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之一《為政以德》.ppt
《《論語》選讀之一《為政以德》.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論語》選讀之一《為政以德》.ppt(4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為政以德,,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注釋】①為政以德:即“以德為政”,狀語后置,用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以:介詞,用、拿。②北辰:北極星。即小熊座。極星移動很慢,所以古人錯覺地認為極星不動。③所:處所,位置。④共(gōng):同“拱”,圍繞,環(huán)抱?!驹u點】“為政以德”是《為政篇》的綱領,以下各章都圍繞這一中心展開。,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評點】“為政以德”是《為政篇》的綱領,以下各章都圍繞這一中心展開?!盀檎缘隆卑ㄒ韵滤膫€具體原則:①端正自身原則,猶今之以身作則,這是正人的前提;②節(jié)用愛民的原則,節(jié)用是修已,目的是“以安百姓”,愛民的政策措施是愛惜民力,務民本業(yè);③清廉不貪原則,這是仁政的內在要求;④取信于民原則,即要求為政者對民眾信實不欺。這是孔子對為政者殷切的政治道德期望,在政治文化上至今仍有現(xiàn)實的歷史借鑒價值。,孔子所以提出“為政以德”是因為:①統(tǒng)治集團的道德風氣對社會道德風尚有導向社會效應;“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是實行“德政”的關鍵;②為了緩和消解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防止“民變”的擴大,首先要規(guī)范統(tǒng)治者的行為,謹慎對待與民眾的關系,爭得民心。③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罰”的傳統(tǒng),汲取殷商失德亡國的教訓和周朝有德而興的歷史經驗。,德治論是一種政治理想主義,它把道德的社會功用夸大了,所以孔子、孟子在當時到處碰壁,并被目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相反富國強兵的法家學說得到了列國的采用。但是道德治國論只是不能獨用,卻不可或缺。它提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見解和正人先要正已的主張,都是萬古不移的真理,它比法治論更具有戰(zhàn)略眼光,更符合人道主義的精神。,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2)齊:整齊、約束。(3)免:避免、躲避。(4)恥:羞恥之心。(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這里的對話實際上說的是儒家政治與法家政治的區(qū)別;儒家政治主張德治,以道德和禮教約束民眾;法家政治主張法治,以政令、刑法驅遣民眾。德治側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評點】孔子“道之以德”主張,構成了他的“德治”理論?!暗轮巍笔侵袊糯卫韲业幕痉铰裕鬃雍腿寮沂恰暗轮巍钡某珜д???鬃拥摹暗轮巍彼枷胗泻艽蟮膬?yōu)點,就是特別重視民心向背對于國家治理的根本作用。怎樣才能贏得民心,獲得百姓的真心擁戴呢?孔子認為光靠嚴刑峻法是做不到的,那只能使百姓害怕,卻不能使百姓從內心里擁戴你。要真正獲得百姓擁護,必須靠“德治”,即所謂“以德取心”、“以德服人?!?,儒家的治國論始終具有泛道德主義色彩,其弊病是往往把道德問題政治化和忽視法律建設,其優(yōu)點是對領導集團有一種全社會的道德輿論監(jiān)督,能使道德水平低的為政者樹立不起光輝的形象。,子適①衛(wèi),冉有仆②。子曰:“庶③矣哉!”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注釋】①適:到,往。②仆:駕車。③庶:眾多,這里指人口多。,《管子治國》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睘槭裁茨兀窟@是因為,民富則安鄉(xiāng)重家,敬上畏罪,所以比較好治理。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犯上作亂,所以難于治理。因此,善于治理國家的人總是首先想方設法地讓人民富裕起來。這就是富民政策。《管子》表達的思想正是孔子在這里所表達的思想。,,【評點】此章孔子談的是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庶”、“富”、“教”的思想是足食、足兵、民信思想的發(fā)展,如果說足食、足兵、民信思想還有重信輕食的偏頗,而庶、富、教的思想則主張先富而后教,比較辯證地看待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先富后教”思想的合理之處在于,它意識到了物質生活條件與道德教育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注意“富”是“教”的前提。不富難以施教。另一方面,富了必須施“教”。財富只是為進行道德教育提供一種可能,并不是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就自動地有道德行為。,,物質利益的滿足,并不必然地帶來道德水平的提高。財富只是為道德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物質條件,這只是解決道德問題的外在方面。道德觀念、道德行為能否轉化大多數人自覺的思想,并通過自然而然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這需要人們建立起穩(wěn)定的道德人格。這是內在的方面,只有通過教化,才能將外在的規(guī)范內化為內在的人格素養(yǎng)。,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注釋】①兵:在《論語》、《孟子》和“五經”中,“兵”多指兵器,只有極少數時候是“兵土”的意思。所以,這里的“兵”指軍備。,“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本褪恰吧钔诙?。廣積糧,不稱霸。”從古到今,糧食、國防、信義都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基本問題。,當子貢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兩難選擇時,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選擇。這正如后來孟子那個著名的選擇一樣:舍魚而取熊掌,舍生而取義??鬃硬⒎遣恢匾暋白闶常惚?。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歡吃魚不想活命一樣,都是“必不得已而去”。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評點】本章孔子談為政、治國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表現(xiàn)了他的仁政思想。孔子認為政治上的大政主要有三件:糧食充足,軍備充足,為政者、政府得到老百姓信任。這三項施政要點中,又以取信于民為重。如果為政者、政府失信于民,那就站不住,就會徹底失去民眾而跨臺。,孔子的深意在于:治理管理國家最要緊的是取信于民,從政人員必須具備信實不欺的政治道德品質。能取信于民則立,能取信于民,老百姓就會講真話,辦實事,不講假話,不作偽了。這樣,上下都不失信,相互信任,國力增強,政通人和。有了這一條,兵器、糧食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沒有這一條,即使兵器充足,糧食充足,但上下離心不能一致,國家還是免不了滅亡。要能互相信任,首要條件是在上的要為在下的著想。在上的如果只知謀取私利,那么,要想得到民眾的信任是不可能的。,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jié)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2)千乘之國:乘,音sh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zhàn)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zhàn)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tài)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yè)業(yè)。,(4)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yè)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評點】孔子有“重民”思想,認為為政者正確地處理同民眾的關系至關重要。為此,他提出二點:①認真從事,取信于民。孔子對為政者的一項重要政治道德期望是對待政事嚴肅認真,要有“敬事”精神,以身作則,同時為政信實不欺,說話算數,對老百姓講信用。唯有如此,執(zhí)政地位才能站住腳、站得穩(wěn)。②節(jié)用愛民:就是要求為政者要有愛民之德,同情百性,體諒他們的難處,采取利民措施;節(jié)約行政開支,減輕人民負擔,不違農時,勞役避開農時,保證民眾多務農本業(yè),以使民眾愛居樂業(yè)??鬃又鲝埵┑掠诿瘢瑢嵭腥收?。,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zhí)政者而言的,是關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tǒng)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jié)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鬃舆@里是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統(tǒng)治百姓出謀劃策。,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為之聚斂(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4)可也?!?「注釋」(1)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2)聚斂:積聚和收集錢財,即搜刮。(3)益:增加。(4)鳴鼓:大張旗鼓,公開聲討。,魯國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將公室,即魯國國君直轄的土地和附屬于土地上的奴隸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剝削方式取代了奴隸制的剝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經濟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來。孔子的學生冉求幫助季氏積斂錢財,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氣,表示不承認冉求是自己的學生,而且讓其他學生打著鼓去聲討冉求。,【評點】冉求當時正擔任季氏的家臣,替季氏征收田賦。孔子主張“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即給百姓的好處要多一些,要百姓做的事要量力而行,向百姓索取的東西相對要少一些。結果冉求沒有聽從老師的意見,反而邦季氏重稅盤剝百姓,還征收附加稅,這就引起孔子的惱怒,幾乎不承認他是學生,還讓其他學生鳴鼓而攻之。可見違反了仁政的原則,即使是相當親近的學生,孔子也絕不輕饒。,,孔子雖然沒有點季氏的名,間接斥冉求也沒有正面公開地為民代言,但他所聲討的是季氏聚斂百姓財富,實際上他是站在民眾一邊,為民眾利益講話的。,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①?”曰:“二②,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1)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這一章反映了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魯國所征的田稅是十分之二的稅率,即使如此,國家的財政仍然是十分緊張的。這里,有若的觀點是,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徹稅”即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濟負擔。只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反之,如果對百姓征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將使民不聊生,國家經濟也就隨之衰退了。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濟思想有其值得借鑒的價值。,【評點】本章有若秉承孔子重民思想,規(guī)勸魯哀公要知曉百姓富而后君主才能富,民富才能國強。本章記載與《說苑政苑政理篇》所載略同?!棒敯Ч珕栒诳鬃?。對曰:‘政有使民富。’哀公曰:‘何謂也?’孔子曰:‘薄賦斂,則民富矣?!笨梢姡腥舻闹鲝報w現(xiàn)了孔子的一貫思想,就是反對統(tǒng)治者貪得無厭,要為老百姓著想,為政一定要清廉不貪。從有若的談話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門弟子之心。有若反對國君加重對人民盤剝,主張實行周代的“徹法”,有其進步意義,看來孔門的“恢復周禮”,還需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視為倒退行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譯文】孔子說:“自身的行為端正,就是不發(fā)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該怎么做;自身的行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沒有人聽從?!?在《顏淵》篇里,孔子曾經回答過季康子:“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在本篇的另一個地方,孔子又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說:如果自身行為端正,從政治國有什么困難呢?如果自身行為不端正,又怎么能夠去端正別人呢?所有這些與這里的論述表達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就是強調政治領導人的表率作用。,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①,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②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③,必偃④。”,【注釋】①無道:無德的壞人。下文“有道”與此相應,指有德的好人。②君子:這里的“君子”指在上位者,下文的“小人”與此相對,指老百姓。③上:加。④偃:倒伏。,孔子的這種理論,我們姑且把它稱作“風吹草動”的統(tǒng)治術。它的核心內容是主張德治,在全國上下形成一種道德風尚,移風易俗,改造思想,而不是靠刑罰手段來強制實施統(tǒng)治。正是在這一點上,見出儒家政治與法家政治的根本區(qū)別。,【評點】從統(tǒng)治集團道德風氣和社會風氣的社會效應看,孔子認為,統(tǒng)治集團的道德風氣,對民眾道德、社會風尚有強烈影響,它是民眾道德、社會風尚的導向,所以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可以說,這是實行以德治國、教化民眾的關鍵。孔子告誡季康子施德政、省刑罰,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感化民眾,體現(xiàn)他“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鬃诱J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不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篇》)。但也不一概反對刑,若罪大惡極又不改悔者,該殺的還是要殺的??鬃臃磳究底拥淖龇?,是因為他濫用刑法,以殺為政。以“德風”、“德草”作比喻,來提醒他該身教重于刑殺,生動形象。,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2)勸(3),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莊,則敬;孝慈(5),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1)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謚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2)以:連接詞,與“而”同。(3)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4)臨:對待。(5)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此處采用后者。,執(zhí)政者以身作則,老百姓才會按執(zhí)政者的意思辦事。,本章內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鬃又鲝垺岸Y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仍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干活。,孔子論述為政者要首先端正自己,才能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季康子是魯哀公時執(zhí)政的權臣,專權僭越,故人民不敬。如何使人民敬重呢?孔子主張“臨之以莊?!比绾问姑裰夷??從國家來說,為政者對父母要孝,對人民要慈,結以恩惠,這樣人民才能忠于自己。如何勸善呢?孔子認為“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所以孔子告訴季康子,你要“使民敬、忠以勸”,一定要接近人民,內心要有莊嚴情操,真心誠意愛人,教育不善者使之感化、轉變,以君、師、長者之心對待人民,人民自然受到感化而敬服。沒有率先垂范,就沒有政策的堅決貫徹執(zhí)行,也就沒有民眾的起碼信任。,南宮適(1)問于孔子曰:“羿(2)善射,奡蕩(3)舟(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5)躬稼而有天下?!狈蜃硬淮?。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評析」孔子是道德主義者,他鄙視武力和權術,崇尚樸素和道德。南宮適認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終。孔子就說他很有道德,是個君子。后代儒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張,要求統(tǒng)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則,最終是沒有好下場的。,【評點】羿和奡是古代傳說中力大無比的人,都不得善終,死于非命。禹和稷全心全意為民眾謀福祉,深得民心,最后擁有天下,名重千古。這是什么道理?孔子認為南宮適對比地提到這兩類人物,已經有了答案:“有德者有天下,尚力者不得善終”,答案明擺著,所以孔子無須回答。又從南宮適所提問題的內容,可以知道他是認識到了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道理,所以孔子十分贊賞南宮適的“尚德”之心,說他是君子。表達了孔子崇尚仁義,反對武力侵暴的思想。,-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論語 為政以德 選讀 之一 為政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317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