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高起專)》期末考核》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6年秋季《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高起專)》期末考核(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期末作業(yè)考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滿分 100 分一、簡答(每題 10 分,共 60 分)1、簡述平衡論的基本內涵。答:“平衡論”至今尚屬理論萌芽時期,其自身亦需一個不斷的自我反思和建構過程才能漸臻完善的理論體系。 我們在思考和構建“平衡論”體系時日益感受到, “平衡論”的提出對我們進行行政法學研究而言更具深遠的方法論意義。2、簡述信賴保護原則。答:信賴保護原則是行政法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指行政管理相對人對行政權力的正當合理信賴應當予以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生效的行政行為,確需改變行政行為的,對于由此給相對人造成的損失應當給予補償。3、簡述行政行為的生效規(guī)則。答:一、即時生效。二、受領生效。三
2、、公告生效。四、附條件生效。4、簡述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則。答:(1)公正原則。(2)公開原則。(3)保障基本人權原則。(4)效率原則。5、簡述行政職權的性質與特點。答:1)、強制性。行政職權是一法定權力,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2)、單方性。其效力的發(fā)生通常不以行政相對人的意志為轉移。3)、不可處分性。沒有法律依據并經過法定程序,行政主體不能增加、減少、放棄或轉讓行政職權。4)、與職責的統(tǒng)一性。6、簡述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和受行政委托組織的區(qū)別。答:一、是否享有行政職權不同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經授權后自身享有被授予的行政職權。受委托組織:經委托后,自身仍不享有被委托的行政職權,僅僅享有該職權的行使權
3、而已。二、行事的名義不同法律、法規(guī)授權組織:可以自己名義行事被授予的行政職權。受委托組織:不可以自己名義行事受委托的行政職權,而應以委托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三、責任承擔主體不同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自己承擔被授予的行政職權。受委托組織:自己不承擔受委托的行政職權的行使后果,而由委托行政機關承擔。注意: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在行使被授予的行政職權時是行政主體;而受委托組織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職權時不是行政主體。四、是否需要法律依據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授權必須有法定依據,若授權沒有法定依據的,則應當視為“委托”。受委托的組織:不強求必須法定依據,除非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二、論述題(每題 20 分,共 4
4、0 分)1、論述行政合法性原則。答: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內容。它是指行政權力的設立、行使、運用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與法律相抵觸。行政主體必須嚴格遵守行政法律規(guī)范,不得享有行政法規(guī)范以外的特權。違法行政行為依法應予以追究,違法行政主體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行政合法性原則包括實體合法和程序合法兩方面的內容。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具體要求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任何行政職權都必須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任何行政主體都不得自己設立行政權力,也不得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行事。2任何行政職權的行使都應依據法律、遵守法律,不得與法律相抵觸。不僅要遵守實體法規(guī)范,而且要遵守程序法規(guī)范。3任何行政職
5、權的授予和委托及其運用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宗旨。根據行政合法性原則的要求,任何違法行政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違法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2.結合實際,談談行政指導的重要意義。答:第一,行政指導可以防止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間的關系失衡。根據現(xiàn)代行政法的理論,行政法應是平衡法。即為了加強行政管理的職能,發(fā)揮行政管理的積極作用,在一些行政領域仍然要采用命令服從,管理受管理的行政行為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可通過綜合配置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和設定相應的運作機制,使雙方的權利義務總體上趨于平衡,以體現(xiàn)雙方的法律地位平等;而在另外一些行政領域,則應鼓勵行政主體在依法行政的前提
6、下,改變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淡化權力色彩,使行政權與公民權處于比較協(xié)調的平衡狀態(tài),以平衡兩者的關系。第二,行政指導可以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fā)展。行政指導以形式上的柔軟溫和為突出特征,把民主、平等等行政法原則具體化為行政管理的操作程序,把行政管理雙方當事人從以往單純的命令與服從關系中解脫出來,使命令者的主動地位與服從者的被動地位均由絕對化轉為相對化,設立了行政管理雙方當事人之間商討、通融、妥協(xié)之余地,有利于化解抵觸、對立情緒而增強信賴關系,減少摩擦沖突,增進雙方當事人的統(tǒng)一與合作,從而以“領導就是服務”的模式,實現(xiàn)行政目標。而行政指導的發(fā)展與制度化、規(guī)范化,必將促進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
7、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順利發(fā)展。第三,行政指導可以推動社會主義法制的發(fā)展。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管理多樣化、法制化,傳統(tǒng)的管理手段已不能完全適應現(xiàn)實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把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權力切實交給企業(yè),進行機構改革,把綜合經濟部門改組為宏觀調控部門,調整和減少專業(yè)經濟部門,加強執(zhí)法監(jiān)督部門,培育和發(fā)展社會中介組織。這樣就為行政指導等非強制手段的運用提供了政策依據。對行政指導等非強制手段的運用與研究,能夠為行政法制的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推進行政法制建設,實現(xiàn)依法治國宏偉藍圖。第四,行政指導體現(xiàn)了中國回避糾紛
8、的法文化要求。法文化是法律生活中群體性觀念模式和行為模式的總稱。行政指導這種“非公式的行政活動”,作為當今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出現(xiàn)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與它們某種共同的法文化背景不無關系,也就是說,行政指導是以不使人們之間產生糾紛或在不使糾紛擴大方面負有不斷努力義務為前提的法文化,即以回避法律糾紛的文化為背景的。因此只要運用得合理,便可回避可能產生的執(zhí)行上的糾紛。雙方就某事件協(xié)商,回避了司法機關的介入,此外,還可以節(jié)約時間、費用,緩和行政組織間的對立。在日本,作為對行政指導的救濟手段,行政裁判所特有的司法審查方法也能和日本歷史與文化的應有方式進行考察。審查行政指導的合法性之際,以行政機關在多大程度上努力回避糾紛,作為合法性審查的評價標準,即一旦產生糾紛,不是以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是以回避相互間糾紛為解決糾紛的評價標準。這一點值得我們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