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級信息技術下冊 早餐的學問教案 浙江攝影版.doc
《2019-2020年六年級信息技術下冊 早餐的學問教案 浙江攝影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六年級信息技術下冊 早餐的學問教案 浙江攝影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六年級信息技術下冊 早餐的學問教案 浙江攝影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上網查找人體所需營養(yǎng)及各類早餐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等資料,了解飲食營養(yǎng)的相關知識。 2.能力目標:根據自己所需查找的資料確定搜索的關鍵詞,并根據搜索結果調整關鍵詞。 3.情感目標:通過了解飲食營養(yǎng)的相關知識,認識到堅持天天吃早餐及合理安排早餐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通過安排自己一周的早餐,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 教學重點: 體驗科學研究的方式與方法。 教學難點: 科學、營養(yǎng)的早餐方案設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建議: 本課圍繞怎樣合理安排早餐展開。 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教師可用談話法導入,讓學生說說早上有沒有吃早餐,吃了什么早餐。 針對部分學生不吃早餐的習慣,教師可引導學生上網查找人體有哪些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成分及它們的主要來源,讓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體會到吃早餐的重要性。 天天吃早餐重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早餐更重要,怎樣合理安排自己的早餐呢?教師可引導學生上網查找自己常吃的各種早餐中,人體所需主要營養(yǎng)成分的含量。在查找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可能會因為選擇的搜索關鍵詞不恰當,導致搜索結果不理想。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更改搜索的關鍵詞。在了解了哪些早餐食物更有營養(yǎng)后,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來合理安排自己一周的早餐食譜。在安排過程中,有些學生會出現每天 都選擇自己喜歡的同一種食物,教師要再次引導學生認識到每種食物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是各不相同的,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是各種各樣的,只是所需的量有多少而已,一味地吃一種食物也是不行的。當然,早餐的安排沒有一個萬能的方案,學生安排早餐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很好的,這一點不要緊,關鍵是學生對自己的安排有一定的見解,能夠說出這樣安排的一兩點理由即可。 《早餐的學問》教學案例 ① 一、設計思想 在以新課程為背景的教學理念的引領下,學科教學的生活化特點日益凸顯并被廣泛重視,信息技術學科也不例外。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讓每個學生得到適合的、最有效的發(fā)展,以滿足解決生活問題和繼續(xù)學習的需要,成為新課程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重點。應當相信學習應該站在生活的舞臺上,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也不能讓信息技術的學習脫離生活。 由于各種學科的不同特點,學生在以課堂教學為主體的學習活動中,其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等都會根據不同學科和不同主題而發(fā)生變化,對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的培養(yǎng)也各有側重,因此,許多時候就會出現側重點過度偏移而影響教學效果。比如,受傳統(tǒng)的計算機教學理念的影響,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許多老師可能過度地強調基礎知識和學生技術層面的學習,而忽視了情感層面的培養(yǎng),從而影響了學生的發(fā)展。在這種背景下,針對各學科、多層面的立體的教學研究得以展開,以“學科教學的生活化”為主題的課堂教學研究網絡也相應鋪設開來。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去關注生活細節(jié)、體現現實意義也值得我們研究和嘗試。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六年級上第三單元“研究生活點滴”的第1課,通過“人體需要哪些營養(yǎng)”、“各種食品營養(yǎng)成分比較”、“安排自己一周的早餐”3個環(huán)節(jié)步步遞進來幫助學生了解早餐營養(yǎng)及如何安排早餐等知識,使學生在獲取和組織信息的活動過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和素養(yǎng),培養(yǎng)基本的生活技能。 三、學情分析 學生天天經歷吃早餐的過程,因此對于早餐的種類肯定非常熟悉,但對于其中的營養(yǎng)成分的知識卻知之甚少。在本課中對“人體營養(yǎng)需求及食品營養(yǎng)”分析上,將采用網絡搜索的形式,這對于已掌握多關鍵字搜索的學生來說,沒有太大的難度。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指導學生綜合運用生活與學習經驗,解釋吃早餐對學習和健康的重要作用,并轉化為生活經驗。 技能目標:通過計算與比較,使學生在探討早餐的營養(yǎng)搭配問題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探究能力、調查能力、獲取材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研究自己飲食的興趣,提高對飲食的研究意識。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yǎng)學生利用身邊小事開展科學研究的意識。 難點:利用計算與比較,探討早餐的營養(yǎng)搭配問題。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主要采用問題討論、同伴互助交流等方法促進課堂教學的展開。 七、課前準備 早餐調查情況表、學習卡片。 八、教學過程 片斷1:呈現生活片斷,把握生活線索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來給大家上課非常開心,早上,老師還順便在我們的小鎮(zhèn)上吃了早點,味道真不錯!所以今天老師想和大家聊聊早餐的問題,大家有沒有興趣? 生:有興趣! 師:老師想了解一下同學們今天早餐都吃了什么。 生:粥、面、雞蛋、面包…… 師:請大家4人一組交流一下自己的早餐情況。 片斷2:抓住典型問題,關注實際問題 師:通過對大家早餐情況的了解,發(fā)現同學們的早餐有的很豐富,有的比較單一,甚至還有不吃早餐的情況,請大家對其中的問題進行簡單的討論,然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生1:早餐食品品種過于單一,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 生2:早餐食品應當講究衛(wèi)生,否則容易生病。 生3:經常不吃早餐不但營養(yǎng)不夠,還更容易得病。 生4:…… (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或已有知識,各自發(fā)表上述自己對早餐的看法和對不吃早餐情況的見解) 師:看來,大部分同學對自己的生活質量都比較關心,也有很多同學的生活經驗很豐富,老師給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師出示一份早餐情況的調查統(tǒng)計表,呈現一些早餐中的問題,并小結一下不科學進 餐的危害,重點歸為人體需要哪些營養(yǎng)的問題) [這個環(huán)節(jié)對本課主題的深入起了重要作用,學生的思考比較理性和客觀,學生的見解得到肯定,并獲得了與同學、老師探討的機會,學生把目光和注意力都轉向了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人體營養(yǎng)問題。] 師:下面請大家使用電腦和網絡,聯系已有知識,對人體的營養(yǎng)問題作一個網絡調查,并根據自己的成果填寫好表1。 (教師沒有使用如:請使用百度搜索一下或請到營養(yǎng)網上調查一下等要求。這樣,學生才會以對待生活問題的方式自主尋求解決方法) 片斷3:從散點聚焦為一點,探討生活具體問題 師:看來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非常多,而且都不可缺少,那么我們常吃的早餐中又有哪些營養(yǎng)成分呢?(在講臺上擺出蘋果、雞蛋、牛奶、豆奶等增加學生興趣) (學生通過調查,獲得許多有用的信息,并通過討論總結早餐食品中最普遍的營養(yǎng)成分) 師:通過同學們的調查我們可以發(fā)現,早餐的營養(yǎng)情況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早餐食品的選擇尤為重要,同學們想不想為大家設計一周的早餐計劃呢? 生:想! 師:好,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剛才的調查再作進一步深入,并和同桌一起制定一份一周營養(yǎng)早餐計劃,并把結果填寫在表2中,以便與大家分享。 (學生開始制定營養(yǎng)早餐計劃) [讓學生的主動探究指向生活問題,重視了學生前面的學習、研究成果,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的價值所在,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以學習的方式深入生活問題,以生活的眼光審視學習內容。] (在學生設計好營養(yǎng)早餐后,請幾個學生“營養(yǎng)師”代表在全班作演示交流,以“推廣營養(yǎng)經驗”,把自己對營養(yǎng)早餐的研究經驗與大家分享,并請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和建議) 片斷4:把經驗帶入生活,充分體現學習價值,提升生活質量 師:同學們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和知識重組,都成功地制定了自己的營養(yǎng)早餐計劃,老師還有幾個建議: 1.請大家在課后評選出幾位小小“營養(yǎng)師”,并請他們監(jiān)督我們的營養(yǎng)情況。 2.請大家把自己或同學制定的你比較滿意的“營養(yǎng)早餐計劃”帶回家里,并和自己以前的營養(yǎng)情況作對比,給自己的父母制作一個“家庭營養(yǎng)早餐”的方案,以保證家人的身體健康。 3.請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向你的親戚、朋友或其他人群推廣自己的“營養(yǎng)早餐計劃”。 九、板書設計 早餐的學問 人體所需營養(yǎng)-食品營養(yǎng)成分-營養(yǎng)早餐計劃 討論→調查→設計 十、作業(yè)設計 記錄一周午餐的食譜并了解營養(yǎng)成分。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級信息技術下冊 第10課 初識機器人教案 閩教版 教學目標: 1. 使同學們初步了解什么是機器人,了解機器人的組成。 2. 培養(yǎng)同學們的研究探索精神,提高大家學習積極性。 3. 初步培養(yǎng)同學們對機器人領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什么是機器人 教學難點:了解機器人的組成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機器人”是20世紀才出現的新名詞。1920年,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羅薩姆萬能機器人公司》劇本中,第一次提出了robot(中文譯作:機器人)這個詞,從此世界上有了機器人這個概念,robot被當成了機器人一詞的起源。 二、新課: 1.什么是機器人? 所謂機器人,是指依靠自身動力、在電腦控制下實現一項或多項擬人功能的機器,如抓取功能、移動功能、感知功能、語音功能、服務功能乃至邏輯思維、判斷功能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的工作。 2.機器人的發(fā)展及用途 機器人是20世紀人類的一項偉大發(fā)明,它作為人類的新型生產工具,在減輕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改變生產模式,把人從危險、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下解放出來等方面,顯示出極大的優(yōu)越性。在原子能利用、海洋開發(fā)、宇宙探測及社會生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1)古代機器人 人們對機器人的幻想與追求古已有之,古今中外的許多歷史資料中都有關于機器人的描述。 據《列子湯問》記載,公元前21世紀,西周時期的能工巧匠偃師就造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另外,我國古代還制造出指南車、會飛的木鳥等(課本P59資料)。 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fā)明了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活動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借助蒸汽唱歌。1738年,法國天才技師杰克戴瓦克遜發(fā)明了一只機器鴨,它會叫,會游泳和喝水,還會進食和排泄。 (2)現代機器人 現代機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紀中期,這應歸功于當時計算機和制造等相關技術的發(fā)展,為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物質保證。 1959年,世界上第一臺真正實用的工業(yè)機器人——尤尼梅特問世,開創(chuàng)了機器人發(fā)展的新紀元。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微電子技術和新材料的發(fā)展,推動了傳感技術的進步。許多傳感器都在機器人系統(tǒng)中得到成功的應用,使機器人對外界環(huán)境具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如聽覺、視覺、觸覺等功能)。 近20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賦予了機器人技術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水下機器人、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微型機器人等各種用途的機器人相繼問世。它們能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進行獨立思維、識別、推理,并作出判斷和決策。 3.機器人的組成 機器人不一定具有人的模樣,但其組成卻與人很相似。機器人由機械部分、傳感器和電腦組成。 (1)機械部分包括機械手和移動機構。機械手相當于人的手,可以完成各種動作。移動機構相當于人的腳,機器人靠它來移動位置。 (2)傳感器是機器人的感覺器官,相當于人的眼、耳、皮膚等,機器人工作時,電腦根據傳感器獲得的信息控制機器人的動作。 (3)電腦是機器人的指揮中心,相當于人的大腦,它能控制機器人各部位協調動作,是人與機器人溝通的工具,可根據外界的環(huán)境變化,靈活變更機器人的動作。 三、課堂小結: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什么內容?大家還有什么疑問嗎? 四、課后作業(yè): 通過因特網,進一步了解有關機器人的知識。 例:中國科普博覽 kepu.net.cn/gb/technology/robot/index.html 中國科普網 kepu.gov.cn/kjsh/jiqiren/index.html-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六年級信息技術下冊 早餐的學問教案 浙江攝影版 2019 2020 六年級 信息技術 下冊 早餐 學問 教案 浙江 攝影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554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