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乃公德之始》教學設計與反思》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尊重乃公德之始》教學設計與反思(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尊重乃公德之始》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對生活中的尊重品德的感受和對尊重意義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尊重是對他人的尊敬和重視,是對他人的人格而言的。尊重是公德的前提、和諧社會的基礎,對于自己、與他人交往和社會都有很大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本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是尊重,還要理解尊重的價值、意義。
3、情感及價值目標:人際交往中除了誠實和信任之外,還要讓學生能夠尊重他人。尊重也是一種重要的交往品德。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到尊重是對他人的人格而言的。
教學難點:使學生認識到尊重是對他人的人格而言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討論:想一想
2、 據(jù)你觀察:生活中有哪些尊重他人的現(xiàn)象?又有哪些不尊重他人的現(xiàn)象?
二、新課學習
1、什么是尊重?
(1)尊重是對他人的尊敬和重視。
尊重表現(xiàn)為一種感情和態(tài)度。尊重意味著重視他人的權利和尊嚴,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感受,與人為善,真誠、平等地對待他人。
(2)尊重是對他人的人格而言的。
每一個人,無論性別、身份、地位、愛好有什么不同,無論身體、氣質、性格、能力、知識、智能有什么差別,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他人首先意味著尊重他人的人格。
2、尊重有什么意義?
(1)尊重是公德的前提。
信任是對他人品質和能力的尊重,寬容是對他人習慣和特點的尊重,誠實是對善的尊重
3、,守法是對規(guī)則的尊重。離開了尊重,公德則無從談起。
(2)尊重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只有在交往中相互理解、與人為善、相互尊重,才能減少摩擦,緩解矛盾,消除隔閡,使人們心情更加舒暢,生活更加美好,社會更加和諧。
三、分組討論:小組代表發(fā)言
材料:有的同學天資聰聰慧、成績優(yōu)異,但恃才傲物、盛氣凌人。有人認為,這是他的個性,應該收到尊重;也有人認為,他不尊重別人,也不應該受到別人的尊重。
1、 你怎樣看待上述問題?
2、 你與別人交往時個性是怎樣表現(xiàn)的?
四、課堂小結(略)
五、課堂反饋:
思考 怎樣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教學反思:
尊重是人際交往黃金法則的核心,《論語》:“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段話體現(xiàn)了尊重的思想。尊重是對他人的尊敬與重視,這緣于每個人的人格平等。尊重他人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要求,沒有這一點,一切真正意義上的交往都不可能進行。而說到底,對他人的尊重其實也就是對自己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