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 (XX版高一必修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 (XX版高一必修二)(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精美文檔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導學案 (XX版高一必修二)
【學習重點】
1.進一步了解“懷古詠史詩”的基本寫法--用典,借古諷今和感人傷己
2.深度理解辛棄疾的“愛國”情感
一、誦記名言警句--英雄的失意悲歌
1.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陳子昂)2.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唐杜甫)
3.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
4.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陸游)
5.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戴復古)
6.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
二
2、、了解文學常識
(一)走進作者
辛棄疾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曾上《美芹十論》均未被當權(quán)者采納。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當權(quán)者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詞風豪放悲壯。
(二)了解背景
《讀史方輿紀要》:“北固山在鎮(zhèn)江城北一里,下臨長江,三面濱水,回嶺斗絕,勢最險固。晉蔡謨起樓其上,以貯軍實,謝安復營葺之,即所謂北固樓,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顧亭?!鄙w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這首詞寫于南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當時宰相韓侂胄想用北伐做幌子來籠絡(luò)世人。辛棄疾以65歲的高齡來到鎮(zhèn)江任
3、職,他本以為到這里能有所作為,但很快他便發(fā)覺韓侂胄是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則毫無北伐復國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氣憤!遂以懷古為名,借用歷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氣和怨恨通過這首詞盡情地發(fā)泄了出來。
三、夯實基礎(chǔ)--疏通文意,初步思考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⑴舞榭⑵巷陌⑶封狼居胥⑷佛貍祠
⑸拓跋燾⑹元嘉
2.解釋下列加點的文言實詞。
3.寫出下列句中古今異義詞的古義。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古義:;今義:多指跟男女間情愛有關(guān)的。
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詞語并解釋。
⑴贏得倉皇北
4、顧
⑵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5.文言句式
⑴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⑵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⑶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6.文學常識填空。
辛棄疾(1140~1207),山東歷城人,宋詞人,字,號。與同為豪放派的代表,合稱“”。其詞意境雄放闊大,氣魄宏偉,沉郁頓挫,豪邁非凡。內(nèi)容多為抒發(fā)抗敵救國的愛國熱情與壯志難酬的悲憤之作,我們曾學過一首反映他夢回沙場的作品《》。
7.名句名段填空。
千古江山,,。,,雨打風吹去。,,。想當年:,。
,,。四十三年,,??煽盎厥祝?,。憑誰問:,?
5、
8、借助“注釋”,了解作者運用了哪些典故,并初步思考運用這些典故的作用。(什么是用典?用典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借古人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
課堂讀寫探究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一.重點突破
(一)研習課文,品味用典
1.上片,寫了孫權(quán)和劉裕兩個人,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是什么?用此典故,有何作用?
2.下片,運用劉義隆的典故,有何作用?
3.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了什么心情?
4.作者用廉頗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二)深入閱讀,思考以下問題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
6、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fā)感情,試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
二、當堂訓練
下面一段文字是對全詞的總結(jié),請結(jié)合理解填空
這首詞運用的手法,對孫權(quán)、劉裕的贊揚,就是對的指責,慨嘆英雄難覓;對的諷刺,就是對韓佗胄草率冒進的警告;對佛貍祠下的感嘆,就是對的不滿。最后以廉頗自比,則是一個、一個大英雄泣血的內(nèi)心獨白!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更是一首之作!
課后拓展讀練 素養(yǎng)積淀,拓寬視野
〈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辛棄疾)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斗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闌卻怕,風雷怒,魚龍
7、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點評]這是辛棄疾愛國思想表現(xiàn)十分強烈的名作之一。作者登覽雙溪樓,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廣大地區(qū),于是聯(lián)想到傳說中落入水中的寶劍。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多么需要有一把掃清萬里陰云的長劍呵!然而,詞人之所見,卻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處探看,卻又怕水面上風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兇殘。意在表明恢復中原是會遇到重重阻撓與嚴重破壞的。下片即景抒情,雖然流露出壯志難酬、不如閑居高臥的隱退思想,但這一消極思想之產(chǎn)生,是與他當時的處境,與南宋
8、王朝整個政治形勢分不開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圖恢復進取,一味妥協(xié)投降;對愛國抗敵的有識之士卻百般壓制打擊,直至迫害鎮(zhèn)壓,使統(tǒng)一中原的偉大事業(yè)付之東流。因此,在指出辛詞中經(jīng)常流露的隱退閑居這一消極思想的同時,還必須指出這種思想之所以產(chǎn)生的客觀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郁孤臺之魂
徐南鐵
我與辛棄疾在郁孤臺上相會。
八百年的時光銜枚疾走,郁孤臺幾番修修廢廢,辛棄疾憑欄遠眺的凝重身影卻仍在臺上徘徊。
你還在俯望著江水嗎?這江當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靈涂炭。你嘆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淚。如今,廢城墻外
9、建起了一座華麗的人行橋,橋上行人不斷,橋下木船相連。
你還在傾聽對岸山中的鷓鴣聲嗎?對岸的鷓鴣曾為你的壯志抱屈,與你“天涼好個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鷓鴣已飛入歷史深處。對岸陳列的是工廠、民居,鷓鴣的子孫們只在更遠的山林中吟哦古調(diào)。
幼時就讀過你的“郁孤臺下清江水”。那時住在贛州,卻不知這郁孤臺就在贛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內(nèi)田螺嶺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長安”的高臺,我急匆匆興沖沖地騎車奔向那里,想依著你的英魂去領(lǐng)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沉郁,蒼涼以及遼邈的歷史感。沒想到紅漆剝落的院門被一把鐵鎖緊扣。抬眼望去,郁孤臺一派敗落不堪風雨之貌,灰冷、凋敝,連板壁也不全,只有
10、晾在臺上的幾件艷麗的衣服才見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藍色天幕的襯托下,郁孤臺的飛檐高高翹起,依然孤傲、挺拔、風骨凜然……
今天,我們終于在郁孤臺上相會了!
今天的郁孤臺披紅點翠,煥然一新,好一副古裝的雍容貴態(tài)。我相信,作為一個“橫絕六合,掃空萬里”的詞人,你不會為一座郁孤臺的興衰慨嘆。你的身影不是因臺的興衰而興衰的。
三層的郁孤臺高不過15米,但因建在高處,贛州盡收眼底。贛州不居交通要沖,除了當?shù)氐奈娜四团紶栄偶?,郁孤臺游人不多。這更好,我可以靜心同鐘愛的詞人一起面對這無限關(guān)山無限江天,讓無限思緒撲面而來。
我問辛棄疾,在郁孤臺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它接受過那
11、樣多的詠唱,蘇東坡,文天祥、戴復古、李夢陽……都是文壇巨子,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薩蠻》成為千古絕唱?
辛棄疾不語。我久久凝望著他極目天外的側(cè)影,那非常熟穩(wěn)的神情漸次幻化為屈原、杜甫,白居易,陸游,龔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憐無數(shù)山”的襟懷,“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華文化脈搏上激越的音符嗎?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在江風中獵獵作響。人去,這種精神不去;臺頹,這種精神不頹。即使滔滔江水干了,這種精神也將奔流不息地傳衍……
辛棄疾依然徘徊在郁孤臺上。我走下臺來,久久地回望郁孤臺。也許,歷史上人們屢屢修復它正是為了辛詞中的一片丹紅。
郁孤臺郁結(jié)著民族魂!
12、
1.本文第五段先說“郁孤臺一派敗落不堪風雨之貌”,后來又說郁孤臺“依然孤傲、挺拔、風骨凜然”,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什么?
2.倒數(shù)第四段中,作者寫“我猛然明白了”,作者明白了什么?
3.文章第一段寫“我與……相會”,結(jié)尾二段寫“辛棄疾依然……回望郁孤臺”“郁孤臺郁結(jié)著民族魂”。分析作者這樣寫的意圖和好處。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本文以辛棄疾的《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貫穿全文,不僅起到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結(jié)悠悠歷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與彰顯文意的作用。
D.第四段寫“鷓鴣已飛入歷史深處”,“鷓鴣的子孫們只在更遠的
13、山林中吟哦古調(diào)”,形象地寫出了八百年前的那一段民族屈辱史已經(jīng)成為過去。
C.作者用“披紅點翠,煥然-新”來形容今日的郁孤臺,和過去“灰冷,凋敝”“敗落不堪”的郁孤臺相對比,突出了國盛則臺興的道理。
D.倒數(shù)第二段寫“歷史上人們屢屢修復它正是為了辛詞中的一片丹紅”前加“也許”,有推測的語氣,這比不用“也許”的肯定語氣更恰當些。
E.本文選取的角度十分新穎,把800年的歷史人物拉到眼前,與之對話,更能表達作者因仰慕辛棄疾而抒發(fā)自己的懷古幽思這一旨意。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參考答案
[課前]
1.⑴xiè⑵xiàngmò⑶xū⑷bì⑸t
14、āo⑹jiā
2.⑴回頭看,動詞/看望,拜訪,動詞/反而、難道,表反問
⑵陽光,名詞/山的南面,名詞
⑶似,像,動詞/及,比得上,動詞
3.繁華的景象,流風余韻。
4.⑴北:名詞作狀語,向北。
⑵飯:名詞用作動詞,吃飯。
5.(1)被動句,“被”字表示被動。
(2)倒裝句,現(xiàn)代漢語的正常語序為“無覓英雄孫仲謀處”。
(3)倒裝句,現(xiàn)代漢語的正常語序為“望中猶記,四十三年,揚州路烽火”。
6.南幼安稼軒蘇軾“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7.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斜陽草
15、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課堂]
一、(一)1.明確:孫權(quán)、劉裕。孫權(quán)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吳國的首都,并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國家。辛棄疾懷古,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孫權(quán)。“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從孫權(quán)到辛棄疾已有千年,當年孫權(quán)的風流余韻已蕩然無存。江山本應(yīng)代有英雄出,但是現(xiàn)在卻沒有孫權(quán)這樣的英雄了。
“斜陽草樹……曾住”劉裕生于尋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yè),一句“想當年”,劉裕率領(lǐng)兵強馬壯的軍隊,馳騁
16、中原,何等豪邁氣概。作者借此隱約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心情。
共同點---他們都是能夠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yè)績都在京口起步
明確:“覓”、“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向往。
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決心恢復中原的宏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屈辱求和。
2.以史為鑒,告誡韓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xiàn)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zhàn)思想。
3.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百姓就安于異族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
17、達自己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
4.抒寫了自己雖有遠大抱負,而朝廷卻不重用,壯志未酬的苦悶。
(二)提示1.相同點:結(jié)構(gòu)上均為“地點+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上均為借古喻今。
2.不同點:(1)《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杰”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
(2)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深度不同。蘇軾詞作縱橫跌蕩,議論能思索宇宙人生的積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xiàn)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zhàn)略見解,表現(xiàn)自己的愛國情懷。
18、
(3)蘇詞多鋪敘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典多,層層轉(zhuǎn)折,顯得隱晦。
二、這首詞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對孫權(quán)、劉裕的贊揚,就是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指責,慨嘆英雄難覓;對劉義隆的諷刺,就是對韓佗胄草率冒進的警告;對佛貍祠下的感嘆,就是對統(tǒng)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最后以廉頗自比,則是一個報國無門者、一個大英雄泣血的內(nèi)心獨白!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更是一首傷今之作!
課后讀練
1.參考答案:從外表上看,郁孤臺有一種不堪風雨的敗落之貌,但是它有一種不因興衰而興衰的精神。
解析:只要從外表和精神兩個方面說即可。
2.參考答案:明白了辛棄疾的詞中所貫穿著的以
19、天下為己任的民族精神。
解析:聯(lián)系下文“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在江風中獵獵作響……”可得出答案。
3.參考答案:①這樣寫更易于表達作者在與歷史人物的接近中探討郁孤臺所凝結(jié)著的民族精神。②形象地表現(xiàn)了辛棄疾與郁孤臺長存及作者對詩人辛棄疾和郁孤臺精神的無比崇敬。③結(jié)尾照應(yīng)開篇,且點明題旨。
解析:可以從內(nèi)容的表達上、結(jié)構(gòu)的照應(yīng)上以及作者的情感幾方面分析。
4.CE。解析:C項,寫今昔郁孤臺之興衰,是說郁孤臺有一種永恒的精神,即郁孤臺之魂,它不會因為臺的興衰而興衰,說“突出了國盛則臺興的道理”,不妥。E項,“抒發(fā)自己的懷古幽思這一旨意”欠妥,因為旨意是作者所抒發(fā)的對郁孤臺凝結(jié)著的民族之魂的贊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