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四節(jié) 地形圖的判讀名師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四節(jié) 地形圖的判讀名師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四節(jié) 地形圖的判讀名師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四節(jié) 地形圖的判讀名師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應用相對高度和海拔來表示物體的高度。 2.理解等高線的含義和特點,能夠正確判讀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征。 3.能夠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指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的特征。 4.了解地形剖面圖的繪制,理解其表示地面起伏的優(yōu)越性。 【教學重點】 等高線的含義和特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難點】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回憶地圖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學生回答)對,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是構成一幅地圖的三大要素,也是我們閱讀、運用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今天我們就用這把“鑰匙”打開地形圖,去認識和辨別地球表面各種各樣的地形。 板書 第四節(jié) 地形圖的判讀 懸念設問 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米高,為什么一座山峰會有兩個不同的高度值呢?這兩個高度值又是如何測量得到的呢? 板書 1.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電腦展示 課本P24圖1.34“海拔的計算”,讓學生觀察對甲、乙兩地高度的測量方法,鼠標點擊甲地相對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線及數(shù)值。 說明提問 甲地相對于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為1500米,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 電腦展示 鼠標點擊乙地相對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線及數(shù)值,讓學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為500米。 提出問題 從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 電腦展示 鼠標點擊甲地相對于乙地所作的垂線及數(shù)值,讓學生自己分析回答。 說明提問 甲地相對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離,這就是甲地相對于乙地的相對高度。那么,圖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對高度,請比較兩者之間有什么異同?分別應該如何表述? 討論小結 教師在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討論比較后進行小結板書。 ①三個高度的共同點都指的是垂直距離。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故叫做海拔或絕對高度,表述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而1000米則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離,故叫做相對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 ③地圖上,都是用海拔來表示地面某地點的高度。 板書 ①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解決問題 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瑪峰為什么會有兩個不同的高度呢?請同學們分析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并確定正確答案:8848米是指珠穆朗瑪峰的海拔,4000米則指的是珠穆朗瑪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對高度。 設問過渡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圖是平面的,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地在平面的地圖上表示出來呢?現(xiàn)在我們運用地面高度,通過繪制等高線地形圖來解決這個問題。 板書 2.等高線地形圖 電腦演示 課本P24圖1.35“等高線示意”。首先鼠標點擊出現(xiàn)一幅有兩座山峰的山體;點擊山體下方出現(xiàn)相當于地圖圖紙的水平面;再點擊,一水平截面運動至山體海拔100米處與山體水平相切,由水平截面與山體周圍的各交點向下引垂線,垂線與水平面的各交點最后連接在一起形成封閉式的曲線,并在曲線上注明海拔為100米。用同樣的方法,在水平面上分別作出110米、120米、130米、140米的封閉曲線。 學生活動 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先讓學生將自帶的泡沫塑料或橡皮泥、小刀、白紙和鉛筆準備好。然后按照課本P17活動2的要求和步驟,教師一邊解說,一邊指導學生進行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的比賽,并評選出若干好的模型在全班傳閱。 引導板書 通過電腦演示、學生動手和教師的解說,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地形實體和所繪成的地圖之間的聯(lián)系,并引導學生得出等高線的概念。 板書 ①等高線——在地圖上海拔相同點的連線。 提出問題 讓學生觀察等高線示意圖,并對照山體地形思考:等高線數(shù)值大小與地勢高低的關系,等高線疏密與山體坡度陡緩的關系。 討論歸納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評價并歸納:等高線數(shù)值大——海拔高,等高線數(shù)值小——海拔低;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由此可見,運用等高線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體在地圖上反映出來了,因此,我們把這種用等高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地形圖。 引導推理 引導學生同理得出:在地圖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點連成的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從等深線的疏密情況,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標注深度——表示海底的深淺 板書 ②等深線 疏密狀況——表示海底坡度大小 提出問題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通過等高線數(shù)值的大小,可以判斷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狀況,可以辨別山地坡度的徒緩。但是,山地的形態(tài)是各種各樣的,如山頂、山谷、陡崖等,它們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是如何表示的呢?應該如何去辨認它們呢? 電腦展示 課本P25圖1.36“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米)形態(tài)示意”讓學生觀察不同部位的名稱、位置,以及表示它們的等高線的特點,即辨別其的方法。 指圖交流 先把學生分成五個小組,每小組重點討論總結一個部位,然后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上講臺指圖說明。 分析歸納 在學生交流后,教師給予評價,并一邊點擊閃動各個部位,一邊分析說,一邊歸納板書。 1.山頂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線數(shù)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線呈封閉曲線,數(shù)值內(nèi)大外小。 2.山脊是指山嶺的頂部,呈線狀延伸,類似于房屋的屋脊或中脊,馬背的脊梁。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低處(等高線數(shù)值小的方向)凸出。 3.山谷是山脊之間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線狀延伸。等高線彎曲的部分向高處(等高線數(shù)值大的方向)凹進。 4.鞍部是相鄰兩個山頂之間相對低下的部分,類似馬鞍,因此而得名。由一對等高線組成的中間部分。 5.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稱峭壁。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加上符號表示。 形象演示 讓學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攏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手背部關節(jié)突起的部位相當于山頂,關節(jié)間的部位相當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當于山脊,手指縫相當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順著指縫向下流,說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為河流的發(fā)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側相當于陡崖。演示時,師生共同參與,邊指部位,邊提問,邊回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考和想像力。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地形圖的表示上,加深學生對圖上地表形態(tài)的辨別能力。 反饋練習 見“備課資料”,教師選擇使用。 三、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電腦展示課本P27圖1.42“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素描圖”。讓學生讀圖分析這種表示地形的方法與單純用等高線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并總結分層設色繪制地形圖,其著色隨地勢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討論點撥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后,教師補充點撥。 1.分層設色地形圖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出來的,即在繪有等高線和等深線的基礎上,分層著上不同的顏色,并以一定的顏色變化次序或色調(diào)深淺來表示地勢的高低起伏,使人看起來產(chǎn)生明顯的立體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高低形態(tài)和海底的起伏狀況。圖的旁側附有高程表和深度表,供人們對照查看。 2.圖上的顏色隨地勢高低的變化也是有規(guī)律的。例如,陸地部分,海拔200米以下用綠色,海拔200~500米的地方用淺綠色,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方用黃色表示, 地勢越高,黃色越深;一般來說4000米以上用褐色,雪線以上則用白色。海洋部分用藍色表示,藍色由淺至深表示海洋由淺而深。這樣,人們對地勢高低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演示活動 1.教師用電腦演示,鼠標點擊拖動,逐步給等高線地形圖著色、還原。 2.讓2~3名同學,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筆把右圖著上不同的顏色(藍、綠、黃,并提示學生陸地地勢按由低到高著色,海洋按由淺到深的順序著色)。 過渡承轉 地形圖只能表示地面起伏的狀況,包括高低、坡度等,有時需要了解一條河谷的起伏形態(tài)或一座山峰的形態(tài),地形圖就不夠直觀。為了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還有一種新的方法。 板書 4.地形剖面圖 演示提問 教師出示兩個一樣的有兩個山頂?shù)纳降嘏菽芰夏P?。先用一個模型演示:用刀沿一個山頂中央豎直方向切開,說明其切面即剖面或叫斷面;再將剖面用印臺印到一張白紙上,說明得到的圖形即該山頂?shù)钠拭鎴D。用同樣的方法將另一個模型沿兩個山頂?shù)闹醒胴Q直方向切開,將剖面印到紙上。讓學生觀察思考:什么是地形剖面圖,為什么同一個山體模型,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剖面圖。 交流點撥 組織學生議論交流后,教師補充點撥:地形剖面圖是表示地表沿某條線上的垂直斷面的圖形。我們在模型上選擇了不同方向的切線,看到了不同的剖面,直觀地顯示了山體模型不同方向的起伏狀況和坡度的陡緩。因而選擇剖面線很關鍵,要根據(jù)需要來確定。這是一個山體的模型,我們能隨意沿某條線切開看到其斷面,但是在實際中是無法切開一座山的,如何才能繪制出它的剖面圖呢? 指導閱讀 讓學生閱讀課本P28圖1.43“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根據(jù)圖中提供的信息和文字介紹,簡要歸納依據(jù)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剖面圖的方法和步驟。 討論歸納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后,教師可以把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概括為:一選剖面線,二畫平行線,三引垂直線,四連交點線。 電腦演示 以課本P28圖1.43為例,分步驟演示,同時讓學生對照課本的介紹,了解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和過程及其意義。 1.鼠標點擊等高線地形圖。 2.鼠標點擊直線AB(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根據(jù)需要,沿著某個方向畫一直線——選剖面線)。 3.鼠標點擊間隔高度相等的平行線(作AB線的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并注明每條平行線的高度——畫平行線)。 4.鼠標點擊垂線(把等高線地形圖上AB線與每條等高線相交的各點,做垂線與高度相同的平行線相交,得到不同的交點——引垂直線)。 5.鼠標點擊流水出現(xiàn)剖面線(把各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連交點線)。 學生活動 按演示繪制地形剖面圖的方法和步驟,把課本P28圖1.43補充完整(教師也可以另外設計一幅等高線地形圖,讓學生做繪制地形剖面圖的練習,以便鞏固繪制地形剖面圖的基本技能)。 小結過渡 同學們,通過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的學習,我們能夠在地形圖上判別地勢高低起伏的狀況。但是,地球表面不僅高低起伏,而且形態(tài)多樣,有海拔幾千米的高山,有低于海平面的洼地,有連綿起伏的群山,有平坦寬廣的原野,請看下面一組景觀圖。 電腦展示 鼠標逐幅點擊五種地形的彩色景觀圖或者素描圖(或者教師展示五種地形的有關掛圖、圖片),然后說明,這些各種各樣的地表形態(tài)總稱地形。通常,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種基本類型。那么,我們在地形圖上如何去識別這五種地形呢? 板書 5.五種地形的判別 電腦展示 點擊出下表,讓學生觀察景觀圖,并對照課本P27圖1.42“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素描圖”完成表中內(nèi)容。 地形 景觀圖 等高線特征 高度 地面起伏程度 高原 (等高線在高原邊緣較密,面上稀疏而數(shù)值較高) (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 山地 (等高線較密而數(shù)值較高,山頂呈封閉曲線,內(nèi)高外低) (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起伏很大) 地形 景觀圖 等高線特征 高度 地面起伏程度 丘陵 (與山地相似但等高線數(shù)值較低) (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 (起伏不大) 盆地 (等高線呈封閉曲線而數(shù)值與山頂相反,是內(nèi)低外高) (無一定標準) (起伏不大) 平原 (等高線稀疏而且數(shù)值很低)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起伏很小) 討論歸納 先把學生分成5個小組,每個小組重點議論完成一種地形。然后各小組代表逐個在全班發(fā)言交流,教師評價并點擊出答案。最后讓學生圖表對照,列表歸納。 反饋練習 見“備課資料”,教師根據(jù)教學時間選擇使用。 1.根據(jù)上圖5種地形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填出其他4種地形的名稱。 2.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如何區(qū)別5種地形(填入下表)? 3.描述比較5種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填入下表)。 類型 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方法 形態(tài)特征 海拔 顏色及變化 高原 (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呈片狀或塊狀的黃包) (地面坦蕩,邊緣陡峻) 山地 (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呈條帶狀的黃褐色) (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 (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 (呈片狀或小塊狀的淺黃、淺綠色) (起伏不大,坡度和緩) 盆地 (無一定的標準) (四周為黃褐色,中間為黃色或四周為黃色,中間為綠色) (四周高,中間低)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呈片狀或帶狀的綠色) (起伏很小,平坦廣闊)-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四節(jié) 地形圖的判讀名師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2019 2020 年級 地理 上冊 地球 地圖 第四 地形圖 判讀 名師 教案 新版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3318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