于古人中求之。” (節(jié)選自《元史 列傳第五十五》)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及長,以材辟懷仁丞辟:征召 B.奏戮之以徇徇:示眾 C.時北鄙兵興鄙:邊邑 D.按巨奸一人按:揭發(fā) 【小題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仍厚賜以旌其忠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B.陛下不急拯之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C.帝以其嘗有勛勞 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D.頒其制為天下式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小題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臣職居抨彈,惟負爵祿是懼,敢貪厚賞,以重臣罪?(4分) (2)淮甸當兵沖,將吏有豪猾為民害者,悉鏟除之,民大悅。(4分) 【小題4】第Ⅰ卷文言文傳主姚天?!肮珷柾健钡母呱衅焚|(zhì)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4分) 【答案】 【小題1】D 【小題2】A 【小題3】(1)臣處在彈劾人的位置上,唯恐辜負了爵位俸祿,怎敢貪圖豐厚的賞賜,來加重臣的罪過呢?(4分,畫線處每處1分,大意1分) (2)淮甸地處軍事要沖,將吏中有強悍不守法為害百姓的,他全部鏟除,百姓非常高興。(4分,畫線處每處1分,大意1分) 【小題4】)①守職盡責,不貪爵祿;②忠君愛國,直言進諫;③屢挫權(quán)豪,不畏強悍; ④興利除弊,關(guān)心百姓。 (每點1分)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參考譯文: 姚天福,字君祥,絳州人。父姚居實,避兵難遷居雁門。天福年幼讀《春秋》,通曉大義。等長大,因有才能被聘為懷仁縣丞。至元五年,朝廷設(shè)立御史臺,以天福為架閣管勾,不久即拜為監(jiān)察御史。天福常在朝廷上使權(quán)臣折服,世祖嘉獎他的直率,賜名巴兒思,意思是不畏強悍,如虎一般,厚加賞賜以表彰他的忠誠。天福說:“臣處在彈劾人的位置上,唯恐辜負了爵位俸祿,怎敢貪圖豐厚的賞賜,來加重臣的罪過呢?” 當時御史臺設(shè)兩個御史大夫,法紀沒有準則,姚天福對世祖說:“古人說一蛇九首,首動尾隨;一蛇二首,不能前進一寸?,F(xiàn)在御史臺法紀不立,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趕緊救治,時間長了就會亂得不可治理?!被噬险僖娪袼偬緝杭柏昧_并曉諭他們,孛羅因年輕自稱有罪。姚天福當時巡察京城地區(qū),有出使的人欺壓百姓索取財物,姚天福改換服裝暗訪得知他的罪狀,奏明皇上殺死他示眾,豪強大族害怕而服帖。 至元十二年,皇上下詔撤銷各道按察司,姚天福向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兒匯報說“:這個司的設(shè)立,是用來擴大視聽、防備不測的,考慮到長遠,不只是糾察有關(guān)官吏而已?!贝蠓虺泽@地說“:不是你說,幾乎誤了大事?!边B夜入世祖臥室轉(zhuǎn)奏姚天福的意見,世祖恍然大悟,下詔重新設(shè)立。掌權(quán)的大臣不高興,貶姚天福為朝列大夫、衡山路同知。姚天福不到任,起用為河東道提刑按察副使。當時北部邊境戰(zhàn)亂興起,運輸頻繁急切,河東百姓苦于徭役。姚天福擔心發(fā)生叛亂,彈劾執(zhí)政者失策,奏請免除百姓的徭役。召拜中順大夫、治書侍御史。 至元十六年,江南平定之后,任嘉議大夫、淮西道觀察使。淮甸地處軍事要沖,將吏中有強悍不守法為害百姓的,他全部鏟除,百姓非常高興。轉(zhuǎn)任湖北道按察使,揭發(fā)行省大臣貪贓枉法的事情幾十件報告朝廷。皇上因行省大臣有功勞,特別原諒他,流放他的同黨,州郡得到治理。二十年調(diào)為山北道按察使,那里的百姓很少懂得耕種,姚天福教導他們種植,使百姓富裕起來,百姓為他建祠堂,并刻石來紀念他。二十二年,入朝任刑部尚書,不久出京任為揚州路總管。二十六年,又任淮西按察使,審查大奸臣一人,沒收其家產(chǎn),政策教化普遍推行。 至元二十八年,桑哥垮臺,審訊他的黨羽,平陽較多,任姚天福為平陽總管,派他徹底處理這件事。不久任甘肅行省參知政事,因母親年邁推辭。三十一年,授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使,不久又調(diào)任真定路總管。真定驛站的索求,多對百姓構(gòu)成危害,姚天福重新商議處理的方法,使不騷擾百姓,憲長和他爭辯這件事。行省大臣把這事報告朝廷,朝廷下詔聽從他,頒布他的做法為天下的榜樣。大德二年,授江西行省參政,因病辭官。四年,拜任參知政事、大都路總管兼大興府尹,京郊大治。后來治理京城的,以姚天福為第一。六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當初,姚天福拜任御史時,他母親告誡他說:“古人說公而忘私,歸順朝廷做臣子,應(yīng)當竭盡忠心,來和自己的職位相稱,不要擔心我,讓我能效仿王陵的母親,死了都如同活著。”姚天福也向御史請求說:“監(jiān)察位居向朝廷進言的通路上,只有冒犯絕無隱瞞,如果獲罪,請求不要連累母親。”有人把這些話告訴皇上,皇上慨嘆說:“巴兒思母子雖然生活在今世,但他們忠義節(jié)操的話應(yīng)當從古人中去尋找?!? 12.(14四川綿陽高三一診)用斜線(/)給下面文段的畫線部分斷句。(限劃5處)(5分)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答案】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每處1分)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提升突圍測 一、(xx?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馬文升,字負圖,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歷按山西、湖廣,風裁甚著。成化初,召為南京大理卿,滿四之亂,錄功進左副都御史,振鞏昌、臨洮饑民,撫安流移??兩踔?。是時敗寇黑水口,又敗之湯羊嶺,勒石紀之而還。進右都御史,總督漕運?;础⑿?、和饑,移江南糧十萬石、鹽價銀五萬兩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議行。帝耕藉田,教坊以雜戲進。文升正色曰:“新天子當使知稼穡艱難,此何為者?”即斥去。明年,為兵部尚書,督團營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廢弛,西北部落時伺塞下。文升嚴核諸將校,黜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門,或作謗書射入東長安門內(nèi)。為兵部十三年,盡心戎務(wù),于屯田、馬政、邊備、守御,數(shù)條上便宜。國家事當言者,即非職守,亦言無不盡。嘗以太子年及四齡,當早諭教。請擇醇謹老成知書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語動止悉導之以正。山東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災(zāi),文升請命所司振恤,練士卒以備不虞。帝皆深納之。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書屠滽罷,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鳳陽大風雨壞屋拔木,文升請帝減膳撤樂,修德省愆,御經(jīng)筵,絕游宴;停不急務(wù),止額外織造;振饑民,捕盜賊。已,又上吏部職掌十事。帝悉褒納。正德時,朝政-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語文 藝體生百日突圍專題13 文言斷句和翻譯含解析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藝體生 百日 突圍 專題 13 文言 斷句 翻譯 解析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2536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