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競賽輔導講座 第五講脊椎動物.doc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競賽輔導講座 第五講脊椎動物.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生物競賽輔導講座 第五講脊椎動物.doc(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競賽輔導講座 第五講脊椎動物 一、競賽中涉及的問題 在中學動物學的教學內容中,并沒有涉及“脊索動物”這一概念。在講完無脊椎動物的幾個門后,直接提出了“脊椎動物”的概念。這容易造成同學們對知識的不完整理解:似乎動物界就只是由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組成的。為了準確地理解動物的分類知識,適應國際IBO競賽的要求,我們對脊索動物門的整體概況和脊椎動物比較解剖等內容進行了適當?shù)匮a充,并且對脊椎動物各綱的進化特征進行了擴展和深化。 (一)脊索動物的三大主要特征 1.脊索 位于消化道背面,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由原腸背側的一部分細胞離開腸管而形成。能起骨骼的基本作用。低等脊索動物終生具有脊索;有的類群中,脊素則僅見于幼體。高等脊索動物只在胚胎期間出現(xiàn)脊索,成長時由分節(jié)的脊柱取代了。 2.背神經管 非脊索動物神經系統(tǒng)的中樞部分呈索狀,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脊索動物神經系統(tǒng)的中樞部分呈管狀,位于身體的背中線上,脊索(或脊柱)就在它的下面。背神經管由外胚層下陷卷褶所形成,在高等種類中分化為腦和脊髓兩部分。 3.咽鰓裂 位于消化道前端的兩側壁上,左右成對的裂孔直接或間接與外界相通,這是咽鰓裂。它是一種呼吸器官,在低等類群中終生存在,在高等類群則只見于某些幼體和胚胎時期,隨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動物門分類概況 依據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和胚胎發(fā)育等特點,一般將脊索動物門分為尾索動物、頭索動物和脊椎動物三個亞門。 1.尾索動物亞門l 脊索和背神經管只存在于幼體。成體包圍在被囊中,一般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代表動物如海鞘,海鞘的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逆行變態(tài),成體失去一些重要結構,形體變得比幼體更加簡單。 2.頭索動物亞門 脊索、背神經管和咽鰓裂這三個基本特征終生保留,脊索前端超出神經管之前。代表動物是文昌魚。 3.脊椎動物亞門 脊索只在胚胎發(fā)育中出現(xiàn),隨即為脊柱所代替。依據外形及內部特征可分為6個綱:圓口綱、魚綱、兩棲綱、爬行納、鳥綱、哺乳綱。 (三)幾個常見的名稱 1.無頭類 指脊索動物中腦和感覺器官還沒有分化出來,沒有明顯的頭部的類群。 2.有頭類 有明顯頭部的脊索動物,即脊椎動物。 3.無頜類 沒有頜的脊椎動物,現(xiàn)存的類群只有圓口類。 4.頜口類 有頜的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 5.無羊膜類 在胚胎發(fā)育中不具羊膜的脊椎動物,包括圓口類、魚類和兩棲類。 6.羊膜類 在胚胎發(fā)育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動物,包括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 (四)魚綱 1.魚類的外部形態(tài) (1)體型類型 紡錘形:特點是頭尾軸長,背腹軸較短,左右輪最短。 側扁形:特點是頭尾軸短,左右軸更短,背腹軸相對顯著增加。 扁平形:特點是背腹軸特別短,左右軸特別長。 棍棒形:其特點是頭尾軸特別長,背腹軸和左右軸很短。 (2)鰭的種類及功能 魚類的鰭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偶鰭,包括胸鰭和腹鰭各一對;另一類是奇鰭,包括背鰭、臀鰭和尾鰭。偶鰭的功能是維持身體平衡,改變運動方向和撥水劃行的作用。背鰭和臀鰭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魚左右傾斜和搖擺。尾鰭有推進平衡和轉向的作用。尾鰭類型有原形尾、歪形屋和正形尾等三種。 (3)鱗片的類型及功能 鱗片是由皮膚中的真皮衍生出來的,鱗片大致分為三類。 盾鱗:軟骨魚類特有的鱗片,由表皮和真皮聯(lián)合生成。從脊椎動物牙齒的發(fā)生和構造來看,它和牙齒應該是同源器官。 硬鱗:這是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鱗片,由真皮演化來的,見于鱘魚和雀鱔等。 骨鱗:大多數(shù)硬骨魚的鱗片,也是由真皮演化來的,覆瓦狀的排列分布于體表,有利于增加軀體的靈活性。 (4)側線的結構與功能 側線鱗有規(guī)律地排列形成一條線紋就叫側線。魚類的側線器官是重要的感覺裝置,能感受低頻振動,判斷水流及周圍環(huán)境情況。 2.魚類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征 (1)身體呈紡錘形,無頸部,在游泳時大大減少阻力。 (2)體表有鱗片,皮膚富有粘液腺,其分泌的粘液,能減輕游泳時皮膚與水間的摩擦力。這種粘液腺是單細胞的。 (3)用鰓呼吸,浸潤在水中的鰓能夠完成氣體交換。 (4)用鰭運動,魚類出現(xiàn)成對附肢提高了動物的活動能力。 (5)與陸生種類不同,無眼瞼、無淚腺、無唾液腺。 3.魚類的內部結構——以鯽魚為例 (1)皮膚 由表皮層和真皮組成。表皮層有單細胞腺,分泌粘液于體表,減輕阻力,保護身體。 (2)骨骼 魚類出現(xiàn)了上下頜,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椎體為雙凹推,有了脊柱,脊柱的功能是支持身體保護脊髓和主要血管,脊柱分化程度很低,分為軀干椎和尾椎。附肢骨與脊柱不連接。 (3)肌肉 肌肉分化程度不高,由肌節(jié)組成,肌節(jié)之間有肌隔聯(lián)系,分節(jié)現(xiàn)象明顯。有些種類的發(fā)電器官是由肌肉轉變而來的,如電鰩、電鰻等;有些種類的發(fā)電器官由真皮腺轉化來的,如電鲇。 (4)鰓 鰓是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一個重要結構。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的鰓具有不同的特點:軟骨魚類的鰓比較原始,鰓裂開口于體外,鰓隔發(fā)達,每側具有四個全鰓、一個半鰓;硬骨魚類的鰓裂外側有鰓蓋保護,鰓隔退化,每側有四個全鰓。 (5)鰾 鰾是胚胎發(fā)育時從消化管區(qū)分出來的突起,充滿氣體。有一室、二室或多室之分。綴具有輔助呼吸的功能,還有通過鰾內氣體的變化改變鰾的體積,使得魚體上浮或下沉的作用。此外還能輔助聽覺,適應水中的壓力。 (6)循環(huán) 循環(huán)系統(tǒng)主要由心臟和血管組成。魚類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特點是:心臟具有兩腔,即一心房、一心室,心臟中的血是缺氧血,血行屬于單循環(huán);心臟很小,血流的速度也很慢,這與代謝活動較低的水生生活方式有關;魚類心臟的位置較其他脊椎動物更向前移,很接近頭部,腹面有肩帶保護。 (7)排泄 魚類的腎臟屬于中腎。腎臟除了有泌尿的功能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調節(jié)體內的水分,使之保持恒定。 (8)神經和感覺 腦雖有明顯的五部,但大腦所占的比例還很小,且硬骨魚類的大腦背面還只是上皮組織,沒有神經細胞;魚的晶狀體呈圓球形,沒有彈性,其曲度又不能改變,只能靠晶體后方的鐮狀突起來調節(jié)晶體和視網膜之間的距離,所以魚類是近視的;大多數(shù)魚類沒有眼瞼,因此魚眼經常張開,不能關閉;魚類只有內耳。 (9)生殖 魚類的生殖器官主要由生殖腺和生殖導管兩部分組成,生殖腺一般都成對,左右對稱。都是雌、雄異體,體外受精,體外發(fā)育。 4.魚鋼的分類 (1)軟骨魚系 終年保留軟骨,鰓裂直接露于體外,絕大多數(shù)種類鰓間隔發(fā)達;身體被盾鱗,歪形尾;雄體有特殊的交接器,體內受精。 板鰓亞綱:主要特征包括口大,5個鰓裂直接通于體外,眼后有一上噴水孔。主要類群有鯊目和鰩目。 全頭亞綱:主要的特征是頭大而側扁,頭側有4對鰓裂,由鰓蓋掩蓋;無鱗,尾部尖,如黑線銀鮫。 (2)硬骨魚系 硬骨魚類具替代性硬骨和膜性硬骨;體多被骨鱗;鰓隔退化,鰓裂不直接開口體外;有鰾或肺;體外受精,雄性無鰭腳,屬于正尾形。 肺魚亞綱:體呈紡錘形、硬骨不發(fā)達,終生殘存有脊索,鰾能執(zhí)行肺的功能,有內鼻孔?,F(xiàn)存的種類主要有澳洲肺魚、美洲肺魚非洲肺魚。 總鰭亞納:偶鰭為帶鱗的肉葉,其內部骨骼的排列與陸生脊椎動物肢骨的排列極為相似。有內鼻孔,鰾能行氣呼吸。這也是古老的魚類,矛尾魚是保留到今天的總鰭魚,是動物界珍貴的“活化石”之一。 輻鰭亞納:多數(shù)種類具骨鱗,骨骼幾乎全是硬骨,各鰭由真皮性輻射鰭條支持,無內鼻孔。包括的種類很多,占現(xiàn)代魚總數(shù)的90%以上。 (五)兩棲綱 1.兩棲綱對陸生環(huán)境的初步適應 (1)兩棲動物皮膚輕微角質化,能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fā),較適應干燥的陸棲環(huán)境。 (2)從空氣中獲得氧氣,上陸后可直接獲得氧氣,用肺進行呼吸。 (3)循環(huán)系統(tǒng)進一步完善,有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心臟由二心房一心室組成。 (4)出現(xiàn)五趾型肢,兩棲類發(fā)展了五趾型四肢,前肢活動范圍增大。 (5)神經系統(tǒng)的進一步適應,兩棲類大腦體積增大,分左右兩個半球,有大腦皮層雛形。 2.兩棲類對陸生環(huán)境適應的不完全性 兩棲動物獲得了一系列陸生生活的特征,但還不完善,具體表現(xiàn)在: (1)皮膚仍依賴于濕潤的環(huán)境。 (2)心臟只有一個心室,血液中混合血高。 (3)肺發(fā)育不完善,以皮膚作輔助呼吸器官。 (4)體外受精,幼體水中發(fā)育,胚胎沒有羊膜。 3.兩棲類的主要特征 (1)皮膚 兩棲動物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構成,表皮角質層不發(fā)達。皮膚含有大量的腺體和血管,有呼吸功能。粘液腺為多細胞腺體,與魚類的單細胞腺不同,粘液腺分泌的粘液使皮膚經常保持濕潤。 (2)骨骼 兩棲類的脊柱比魚類的脊柱有較大的分化,由頸椎、軀干椎、薦椎和尾椎所組成。頸椎的分化與兩棲類上陸后頭部進行靈活轉動有關。薦椎的分化,使腰帶與脊柱連接,從而后肢獲得了牢固的支持。兩棲類已具有陸棲脊椎動物附肢的結構特點。頭部具有兩個枕髁,具有耳柱骨。 (3)呼吸 兩棲類成體用肺和皮膚呼吸。兩棲類具一對囊狀的肺,是陸地脊椎動物的重要特征。不過結構還十分簡單,肺的內壁僅有少數(shù)皺褶,呼吸表面積不大。兩棲類由于不具肋骨和胸廓。肺呼吸是采用特殊的咽式呼吸完成。 (4)循環(huán) 肺呼吸導致雙循環(huán)怕出現(xiàn),雙循環(huán)提高了血循環(huán)的壓力和速度。不完善的雙循環(huán)和體動脈內含有混合血液,是兩棲類的特征。心臟由靜脈竇、心房、心室和動脈圓錐四部分組成。左心房接受富氧血,右心房接受缺氧血。 (5)生殖 雄蛙的生殖腺有一對睪丸,產生精子;腎管有輸精和輸尿的功能。雌性具一對輸卵管、子宮。雌性的輸卵管和輸尿管是分開的。 4.兩棲類的分類概述 兩棲綱包括無足目、有尾目和無尾目三個目。全世界有兩棲動物2800余種。 (1)無足類 這是原始的一類,又是營鉆穴居生活的特化類型。體呈蠕蟲狀,無四肢。魚螈為本目代表,主要產于亞洲熱帶地區(qū),近年來在我國云南省西雙版納采獲。 (2)有尾目 這是更適合于水中生活的較低等的一目,多數(shù)種類終生生活在水中,一部分種類變態(tài)后,離開水到潮濕地上生活。體長形,有四肢或僅有前肢,尾終生存在。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也有一些種類終生有鰓而缺少肺。大鯢、蠑螈都屬于本目。 (3)無尾目 這是現(xiàn)代兩棲類中較為高等、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目。成體無尾,有發(fā)達的四肢,后肢強大,適于跳躍或游泳,通常營水陸兩棲生活,但生殖時必須回到水中。我國發(fā)現(xiàn)的種類有黑斑蛙、金線蛙、林蛙、雨蛙、樹蛙、蟾蜍等。 (六)爬行綱 1.爬行綱的主要特征 (1)羊膜卵 爬行動物都產大型的羊膜卵,羊膜卵的出現(xiàn)對脊椎動物完全擺脫水環(huán)境,對成功登陸產生重大影響。羊膜卵的特點是,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發(fā)生三層胚膜包圍胚胎:外層稱絨毛膜,內層稱羊膜,另有尿囊膜(見右圖)。 羊膜腔中充滿著液體,稱羊水。羊膜卵外包石灰質的硬殼或不透水的韌性纖維質卵膜。能防止卵的變形、損傷和水分蒸發(fā),防止細菌侵入。卵殼具通氣性,不影響胚胎的氣體交換。卵具卵黃,保證胚胎發(fā)育的養(yǎng)料。 (2)外形 爬行類是適應于陸棲生活的類群,具有四足動物的基本形態(tài)。體表被覆角質鱗片,指(趾)端具爪是其在外形上與兩棲類的根本區(qū)別。蜥蜴和鱷的體型可做典型代表。四肢較兩棲類強健,頸部外觀明顯,尾發(fā)達。某些類群適應于穴居及水棲生活,在外表上有較大的特化。 (3)皮膚 皮膚角質化程度加深,被有角質鱗片或角質盾片。角質鱗(如蜥蜴、蛇)是由表皮細胞角質化形成的,骨質甲(龜、鱉)是由真皮組織形成的。體表干燥,缺少腺體,比較堅硬,能有效防止體內水分的散失。爬行類動物的真皮內含有各種色素細胞,由于色素細胞的變化,使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huán)境適應。 (4)呼吸 爬行動物既沒有鰓,也不用皮膚呼吸,它的肺比兩棲動物的發(fā)達。肺臟一對,外觀似海綿狀。具有喉頭和以軟骨環(huán)支持的長氣管。肺的內壁有復雜的間隔,把內腔分隔成蜂窩狀小室,可以擴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 (5)骨骼和肌肉 爬行類骨骼系統(tǒng)發(fā)育良好,適應于陸生。主要表現(xiàn)在脊柱分區(qū)明顯、頸椎有寰椎和樞椎的分化,提高了頭部及軀體的運動性能。軀干部具有發(fā)達的肋骨和胸骨,加強了對內臟的保護并協(xié)同呼吸動作的完成,頭骨骨化良好,很多種類具有顳窩和眶間隔。具單一枕骨踝。 肌肉進一步分化,出現(xiàn)肋間肌,協(xié)同完成呼吸運動,皮膚肌有控制鱗片活動的作用。 (6)循環(huán)和排泄 爬行類的心臟由兩個心房,一個心室組成,心室內有不完全的隔膜。血液循環(huán)為不完全的雙循環(huán)。 后腎成為爬行類與所有羊膜動物的主要排泄器官,后腎形成的尿液經后腎導管輸至泄殖腔后排出。 (7)神經與感覺 大腦半球比較發(fā)達,出現(xiàn)新腦皮,腦神經12對。聽覺器官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外耳道。 2.現(xiàn)存爬行綱的分類 現(xiàn)存的爬行動物,全世界有5700多種,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溫帶較少,寒帶更少,它們分屬于四個目: (1)喙頭目 喙頭目是爬行綱中最古老的類群之一,大多生存在中生代。主要特征是嘴長似鳥喙,頂眼發(fā)達,端生齒,無鼓膜、鼓室;雄性無交配器官?,F(xiàn)今僅殘存一種喙頭蜥(楔齒蜥)。它的外形和大蜥蜴相似,長可達75厘米。其分布只限于新西蘭東北部一些小島上,被喻為“活化石”。 (2)龜鱉目 這是爬行綱中最為特化的一類,它的身體寬短,以硬殼保護身體。殼的內層為骨質板,外層為角質甲(如龜)或為軟的表皮(如鱉)。一般營水棲生活(淡水或海水),少數(shù)營陸地生活,但產卵都在陸上,常見的種類有龜、鱉和海龜?shù)取? (3)有鱗目 這是現(xiàn)代爬行動物中數(shù)量最大、種類最多的一個目,分為蜥蜴亞目和蛇亞目。 蜥蜴亞目:大多數(shù)種類的前后肢都發(fā)達,眼發(fā)達有可動眼瞼;具外耳道。例如石龍子、壁虎。非洲和馬達加斯加島產的避役,它的皮膚能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迅速變色,俗稱變色龍。 蛇亞目:是較為特化的一支,適于用腹部爬行,體呈圓筒形,無四肢和胸骨(僅蟒蛇有后肢的殘余),腰帶可能存留,但肩帶不一定存在。蛇能吞食比它自己身體還要粗的大型食物,其原因是構成上下頜的骨骼間都是能動的關節(jié),這是蛇類具有的結構特點。肋骨的腹端支持腹鱗,靠脊柱的左右彎曲和皮下肌的作用而使肋骨移動,腹鱗也隨之運動,蛇體就能以腹部貼地面而爬行。 (4)鱷目 鱷目在爬行納中結構最為高等。頭骨骼具有特化的雙顳窩。方骨不可動。槽生齒。四肢健壯,趾間具蹼。恥骨退化。尾側扁。泄殖腔孔縱裂,雄體具單個交配器。我國特產的揚子鱷,是鱷類中較小型者,體長約2米,吻短而鈍,屬于純吻鱷。鱷類和恐龍有共同的祖先,是恐龍的近親。因此,在科學研究上有較高的價值。揚子鱷是世界公認的瀕危種和禁運種,為我國的珍貴動物。 (七)鳥綱 1.鳥類的軀體結構概述 鳥類的軀體結構特點,在許多方面都體現(xiàn)了對飛翔生活的適應。 (1)皮膚 鳥類的皮膚薄而軟,便于肌肉的劇烈運動。皮膚衍生出角質化物——羽毛。表皮的角質層較薄,這是由于有鳥羽的覆蓋,皮膚不與干燥空氣直接接觸造成的。在沒有羽毛的地方,皮膚則有厚的角質鱗覆蓋。 (2)骨骼 骨骼多具蜂巢狀,既輕又堅固,適于飛翔生活;椎體為異凹型,使關節(jié)活動的靈活性加強。最后幾個胸椎、全部腰椎、薦椎和部分尾椎完全愈合在一起,稱綜薦骨,為腰部的堅強支柱。單一枕髁和頸椎相關節(jié)。開放式骨盆。 (3)消化系統(tǒng) 現(xiàn)代鳥無牙齒;咀嚼功能通常由砂囊代替。嗉囊有貯存食物和軟化食物的功能。胃分為腺胃和肌胃(砂囊),肌胃肉層發(fā)達。鳥類的直腸短,不貯存糞便。 (4)循環(huán)系統(tǒng) 鳥類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反映了較高的代謝水平,主要表現(xiàn)在:動靜脈血液完全分開、完全的雙循環(huán)(心臟四腔,具右體動脈弓),心臟容量大,心跳頻率快、動脈壓高、血液循環(huán)迅速,氣體和營養(yǎng)物質運輸快。 (5)呼吸系統(tǒng) 肺呈海綿狀,由大量的細支氣管組成。氣管分為三級:初級支氣管、次級支氣管、三級支氣管(微支氣管)。氣體交換在微支氣管中進行。鳥類的氣囊是呼吸的輔助系統(tǒng),分布于內臟器官,無氣體交換功能。氣囊還具有減輕身體重量、減輕器官間摩擦和散熱的功能,鳥類還具有雙重呼吸的特點,即在吸氣及呼氣時肺內均能進行氣體交換。 (6)排泄系統(tǒng) 鳥類的排泄系統(tǒng)胚胎經歷前腎和中腎,成體的泌尿器官為后腎。腎小球的數(shù)目比哺乳類大兩倍,這對于在旺盛的新陳代謝過程中,能迅速排除廢物,保持鹽水平衡是有利的。輸尿管開口于泄殖腔中。尿的主要成分為尿酸,呈半凝固的白色結晶。鳥類不具膀胱,產生的尿連同糞便排出體外。 (7)生殖系統(tǒng) 雄性生殖系統(tǒng)具有成對的睪丸和輸精管,輸精管開口于泄殖孔。雌性生殖系統(tǒng),只有左側卵巢和輸卵管。體內受精、體外發(fā)育,有筑巢、孵卵、育雛行為。 幼鳥的類型有兩種:一種是早成鳥,剛孵出則體被絨毛,眼已睜開,可隨親鳥覓食,如雁形目、雞形目;另一種是晚成烏,剛孵出時體表光裸或僅具稀絨毛,眼未睜開,需親鳥喂食,如隼形目、雀形目等。 (8)神經和感覺 鳥類的大腦、小腦、中腦都很發(fā)達。大腦半球較大,這主要是由于大腦底部紋狀體的增大。在鳥類,紋狀體是管理運動的高級部位,也和一些復雜的生活習性相關。實驗證明:切除鳥的一部分紋狀體后,它的正常的興奮和抑制就被破壞,視覺受影響,求偶、營巢等習性喪失。鳥類的大腦皮層并不發(fā)達,小腦很發(fā)達,這與鳥類飛翔運動的協(xié)調和平衡相關。中腦在背部構成一對發(fā)達的視葉。 在鳥類的感覺器官中,最發(fā)達的是在空中飛翔時起重要作用的視覺器官,而嗅覺器官不發(fā)達。鳥眼依靠發(fā)達的睫狀肌可以迅速地調節(jié)視力,由遠視變?yōu)榻?。因此,當鳥在樹林中疾飛時,從未和樹枝相碰,或由高空俯沖到地面覓食時,也能在一瞬間由“遠視眼”調整為“近視眼”。瞬膜發(fā)達,飛行時能遮蓋眼球,起保護作用。 (9)恒溫及其生物學意義 恒溫是產熱和散熱的平衡,體溫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其意義是:高而恒定的體溫,促進體內新陳代謝的速度。恒溫減少了動物對外界溫度條件的依賴性,獲得夜間活動的能力和在極地大陸上存活的能力。 2.鳥類的進步性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體溫(約為37℃~44.6℃),減少了對環(huán)境的依賴性。 (2)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能借主動遷徙來適應多變的環(huán)境條件。 (3)具有發(fā)達的神經系統(tǒng)和感官,以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各種復雜行為,能更好地協(xié)調體內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 (4)具有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和育雛),保證了后代有較高的成活率。 3.鳥綱的分類概述 (1)平胸總目 主要特征是:后肢強大,胸扁平,無龍骨突,不具飛翔能力;羽毛分布全身,無羽區(qū)及裸區(qū)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鉤,因而不形成羽片。常見種類有駝鳥、見雛鳥。 (2)企鵝總目 潛水生活的中、大型鳥類,具有一系列適應潛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鰭狀,適于劃水。具鱗片狀羽毛(羽軸短而定,羽片窄),均勻分布于體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軀體后方,趾間具饃,適應游泳生活。在陸上行走時軀體近于直立,左右搖擺。皮下脂肪發(fā)達,有利于在寒冷地區(qū)及水中保持體溫。骨骼沉重而不充氣。胸骨具有發(fā)達的龍骨突起,這與前劃水有關。游泳快速。該目分布限在南半球。代表為王企鵝。 (3)突胸總目 通常翼發(fā)達,善于飛翔,龍骨突發(fā)達,最后4~6枚尾椎愈合為一塊尾綜骨。一般具有充氣性骨骼,正羽發(fā)達,構成羽片,體表有羽區(qū)、裸區(qū)之分。雄鳥絕大多數(shù)不具交配器官。 該總目的鳥類種類繁多,為了研究方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討論它們的類群。 一個方面是根據生態(tài)類型分為游禽、涉禽、鶉雞、鳩鴿、攀禽、猛禽和鳴禽七個生態(tài)類型。 游禽:喙扁闊或尖長,腿短而具蹼,翼強大或退化。 涉禽:喙細而長,腳和趾均很長,蹼不發(fā)達,翼強大。 鶉雞:啄短而強,足和爪強健,翼短圓。 鳩鴿:喙短、基部具蠟膜,足短健,翼發(fā)達。 攀禽:喙強直,足短健、對趾型,翼較發(fā)達。 猛禽:喙強大呈鉤狀,足強大有力,爪銳鉤曲,翼強大善飛。 鳴禽:喙外形不一,足短細,翼較發(fā)達。 另一個方面是根據形態(tài)結構特點分成若干個目來進行研究。以下介紹一些常見的目。 鵜形目:四處向前,處間具全噗;嘴端成鉤狀,具發(fā)達的喉囊,雛鳥屬于晚成鳥,游禽類,如鸕鶿等。 鶴形目:頸長、喙長、腿長、趾三前一后,四趾在同一平面上,幼鳥屬晚成烏,涉禽類,常見種類有白鷺等。 雁形目:嘴扁平,具加厚的嘴甲,邊緣具櫛狀突起;腿短后移,趾三前一后,前趾間具蹼,雄性翼上常具翼鏡;雄鳥具交配器;雛鳥為早成鳥,游禽類。常見種類有天鵝、綠頭鴨。 隼形目:嘴具利鉤,爪發(fā)達,飛翔力強;視覺敏銳,猛禽類,雛鳥為晚成鳥。常見種類有鳶、紅隼、金雕等。 雞形目:體結實;喙短,為圓錐形;翅短圓,善走;雄鳥頭頂有肉冠,羽色鮮艷;繁殖期行為復雜,鶉雞類,幼鳥屬早成鳥。如褐馬雞、紅腹錦雞等。 鶴形目:喙長,頸長和腿長,趾三前一后,趾間蹼不發(fā)達,后趾著生位置較高,與其他三趾不在同一平面上,幼鳥為早成鳥,涉禽類。常見種類有丹頂鶴、灰鶴等。 鴿形目:嘴短、具蠟膜;四趾位于同一平面上,足短健、善走;嗉囊發(fā)達,雛鳥為晚成鳥或早成鳥,鳩鴿類。常見種類有原鴿、毛腿沙雞等。 鴞形目:嘴爪強大而鉤曲;頭大,眼大向前,眼周羽毛形成面盤;耳孔大,具耳羽,聽覺敏銳;第四處能向后反轉;幼鳥屬晚成鳥,屬猛禽類。主要種類有長耳鴞、短耳鴞 等。 鴷形目:嘴呈錐狀,適于啄木;舌長具角質小鉤;趾兩前兩后;幼鳥屬晚成鳥,攀禽類。常見種類如斑啄木鳥。 雀形目:鳴管及鳴骨發(fā)達;足趾三前一后,在一個平面上,適于營巢,幼鳥屬晚成鳥,鳴禽類。常見種類有云雀、家燕等。 (八)哺乳綱 1.哺乳動物的進化特征 (1)有高度發(fā)達的神經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能協(xié)調復雜的機能活動和適應多變的環(huán)境條件。 (2)出現(xiàn)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攝食的能力。 (3)胎生、哺乳保證了后代有較高的成活率。 (4)具有高而恒定的體溫(約為25℃~37℃),減少了對環(huán)境的依賴性。 (5)具有在陸上快速運動的能力。 2.哺乳類的一般特征 (1)皮膚及其衍生物 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表皮又分為角質層和生發(fā)層。真皮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韌性強。哺乳動物皮膚的衍生物主要屬表皮衍生的角質結構,如毛、爪、締和各種皮膚脂腺(如汗腺、皮脂腺等)。 毛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可分為粗毛、絨毛和觸毛三種類型。粗毛長而稀少,有毛向,耐摩擦,起著保護作用。絨毛細短而密,覆蓋于皮膚上,造成一層不流動的空氣層,起保暖作用。觸毛長而硬,在嘴邊,有觸覺作用。哺乳動物一般每年換毛兩次:春季和秋季換毛。換毛是哺乳動物對季節(jié)變化后的適應。 乳腺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是一種管狀腺與泡狀腺復合的腺體,也可以認為是特化的汗腺。 (2)骨骼系統(tǒng) 總的來說,哺乳動物的骨骼相比鳥類的已有明顯的發(fā)展,支持、保護和運動功能進一步完善。如肘關節(jié)方向向后,膝關節(jié)向前,提高了支撐和運動的能力。頭骨全部骨化,骨片數(shù)目減少并且愈合,可以增加堅固性。具有2個枕骨髁與頸椎相連接。椎體為雙平型,增強了脊柱的負重能力。頸椎7枚,以長頸而聞名的長頸鹿也不例外。 (3)肌肉 肌肉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四肢肌肉強大,以適應快速奔跑。此外,皮膚肌發(fā)達,咀嚼肌強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具有特殊的隔肌,能將體腔分隔為胸腔與腹腔。在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下發(fā)生運動改變胸腔容積,是呼吸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4)呼吸系統(tǒng) 哺乳動物的呼吸系統(tǒng)十分發(fā)達,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空氣經呼吸道而進入肺。肺為海綿狀,由很多微細支氣管和肺泡組成。肺泡數(shù)量特別多,呼吸面積非常大。 (5)循環(huán)系統(tǒng) 心臟由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組成。具有左體動脈弓。左房室間有二尖瓣,右房室間有三尖瓣,瓣膜的存在可防止血液倒流。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 (6)消化系統(tǒng) 哺乳類消化系統(tǒng),在進化過程中有了很大的變化,表現(xiàn)在消化管分化程度較高,消化腺較發(fā)達,消化酶多樣化,同時出現(xiàn)了口腔消化。哺乳動物的牙齒分為門齒(切牙)、犬齒(尖牙)和臼齒(磨牙),齒型和齒數(shù)是哺乳動物分類的依據之一。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無泄殖腔,具有肉質唇。 (7)胎生、哺乳 哺乳動物一般具胎盤。如兔胚胎的卵黃囊中含卵黃很少,對供給胚胎發(fā)育的營養(yǎng)所起的作用不大。尿囊膜發(fā)達,和絨毛膜愈合在一起,其上產生許多分枝的突起,稱為絨毛。尿囊膜、絨毛膜與母體子宮壁的結締組織相連共同形成了胎盤。 胎兒借胎盤和母體聯(lián)系并取得營養(yǎng)。產出的幼兒以母體的乳汁哺育。胎生方式對哺乳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為胚胎提供了保護、營養(yǎng)以及穩(wěn)定的恒溫條件,使外界環(huán)境對胚胎發(fā)育的不利影響減低到最小程度。 (8)神經和感覺 哺乳動物具有高度發(fā)達的神經系統(tǒng),能夠有效地協(xié)調體內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并對復雜的外界條件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神經系統(tǒng)也是伴隨著軀體結構、功能和行為的復雜化而發(fā)展的。哺乳類神經系統(tǒng)主要表現(xiàn)在大腦和小腦體積增大、神經細胞聚集、皮層加厚。表面出現(xiàn)了皺褶(溝和回)。 哺乳類的感覺器官十分發(fā)達,主要表現(xiàn)在嗅覺和聽覺的高度靈敏。 3.哺乳綱分類概述 哺乳納分為原獸亞細、后獸亞綱和真獸亞納三個亞綱。 (1)原獸亞綱 主要特征是卵生,產多黃卵,雌獸尚具孵卵行為。無乳腺,無乳頭。肩帶與爬行類相似。有泄殖腔,大腦皮層不發(fā)達,無胼胝體,雄性不具交配器官。這類動物分布于澳洲及其島嶼,代表類群主要有鴨嘴獸、針鼴。 (2)后獸亞綱 主要特征是胎生,幼仔發(fā)育不良,需在雌獸腹部的育兒袋中發(fā)育,泄殖腔趨于退化,肩帶表現(xiàn)有高等哺乳類的特征。具有乳腺,異型齒。分布于澳洲及南美洲草原地帶。典型代表有大袋鼠。 (3)真獸亞綱 主要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胎盤,不具泄殖腔。肩帶為單一的肩胛骨,乳腺充分發(fā)育,具乳頭。大腦皮層發(fā)達,有姘服體。異型齒,體溫恒定在37℃左右?,F(xiàn)存哺乳類中的絕大多數(shù)種類屬此?,F(xiàn)就重要代表簡述如下: 食蟲目:個體較小,吻部細尖,適于食蟲。四肢短小,指(趾)端具爪,體被刺毛或硬刺。夜行性。如刺猬。 翼手目:前肢特化具延長的指骨,有薄而柔韌的翼膜。后肢短小具長鉤爪。胸骨具胸骨突起。夜行性。代表種類有蝙蝠。 兔形目:上頜有兩對門齒,門齒前后線均具琺瑯質。無犬牙,上唇具唇裂。代表動物如野兔。 嚙齒目:體中小型。上下頜各具一對牙,僅前面被有琺瑯質,終生生長。無犬牙,嚼肌發(fā)達。主要種類有松鼠、旱獺。 食肉目:門牙小,犬牙強大而銳利,上頜前臼齒和下頜第一臼齒特化為裂齒。指(趾)端常具利爪,腦及感官發(fā)達。常見的種類有狼、虎、獅。 長鼻目:具長鼻,體退化,具五指(趾)。上門牙發(fā)達,突出唇外,臼齒咀嚼面多行橫棱。植食性。主要種類有亞洲象、非洲象。 奇蹄目:主要以第三指(趾)負重,其余各指(趾)退化或消失,指(趾)端具蹄,有利于奔跑。門牙發(fā)達,胃簡單。主要種類有馬、犀牛。 偶蹄目:第三、四指(趾)同等發(fā)育,其余各指(趾)退化。具偶蹄。尾短。主要種類有豬、牛。 靈長目:拇指(趾)多能與其他指(趾)相對,鎖骨發(fā)達。指(趾)端多具指甲。大腦半球高度發(fā)達。兩眼前視,雌獸有月經。主要種類如懶猴、獼猴、黑猩猩等。 (九)脊椎動物各器官系統(tǒng)比較 1.脊椎動物皮膚 脊椎動物的皮膚有保護、調節(jié)體溫、呼吸、感覺、運動、排泄、分泌和生殖等功能。從各綱的特點來看: 圓口綱:皮膚裸露,結構簡單,表皮細胞之間夾有一些單細胞腺體。 魚綱:皮膚由真皮和表皮組成,并具有鱗片。表皮細胞間有粘液腺。 兩棲綱:皮膚裸露,粘液腺豐富,部分還具有毒腺。 爬行綱:表皮角質化,缺少粘液腺,惟有角質鱗片或甲。 哺乳類和鳥類:鳥類的羽毛和哺乳類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鳥類的皮脂腺不發(fā)達(僅有尾脂腺),哺乳類的皮脂腺發(fā)達。 2.脊椎動物循環(huán)系統(tǒng)(如下圖) 各綱脊椎動物動脈弓和心臟比較圖 (1)圓口綱:開始出現(xiàn)心臟,由靜脈竇、一心房、一心室組成。 (2)魚綱:屬于簡單的類型,其本身只有一個心房和一個心室。連接心房的有一個靜脈竇,連接心室的有一個動脈圓錐(軟骨魚類)或動脈球(硬骨魚類)。血液循環(huán)為單循環(huán)。心臟內的血,完全是缺氧血。 (3)兩棲綱:心臟由靜脈竇、二心房、一心室和動脈圓錐組成。血液循環(huán)由單循環(huán)變?yōu)椴煌耆p循環(huán)。動脈弓數(shù)目減少,保留三、四、六對。 (4)爬行綱:心臟靜脈竇退化而成右心房的一部分,動脈圓錐退化消失,除心房具有分隔外,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動脈弓仍保持頸動脈、體動脈弓和肺動脈。血液循環(huán)仍為不完全的雙循環(huán)。 (5)鳥綱和哺乳綱:心臟已分隔為二心房、二心室。靜脈竇完全退化,鳥類左體動脈弓退化,右體動脈弓保留。哺乳類保留左體動脈弓,是完全的雙循環(huán)。 3.脊椎動物的呼吸系統(tǒng)(如下圖所示) 脊椎動物肺臟發(fā)展的幾個階段 (1)魚類:軟骨魚類鰓有發(fā)達的鰓間隔,鰓裂直接通體表或具膜質鰓蓋。硬骨魚類鰓間隔退化,鰓裂不直接通體外,有鰓蓋保護。 (2)兩棲類:幼體用鰓呼吸,成體行肺和皮膚呼吸。肺囊狀,分隔簡單。行咽式呼吸,皮膚輔助。 (3)爬行類:完全肺呼吸,囊狀肺,分隔復雜,呈海綿狀,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4)鳥類:肺特殊,內部由各級支氣管組成,形成細支氣管樹。具有特殊的氣囊系統(tǒng)可進行雙重呼吸。 (5)哺乳類:肺由導管部、呼吸部和肺間質三部分構成,微支氣管末端形成肺泡。具有嗝肌,呼吸運動更加完善。腹式呼吸或隱式呼吸。 4.脊椎動物的排泄系統(tǒng) 動物正常生命活動的維持,要求內環(huán)境穩(wěn)定。代謝廢物經循環(huán)系統(tǒng),被匯集到專門的器官而有效地排出。脊椎動物的排泄系統(tǒng)主要部分是腎。從低等種類到高等種類,腎臟的發(fā)展可分為三種類型。 (1)前腎 脊椎動物在胚胎時都有前腎出現(xiàn),但只有在魚類和兩棲類的胚胎中,前腎才有用。圓口綱的鰻鰻仍用前腎作為排泄器官。 (2)中腎 這是魚類和兩棲類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其位置在前腎的后方。排泄小管的腎口顯著退化。靠近腎口的排泄小管壁,膨大內陷成為雙層的囊狀結構,稱腎小囊,把血管球包圍,共同形成一個腎小體。腎小體和它的排泄小管一起構成泌尿機能的一個基本結構,稱為腎單位。到了中腎階段,原來的前腎導管縱裂為二,其一為中腎導管,在雄性動物有輸精的作用,另一管在雄體已退化,在雌體則演變?yōu)檩斅压堋? (3)后腎 這是羊膜動物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后腎的排泄小管前端只有腎小體,腎口已完全消失。各排泄小管匯集尿液通入一總管,即后腎導管,常稱輸尿管。后腎發(fā)生以后,中腎和中腎導管卻失去了泌尿功能。 (十)哺乳類和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組織是由形態(tài)相似,功能相關的細胞和細胞間質所組成的細胞群,在機體內執(zhí)行一定的功能。在哺乳類和人體組織可分為四大基本組織。 1.上皮組織 細胞的排列比較緊密,形狀規(guī)則,具有極性,細胞間質少。上皮組織主要行使保護、分泌、吸收和排泄等功能。根據結構特點又可分為: (1)單層扁平上皮 為一層扁平狀細胞構成,細胞呈多邊形、邊緣有鋸齒狀波紋。又包括: 內皮 覆蓋于心臟、血管、淋巴管腔內面的上皮,薄而光滑,有利于物質的交換和減少液體流動時的阻力。 間皮 覆蓋于胸膜、腹膜、心包膜的上皮,細胞較小,規(guī)則似六角形,薄而濕潤光滑,便于內臟活動。 另外還有腎小囊壁層、肺泡壁上皮等有利于物質交換的上皮。 (2)單層立方上皮 一層立方形細胞組成,如腎小管、甲狀腺濾泡上皮,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單層柱狀上皮 一層棱柱形細胞組成,其游離端常具纖毛、微絨毛,分布于胃、腸、子宮、輸卵管的內腔面。 (4)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 主要為柱狀上皮組成,一層細胞。但高度不等,核位置參差不齊,似有多層細胞,其游離端常具有纖毛。主要分布于呼吸道內表面,具有保護、分泌功能。 (5)復層扁平上皮 主要分布于皮膚的表皮、口腔、食道、陰道粘膜,有保護作用。 (6)復層柱狀上皮 主要分布于眼瞼結膜、尿道海綿體的粘膜,有保護作用。 (7)變移上皮 主要分布于腎盂、腎盞、輸尿管、膀胱的內腔面,隨器官收縮而變化。 2.結締組織 由細胞和大量的細胞間質組成,起支持、連接、營養(yǎng)、防御、保護作用。結締組織是機體內分布最廣、形狀最復雜的組織,如皮膚上皮以下的真皮,真皮下面的疏松結締組織、脂肪組織、血液、肌健、韌帶、軟骨和骨等。它的特點是細胞少,細胞間質多,細胞間質內含豐富的纖維和無定形的基質。結締組織主要起支持、連接作用,并有營養(yǎng)和防御等作用。 3.肌肉組織 由肌細胞(肌纖維)組成,均含有肌原纖維。具收縮功能,能完成各種運動。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種。 (1)骨骼?。汉写罅坑袡M紋的肌原纖維和發(fā)達的肌管系統(tǒng),多核,肌漿的肌質含有肌紅蛋白,含肌紅蛋白較多的是紅肌纖維,較少的是白肌纖維。紅肌收縮慢而持久,白肌收縮快而有力,但易疲勞。肌原纖維可見暗帶(A)、明帶(I),暗帶的中部色談叫H線。明帶的中部色深叫Z線。肌原纖維中在兩個Z線中間的一段叫做肌節(jié),一個肌節(jié)包括1/2I帶+A帶+1/2I帶,它是組成骨骼肌纖維的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 (2)心肌:心肌纖維有分支、核是單個的,同骨骼肌一樣也有橫紋,但是不如骨骼肌明顯。心肌細胞有兩類:工作細胞(心房和心室的一般細胞)和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細胞(竇房結、房室交界區(qū)、房室束和浦肯野纖維等),即心臟起搏傳導系統(tǒng)的心肌細胞。 (3)平滑?。杭〖毎仕笮危挥幸粋€核,沒有橫紋。一般構成內臟器官管壁的肌肉層。平滑肌收縮慢、比較持久,不易疲勞。 4.神經組織 神經組織是神經系統(tǒng)的主要構成部分。它的組織結構包括神經元和神經膠質兩種細胞。神經元是傳導興奮的單位。神經膠質有支持、保護、營養(yǎng)和修補的作用。 神經元分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細胞體的形狀有圓形、梨形、梭形、錐形和星形等。神經元外都有神經膜包圍,有接受刺激和傳導神經沖動的功能。胞體內有細胞質和細胞核,是神經元和營養(yǎng)的中心。胞體內除含一般的細胞器外,還含有尼氏體和神經元纖維,前者是粗面內質網,跟合成蛋白質有關;后者是微絲和微管,跟運輸代謝物質有關。 神經元的突起分樹突和軸突。樹突把沖動傳向細胞體,軸突把沖動從細胞體傳出。每個神經元有樹突一到幾個,軸突一個。樹突分枝多,能增加接觸面。軸突分枝少。軸突和長樹突總稱神經纖維。有的神經纖維表面有一層節(jié)段性的髓鞘,叫有髓神經纖維。在外周神經纖維中,髓鞘由施旺氏細胞形成,髓鞘外又被施旺氏細胞包圍。有的神經纖維外面沒有髓鞘,僅被施旺氏細胞包裹,叫無髓神經纖維。在中樞,髓鞘由少突膠質細胞的突起包圍,在軸突周圍形成。有髓纖維傳導速度快;無髓纖維傳導速度慢。 神經元根據神經細胞突起的多少,可分為單極神經元、假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和多極神經元等。根據功能不同,又可分為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中間神經元。 二、典型例題 例1 鯽魚的背部大動脈中流動的血是 A 動脈血 B 靜脈血 C 混合血 D 不一定 分析 這道題要求對魚類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的幾個基本概念有清楚的理解。首先是區(qū)別動、靜脈血管的問題,要理解運送血液離開心臟的血管是動脈血管,而將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則是靜脈血管,其他脊椎動物的血管也按此來區(qū)別。其次是要區(qū)別動脈血和靜脈血,是根據血液中血紅蛋白結合氧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決定的,含氧多,顏色鮮紅的是動脈血,反之則是靜脈血。魚的血液從心臟向頭部方向發(fā)出后即進入了動脈血管,在心臟與鰓之間的動脈血管內血液為靜脈血,經過鰓的氣體交換后,背部大動脈內流動的則應該為含氧多的動脈血。 【參考答案】 A。 例2 鯽魚鰾的作用是 A 呼吸 B 氣體交換 C 排泄 D 調節(jié)身體比重 分析 鯽魚體腔背側有一個白色的囊,叫做鰾,鰾分前后兩室,里面充滿氣體。后室有一條細管與食管相通。古代總鰭魚的鰾(實際上是鰾狀的肺),適于在陸地上呼吸空氣。當水中缺氧時,它就用鰾在空氣中進行呼吸。鯽魚鰾的主要作用是調節(jié)身體比重,鰾在鰭的協(xié)同下,可以使魚停留在不同的水層里。 【參考答案】 D。 例3 從生殖看,哪類動物的生殖發(fā)育完全擺脫了對水環(huán)境的依賴? A 大鯢 B 蟾蜍 C 蜥蜴 D 肺魚 分析 從生殖看,魚類和兩棲類本質上都是水中受精,體外發(fā)育,必須依賴水。蜥蜴才是體內受精的,雄蜥蜴把精子送進雌蜥蜴體內,在雌體內完成受精作用。蜥蜴產的受精卵比較大,含有較多的養(yǎng)料,外面被有堅韌的卵殼。雌體將受精卵產在沙土上,借助太陽光照射的溫度,受精卵孵化成幼蜥。剛孵出幼體即能在陸地上運動、捕食。因此,它們的生殖發(fā)育完全擺脫了對水環(huán)境的依賴。 【參考答案】 C。 例4 古代的兩棲類經歷哪些主要變化就進化成了古代的爬行類? 分析 爬行動物起源于古代的兩棲動物。兩棲動物在古生代曾經很繁盛。但是到了古生代的末期,地球上許多地方的氣候發(fā)生了變化,濕潤的氣候逐漸變得十分干燥了,不利于兩棲動物的生活。于是,有些兩棲動物因為不能適應環(huán)境而被大自然淘汰了;有些兩棲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適應了變化的環(huán)境條件,因而能在陸地上干燥的環(huán)境中生活下去。主要應經歷體表、呼吸、循壞、生殖等方面的變化才能進化成為古代的爬行類。 【參考答案】 體表形成了角質的結構,肺的隔膜增多,心室里有了不完全的隔膜,產大型而有堅韌卵殼的卵等。這樣,古代的兩棲動物就進化成為古代爬行動物。 例5 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 “爬行類中龜、鱉生活在水中,因此這部分爬行類不能稱作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 分析 它們一般營水棲生活,但是在水中仍用肺呼吸,還經常浮到水面上來呼吸空氣,有時也爬到岸上來休息。同時,不論水中生活還是陸地生活,都在陸上產卵,卵為羊膜卵。如海龜生活在海中,但是生殖產卵時,便成群結隊地回到海邊沙灘上產卵,受精卵的孵化靠日光照射,幼體又回到海中。所以,從進化水平上講,它們無疑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 【參考答案】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例6 判斷題: ①鳥類的體溫能保持恒定,是由于羽毛的保溫作用。 ②雙重呼吸是指肺和皮膚呼吸。 ③家鴿排便頻繁是因為食量大且不能磨碎食物。 分析 鳥類的體溫高而恒定,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肺呼吸和完善的雙循環(huán)等因素共同作用,使鳥類代謝率高、產熱高,且產熱和散熱在神經調節(jié)下能平衡的結果。羽毛確有保溫作用,但不能認為它是鳥類恒溫的主要原因。 雙重呼吸是鳥類特有的呼吸方式,由于有氣囊協(xié)助呼吸,所以在吸氣和呼氣時,肺里都進行氣體交換,這種現(xiàn)象叫雙重呼吸。這與兩棲類的肺和皮膚兩種結構參與呼吸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家鴿排便頻繁的關鍵原因是直腸很短,不貯存糞便。與食量大并無直接關系。至于不能磨碎食物的說法應該是錯誤的,因為鳥雖沒有牙齒,但是食物到了砂囊(肌胃),由于肌肉的收縮,食物在砂囊的砂粒和角質膜的研磨下也可以磨碎。 【參考答案】 (1)、(2)、(3)。 例7 兩棲類能在陸地生活,因它們具有哪些特征? A 鰓退化,石灰質卵膜,有變態(tài) B 眼瞼,鼓膜,肺呼吸與四肢等 C 皮膚腺,硬骨,四肢為5趾(指)型 D 眼瞼能上下活動,口裂寬,無頸 分析 解答這道題,要求同學們對題中提及的各種特征能有正確的理解。要注意兩條:一要分清楚哪些是動物適應陸地生活的特征;二要注意這些特征是不是兩棲類在進化過程中已經具備了這種水平。比如C、D中的硬骨、無頸并非對陸地生活適應的特征,A中的石灰質卵膜這一點顯然是兩棲類沒有的特征。 【參考答案】 B。 例8 下列動物中,沒有膀胱的是 A 青蛙 B 鯉魚 C 麻雀 D 蜥蜴 分析 這道題初看起來,似乎只要求同學去記憶哪些動物有膀胱、哪些又沒有膀胱。如果平常這樣來學習,顯然沒有提高。 關鍵是要抓住它是針對什么知識來進行考查的。如本題主要考查的是鳥類對于飛翔生活的一種適應。這樣,不但問題迎刃而解,而且也增強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參考答案】 C。 例9 大多數(shù)海產魚類不能在淡水中生存,下列哪一項解釋比較合理? A 水的比重太低,海產魚不能適應 B 氧的濃度較低 C 不能維持體內水分的平衡 D 缺少適于它們食用的動植物 分析 這一題干擾項比較多。各種說法似乎都存在一定的道理。但是,題目要求是單項的選擇,這時,就應該仔細進行比較,思考問題的主要方面是什么?由于主要涉及水的鹽度,因此應當選擇C比較合理。 【參考答案】 C。 例10 我們常看到一些鳥用喙涂擦羽毛,這是為什么? 分析 鳥類無汗腺,惟一的皮脂腺是尾部的尾脂腺,其分泌的油脂,經過喙的涂抹,擦在羽毛上,使羽潤澤不為水濕。尾脂腺的分泌物,還含有麥角醇,它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能轉變?yōu)榫S生素D。當鳥用喙涂擦羽毛時,維生素D可被皮膚吸收,有利于骨的生長。 【參考答案】 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將油脂涂抹在羽毛上防止水浸濕;二是可將維生素D的前體物麥角醇等涂在皮膚上,經紫外線照射后轉變成維生素D被皮膚利用。 三、競賽訓練題 (一)選擇題 1.脊索動物的脊索位于咽的 A 背面 B 腹面 C 前面 D 后面 2.無頭類是指 A 原索動物 B 腔腸動物 C 尾索動物 D 無脊椎動物 3.鯽魚能夠保持身體的平衡,主要靠下列哪一組鰭? A 胸鰭和腹鰭 B 背鰭和尾鰭 C 尾鰭和臀鰭 D 胸鰭、腹鰭和尾鰭 4.兩棲類的大腦表皮為 A 原腦皮 B 古腦皮 C 上皮組織 D 大腦皮層 5.羊膜卵是指發(fā)育中有 A 卵黃、卵白和卵殼 B 卵黃、卵白和尿囊 C 尿囊、絨毛膜、羊膜 D 殼膜、絨毛膜和羊膜 6.爬行類皮膚最大特點是 A 干燥、被骨鱗 B 缺乏皮脂腺、被骨板 C 干燥、具角質鱗 D 缺乏皮服腺;被盾鱗 7.爬行類的大腦表層為 A 原腦皮 B 后腦皮 C 大腦皮層 D 新腦皮 8.哺乳類的左房室瓣為 A 三尖瓣 B 半月瓣 C 肌質瓣 D 二尖瓣 9.鳥類的椎體特征是 A 前凹型 B 雙凹型 C 雙平型 D 異凹型 10.兩棲類的腎為 A 前腎 B 中腎 C 后腎 D 泄殖腔腎 11.下列哪類動物具有不完全的雙循環(huán) A 鯉魚 B 青蛙 C 家鴿 D 家鼠 12.關于鳥類的雙重呼吸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雙重呼吸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率 B 每呼吸一次空氣兩次經過肺 C 肺和氣囊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 D 雙重呼吸是鳥類特有的呼吸方式 13.肌胃最發(fā)達的鳥類是 A 食肉鳥類 B 食谷物的鳥類 C 食漿果的鳥類 D 食蟲的鳥類 14.反芻動物的胃有4個室,其中能分泌胃液的胃是 A 瘤胃 B 蜂窩胃 C 重瓣胃 D 皺胃 15.蝙蝠能產生超聲波的部分和毒蛇夜間跟蹤捕食的感覺器官分別位于 A 咽、梨鼻器 B 喉、頰窩 C 鼻孔、頰窩 D 喉、頂凹 16.具有右體動脈弓和左體動脈弓的脊椎動物依次應該是 A 鳥類、哺乳類 B 兩棲類、爬行類 C 鳥類、爬行類 D 哺乳類、爬行類 17.逆行變態(tài)是指 A 成體結構復雜,幼體不發(fā)達 B 成體結構復雜,幼體結構亦復雜 C 幼體結構復雜,成體結構簡單 D 幼體結構簡單,成體結構亦簡單 18.文昌魚的脊索 A 成體發(fā)達,幼體不發(fā)達 B 幼體發(fā)達,成體不發(fā)達 C 被脊椎代替 D 終生存在 19.鱗式中的帶分數(shù)的整數(shù)表示 A 體鱗數(shù) B 側線鱗數(shù) C 側線上鱗數(shù) D 側線下鱗數(shù) 20.盾鱗又稱為齒鱗,它應來源于 A 外胚層 B 內胚層 C 中胚層 D 上皮組織 21.爬行類的腎為 A 前腎 B 中腎 C 后腎 D 全腎 22.牛科動物的角屬于 A 洞角 B 實角 C 虛角 D 皮角 23.關于魚鰾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游速很快的魚均無鰾 B 終年生活在海底的魚無鰾 C 所有魚都有鰾 D 鰾內充滿氣體,能使魚上下沉浮 24.下列哪一項不是鳥類氣囊的作用? A 減輕身體的比重 B 進行氣體交換 C 散發(fā)體內多余的熱量 D 能貯存空氣 25.四大家魚都屬于 A 鯉科 B 鱸科 C 鯰科 D 鰱鳙亞科 (以下幾題為多項選擇) 26.下列屬于偶蹄目的動物是 A 駱駝 B 騾子 C 羊 D 驢 E 水牛 F 狐 G 犀牛 H 麝 27.下列哪些動物是真正的魚 A 鯊魚 B 鯨魚 C 章魚 D 墨魚 E 鱷魚 F 鰻魚 G娃娃魚 H 鱘魚 I 鮑魚 J 海馬 K 魷魚 L 海龍 M 柔魚 N 文昌魚 28.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 動物界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B 脊椎動物亞門是最高等的一個類群 C 絕大多數(shù)脊椎動物只在胚胎發(fā)育的早期具有脊索,后為脊柱所代替 D 脊柱由許多脊椎骨連結而成 29.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A 背神經管是一條神經組織構成的索狀結構,它是由外胚層形成的 B 依胚胎發(fā)育中有無羊膜的出現(xiàn)將魚類、圓口類歸為無羊膜類,其他的脊椎動物歸為羊膜類 C 除哺乳類外的脊椎動物屬于恒溫動物 D 脊索動物起源于半索動物 30.以下關于鳥類的敘述錯誤的是 A 鳥類的尾綜骨,綜合薦椎均固著,僅頸椎、胸椎較靈活 B 鳥類體被羽,皮膚薄而松,且缺乏皮膚腺 C 由于齒的退化,鳥類用嗉囊來消化食物 D 鳥類出現(xiàn)了四室的心臟,是完全的雙循環(huán) (二)填空題 1.魚類出現(xiàn) ,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循環(huán)系統(tǒng)是 ;腦分為 、 、 、 和 五部分,腦神經 對。 2.馬達加斯加特產的避役屬 目, 亞目。 3.鳥類由左心室發(fā)出的大動脈稱為 ,而從哺乳類發(fā)出的則稱為 。 4.脂盤是由 和 與母體的 相結合而成的。 5.哺乳動物的左房室瓣稱為 ,右房室瓣稱為 ,而鳥類的右房室瓣為 。 6.混合放養(yǎng)就是根據幾種魚的 和 的不同,將它們混合放養(yǎng)在一個水域里。既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 ,又能利用各種 。 7.青蛙的身體表面沒有 和其他覆蓋物, 裸露在外面,能夠分泌 ,保持體表的濕潤。 8.蜥蜴用 呼吸,并且 數(shù)目很多,只靠 的呼吸作用就能滿足整個身體對 的需要,因此它適于生活在比較 的環(huán)境里。 9.家鴿身體的體表被覆羽毛,羽毛分為 和 ,分別用于 和 。 10.魚類的眼睛轉動靠 調節(jié),聚焦靠 調節(jié)。魚類感覺高頻振動的器官是 ,感覺低頻振動的器官是 。 11.在分類上,硬骨魚類可分成 三個亞綱;兩棲綱分為 三個目;鳥綱分為 三個總目;哺乳綱的動物可以分為 三個亞綱。 12.鳥類的眼具有獨特的調節(jié)能力,改變 和 ,因此稱為雙重調節(jié)。 13.指出下列動物在分類上所屬的綱。 (1)文昌魚 ;(2)鮑魚 ;(3)甲魚 ;(4)海龍 。 14.最先產大型羊膜卵的動物是 。 15.生活在沙漠荒原,翅膀退化,胸骨無龍骨突,后肢強健,足趾數(shù)目趨于減少的鳥類可能屬于哪個生態(tài)類型的? 。 【參考答案】-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競賽輔導講座 第五講脊椎動物 2019 2020 年高 生物 競賽 輔導 講座 第五 脊椎動物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263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