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練習 新人教版必修1.doc
《湖南省長沙市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練習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湖南省長沙市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練習 新人教版必修1.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三課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朝時廷議是皇帝臨時召集的,人員和時間不固定,決定的事情僅供皇帝參考。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議決政事。宋朝宰相以外還有執(zhí)政,就是副宰相,這個人數(shù)比唐朝要多。宋朝是由宰相和執(zhí)政議決大政。這表明唐宋時期 A. 中央官員職責分工更加明確 B. 宰相權勢和地位持續(xù)下降 C. 決策群體擴大和決策制度化 D. 政治決策的效率不斷提高 2.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xiàn)了 A. 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 B.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 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D. 后世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典范 3.“(宋)國初未嘗務虛外郡以實京師,------雖創(chuàng)方鎮(zhèn)專賦之弊,以天下留州錢物盡名系省,然非盡取之也。故邊將皆養(yǎng)士足以得死力,用間足以得敵情,以居則安,以動則勝,此可謂富之以財矣。”對材料解讀最準確的是 A. 中央對地方的財政監(jiān)控趨向松弛 B. 集權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維護統(tǒng)一 C. 分權基礎上的集權消除邊疆割據(jù)隱患 D.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漸被削弱 4.《后漢書左雄傳》記載:“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諸生試家法(經(jīng)術),文吏課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辈牧戏从硸|漢時期 A. 規(guī)定察舉年齡必須在四十歲以上B. 改變了單憑以德選拔人才的標準 C. 確立以考試來甄別人才的制度D. 人才選拔任用制度已趨于成熟 5.東漢光武帝設立“舉謠言”制,將民謠納入行政監(jiān)督體系,以反映地方官吏為政善惡的歌謠來決定官吏的升黜,東漢出現(xiàn)了一系列因“謠言”而黜陟的官吏。這反映出東漢時期 A. 社會輿論決定官吏升黜 B. 監(jiān)察體系臻于完備 C. 儒家思想影響政府決策 D. 選官標準發(fā)生變化 6.對于玄武門之變,史學界的一種觀點認為雙方各自代表不同的社會階層,簡況如下表。 所代表和依靠的社會集團 李建成和李元吉 關隴軍事集團,主體是北魏以來的軍事貴族 李世民 山東豪杰集團,主要是北魏下層士兵的后裔,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崛起的各民族的武裝農(nóng)民等 據(jù)此判斷,玄武門之變導致了 A. 世家大族勢力受到削弱 B.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喪失 C. 下層民眾控制初唐政權 D. 皇權的加強和相權的削弱 7.秦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九卿具體執(zhí)行,九卿如奉?!豆茏趶R禮儀》、郎中令(管宮警衛(wèi))、廷尉(管司法審判)、宗正(管宗室事務)、治粟內(nèi)史(管財政稅收)等;而唐代中央政府行政工作由六部具體執(zhí)行,分為吏、兵、刑、戶、禮、工六部。下列關于唐代制度與秦代制度的比較,說法正確的是 A. 秦代把行政工作分為九類,比唐代的六類更加嚴密 B. 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殘留的貴族政治殘余 C. 唐代的六部制相比秦代的九卿制強化了中央集權 D. 從九卿到六部,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對政治的影響加深 8.元朝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立宣慰司、土知府等級各極政府機關,任用當?shù)厣贁?shù)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明清時期在西南地區(qū)陸續(xù)撤銷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滿調(diào)任的流官治理。這一變化 A. 擴大了地方權力 B.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加強了中央集權 D. 導致地方政策變更頻繁 9.漢代的監(jiān)察機關人員少而且官階低,御史臺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階尚不及九卿,實行“位卑權重”的原則。這種做法 A. 有利于皇帝對官員的控制 B. 阻礙了監(jiān)察職能的發(fā)揮 C. 有效杜絕官僚機構的腐敗 D. 防止了地方割據(jù)勢力膨脹 10.據(jù)《新唐書?選舉志》記載,開元十七年時,天下明經(jīng)、進士及第每年不過百人,而兩監(jiān)(指長安、洛陽的國子監(jiān))僅一二十人,而“流外入仕(即未被編入正式官職,但任滿一定年限之后,經(jīng)過考試合格,授予官職)諸色人等”,則有兩千人之多,又是明經(jīng)、進士的二十倍。唐朝政府的這些做法 A. 說明明經(jīng)、進士是當時科舉考試最重要的科目 B. 標志著等級秩序森嚴的貴族政治趨于瓦解 C. 客觀上有利于封建政府吏治的狀況的改善 D. 表明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有濃厚的儒家特色 11.《續(xù)資治通鑒宋紀一》記載:“舊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議,常從容賜茶乃退。及(范)質等為相,自以周室舊臣,內(nèi)存形跡,又憚帝英睿,乃請每事具札子進呈取旨。帝從之。由是坐論之禮遂廢?!辈牧险f明宋朝 A. 官員辦事效率提高 B. 宰相決策權的喪失 C. 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D. 傳統(tǒng)行政機制發(fā)生變化 12.“在宋朝,得到選拔的官吏中,有三分之一多來自平民家庭。”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直接原因是 A. 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 B. 變法運動的開展C. 農(nóng)民起義的沖擊 D. 選官制度的改革 13.有一朝廷討論調(diào)兵征討某地的叛亂,某官員說:“這些地方軍隊平時自行抽的稅就足以養(yǎng)兵,當朝廷命令他們出兵時,卻又向朝廷要糧要餉,討伐時又常借故遲緩不前,甚至和叛賊勾結。要動員這些軍隊必須審慎,否則只是多耗錢財而少功效?!边@位官員處于 A. 西漢后期 B. 唐末 C. 北宋初期 D. 晚清時期 14.唐中宗任命品級較低的豆盧欽望為尚書省長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頭銜,觀察他的反應。豆盧欽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體議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進入。后來加了“平章軍國重事”銜,豆盧欽望才真正參議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 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 降低了三省長官的行政級別 C. 是行政權力高度集中的表現(xiàn) D. 使官僚機構形成完整的體系 15.有學者指出“從漢朝到明清,宰相一旦威權既重,組織形態(tài)發(fā)育成熟,便會蛻變?yōu)殚e曹,為皇帝身邊發(fā)育出來的新的宰相機構所取代。以皇權為中心,中國的宰相機構呈現(xiàn)出‘波紋式循環(huán)發(fā)生’狀態(tài)”。下列選項能反映此材料觀點的是 A. 魏晉九品中正制 B. 隋唐三省六部制 C. 元朝設立中書省 D. 清朝設立軍機處 16.順治末年,和碩安親王岳樂提出:“連年輪差御史,貪官未見止息,民困未見全蘇,盜賊未見消弭,地方未見安堵,往返迎送,糜費徒多,建議除在京各差應留外,在外各差,應行停止,其巡按事務,歸并巡撫?!焙髞砬逋⒔邮艽私ㄗh,廢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將中央監(jiān)察地方的權利交給總督、巡撫。這一措施 A. 使封疆大吏成為專職監(jiān)察官員 B. 意在緩解吏治腐敗引發(fā)的社會矛盾 C. 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D. 反映了地方行政與監(jiān)察權利的平衡 17.《漢書賈誼傳》載賈誼上疏曰:“今淮南地遠者數(shù)千里,越兩諸侯,而縣(懸)屬于漢。其吏民徭役往來長安者,自悉而補,中道衣敝,錢用諸費稱此,其若屬漢,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歸諸侯者已不少矣。其勢不可久?!迸c此相關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縣制 C. 郡國并行制 D. 三公九卿制 18.與宋朝地方分權不同,元朝行省制建立了“軍事、財賦、監(jiān)察三位一體的行省高層督政區(qū)”,但仍然長期發(fā)揮了為中央集權服務的作用。主要是因為 A. 元朝把地方按地形劃分出眾多面積小而弱的行省 B. 影響元朝中央統(tǒng)治的主要是蒙漢之間的民族問題 C. 元朝蒙古族政權主要靠武力鎮(zhèn)壓地方割據(jù)勢力 D. 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機構與最高地方官府兩重性 19.漢武帝元狩五年,在丞相府內(nèi)設置丞相司直,“章佐丞相舉不法”。其直接目的是 A. 考察選拔官員 B. 監(jiān)察百官行為 C. 提升內(nèi)朝地位 D. 分割丞相權力 20.《資治通鑒唐紀》:“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zhí)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边@一舉措 A. 解決了相權與皇權矛盾 B. 使得君主專制走向頂峰 C. 分工合作減少決策失誤 D. 導致了中書省一省獨大 21.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頒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強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書,這些舉措為后世王朝所繼承和發(fā)展。這表明漢武帝時期 A. 形成了抑制貴族政治的制度基礎 B. 宗法觀念對政治生活的影響縮小 C. 為西漢強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D. 注重立法手段加強對地方的治理 22.對下面圖片進行觀察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 古代疆域不斷擴大B. 中央集權曲折發(fā)展C. 地方自治權力加強D. 君主專制得到強化 23.秦末“有叛人而無叛吏”,漢初“有叛國而無叛郡”,中唐“有叛將而無叛州”。這說明 A. 秦朝郡縣制削弱了中央集權 B. 中央集權制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 C. 唐朝安史之亂導致藩鎮(zhèn)林立 D. 西漢郡國并行制達到了目的 24.?;韬顬槲鳚h所封爵位,第一代?;韬顬闈h廢帝劉賀,后世代承襲,共傳四代,一直延續(xù)到東漢。這反映了漢代 A. 以分封制為主體制度 B. 較為重視政治傳統(tǒng) C. 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 D. 君主專制受到制約 25.史書中關于漢武帝與其丞相田蚡有這樣一段記載:丞相入朝奏事,推薦了一些人擔任官員?;噬险f:“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嗎?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這則記載反映出 A.從無為到有為轉變很有必要 B.中外朝制度削弱了君主專制 C.地方王國問題仍然威脅皇權 D.官吏任免權全操于丞相之手 26. 自漢文帝改革刑制以來,宮刑時用時廢?!貪h以來緣(連)坐的范圍甚廣,特別是出嫁女既隨夫家受誅,又隨父家受戮。曾魏時期所定新律縮小了緣坐的范圍,并開緣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進一步縮小緣坐的范圍,創(chuàng)緣坐婦女免處死刑的先例?!芪骸缎侣伞穼⒎ǘㄐ檀_定為死、髡、完、做、贖、罰金、雜抵罪七種。《北魏律》規(guī)定了死、流、宮、徒、鞭、杖六種法定刑,《北齊律》承其后最終確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這一時期的刑法制度改革,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礎。從北魏、北齊開始,流刑已成為一種法定刑作為死刑與徒刑的中間刑,填補了自漢文帝以來死刑與徒刑之間的差等。北周又將流刑按里程分為五等,使流刑更為規(guī)范化。摘編自李超《中國法制史習題集》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點及影響。 第三課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參考答案 1【答案】C【解析】AB材料無法體現(xiàn);根據(jù)“漢朝時廷議是皇帝臨時召集的,人員和時間不固定,決定的事情僅供皇帝參考”“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議決政事”“宋朝是由宰相和執(zhí)政議決大政”體現(xiàn)出決策制度化,根據(jù)“人員和時間不固定”“這個人數(shù)比唐朝要多”表明決策群體擴大,故C正確;材料無法體現(xiàn)“政治決策的效率不斷提高”,排除D。 2【答案】C【解析】材料的關鍵信息是“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這體現(xiàn)的是帝王與地方的優(yōu)秀官員共同管理國家,故答案為 C 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分權問題,故 B 項錯誤;A、D 兩項本身不符合史實。 3【答案】B【解析】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趨向松弛”,A 項不符合題意;材料主張在地方上擴大自主權,可以使邊將以生命保衛(wèi)國家,國家統(tǒng)一安定,B 項符合題意;在材料中沒有關于分權的敘述,C 項不符合題意;材料體現(xiàn)不出地方自主性被削弱,而是反映出地方自主性增強,D項不符合題意。 4【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中《后漢書》反映的是東漢時期,根據(jù)材料中的“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可知并不是嚴格規(guī)定必須在四十歲以上,故A項錯誤;從材料“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可知只要有才可不必拘于年齡限制,改變了單憑以德選拔人才的標準,故B正確;以考試來甄別人才的制度是隋唐開始實行的科舉制,標志著人才選拔任用制度已趨于成熟,故CD錯誤。 5【答案】C【解析】“東漢出現(xiàn)了一系列因謠言而黜陟的官吏”,可見因謠言而影響官吏升降的并非是全部,故A輿論只能影響官吏的“黜陟”,而不是決定,A錯誤;將民謠納入行政監(jiān)督體系,不能說明監(jiān)察體系臻于完備,排除B;西漢儒家思想“獨尊”地位確立,使其民本理念在政治領域中獲得了重要地位,因此民間輿論的載體---歌謠自然成為政策取舍的重要參考,得到統(tǒng)治者的格外關注,故C正確;材料與選官無關,排除D。 6【答案】A【解析】玄武門之變結果是李世民最終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并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從圖表看出李世民代表“北魏下層士兵的后裔,隋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崛起的各民族的武裝農(nóng)民等”,李建成和李元吉代表“北魏以來的軍事貴族”即世家大族,故玄武門之變導致了世家大族勢力受到削弱,故A正確;B表述錯誤;仍然是封建地主階級控制初唐政權,C錯誤;D與材料無關。 7【答案】B【解析】A秦代九卿并非具體九類,而是一個泛指,A錯誤;根據(jù)秦代“奉常(管宗廟禮儀)”“宗正(管宗室事務)”反映秦代一些官職是專為皇室而設立的,唐代六部是處理全國行政事務的部門,不再有專門為皇室設立的官職,說明唐代基本革除了秦代殘留的貴族政治殘余,B正確;九卿、六部都屬于中央機構的調(diào)整,反映的是強化君主專制的問題,C錯誤;D材料無法體現(xiàn)。 8【答案】C【解析】據(jù)所學可知元朝任用少數(shù)民族首領擔任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土司長官,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強了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控制,地方的權力受到了削弱,故A項排除;改土歸流的實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而不是降低,故B項排除;改土歸流加強了政府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故C項正確;改土歸流中央進行統(tǒng)一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延續(xù)性,故D項排除。 9【答案】A【解析】據(jù)材料中“監(jiān)察機關人員少而且官階低”“中丞官階尚不及九卿”“位卑權重”等信息可得出以監(jiān)察機關、御史中丞的低官位,但具有重權,利于皇帝對官員的控制,故A項正確;雖然位低,但是權重,不存在阻礙監(jiān)察職能的發(fā)揮,故B項排除;材料中沒有對“腐敗”問題進行闡釋,故C項排除;材料中沒有對地方勢力膨脹的情況進行闡釋,故D項排除。 10【答案】C【解析】解讀題干,唐朝官吏來源渠道較多,但是都要通過參加考試才能取得,這有利于提高官員隊伍的文化素質,有利于政府吏治狀況的改良,C項正確;A項的敘述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中國古代的貴族政治瓦解于戰(zhàn)國,從秦代至清代中國官僚政治的性質沒有發(fā)生本質的變化,B項錯誤;材料無法說明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問題,D項錯誤。 11【答案】D【解析】“乃請每事具札子進呈取旨。帝從之。由是坐論之禮遂廢?!狈彩?,宰相只是先寫一札子,擬出幾條辦法,呈送皇帝決定;然后再按照皇帝意見正式擬旨,這便是“每事具札子進呈取旨”。宰相再不能主動決策,只是遵命于皇帝。傳統(tǒng)宰相參與決策行政機制發(fā)生變化,故D正確;A與材料無關;B表述過于絕對,也不符合題意和史實,排除;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D錯誤。 12【答案】D【解析】據(jù)材料中“有三分之一多來自平民家庭”可得出宋朝的選官范圍擴大了,庶族地主也能都大量的進入到仕途當中,其直接原因應該與當時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相關,與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變法運動、農(nóng)民起義無關,宋代的時候實行科舉制,擴大了選官的范圍,故ABC項排除,D項正確。點晴:解題時緊扣“直接原因”,再據(jù)“有三分之一多來自平民家庭”說明選官范圍擴大,綜合分析歸納即可。 13【答案】B【解析】據(jù)材料中“平時自行抽的稅就足以養(yǎng)兵”“卻又向朝廷要糧要餉,討伐時又常借故遲緩不前”“甚至和叛賊勾結”等信息可判斷出應該是唐朝的藩鎮(zhèn)制度,故B項正確;西漢后期、北宋初期、晚晴時期的地方政治制度均與題意無關,故ACD項排除。 14【答案】c 【解析】材料沒有體現(xiàn)三省六部運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內(nèi)容,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三省長官行政級別降低,故B項錯誤;從材料中豆盧欽望因品級低不敢參與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職責是處理軍國政事,是行政權集中的表現(xiàn),故C項正確;材料僅體現(xiàn)了三省六部的長官,沒有體現(xiàn)出當時官僚機構的完整,故D項錯誤。 15【答案】B【解析】魏晉的九品中正制是選官制度,依據(jù)門第高低作為選官標準,與材料中的宰相制度發(fā)展變化無關,故A錯誤;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在前朝重用近臣、削弱相權措施后實行,三省長官均是宰相,既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又相互牽制監(jiān)督、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反映三省六部制就是為分化和削弱以往宰相的權力而設立的,故B正確;元朝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元后期宰相權力很大,故C錯誤;明朝初年,宰相制度被廢除,清朝不存在宰相制度,故D錯誤。 16【答案】B【解析】“連年輪差御史,貪官未見止息,民困未見全蘇,盜賊未見消弭,地方未見安堵,往返迎送,糜費徒多”表明巡按御史制度導致吏治腐敗和社會矛盾,故清廷的措施意在緩解吏治腐敗引發(fā)的社會矛盾,故B正確;A、D材料無法體現(xiàn);將中央監(jiān)察地方的權力交給總督、巡撫,使得中央對地方最高官員的監(jiān)察處于制度性缺失的狀態(tài),不利于中央集權,C錯誤。 【名師點睛】 材料的關鍵信息是“連年輪差御史,貪官未見止息,民困未見全蘇,盜賊未見消弭,地方未見安堵,往返迎送,糜費徒多”,這是清廷廢除巡按御史的重要背景。 17【答案】C【解析】根據(jù)“《漢書賈誼傳》”“越兩諸侯”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與材料相關的制度是郡國并行制,故C正確;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實行郡國并行制,A、B錯誤;D屬于中央官制,排除。 【名師點睛】了解西漢初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郡國并行制,關鍵信息是“《漢書賈誼傳》”“越兩諸侯”。 18【答案】D【解析】行省擁有經(jīng)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利時受到中央的節(jié)制。行省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故D正確;A、B、C與材料無關,排除。 19【答案】B【解析】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為監(jiān)察政府官員,維護統(tǒng)治秩序而設立監(jiān)察制度,在漢武帝時期就創(chuàng)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監(jiān)察制度。材料中的丞相司直屬于掌管監(jiān)察的官員,材料中的“掌佐丞相舉不法”體現(xiàn)了其監(jiān)察百官的職能,故選B;A、C、D三項對丞相司直的職能和作用理解有誤,故全不選。 2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根據(jù)材料關鍵信息“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可知五花判事“各執(zhí)所見,雜署其名”,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決策失誤,C符合題意;A表述錯誤;軍機處的設立使君主專制走向頂峰,B錯誤;D不符合材料“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排除。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抓住關鍵信息“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即可。 21【答案】D【解析】材料無法體現(xiàn)“抑制貴族”,排除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無法體現(xiàn)“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排除C;根據(jù)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頒布的“法律文書”可知漢武帝注重立法手段加強對地方的治理,故D正確。 22【答案】B【解析】A不符合宋代,排除;秦朝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唐朝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中央集權削弱,宋朝國家沒有實現(xiàn)真正統(tǒng)一,元代實行行省制度,元朝加強了中央集權,故B正確;C不符合史實;圖片反映的是中央集權問題,D錯誤。 【名師點睛】疆域圖反映的是國家統(tǒng)一問題,和中央集權相關,君主專制反映的是君權與相權的關系。 23【答案】B【解析】秦朝實行郡縣制,地方官由皇帝任免,“有叛人而無叛吏”,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據(jù)的局面重演;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結果王國勢力膨脹,威脅中央集權,出現(xiàn)“有叛國而無叛郡”;唐玄宗時期設立節(jié)度使,結果節(jié)度使權力過大造成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出現(xiàn)“有叛將而無叛州”的局面,上述反叛中,地方各郡縣、各州以及地方官員都沒有參與,反映了中央集權制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故B正確;A表述錯誤;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并非安史之亂導致,C錯誤;D不符合史實,排除。 【名師點睛】 解答此題的關鍵信息是“無叛吏”“無叛郡”“無叛州”,結合秦、漢初、唐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分析解答。 24【答案】B 【解析】漢代推行郡國并行制,分封的同姓諸侯王在漢武帝以后,實力已經(jīng)被大大地削弱,因此漢代不是以分封制為主體的制度,故A錯誤;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分封的同姓諸侯王,?;韬畹木粑还矀髁怂拇@是分封制的體現(xiàn),說明重視政治傳統(tǒng),故B正確;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結果隨著諸侯勢力增長,威脅中央集權,材料也無法體現(xiàn)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故C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君主的權力受到制約,故D錯誤。 25【答案】A【解析】中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B錯;材料反映的是君權與相權的問題,材料與地方王國問題無關,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丞相入朝奏事,推薦了一些人擔任官員”說明相權較大,“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嗎?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狈从吵鰸h武帝要削弱相權,加強君權,從無為轉變到有為,故A正確。 27. 【答案】(1)原因:社會動蕩,需穩(wěn)定政局;原來的刑罰不夠規(guī)范、過于嚴酷,且隨意性大;儒家“以禮人法”思想的影響。 (2)特點:法定刑規(guī)范化;行刑方式越來越簡潔化;刑罰趨于寬緩。 影響: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礎。-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湖南省長沙市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3課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練習 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 長沙市 高中歷史 第一 單元 古代 中國 政治制度 漢到元 演變 練習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6356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