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勸諫類文言文比較整合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治國勸諫類文言文比較整合 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治國勸諫類文言文比較整合
“諫”形聲。從言,柬聲。本義:直言規(guī)勸。
進諫在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意思是向君王提出意見或建議,當(dāng)然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行 為,君王的威嚴不容侵犯,敢于進諫的臣子在史書中多被大肆稱贊,因為他們木著為國為君 為民的初衷勇敢的提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這是要冒著生命危險的。
【經(jīng)典回顧】
《曹劌論戰(zhàn)》通過記敘曹劌對戰(zhàn)爭的論述和齊魯長勺之戰(zhàn)的過程,表現(xiàn)了曹劌的政治 遠見和軍事才能,說明了“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同時表 現(xiàn)了魯莊公知人善任,不恥下問的品質(zhì)。
《鄒忌諷齊王納諫》敘述了鄒忌進諫,齊王納諫的故事,說明廣開言路的重要性,同 時也說明,只有
2、保持清醒的頭腦,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不受蒙蔽,改正缺點。
《出師表》文章以質(zhì)樸、懇切的語言,反復(fù)規(guī)勸劉禪繼承先帝的遺志,修明政治,完 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決心和忠于劉備父子的真摯感情。
【異同分析】
【相同點】
1. 都表達了治國的思想。
《曹劌論戰(zhàn)》說明了取信于民對國家的重要性。
《鄒忌諷齊王納諫》則說明了廣開言路對治國的重要性。
《出師表》則直接提出了三條治國的主張: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
2. 使用類比或?qū)Ρ鹊氖址?,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曹劌論戰(zhàn)》中將曹劌和魯莊公的形象進行對比,突出人物的各自特點。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
3、以自身經(jīng)歷設(shè)喻,再類比到國事,巧妙勸諫君王。
《出師表》中先漢興隆與后漢傾頹做對比,表現(xiàn)了親賢遠佞的重要性;將后主與先帝 進行對比,以此勸告后主,應(yīng)以先帝為榜樣,效法先帝,完成未竟的“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
【不同點】
1. 君與臣的人物形象。
《曹劌論戰(zhàn)》
魯莊公是肉食者的代表,一方面他愚昧、無知,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他從諫如流、 知人善任,以大局為重。
曹劌熱愛國家,有深遠的政治見解,超強的軍事才能。
《鄒忌諷齊王納諫》
齊威王善于納諫,賞罰分明,治國有方。
鄒忌熱愛國家,善于反省,頭腦清醒,聰明機智,善于辭令。
《出師表》
劉禪沒有做過多的說明。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
4、而后已為蜀國基業(yè)諄諄勸誡,忠心耿耿,具有高度的責(zé)任心和愛 國熱情。
2. 進諫方式
《曹劌論戰(zhàn)》中曹劌一片赤誠,直言進諫。例如文章中的“何以戰(zhàn)”無任何稱呼、問 候,卻能感受到曹劌急于為國效勞的忠心。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以諷諫的的語氣,使用設(shè)喻類比的方式進行勸諫,曉之以 理,動之以情,使君主容易接受。
《出師表》中,諸葛亮以懇切、率直、質(zhì)樸的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3. 表達方式
《曹劌論戰(zhàn)》記敘事件的線索清晰,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布局全篇,運用動作 描寫和語言描寫刻畫人物。
《鄒忌諷齊王納諫》
(1)以鄒忌諷諫、齊王納諫的事件發(fā)展為線索,記敘清晰。
(2)
5、運用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塑造人物,以議論“王之蔽甚矣”,點明文章中心。
《出師表》
(1) 先提出治國建議,以情來議。
(2) 再陳述出師理由,以情來敘。
(3) 文末直接打情,再三勉勵,臨別依依。
4. 結(jié)構(gòu)
《曹劌論戰(zhàn)》詳寫論戰(zhàn)過程,略寫作戰(zhàn)過程,充分刻畫出曹劌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
《鄒忌諷齊王納諫》采用“三疊排比”的結(jié)構(gòu)方式,三問、三答、三比、三賞、三變形 成前后呼應(yīng)、上下關(guān)照、層層推進的結(jié)構(gòu),同時給人句式錯落有致、朗朗上口之感。
《出師表》先陳述蜀漢面臨的利弊條件,然后提出三條建議,接著追述先帝對自己的知 遇之恩及自己以身許國的經(jīng)歷,表達自己先帝和后主的忠心,最后表明出
6、師條件成熟,闡 明自己、群臣、后主各自的責(zé)任。
【積累事例】
進諫成功的例子:
1. 秦王贏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間于秦,就下令驅(qū)逐客 卿。李斯也在被驅(qū)逐之列,盡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 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 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2. 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一天,他問魏征:“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 功夫吧? ”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圣明的人治理國家,就像聲音立刻就有回音一 樣,一年之內(nèi)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
7、呢? ”
尚書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說:“大亂之后治理國家,就像餓極了的人要 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聽從了魏征的意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xiàn)了 “貞觀之治”的 局面。
進諫失敗的例子:
1.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盧生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并 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聞訊勃然大怒,于是命令御史拘捕審訊咸陽城的術(shù)士。術(shù)士們彼此告 發(fā),秦始皇就親自判處違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們?nèi)吭谙剃柣盥瘛?
扶蘇針對始皇帝坑術(shù)士一事,曾上書勸諫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于是將扶蘇發(fā)配,讓 他前
8、往上郡監(jiān)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xié)助蒙恬修筑萬?里長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2. 李陵降敵后,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 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lǐng)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 一萬多,雖然戰(zhàn)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 漢朝的。”
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dāng)時正在打 匈奴而乂很不順利的李廣利,于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司馬遷因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而 未能完成的理想,毅然選擇r以腐刑贖身死。
【小結(jié)】
進諫需要置生死于度外的勇氣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責(zé)任感,正因為有 了這種勇氣與責(zé)任感,燭之武才能“夜繾而出”,救鄭國于水火之中。
進諫需要捫心自問,深思熟慮的意識以及相提并論的方法,正因為有了這種意識和 方法,鄒忌才能得出“王之蔽甚矣”,使齊國門庭若市,“戰(zhàn)勝于朝廷” °
當(dāng)然,也必須要有善于納諫的明君,才能成就敢于直言進諫的名臣,一君一臣,相 得益彰,彼此呼應(yīng),才能流傳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