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二編 古詩文閱讀 專題一學案(含解析)(必修4).doc
《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二編 古詩文閱讀 專題一學案(含解析)(必修4).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二編 古詩文閱讀 專題一學案(含解析)(必修4).doc(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古詩文閱讀 十三 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象;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語言現象。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聞名)于諸侯。 ②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宦官的頭目)繆賢舍人。 ③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送給)趙王書(書信),愿以十五城請易(交換)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想把璧給秦國,秦國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騙);欲勿予,即患(擔心)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回復)秦者,未得。 ④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謙詞,私自,私下)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音y,告訴)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寵幸)于(被動的標志)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捆綁)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僥幸)得(能夠)脫(免罪)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副詞,幸而)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應該)可使?!? ⑤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通“否”)?”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蓖踉唬骸叭∥徼担挥栉页?,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理虧)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使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實在)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動詞,表示敬意,請允許我)完(使動用法,使……完好無缺)璧歸趙?!壁w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名詞作狀語,向西)入秦。 ⑥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給……看)美人(指妃嬪)及左右(指侍從),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動詞,上前)曰:“璧有瑕(玉上的斑點),請指示(古義是指給……看)王?!蓖跏阼?。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秦國貪婪,倚仗國力強大,想用一句空話換取和氏璧,答應給我們的城恐怕得不到)?!h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違背,觸犯)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通“廷”,朝廷)。何者?嚴(形容詞作動詞,尊重)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一般的宮殿),禮節(jié)甚倨(傲慢),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使動用法,使……著急,逼迫)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⑦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使動用法,使……破碎)璧,乃辭謝(婉言道歉),固請(堅決請求),召有司案(通“按”,審察、察看)圖,指從此(古義是從這里)以往十五都(城)予趙。 ⑧相如度(猜測)秦王特(只,不過)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名詞作動詞,獻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名詞作動詞,安置住宿)相如廣成傳(音zhun,招待賓客的旅舍)。 ⑨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穿著粗布衣服。衣,動詞,穿),懷其璧,從徑道(小路,便道)亡,歸璧于趙。 ⑩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堅決明確地)約束(古義是遵守約定)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我確實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帶著璧回去,從小路已經回到趙國了)。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走近,意即接受)湯鑊。唯(用于句首,表希望語氣)大王與群臣孰(通“熟”,仔細)計議之?!?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不定代詞,有的)欲引(拉)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古義是趁此就)厚(優(yōu)厚)遇(招待、款待)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終于)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使動用法,使……回去)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趙,拔(攻下)石城。明年(古義是事件發(fā)生的第二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結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壁w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告別,有準備不再相見的意味)曰:“王行,度(音du,估計)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超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蓖踉S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壁w王鼓(彈奏)瑟。秦御史前(走上前)書(寫)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碧A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進獻)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古義是走上前去進獻)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能夠)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動詞,殺)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退卻)。于是秦王不懌(高興),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鼻刂撼荚唬骸罢堃在w十五城為秦王壽(動詞,向人進酒或敬禮)?!碧A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 ?秦王竟(結束,終了)酒,終不能加勝于趙。趙亦盛(多)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只,不過)以口舌(言語)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向來,本來)賤人(卑賤的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古義是揚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毕嗳缏?,不肯與會。相如每朝(上朝,朝見)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爭位次)。已而(過了些時候)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我們離開父母兄弟而來侍奉您的原因,不過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不才),請辭去?!碧A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如)也?!毕嗳缭唬骸胺蛞郧赝踔?,而相如廷(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愚劣,無能),獨(難道)畏廉將軍哉?顧(只是,不過)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之所以做這樣的退讓,是因為要把國家的利益放在前面,而把個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古義指門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寬容)之(活用作第一人稱“我”)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1.負 ①秦貪,負其強(動詞,憑借、倚仗)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動詞,辜負、對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動詞,違背) ④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動用法,使……承擔) ⑤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動詞,背著) 2.引 ①引趙使者藺相如(動詞,延請)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動詞,牽、拉) ③相如引車避匿(動詞,調轉) 3.以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介詞,憑) ②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介詞,用、拿) 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連詞,來) ④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連詞,用來) ⑤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連詞,因為) 4.因 ①相如因持璧卻立(介詞,趁機)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詞,由此、趁此) ③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介詞,通過、經由) 5.乃 ①今君乃亡趙走燕(副詞,卻)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副詞,就) ③臣乃敢上璧(副詞,才) 6.而 ①且秦強而趙弱(連詞,表并列) ②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連詞,表假設,如果)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連詞,表承接,就) ④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連詞,表轉折,但是) 三、古代文化常識積累練習。 1.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古代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有所不同。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 B.跪是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C.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禮,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 D.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謙卑的自稱,百姓也可自稱為“臣”,后來用作臣下對君的自稱。 答案 C 解析 應為“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 2.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齋戒是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禮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不吃飯,表示誠心致敬。 B.湯鑊:死刑的一種,也作“烹”,是把人放進大鼎或大鑊,用滾湯將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C.斧質是古代一種酷刑。殺人時,置人于鐵砧上,以斧斫之。 D.燕,周朝諸侯國國名,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燕王,中國古代王爵之一。 答案 A 解析 不包含“不吃飯”。 十四 蘇武傳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象;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語言現象。 ①武,字子卿。少以(因為)父任(被任用),兄弟并為郎。稍(漸漸)遷至栘中廄監(jiān)(指管理馬廄的官)。時漢連伐胡,數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十幾批)。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音dnɡ,抵押)。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古義是對老人和長輩的尊稱)行(輩)也?!北M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漢武帝贊許他這種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持旄節(jié)出使匈奴,送被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因厚賂單于,答(回報)其善意。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臨時充任使臣屬吏)?;莸饶?招募)士(士卒)斥候(偵察兵)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幣(禮物,財物)遺(送給)單于;單于益驕,非漢所望(希望)也。 ②方欲發(fā)使送武等,會(正當、適逢)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后隨浞野侯沒(陷沒)胡中。及衛(wèi)律所將(帶領)降者(投降匈奴的人),陰(暗地里)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拜訪)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wèi)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希望)蒙(蒙受,得到)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古義指一般財物)與常。 ③后月余,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動手),其一人夜(名詞作狀語,在夜里)亡,告之。單于子弟發(fā)兵與戰(zhàn)。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活捉)。單于使衛(wèi)律治(處理)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fā)(被揭發(fā)),以狀(情況)語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事情到了這種地步,這一定會牽連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對不起國家)?!庇詺?,勝、惠共止之。虞常果引(牽攀,招供)張勝。單于怒,召諸貴人議,欲殺漢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謀單于,何以復加(假使謀殺單于,又該用什么更重的處罰呢)?宜皆降(使動用法,使……投降)之?!? ④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受審訊)。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騎快馬)召醫(yī)。鑿地為坎,置煴火(無焰的火),覆武其上,蹈(踩)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莸瓤蓿?名詞作動詞,抬扛)歸營。單于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其節(jié),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逮捕,監(jiān)禁)張勝。 ⑤武益(漸漸)愈(痊愈),單于使使曉武,會論(判罪)虞常,欲因此時降(使動用法,使……投降)武。劍斬虞常已,律曰:“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判處)死。單于募降者赦罪?!迸e劍欲擊之,勝請降。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相連坐)。”武曰:“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連坐?”復舉劍擬(比劃,用兵器作殺人的樣子)之,武不動。律曰:“蘇君,律前負漢歸匈奴,幸蒙大恩,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滿)山,富貴如此!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找陨砀嗖菀?,誰復知之(白白地把身體給野草做肥料,誰又能知道呢)!”武不應。律曰:“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今不聽吾計,后雖欲復見我,尚可得乎?”武罵律曰:“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背叛主上,離棄雙親,在異族那里投降做奴隸,我要見你干什么)?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使動用法,使……爭斗)兩主,觀禍敗。若(你)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⑥律知武終不可脅,白(稟告)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禁閉)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斷絕糧食,不給他吃的、喝的)。天雨(音y,下)雪,武臥嚙雪,與旃(同“氈”,毛織的氈毯)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遷移)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公羊),羝乳(名詞作動詞,生子)乃得歸。別其官屬?;莸雀髦盟?。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蘇武到北海后,公家發(fā)給的糧食不來,他只好掘野鼠、收草實來吃)。杖(名詞作動詞,執(zhí),拄)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古義是拿著),節(jié)旄盡落。積五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名詞作動詞,結網)紡繳,檠(名詞作動詞,用檠矯正弓弩)弓弩,於靬王愛之,給(供給)其衣食。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后,人眾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陷于困境)。 ⑦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訪求)武。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一向關系很好),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古義是誠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通“無”)人之地,信義安(何)所見(同“現”)乎?前長君(您的大哥,指蘇武的哥哥)為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殿階,臺階),觸柱折轅,劾(被彈劾)大不敬,伏劍自刎,賜錢二百萬以葬。孺卿從祠(名詞作動詞,祭祀)河東后土(指地神),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推墮駙馬河中溺死,宦騎亡,詔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飲藥而死。來時太夫人(您的母親,指蘇武的母親)已不幸(古義是去世),陵送葬至陽陵。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妹妹)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使動用法,使……受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關押)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超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再說皇帝現在年事已高,法令沒有定規(guī),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就有幾十家,連自己的安危都難以預料,您又為誰守節(jié)呢)?愿聽陵計,勿復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古義是栽培,提拔),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指皇上的親近之臣),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的確,確實)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通“無”)所恨(遺憾)。愿勿復再言!” ⑧陵與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武曰:“自分(音fn,料想)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 (通“歡”,歡樂),效(獻出)死于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名詞作狀語,向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同“訣”,辭別)去。 ⑨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也叫“和戎”“和蕃”,這里指政治聯(lián)姻)。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欺騙說)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菡埰涫卣吲c俱,得夜見漢使,具(完全,詳盡)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荒澤中。使者大喜,如(按照)惠語以讓(責備)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道歉)漢使曰:“武等實在?!? ⑩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已經)降及物故(死亡),凡隨武還者九人。武以(在)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武留匈奴凡(一共)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1.幸 ①幸蒙其賞賜(動詞,希望) ②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名詞,幸運) ③而君幸于趙王(動詞,寵幸) 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副詞,僥幸) ⑤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副詞,幸而) 2.坐 ①副有罪,當相坐(動詞,治罪) ②停車坐愛楓林晚(介詞,因為) ③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通“座”,座位) 3.因 ①君因我降(介詞,通過) ②因厚賂單于(介詞,趁機、趁此) ③于今無會因(名詞,原因、機緣) ④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副詞,于是、就) 4.乃 ①見犯乃死,重負國(副詞,才) ②乃幽武置大窖中(副詞,于是、就) 5.為 ①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動詞,做) ②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介詞,替,給) ③鑿地為坎,置煴火(動詞,作為) ④子為父死,無所恨(介詞,為了) ⑤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動詞,成為) ⑥皆為陛下所成就(表被動) 三、古代文化常識積累練習。 1.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持節(jié)是古代官名。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員往往有使持節(jié)、持節(jié)、假節(jié)、假使節(jié)等稱號。 B.先秦時代上級給下級的命令文告稱詔。秦漢以后,專指帝王的文書命令。 C.禮部,中國古代官署,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貢舉、戶籍等事項。 D.古代“國”常用來指都城,同時也指諸侯被分封的領地。 答案 C 解析 “戶籍”應由戶部掌管。 2.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立生祠”是古代一種民俗,即老百姓自發(fā)地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B.斧鉞是古代軍中刑戮;湯是滾開的水,鑊是古代的大鍋,湯鑊是古代一種酷刑,把犯人投入滾水中煮死。 C.如今的“丈人”一詞,都是指妻子的父親,有時也說“老丈人”。但在古代,“丈人”一詞并不是指妻子的父親,而是對年長的人的尊稱。 D.漢代使臣所持的節(jié)由皇帝授予,是國家的象征,保護它也體現出對國家忠貞的感情。不僅漢廷派往匈奴等處的使者持節(jié),皇帝派往分封于各地的諸侯王的使者,同樣要持節(jié)。 答案 A 解析 “自發(fā)地”“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的說法不正確。有的朝代,也可能是諂媚者或懾于其勢盛者所為;奉祀的對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十五 張衡傳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語,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語言現象;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語言現象。 ①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游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遂通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貫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學問和技能)。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驕傲自大)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他總是舉止穩(wěn)重,恬淡寧靜,不喜歡結交世俗之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古義是沒有去任職),連辟公府不就(接連被公府征召而不前去就任)。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過度奢侈)。衡乃擬(模仿)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委婉地勸諫)。精思傅會(古義是文章的組織、布局、命意、修辭。也寫作“附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奇)其才,累(屢次)召不應。 ②衡善(形容詞作動詞,通曉、擅長)機巧,尤致思(用心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素常)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古義是特地征召)拜郎中,再(兩次)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研究考驗)陰陽,妙盡璇璣之正(規(guī)律,道理),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③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總是)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④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通“圓”,外圓、圓形)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通“樽”),飾(裝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大)柱,傍(通“旁”,旁邊)行八道,施關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接受)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撥動)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古義是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所以只需)查尋受震的龍所指的方向,就知道地震發(fā)生的方位了)。驗(檢驗)之以事,合契(符合)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從書籍文獻記錄看,還從沒有過用儀器預測地震的事)。嘗一龍機發(fā)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古義為有學問的人)咸怪其無征(沒有應驗)。后數日驛(指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至,果地震(此處省略介詞“于”)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發(fā)生)。 ⑤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在下位的人),衡因上疏陳事。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指皇宮),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痛恨)者?;鹿賾制錃Ъ?,皆共目之(宦官們害怕張衡說自己的壞話,都給他遞眼色)。衡乃詭對(未用實話回答)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伏,幽微難明(形容詞作動詞,看清楚),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⑥永和初,出(離京,離開朝廷,京官外調)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典章法制);又多豪右(豪族大戶。右,右族,即豪族),共為不軌。衡下車(指官吏初到任),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暗中查知奸黨的姓名,將他們同時逮捕、拘押,于是上下敬畏、恭順,人們稱贊他政治清明)。視事(指官員到職工作)三年,上書乞骸骨(指封建社會中大臣年老請求辭職),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二、解釋下列多義詞。 1.舉 ①舉孝廉不行(動詞,被舉薦) ②舉欣欣然而告之(副詞,全,都) 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動詞,攻取) ④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動詞,成功) 2.觀 ①因入京師,觀太學(動詞,游學)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名詞,景象) ③大王見臣列觀(名詞,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臺) ④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動詞,看) 3.屬 ①衡少善屬文(zhǔ,動詞,連綴)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zhǔ,動詞,囑托) ③忠之屬也(shǔ,名詞,類) ④司命之所屬(shǔ,動詞,隸屬) 4.就 ①連辟公府不就(動詞,就任) ②金就礪則利(動詞,靠近) ③荊軻遂就車而去(動詞,登上) ④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動詞,成就) ⑤就事論事(介詞,按照) 5.因 ①因入京師(介詞,借機) ②伺者因此覺知(憑借、根據) ③因以諷諫(介詞,借、用) 三、古代文化常識積累練習。 1.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理寺”是古代掌刑獄案件審理的官署,“禮部”是管理全國學校事務、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往來之事的官署。 B.“除”指授予官職,“累除”指多次升遷官職;“遷”指官職由高到低變動。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xiāng)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委婉說法。 D.孝廉,漢代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的科目名,意為孝順父母、品行廉潔。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 答案 B 解析 “遷”指官員的委任或變動,“左遷”指官職由高到低變動。 2.下列關于古代文化知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公車是漢代官署名。早在漢代,便有了以公家車馬送應試舉人赴京的傳統(tǒng),臣民上書和征召,都由公車接待。 B.太史令,官職名。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 C.古代科舉制度中,在禮部主持的殿試中獲得“進士第一”者,經皇帝欽點即成為萬眾矚目的狀元。 D.尚書郎是古官名。東漢始置,選拔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在皇帝左右處理政務。初入臺稱“守尚書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答案 C 解析 殿試是皇帝主持的。-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二編 古詩文閱讀 專題一學案含解析必修4 2020 年高 語文 一輪 復習 第二 古詩文 閱讀 專題 一學案 解析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460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