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阿Q正傳( 節(jié)選)教案 粵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阿Q正傳( 節(jié)選)教案 粵教版必修4.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 阿Q正傳( 節(jié)選)教案 粵教版必修4.doc(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阿Q正傳( 節(jié)選)教案 粵教版必修4 一、教學目標 (一)透過藝術形象領會思想內(nèi)容,學習魯迅清醒的識別能力和熱切的愛國情懷。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1.通過心理描寫展示人物性格; 2.通過對比刻畫人物性格; 3.讓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態(tài)顯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諷刺手法的運用。 (四)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的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明確選文地位。 中篇小說《阿Q正傳》共九章,可重點分析七、八兩章。這兩章在全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內(nèi)容上看,主要記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xiàn)和遭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過程,較集中地表現(xiàn)了全書的主題思想;從結構上講,是全書情節(jié)的高潮。學好課文是理解整部小說的關鍵。 (二)講明寫作意圖。 作者的寫作意圖主要有二:一是“畫出沉默國民的魂靈”,“暴露國民的弱點”,讓讀者了解長期封建統(tǒng)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國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二是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批判它的妥協(xié)性和不徹底性。 (三)梳理課文內(nèi)容。 第1部分:革命 (1)未莊風傳革命:①未莊閉塞落后②全村人心搖動③反動勢力勾結 (2)阿Q宣布革命: ①阿Q對革命的態(tài)度 ②阿Q對革命的認識:A.革命綱領B.革命對象C.革命目的 ③阿Q在革命中的表現(xiàn) (3)封建勢力投機革命: ①樣樣都照舊 ②反動勢力迅速聯(lián)合 ③靜修庵的假革命丑劇 第2部分:不準革命 (1)未莊沒有革命: ①城里剪辮子 ②未莊盤辮子 ③阿Q學盤辮 (2)假洋鬼子不準革命: ①趙家父子投機革命 ②阿Q投革命黨被趕出 ③阿Q革命幻想破滅 (3)阿Q痛恨造反,起心告狀 (四)分析人物形象。突出兩點: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神勝利法突出來。 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使阿Q誤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慘的處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地傾向革命,說來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兒”行徑,其實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動!當阿Q發(fā)現(xiàn)革命使舉人老爺恐懼萬分,未莊一群鳥男女驚慌失措時,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判定“革命也好罷,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 作者描繪阿Q的悲慘處境,顯然是為了提醒:中國的任何革命必須注意解決億萬貧苦農(nóng)民的問題;魯迅寫阿Q傾向革命的本能,是提醒革命者:廣大農(nóng)民是有革命要求的,決不應視而不見這支力量。上述兩點,無疑表現(xiàn)了魯迅對辛亥革命的看法。 阿Q要革命是好的,但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歡誰便是誰”,這表明阿Q并未真正覺悟。辛亥革命之風吹醒的阿Q朦朧的革命意識,很快被假洋鬼子打了回去,直至使他成為了無辜的犧牲品。遺憾的是,阿Q也有不準小D革命的想法,由此可見,阿Q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個落后而不覺悟的農(nóng)民典型。 精神勝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這也是阿Q落后不覺悟的重要原因。阿Q不滿別人的壓迫,想反抗又不得力,便用精神上的勝利掩蓋實質上的失敗。這種“東西”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鴉片戰(zhàn)爭后統(tǒng)治階級失敗主義的毒害,二是被壓迫被剝削的農(nóng)民階級安于現(xiàn)狀和宿命論思想的影響。 其他人物形象,如假洋鬼子,也應作簡明分析。 (五)評析典型環(huán)境。 魯迅先生通過未莊這個小小的社會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劇產(chǎn)生的社會土壤,反映了當時中國農(nóng)村社會的全貌。 本文的環(huán)境描寫有兩大特點: 1.把典型環(huán)境的描寫融進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之中。7、8章的開首部分,既是情節(jié)的敘述又是時代氣氛和典型環(huán)境的描繪。 2.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和細節(jié),反映特定的時代氣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來,辮子盤法等細節(jié)。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時期農(nóng)村的落后、閉塞,交待了故事的社會背景和典型環(huán)境。 另外,還要搞好深化閱讀。如讀《阿Q正傳》全文,讀茅盾的《阿Q相》,與《藥》等篇對比讀等,這里,不再細述。 通過《阿Q正傳》(節(jié)選)的教學,應讓學生深入體會魯迅先生透過作品剖析人們靈魂的寫作動機,理解這篇不朽作品在當時對喚醒國人、改造社會、拯救民族的巨大作用。 阿Q死了,他并未斷子絕孫?!栋正傳》的主題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遠是一面鏡子! (六)本文怎樣通過人物的夢境、幻想顯露人物個性的? 分析:通過人物的夢境、幻想等形式來分析人物,能夠比較直接地看出人物所追求的“形象”,從而能夠比較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性格?!叭沼兴?,夜有所夢”,夢境與幻想,往往是人們對某種事物“過分”追求時的反映。 阿Q在那土谷祠中絕妙的幻想(雖非夢境,卻也近于夢境),就是他所追求“對象”的生動圖解。這段暢想曲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寫他的革命方式,來一群白盔白甲的革命黨,拿著鋼叉招呼阿Q一同去。第二部分是對未莊里欺負過他的人的處置態(tài)度,一概殺掉,“王胡本來還可以留,但也不要了……”第三部分,對于財物金錢的態(tài)度,大把大把地拿進:元寶、洋紗衫、洋錢,秀才娘子的一張寧式床、錢家的桌椅。第四部分對女人的選擇,他充分考慮,認真推敲,有的太丑,有的作風不正,有的“眼胞上有疤”,“吳媽長久不見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腳太大”。他的得意之態(tài),他的貪婪之心,他的敵我不分,他的“精神勝利”,躍然紙上。這一人物形象的歸結,都離不開對主人公的追求“對象”的分析。 (七)本文是如何運用心理描寫提示人物性格的? 分析:有些心理描寫是通過人物的獨白、回憶等形式直接吐露或表現(xiàn)出來的。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就應該而且必須抓住這些片斷,分析人物在想什么,為什么想,從而揭示了人物性格。課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以這種形式來描寫阿Q心理的。 “他躺了好一會,這才定了神,而且發(fā)出關于自己的思想來: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來打招呼,搬了許多好東西,又沒有自己的份,——這全是假洋鬼子可惡,不準我造反,否則,這次何至于沒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氣,終于禁不住滿心痛恨起來,毒毒地點一點頭:‘不準我造反,只準你造反?媽媽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里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這段回憶和獨白寫出了阿Q遭到打擊后的心理活動。他回憶的是剛才所見趙家遭搶的情景,他獨白的確是對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這使我們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黨”時的神氣活現(xiàn),“造反”時的趾高氣揚。當然,他后來得出的“造反是殺頭的罪名”,這一公式含有對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確告訴我們,他對革命的認識程度也不過就停留在這個水平上——打掠財物,滿足私利。這段回憶和獨白,也再一次體現(xiàn)了他的“精神勝利法”。 這類描寫在文學作品里是比較常見的。 (八)什么是直接的心理描寫,在本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分析:所謂直接的心理描寫,就是作者直接出面描述并剖析人物的心理。我們分析人物時如果從作者的寫作目的入手,倒會顯得容易些。本文的寫作目的是借助阿Q的形象來批判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那么反映在主人公身上的,也便是對革命的不理解,或對革命的盲從性,或“愚昧”、“麻木”之類。當辛亥革命的消息傳到未莊后,課文對阿Q的一段心理描寫就體現(xiàn)了這一問題。文中說:“他有一種不知從哪里來的意見,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殊不料這卻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于是他未免有些‘神往’了,況且未莊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這里邊道出了阿Q“神往”革命的原因有兩條:一是舉人老爺害怕,二是未莊的一群鳥男女慌張。從而可見阿Q對革命是如何的不理解,這也恰是辛亥革命脫離群眾的后果。再如“他近來很容易鬧脾氣了……而阿Q總覺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應該只是這樣的”一段描寫也說明了以上觀點。此外《母親》一課中的許多直接的心理描寫片斷,也均可以從寫作目的入手,分析歸納。因為文中的心理描寫恰好體現(xiàn)了母親的成長過程,而這一點又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1.由《吶喊》過渡到《阿Q正傳》。《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狂人日記》等共15篇小說?!秴群啊贩从沉藦男梁ジ锩轿逅倪\動前后的中國社會,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的農(nóng)村和村鎮(zhèn)的面貌;塑造了沒落知識分子(《孔乙己》)、城市貧民(《藥》)、人力車夫(《一件小事》)、被壓迫農(nóng)民(《故鄉(xiāng)》、《風波》)等形象。 取名《吶喊》是要以吶喊聲“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破毀“鐵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魯迅提出革命必須喚醒民眾和自覺地“聽將令”,體現(xiàn)了魯迅的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熱切的愛國之心。今天所講的《阿Q正傳》,也飽含了魯迅的這種思想感情。分析課文時請注意,這種感情是如何滲透其中的。 2.教師簡介《阿Q正傳》有關材料:《阿Q正傳》寫于1921年12月~1922年2月間,以巴人的筆名分章刊載于《晨報副刊》,后收進《吶喊》。全文共9章(見課文注解)。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nóng)村未莊為背景,塑造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貧苦農(nóng)民阿Q的形象。在魯迅心目中,這個阿Q“該是30歲左右,樣子平平常常,有農(nóng)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過沒有流氓樣,也不像癟三樣”。(魯迅《寄<戲>周刊編者信》)他貧窮而地位低下,“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yè),只給人家做短工”,連姓也沒有?!拔辞f的人們之于阿Q,只要他幫忙,只拿他開玩笑?!彼宰鹱源?,明明窮,和人口角時偏要瞪著眼說:“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或“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當別人嘲笑他的癩頭瘡時,他就報復“你還不配……”,被別人打了,他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F(xiàn)實吃了虧,但他這樣一想,精神上得勝了,于是也就心滿意足了。當打不過別人,口頭上也不能占上風時,他又覺得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有這“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于是又得勝了。他還欺軟怕硬,“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受了別人的欺,他就欺小尼姑,打比他更瘦弱的小D。當辛亥革命波及未莊時,他也要“投降”革命,結果被糊里糊涂抓去槍斃了。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人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課文。 (二)指導預習。 1.教師:課文選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準革命”,講的是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xiàn)和遭遇。在他回未莊“投降”革命之前,阿Q因為向女傭吳媽求愛闖了大禍,全鎮(zhèn)的人把他當作怪物,誰也不再請他做工,他在未莊斷了謀生的路,只好游蕩到城里去。在城里加入了小偷的隊伍,一次偷東西出事了,于是他連夜爬墻出城,逃回未莊。正當走投無路之時,辛亥革命波及到了未莊。 2.結合課文后“思考和練習”題一,提問:作者為什么從烏篷船寫起,又在日期上花很多筆墨?未莊的人怎樣的不安?帶著問題聽錄音。 3.聽錄音時教師在黑板上寫詞語(見第二教時教案)。 (三)研習新課。 1.教師與學生共同給第七章(1~48段)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烏篷船給未莊帶來了大不安。 第二部分:4~27段“阿Q的耳朵里……女人藏在箱底里?!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 第三部分:28~34段“阿Q飄飄然飛了一通……卻又倒頭睡去了?!卑的所謂革命。 第四部分:35~48段靜修庵的被“革命”。 2.討論預習題,明確:①從烏篷船寫起,是形象化的開頭;載來了辛亥革命的信息;透露了舉人老爺轉移財物,引起小鎮(zhèn)的議論,消息得以傳開。②日期的詳細點明為了突出時代背景。結合注解:1911年11月4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已25天。中國的新興資產(chǎn)階級對封建制度由“改良”轉變到“革命”,引起了社會巨大的震動。當時離未莊最近的縣城紹興也已宣布光復。但未莊仍是靜悄悄的。用宣統(tǒng)年歷更襯托這里的未開化,死氣沉沉。消息傳來在未莊如死水中丟進了顆石子,引起了一點波瀾。未莊人“大不安”了,人心動搖,謠言旺盛。但他們對辛亥革命全然不了解,只有一點戲里的武打場面和“反清復明”口號的模糊印象。 3.詞語(不一定一次講完,可分散在講課中): 第七章:①黑魃魃(xū黑暗的樣子)②河埠頭(b河碼頭)③茶坊酒肆(茶館酒店)④素不相能(一向相互不親密)⑤切近(這里指接近)⑥盔(kuī保護頭的金屬帽子)⑦深惡痛絕(惡,厭惡;痛,極其。極端厭惡痛恨)⑧怯怯的(qi膽小的樣子)⑨惴惴的(zhu恐懼的樣子)⑩搭連(裝錢物用的系在腰上的小布袋)鼾聲(hān打呼聲)庵(ān尼姑住的佛寺)倉皇(匆忙而慌張) 第八章:聊且(姑且)壁(b原意是腿瘸,現(xiàn)指舉步遲疑)賒(shē買物時延期交款)絡繹(luy前后相接,連續(xù)不斷)。 復習提問:消息傳來時,未莊是怎樣的氣氛?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既反映了農(nóng)民的無知,也反映了革命黨人沒有去啟發(fā)農(nóng)民的覺悟。) (四)講讀課文。 1.教師朗讀開頭至“穿著崇正皇帝的素”。用敘述語氣,平穩(wěn)中稍有起伏。 釋疑(每節(jié)讀后由學生提出疑難的地方,教師擇要解釋,下同):宣統(tǒng):清朝末代皇帝的年號。三更四點:舊時夜間用打更(敲竹筒、鑼)計時,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點,三更四點正好午夜。埠(b):停船的碼頭。魃(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話文沒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紹興土話中,也用“伊”代“他”。 提問:①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寫?學生議論。教師小結:(復習第三冊第四單元知識)宣統(tǒng)三年、三更四點、黎明、未莊等——自然環(huán)境。鄉(xiāng)下人睡得熟、舉人老爺、趙秀才、“轉折親”等——社會環(huán)境??偲饋頌榄h(huán)境描寫。②“大不安”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舉人老爺把衣箱寄放到未莊,跟趙家排了“轉折親”,未莊人心搖動,謠言旺盛等。③“舉人老爺和趙秀才素不相能”,為什么他們還是排了“轉折親”?學生議論。 教師小結:對革命恐懼心理,為保護各自的私利使他們聯(lián)合起來,同時為下文城鄉(xiāng)反動勢力相互勾結、投機革命留下伏筆。④未莊的人把革命說成是“個個白盔白甲:穿著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反映了群眾對辛亥革命的認識非常模糊,以為是為明王朝報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傳播到廣大農(nóng)村,嚴重脫離群眾的現(xiàn)實。 總結:這部分文字生動地記敘了在杭州、紹興光復的當天半夜,城里的舉人老爺就把財物轉到鄉(xiāng)下藏匿,真實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對當時封建勢力的猛烈沖擊,他們那誠惶誠恐的虛弱本質躍然紙上??墒怯捎谛梁ジ锩念I導者,忽視喚起民眾的覺悟,即使未莊的農(nóng)民也人心搖動,想?yún)⒓痈锩膊恢绾胃锓?。阿Q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孤寂的環(huán)境中。 板書:未莊(環(huán)境):不安 2.教師朗讀從“阿Q的耳朵里”至“也要投降革命黨了”。注意讀出阿Q從勉強到下決心參加革命的過程。阿Q心理活動那段話要注意以下幾點:“也”要讀重音。兩個“的”,前一個要緊跟“媽媽”,速度較快?!疤蓯?太可恨!”出自阿Q的內(nèi)心呼喊,感情要真,語氣要狠,但不一定要響?!巴督怠弊x重音,有迫不得已豁出去的意思。 釋疑:“深惡而痛絕之”的“而”字,使語氣婉轉,顯得不太嚴肅,對阿Q的這一態(tài)度有點諷刺味道。鳥男女:鳥,念diǎo,罵人的話,《水滸》中常用。 提問:阿Q“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為什么又“要投降革命黨”?學生討論、發(fā)言。教師小結:阿Q是未莊一個貧窮落后的雇農(nóng),他赤貧如洗,光棍一條,一天不做工就要餓肚子,常年寄宿在土谷祠里。經(jīng)濟上受到地主豪紳的剝削,超時的做工,有時還拿不到工錢;政治上受到侮辱,連姓什么都沒有資格。他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有一種變革現(xiàn)實地位的潛意識。但是他長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一個時代的統(tǒng)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共產(chǎn)黨宣言》)忠于皇帝便是阿Q的正統(tǒng)思想。加上辛亥革命的倡導者沒有喚醒這部分最具有革命積極性分子的覺悟,使他們對革命產(chǎn)生糊涂認識,“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當革命風暴來到未莊,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會害怕起來,生平第一次看到使他受盡欺壓和侮辱的“一群鳥男女”慌張的神色,他那受剝削受壓迫的階級意識萌動了,感到從未有過的痛快,感到了革命的威力,于是對革命神往起來,“也要投降革命黨了”。 板書:阿Q對革命的態(tài)度:深惡而痛絕——神往——投降 3.請一學生朗讀從“阿Q近來用度窘”至“得得,……”。整節(jié)要讀出阿Q的“快意”?!霸旆戳?造反了!”要放開嗓子神經(jīng)質似地大叫。唱詞部分要把阿Q得意忘形的神態(tài)體現(xiàn)出來,鑼鼓聲和唱詞要用不同語調,唱詞最好能用紹興高調或其它地方戲唱念。 釋疑:可憐的眼光,為什么用“可憐”?阿Q要造反了,“未莊人都用了驚懼的眼光對他看”,從他內(nèi)心的體驗來看,“驚懼”就是怕他要革他們的命,“嚓”,殺頭。又順著他的思路,未莊人一定會向他求饒,于是又可憐起他們來。說明阿Q對革命的膚淺認識和狹隘的階級局限。 提問:這一段文字怎樣描寫阿Q投降革命后的得意心情?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首先,寫他的自我感覺,“似乎革命黨便是自己”。其次,寫別人對自己的感覺,“未莊人都用了驚懼的眼光對他看”。這兩點是寫阿Q的心理活動。第三,寫了他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得意地唱紹興戲《龍虎斗》的行動。第四,進而寫他的狂言亂語:“我手執(zhí)鋼鞭將你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這些心理、行為和語言描寫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強烈的個性特征。那兩句話還暗示了阿Q對革命目的的糊涂認識,為下面的革命狂想曲埋下了伏筆。 4.請五個學生分角色朗讀從“老Q”至“阿Q說著自去了”。敘述者請女同學讀。其他同學要求能體現(xiàn)出不同身分的人不同的態(tài)度和語氣。 釋疑:惴:念zhu,恐懼、憂愁??陲L:江浙方言,指消息。 提問:從對話和神態(tài)描寫中,表現(xiàn)丁趙太爺、趙秀才、趙白眼和阿Q怎樣的性格特征?學生議論。教師小結:趙太爺:把“阿”字改成“老”字,說明過去對阿Q的蔑視,如今阿Q要革命了,不得不對他表示敬重起來;“怯怯的”,反映他的驚恐不安;“低聲”,說明他放不下太爺?shù)募茏?;“現(xiàn)在……發(fā)財嗎?”想探聽阿Q革命是否會革到他頭上,驚恐中暗藏狡猾。趙秀才:直呼“阿Q”,是因為阿Q不理睬趙太爺?shù)恼泻?,心急了;同時也說明他年輕氣盛,在他父親面前發(fā)一點余威。趙白眼:趙太爺?shù)母F本家,在未莊狐假虎威,欺壓比他更窮的人,現(xiàn)在見風使舵想跟阿Q套近乎,同時也為他的主子探聽革命風聲。阿Q:開始趙太爺叫他以為跟他無關,這是他奴性的自然流露;當趙太爺問他“發(fā)財嗎”時,便把他那想當然的革命目的和盤托出;而對趙白眼問話時回答的那句“你總比我有錢”,倒真實地道出了他處于社會最底層的經(jīng)濟地位,體現(xiàn)了阿Q朦朧的階級意識。 板書:趙太爺之流對革命的態(tài)度:驚恐 5.請兩位學生朗讀從“大家都憮然”至“卻又倒頭睡去了”。一個(可請女同學)讀敘述部分,一個讀阿Q心理活動部分。讀阿Q部分的要順著前面“快意”的心情,三段話可處理得稍有不同,第一段對未莊人嘲弄,對趙太爺?shù)瘸鸷?,對王胡為了報復。第二段體現(xiàn)阿Q的貪心,口氣命令式。第三段表現(xiàn)他的想入非非,聲音漸輕,速度漸慢,口齒也逐漸含糊不清。 釋疑:樹燭臺:樹,當動詞“插”講;迸跳:迸,念bng,迸發(fā);跳,順著前文的“閃閃的跳”而來,這里有不連貫、跳躍式活動的意思。小D為什么作為“第一個該死”的?因為第五章里講到是小D“謀了他的飯碗”,搶了他的幫工生活。這是阿Q的誤解,人家不要他幫工,是由于“吳媽事件”的緣故。至于王胡也不留,僅因為王胡抓的虱子比阿Q大!趙司晨:趙太爺?shù)谋炯液蛶蛢?。嚇:多音詞,這里念h,其他如恫嚇、恐嚇,也念h;又念xi,如嚇唬、嚇不倒?!澳_太大”:封建社會用布把女子的腳裹成小腳,越小越美,這里反映了阿Q還有嚴重的封建思想。 提問:阿Q向往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學生議論、發(fā)言。教師小結:阿Q長期過著受欺壓蒙侮辱的生活,經(jīng)濟又赤貧如洗,一天不做工就要餓肚子,向吳媽求婚不僅被打了一頓,還丟了飯碗,因此,他對革命的希冀只能從最切身的、最實際的又反映他最狹隘心理的要求出發(fā):①報復殺人,因為是他們使他處于被侮辱被壓迫的地位;②搶奪財物,這是生存的本能要求;③挑選女人,這是傳種接代的需要,萬不可像小尼姑罵的那樣“絕子絕孫”。這一切都是在他“喝了兩碗空肚酒”醉醺醺、飄飄然中“迸跳”出來的想法,我們不妨稱它為阿Q革命狂想曲。 板書: 6.請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讀從“第二天”至“沒有回答了”。讀老尼姑的對話要顯出她的恐懼和厭煩的情緒,讀阿Q的要反映他先氣壯后失意的神情。 提問:作者是如何描寫阿Q到靜修庵去鬧革命的?學生討論、發(fā)言。教師小結:先寫他“仍然肚餓”,暗示靠“狂想”解決不了生計問題,還得有“行動”,干什么呢?又“想不起什么來”,最后“有意無意的走到靜修庵”?!坝幸狻?,是指阿Q先前因肚餓曾去靜修庵偷過蘿卜;“無意”,說明他的革命思想是模糊與紊亂的,因而行動也是盲目的,遲疑的。這也可從他對老尼姑的回答很“含糊”中看出。當他得知趙秀才、假洋鬼子已搶先一步到靜修庵“革過一回命”后,便“詫異”、“更其詫異”、“很出意外”、“失了銳氣”。這一系列描寫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像阿Q這樣的農(nóng)民,雖然有自發(fā)的革命要求,但由于革命領導者未能對他們加以引導,致使他認識模糊,行動軟弱無力。 7.教師朗讀從“那還是上午的事”至本章完。主要用敘述語氣,末一句要有自我安慰的口氣。 提問:假洋鬼子、趙太爺搶先去靜修庵革命的內(nèi)容和目的是什么?學生議論。教師小結:內(nèi)容:毆打老尼姑,砸碎“龍牌”,還偷去一個宣德爐。目的:從事先“歷來也不相能”,到相互“拜訪”,“談得很投機”,終于“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來看,作者這一補敘有力地揭露了反動勢力懾于革命力量的沖擊,不得不相互勾結起來,投機革命,以窺探方向,采取進一步行動。 總結:自從舉人老爺把革命的消息帶給未莊以后,未莊人“大不安”起來,阿Q和趙太爺、假洋鬼子各表現(xiàn)了對革命的不同態(tài)度??珊喴獨w結為: 板書: 未莊不安——騷動 阿Q神往——失意 趙太爺?shù)润@恐——投機 8.請同學默讀第二部分開頭至“嚄,革命黨來了”。 釋疑:航船七斤:撐航船的七斤,七斤,人名。紹興人常在孩子剛生下來時稱一稱,幾斤重就取名幾斤。著了道兒:著,多音詞,此處念zhu;又念zhāo,如“第一著”;又念zho如“自己睡著”;又念zhe(輕聲),如“說著”、“想著”。 提問:試把這一部分未莊的環(huán)境描寫與全文開頭的那段描寫作一比較,未莊發(fā)生了怎樣變化?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現(xiàn)實?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未莊經(jīng)過一陣不安、騷動之后,人心又“日見其安靜了”,這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只是進行了一場換湯不換藥的革命?!爸h大老爺還是原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軍政大權仍然落在地主豪紳的代表人物手中,最可笑的是“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跟課文開頭寫的三更四點偷偷摸摸把衣箱運到未莊來藏匿形成鮮明的對照。 城里革命是換湯不換藥,未莊革命則連湯也沒換,只是趙秀才把辮子盤在了頭頂,一個“盤”活畫出了投機革命的嘴臉:進,可表示“革命”了,辮子已沒了;退,可以隨時放下辮子,迎接復辟。這種“秋行夏令”的壯舉,真是“萬分英斷”!作者在對封建余孽們的丑惡行徑進行了辛辣諷刺的同時,也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作了深刻的批判。 9.教師朗讀從“阿Q聽到了很羨慕”至“呸”。語氣要扣住“失意”,第三段要顯出阿Q的要強,但是外強中干的“強”。 釋疑:“拗”是多音詞,此處念ǎo,折的意思;又念o,不順,如“拗口令”;又念ni,固執(zhí),如“執(zhí)拗”。 提問:分析阿Q在盤辮以后的心理活動。學生議論。教師小結:阿Q在看見趙司晨盤辮之后,“才有了學樣的意思”,這跟靜修庵革命一樣又慢了一拍,使未莊人見了他不像以前那樣顯出“驚懼的眼光”,而是“不說什么話”,因而感到“很不快”、“很不平”、“很容易鬧脾氣”,特別使他“總覺得自己太失意”!怎能不失意呢?①靜修庵革命,“他們不來打招呼”,②“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③眼前“小D也將辮子盤在頭頂上了”。這雖是阿Q的特殊心態(tài),卻含蓄地批評了辛亥革命在對待革命對象、爭取同盟軍上的錯誤做法,連阿Q也感到“既然革了命,不應該只是這樣的?!爆F(xiàn)在偏偏這樣了,當然使他對革命從“神往”而跌到“失意”了。 板書:阿Q對革命的態(tài)度神往——失意 10.請一個學生朗讀從“這幾日里”至“叫洋先生了罷”。 釋疑:城里一個:暗指秋瑾。躄,念b原指腿瘸,這里是慢慢走的意思;注意此字跟“蹩”的異同,蹩,念bi,跛,手腕或腳腕扭傷了,也可能有一跛一跛或慢慢走路的意思。如《藥》里(駝背五少爺)“蹩到臨街的壁角的桌邊”。必恭必敬:必,現(xiàn)在寫畢,過去通用。 “阿Q曾經(jīng)領教過的棍子”,棍子:指手杖,第三章里阿Q罵假洋鬼子為“禿兒。驢……”時,曾挨過幾下手杖。 教師講解:正當阿Q失意之時,看到假洋鬼子為趙秀才帶回一個銀桃子,從此“大闊”,使未莊人“驚服”,而把阿Q更“不放在眼里了”。這使他悟出,要革命,“第一著仍然要和革命黨去結識”。這個結論當然是對的,反映了他模糊的階級意識,這跟假洋鬼子之流投機革命有本質的區(qū)別??上义e了對象——假洋鬼子。 11.教師和學生共同分角朗讀,從“洋先生”至“出現(xiàn)白盔白甲的碎片”。要讀出假洋鬼子的趾高氣揚,阿Q的卑躬屈膝,趙白眼的狐假虎威。 提問: (1)聯(lián)系上一段文字,作者是怎樣描寫假洋鬼子的形象的?學生議論、發(fā)言。教師整理成板書: (2)假洋鬼子原是因留洋而剪了辮子的,為什么又重新留起辮子來?又為什么不梳辮子而“拆開了披在肩背上?”。學生議論、發(fā)言。教師小結:他留洋回來還是清皇朝,留起辮子才能“做大官”。革命發(fā)生后,他因剪過辮子,便乘機進城去投機革命。一看城里只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實質并不變,于是回到未莊后繼續(xù)留他的辮子。但憑他那敏銳的嗅覺,革命后總跟革命前有所不同,因此,他把頭發(fā)披散在肩上,好為他今后的行動留有選擇進退的余地。這一細節(jié)描寫極為成功,生動形象地勾畫出假洋鬼子投機革命的兩面派嘴臉,并表達了怍者對他們的辛辣嘲諷和無情鞭撻。 (3)聯(lián)系前文說說作者是如何描寫阿Q去找假洋鬼子前后的心情的?這心情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學生議論、發(fā)言。教師整理成板書: 阿Q的心情變化,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他的革命愿望從失意到破滅的過程,“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阿Q結識革命黨的失敗,是假洋鬼子們扼殺的結果,也是辛亥革命本身不徹底所造成的,而他自身的愚昧、落后也注定了他只能有這個唯一的結局。 板書:阿Q對革命的態(tài)度神往——失意——破滅 12.請一個學生朗讀,從“有一天”至“兩只腳卻沒有動”。全節(jié)的聲調略低,語氣急促,稍帶神秘感,“寧式床”要讀重音。 釋疑:既轉彎:轉彎以后;既,已經(jīng),這里作“以后”更通。 提問:這節(jié)敘述趙家遭劫的事有什么作用?學生議論、回答。 教師小結:①反映了革命以后沒有解決根本的矛盾,致使社會秩序混亂,給趁火打劫之徒大開方便之門。“不上二十天,搶案就是十幾件”(本書第九章“大團圓”)。②與課文開頭舉人老爺下鄉(xiāng)寄放箱子相呼應,交待了箱子的去向。革命倒未使他失去什么,歹徒卻搶去他的箱子,具有諷刺意味。③呼應阿Q的革命狂想。作者故意用了“似乎”、“不分明”等字眼,采取霧里看花的手法,把阿Q幻想中的革命圖景跟眼前的真實的搶劫行動混雜起來,讓阿Q錯把搶劫當革命。他多想?yún)⒓影。皟赡_卻沒有動”。因為事先“他們不來招呼他”,假洋鬼子更不準他革命。④為阿Q的最后“伏法”作了鋪墊。不論是參加革命黨還是參與搶劫,他兩腳都沒動,結果卻被槍斃了,這就產(chǎn)生強烈的悲劇效果,人們在無限同情他的不幸的同時,更對吃人的封建社會表示強烈的憤恨,也對革命的不徹底表示深深的遺憾。 13.教師朗讀最后兩段。 釋疑:末一段三個破折號的用法:第一個解釋說明,第二個跳躍式地轉換話題,第三個語氣不連貫。 提問:未莊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議論、發(fā)言。教師不斷重復一些詞語:黑暗、寂靜、太平、更漆黑、關好大門等。并在本課時開頭板書的未莊(環(huán)境)……后加“太平”兩字。小結:未莊經(jīng)歷了不安、騷動之后又一切恢復了太平,不過更“漆黑”了。 教師講解末一段:阿Q革命徹底失敗了,末一段作者以大段的心理描寫寫出了阿Q對失敗原因的檢討:“假洋鬼子不準我造反”。怎么辦?阿Q又記起了他唯一的法寶——精神勝利,“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要告一狀”,把假洋鬼子“抓進縣里去殺頭”,結果自己卻被槍斃了,多么令人辛酸的幽默! (五)總結課文。 1.分析人物形象。 提問:阿Q前后有哪些“革命行動”?他的心理變化又是怎樣?(課文中找出這些段落),作者如何描寫他的精神勝利法? 討論。明確:前后的“革命行動”除高喊“造反了!”以外還有三次,心理活動是隨著行動而變化的(結合表格找課文中主要心理描寫段落): 作者在描寫阿Q心理變化時,突出他的精神勝利法。如①大嚷“造反了”時好像已經(jīng)是革命黨,精神上高于未莊的其他一切人,情緒高漲感覺良好,對原來害怕的趙太爺們也不恭順了,到土谷祠飄飄然地幻想“革命”后的好處了。②去靜修庵,趙秀才已先他一步革了命,他自悔之余馬上“退一步想”,他們不來招呼他因為是不知他已經(jīng)投降革命黨。③看到小D竟敢也盤了辮于,本來是要“懲罰他忘了生辰八字”的,后來單是怒目而視吐了一口唾沫,表示我已是革命黨,不再與你一般見識。④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時,他無聊憂愁,喝了兩碗酒又升起了“白盔白甲”的幻想,于是又高興起來。⑤最后為了報復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想象假洋鬼子滿門抄斬,他又馬上釋然了。 提問:造成這種精神勝利法的社會原因是什么?你能簡單概括阿Q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嗎?魯迅對阿Q是怎樣的態(tài)度?你如何理解魯迅說寫阿Q是“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的”這些話? 討論。明確: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他長期受封建階級的剝削、壓迫,被剝奪了人生正常權力的結果,也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在外族侵略特別是近百年帝國主義入侵中產(chǎn)生的失敗主義的思想影響結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損害的環(huán)境中,心猶未甘又無力反抗,只好以妥協(xié)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達到精神上的自我滿足。 阿Q是一個落后的不覺悟的農(nóng)民,他愚昧、貧窮。精神勝利法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當辛亥革命的消息傳來時雖一時反對,但低下的社會地位使他本能地傾向革命。他對革命的理解是錯誤而可笑的,行動是遲鈍而軟弱的,最后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夢徹底破滅。魯迅先生對阿Q的態(tài)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阿Q被譽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典型形象,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中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中間,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痹斐砂性格有其社會原因,那么有阿Q性格的就不只是阿Q了,所以,魯迅所要療救的對象也有其廣泛的社會意義了。魯迅熱愛祖國的心情我們要好好體會。 2.概括主題思想。 通過阿Q想革命又不覺悟、最后革命美夢徹底破滅過程的描寫,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者所造成的國民的愚昧,深刻揭露封建勢力兇殘狡猾的反動本質,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3.總結寫作手法。 提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時,用了哪些手法? 討論。明確:①心理描寫,②對比手法,③言行神態(tài)的白描(以上分析見講課中),④諷刺手法(課后“思考和練習”題五,找出來朗讀,體會作者感情)。如寫趙太爺對舉人箱子的處理;怯怯的叫“老Q”。趙秀才到靜修庵“革命”順手牽羊拿了宣德爐;盤辮子的描寫;買“柿油黨的頂子”等。假洋鬼子白著眼吹牛。阿Q表現(xiàn)精神勝利法的地方。⑤詞語選擇準確生動(這一點放在布置作業(yè)中完成)。-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阿Q正傳 節(jié)選教案 粵教版必修4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正傳 節(jié)選 教案 粵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2604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