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語文復習(3年真題詳解)文言文(唐五代十國宋史傳文).doc
《2010高考語文復習(3年真題詳解)文言文(唐五代十國宋史傳文).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0高考語文復習(3年真題詳解)文言文(唐五代十國宋史傳文).doc(3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0高考語文復習(3年真題詳解):文言文(唐五代十國宋史傳文) 【2007海南寧夏】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韋丹字文明,京兆萬年人。早孤,從外祖顏真卿學。順宗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為舍人。新羅國君死,詔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國,賜州縣十官,賣以取費,。丹曰:“使外國,不足于資,宜上請,安有貿官受錢?”即具疏所宜費,帝命有司與之。還為容州刺史。教民耕織,止惰游,興學校,民貧自鬻者,贖歸之,禁吏不得掠為隸。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以諫議大夫召,有直名。劉辟反,議者欲釋不誅,丹上疏,以為“孝文世,法廢人慢,當濟以威,今不誅辟,則可使者惟兩京耳”。憲宗褒美。乃拜晉慈隰州觀察使,封武陽郡公。閱歲,自陳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張職,為國家費,不如屬之河東,帝從之。徙為江南西道觀察使。丹計口受俸,委余于官,罷八州冗食者,收其財。始,民不知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則戛而焚。丹召工教為陶,聚材于場,度其費為估,不取贏利。人能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賦,徐取其償;逃未復者,官為為之。貧不能者,畀以財;身往勸督。有吏主倉十年,丹覆其糧,亡三千斛,丹曰:“吏豈自費邪?”籍其家,盡得文記,乃權吏所奪。召諸吏曰:“若恃權取于倉,罪也,與若期一月還之?!苯灶D首謝,及期無敢違。有卒違令當死,釋不誅,去,上書告丹不法,詔丹解官待辨。會卒,年五十八。驗卒所告,皆不實,丹治狀愈明。大和中,裴誼觀察江西,上言為丹立祠堂,刻石紀功,不報。宣宗讀《元和實錄》,見丹政事卓然,它日與宰相語:“元和時治民孰第一?”周墀對曰:“臣嘗守江西,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歿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詔觀察使上丹功狀,命刻功于碑。 (節(jié)選自《新唐書韋丹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3分) A.早孤,從外祖顏真卿學 孤:幼年喪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構筑城墻 C.法廢人慢,當濟以威 濟:渡過難關 D.與若期一月還之 期:約定時間 4、【答案】 C 【解析】“濟”是“救”的意思 ,“當濟以威”應該理解為“應當用威懾手段來救(此危局)”。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韋丹“助民安居”的一組是(D )(3分) ①民貧自鬻者,贖歸之 ②教種茶、麥,仁化大行 ③罷八州冗食者,收其財 ④度其費為估,不取贏利 ⑤免半賦,徐取其償 ⑥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5、【答案】 D 【解析】運用排除法,“③罷八州冗食者,收其財”是說韋丹不愿多花費國家錢財,精簡機構,整頓吏治;“⑥韋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是周墀對韋丹的高度評價和褒揚,不符合題目“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這個要求,故排除ABC三項。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C )(3分) A、韋丹為人率直,敢于發(fā)表不同意見。舊例規(guī)定,凡出使外國,朝廷賜下州縣官員名額,賣出后充作資費,韋丹認為費用應有朝廷支付,不可賣官求錢。 B、韋丹認為法令廢弛會導致人們對它的輕視,因而主張嚴懲謀反的劉辟;對所治三州,認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費國家錢財,不如劃歸河東管轄。 C、韋丹對貪污現(xiàn)象仔細核查,責之甚嚴。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抄沒其家,查得實據,下令一月之內如數補還,保住國家財產不受損失。 D、韋丹去世之后,裴誼建議為他設立祠堂,刻石記功,當朝宰相也認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噬嫌谑窍铝钣^察使上報韋丹的功績并刻碑表彰。 6、【答案】 C 【解析】并不是倉庫主管十年間侵吞糧食三千斛,韋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內如數補還,應該是當權的官吏強取糧食,韋丹下令侵吞糧食的“權吏”一月之內如數補還。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逃未復者,官為為之。貧不能者,畀以財; 【答案】(1) 逃亡沒有回來的,官府替他們蓋房;貧窮不能蓋房的,給予他們錢財。 【解析】(1)句中應準確翻譯“復、 為為 、畀(給與)”幾個關鍵詞。 (2)驗卒所告,皆不實,丹治狀愈明。 【答案】(2) 查驗差役告發(fā)的事,都不符合實際,韋丹成功治理的情狀越發(fā)顯明。 【解析】(2)句中應準確翻譯“告、實、治狀、明”等關鍵詞語。 附文言文譯文: 韋丹字文明,京兆府萬年縣人。韋丹早年就成了孤兒,跟隨外祖父顏真卿學習。唐順宗做太子時,任命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作太子宮內人。新羅國的國君去世,朝廷下詔書授予他司封郎中讓他前去吊唁。按慣例,有誰出使外國,朝廷便給他十個州縣官員的名額,讓他賣官來籌集費用,這種官員叫“私覿官”。韋丹說:“出使外國,費用不足的,應向朝廷申請,怎能有賣官得錢的呢?”他就上疏報告應撥給的費用,皇帝命令有關部門撥給了他。他回來任容州刺史。他教老百姓耕田織布,禁止游手好閑,興辦學校,百姓中有因貧困將自己賣身為奴的,將他們贖出來讓他們回家,并發(fā)出禁令,官吏不得再擄掠去作奴仆。開始興建州械,城墻長三十里,屯田二十四處,教百姓種植茶樹、麥子,仁政教化得以廣泛實行,朝廷用諫議大夫的官職征召韋丹還朝任職,韋丹以正直聞名。劉辟反叛,議政的官員們主張放過他不加討伐,韋丹上奏,認為“在孝文帝時代,法令廢棄,人們輕忽法令,應當用威懾手段來救此危局,現(xiàn)在不討伐劉辟,那么朝廷能夠管轄的地區(qū)就只剩下京地長安和東部洛陽這兩京了?!边@得到了憲宗皇帝的贊揚,他被任命為晉慈隰州觀察使,封為武陽郡公。過了一年,韋丹自己上疏陳說所管三州不是重要地區(qū),不值得專設觀察使,給國家增加了開支,不如把這三州劃歸河東管轄,皇上聽從了他的意見。他按自己管轄的戶口接受俸祿,多余的都交給官府。他裁汰了所轄八州吃閑飯的官員,沒收了他們的財產。開初,老百姓不知道蓋瓦屋,都是用茅草、竹子蓋茅屋,遇上久旱便戛戛地燒了。韋丹召集工匠教他們做陶瓦,把蓋屋的材料集中在場子上,算了算置辦這些材料花去的費用然后給它估了個出售價,不賺取任何錢。百姓自己能蓋屋的,到官府領取木料和陶瓦,免去他一半賦稅,慢慢地收取材料費;逃亡未回來的,官府替他蓋屋;貧窮蓋不起屋的,送給他材料。他還親自去勸告督促人們蓋屋。有一個官吏主管糧倉十年,韋丹審察庫存的糧食,少了三千斛,韋丹說:“難道這個官吏自己耗費如此之多的糧食嗎?”查抄登記他的家產,得到了全部的賬目。都是當權的官吏強取的。韋丹就召集這些官吏說:“你們仗著權勢從官倉強取糧食,這是犯罪,我和你們約定一個月的時間歸還這些糧食?!边@些官吏們都叩頭謝罪,到了限期沒有一個敢違約的。有一個兵卒違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韋丹沒有處死他,把他釋放了。他離去后,上訴狀告發(fā)韋丹違法,皇帝下詔將韋丹解送官府等候處理。就在此時,韋丹去世了,終年五十八歲。查驗差役告發(fā)的事,都不符合實際,韋丹成功治理的情狀越發(fā)顯明。。大和年間,裴誼觀察江西,上書要為韋丹修造祠堂,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績,朝廷沒有答復。宣宗讀《元和實錄》,看到韋丹政績突出,有一天與宰相談論道:“元和年間,治理百姓誰是第一”?周犀回答說:“我曾任江西太守,韋丹功績卓著,恩澤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無論老幼對他仍思念不忘?!庇谑窍略t給觀察使上報韋丹的功績,命人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功績。 【2007全國Ⅱ】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安重榮,小字鐵胡,朔州人也。重榮有力,善騎射,為振武巡邊指揮使。雖武夫,而曉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重榮拔劍授其父,使自殺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從傍詬罵,奪其劍而逐之,問之,乃繼母也,重榮叱其母出。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而見晉高祖自藩侯得國,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雖懷異志,而未有以發(fā)也。是時,高祖與契丹約為父子,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重榮憤然,以謂“屈中國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恥也!”數以此非誚高祖。契丹使者往來過鎮(zhèn)州,重榮箕踞慢罵,不為之禮,或執(zhí)殺之。是時,吐渾白氏役屬契丹,苦其暴虐,重榮誘之入塞。契丹數遣使責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對使者鞠躬俯首,受責愈謹,多為好辭以自解,而姑息重榮不能詰。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過鎮(zhèn),重榮侵辱之,拽剌言不遜,重榮怒,執(zhí)拽剌;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zhèn),皆以契丹可取為言。高祖患之,為之幸鄴,報重榮曰:“前世與虜和親,皆所以為天下計,今吾以天下臣之,爾以一鎮(zhèn)抗之,大小不等,無自辱焉!”重榮謂晉無如我何,反意乃決。重榮雖以契丹為言,反陰遣人與幽州節(jié)度使劉晞相結。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欲因以窺中國,故不加怒于重榮。 其冬,安從進反襄陽,重榮聞之,乃亦舉兵。是歲,鎮(zhèn)州大旱、蝗,重榮聚饑民數萬,驅以向鄴,聲言入覲。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將趙彥之與重榮有隙,臨陣卷旗以奔晉軍。重榮聞彥之降晉,大懼,重榮以吐渾數百騎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斬首以獻,高祖御樓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新五代史》) 注:藩鎮(zhèn):指總領一萬的軍府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 C ) A、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 訟:控告 B、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暴:突然 C、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謹:嚴格 D、姑息重榮不能詰。 詰:追問 【答案】C 【解析】[謹:恭敬。高中語文讀本《荊軻刺秦王》一文中,“謹斬樊於期頭”,這里的“謹”用法如此。] 9、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安重容“懷異志”和“非誚高祖”的一組是:( B ) A、天子寧有種邪/重榮箕踞慢罵 B、兵強驪壯者為之爾/屈中國以尊夷狄 C、重榮誘之入塞/ 而充無厭之欲 D、重榮怒,執(zhí)拽剌/ 此晉萬世恥也 【答案】B 【解析】[A項,第二句“重榮箕踞慢罵”的是“契丹使者”,C第一句“誘之”的對象是“吐渾白氏役”,D項“拽剌”是“契丹使者”。]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頂是:( B ) A、安重榮雖為武官,但也通曉文吏事務。在處理一起家庭糾紛時,生父不忍殺其子,繼母則提劍殺逐,重榮不滿繼母的行徑,厲聲將她斥退。 B、安重榮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甚至抓捕殺死他們,高祖屈已禮待契丹,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C、契丹一直伺機圖謀晉朝,本應引起晉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卻表示前朝與虜和親和做法都是為國家考慮現(xiàn)今重榮對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榮肖兵起事,借口朝見,聚集數萬饑民前往鄴地。高祖派遣部隊阻擊,在雙方交戰(zhàn)中重榮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級后將它送給契丹。 【答案】B 【解析】[B項錯在“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重榮誘吐渾白氏入塞,契丹責問高祖時,高祖“姑息重榮不能詰”。] 【參考譯文】 安重榮,小字鐵胡,是朔州人。安重榮孔武有力,擅長騎馬射箭,擔任振武巡邊指揮使。安重榮雖然為一介武夫,但也通曉文吏事務,他的屬下也不能欺騙過他。有一對訴訟自己的兒子不孝順的夫婦,安重榮拔出佩劍,遞給這個孩子的父親,讓他親自殺掉不孝順的兒子,這個孩子的父親哭著說:“我不忍心??!”這個孩子的母親在旁邊詬罵他,然后奪過那佩劍追逐她兒子。安重榮問明情況,她竟然是繼母。安重榮叱罵那孩子的繼母,并逐出衙門。安重榮從軍卒開始發(fā)跡,突然達到富貴,可看到晉高祖從藩屬諸侯成為國君,曾對人說:“天子難道有種嗎?兵強馬壯的人擔任罷了。”安重榮雖然懷有篡異之志,但始終沒有發(fā)作。當時,晉高祖和契丹結為父子關系,契丹非常傲慢驕矜,晉高祖更加恭敬地尊奉他,安重榮憤怒地說道,“讓偌大的中原大國屈服來尊重蠻夷之邦,困厄凋敝的人,滿足貪得無厭的欲望,這是晉國子孫萬代的恥辱啊!”于是,安重榮多次憑這件事非難譏誚晉高祖。契丹使者來往過鎮(zhèn)州的時候,安重榮張開兩腿坐著謾罵他們,不給他們應有的禮節(jié),有時甚至抓住殺掉他們。當時,吐渾白氏從屬于契丹,他們深以契丹的暴虐為苦,安重榮便引誘他進入中原。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責問晉高祖,并要求派使者回復。晉高祖對契丹使者點頭哈腰,受到責問后更加恭敬,多用花言巧語來自我解脫,而對安重榮無原則地寬容,不追問土渾事。晉高祖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經過鎮(zhèn)州,安重榮侵辱他,拽剌出言不遜,安重榮大怒,拘捕了拽剌。又寫信送給朝廷大臣、四方藩鎮(zhèn)長官,都說契丹可以攻取。晉高祖以之為患,因為這件事幸臨鄴地,告知安重榮:“前朝與虜和親和做法都是為國家考慮,現(xiàn)今我用天下來臣服契丹,你憑一個鎮(zhèn)州來對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卑仓貥s認為晉國不能如愿,反叛的意愿便決定了。安重榮雖拿契丹作借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節(jié)度使劉晞相勾結。契丹也認為晉朝多事對自己有利,慶幸安重榮作亂,希望晉朝廷與安重榮同時受損。契丹想趁機窺伺中原,所以不再加怒于安重榮。這年冬天,安從進在襄陽謀反,安重榮聽說這件事,于是也舉兵謀反。這年,鎮(zhèn)州大旱,又逢蝗災,安重榮聚集幾萬饑民,驅趕著奔向鄴地,聲言攻入朝廷。晉高祖派杜重威迎擊他,戰(zhàn)斗已經開始了,安重榮的部將趙彥之與他有嫌怨,臨陣脫逃,卷著旗子而奔向晉軍。安重榮聽說趙彥之投降晉國,非常害怕,只有憑吐渾幾百騎兵防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擒拿他,斬其頭顱來進獻高祖,晉高祖在御樓接受安重榮的左耳,命令給他的頭顱涂上漆(良策注:涂漆是侮辱死者,但更主要的目的是防腐),并送到契丹去。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zhèn),皆以契丹可取為言。 【譯文】又寫信送給朝廷大臣、四方藩鎮(zhèn)長官,都說契丹可以攻取。 (2)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 【譯文】契丹也認為晉朝多事對自己有利,慶幸重榮作亂,希望晉朝廷與重榮同時受損。 【解析】[第(1)句,應注意“遺”,送給;“四方藩鎮(zhèn)”,四方藩鎮(zhèn)長官;“以……為言”,說。第(2)句,應注意“利”,意動用法,“以……為有利”;“幸”,慶幸;“兩敝”,兩方同時受損。] 【2008年高考上海卷】(五)閱讀下文,完成第17—2l題。(16分) 建中四年,項城為叛軍困??h令李侃,不知所為。其妻楊氏曰:“君,縣令也??苤廉斒兀涣Σ蛔?,死焉,職也。君如逃,則人誰肯固矣!”侃曰:“兵與財皆無,將若何”曰:“如不守,縣為賊所得矣,倉廩皆其積也,府庫皆其財也,百姓皆其戰(zhàn)士也,國家何有?奪賊之財而食其食,重賞以令死士,其必濟!”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揚氏言曰:“縣令,誠主也;雖然,歲滿則罷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墳墓存焉,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為賊之人耶?”眾皆泣。得數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項城,小邑也,無長戟勁弩、高城深溝之固。賊氣吞焉,將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賊者,中其帥,墜馬死。賊失勢,遂散走,項城之人無傷焉。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則人誰肯固矣( ) (2)其必濟( ) (3)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答案】4分 (1)堅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解析】本題是對文言文中實詞意義的考查。重在平時的積累和理解,并注意聯(lián)系具體句子的意思翻譯。 18.下列句中“為”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2分) A.項城為叛軍困 B.縣令李侃,不知所為 C.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D.為君翻作《琵琶行》 【答案】2分 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虛詞的用法。A中的“為”是介詞,表被動,譯作“被”,B中的“為”是動詞,可譯為“做”,C中的“為”是介詞,可譯作“向”,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在門外向你母親作答”,D中“為”是介詞,譯為“替”“給”。 19.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力不足,死焉,職也。 (2)雖然,歲滿則罷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答案】⑴(抵抗的)力量不夠,死在這件事情上(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職分(1分)。(關鍵詞:焉、……也) (2)即使(1分)這樣,任職期滿就離開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這樣(一直住在這里)(1分)(關鍵詞:雖然、罷、然)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譯能力,要注意句中的關鍵詞。 20.楊氏對胥吏百姓的一番陳詞使得“眾皆泣”,原因是 。(2分) 【答案】2分 楊氏設身處地為胥吏、百姓考慮(1分),激發(fā)出眾人保衛(wèi)家園的志氣(1分)。 【解析】本題考查文中的細節(jié),要注意上下文意。 21.聯(lián)系全文,概括楊氏的性格特點。(2分) 【答案】2分 深明大議(1分)、有勇有謀、熱愛國家(答對任意一點得1分)。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 參考譯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項城縣被叛軍圍困??h官李侃不知怎么辦才好。他的妻子楊氏說:“您是縣官,叛賊到了應當守衛(wèi);(抵抗的)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職守。假如您逃跑,那么誰來守城?”李侃說:“軍隊與錢財都沒有了,該怎么辦?”楊氏說:“假如不守住,縣城將被叛賊搶奪去,糧倉里儲藏的都成了叛軍的積蓄,朝廷的財庫都成了他的財產,百姓都成了他們的士兵,國家還有什么呢?奪取賊兵的財物,吃他們的糧食,重賞鼓勵不怕犧牲的士兵,就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楊氏在庭院召集差役、百姓,說:“縣官,確實是一城之主;既然這樣,任職期滿就離開了,不像差役、百姓這樣。差役、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墳在這里,應該相互出力死守這個縣城,怎能忍心忘記自己的身份而成為叛賊的俘虜呢?眾人都流淚答應了。得到幾百人,李侃帶領他們登上了城墻。 項城是小地方,沒有長戟勁弩精良武器,沒有高的城墻深的護城河來固守。叛賊氣焰囂張,率領他們的士兵將要跳上城墻而攻下項城。此時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叛軍,射中了他們的統(tǒng)帥,落馬而死。叛軍失勢了,接著全都逃跑了,項城的人沒有傷亡。 【2008年高考試題四川卷延考區(qū)】(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安祿山,未有聞。與朱泚同里闬,少相狎近。此為幽州節(jié)度使,奏署幕府。廷玉有沉略,善與人交,內外愛附。泚多所叩咨,數遣至京師。當是時,幽州兵最強,財雄,士驕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禮法。廷玉間語論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孫者。公南聯(lián)趙、魏,北奚虜,兵多地險,然非永安計,一日起、魏反噬,公乃沸鼎魚耳。不如奉天子,劃多難,可勒勛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陰欲耗其力,則諷論出金幣禮士,又勸歸貢賦助天子經費。因勸泚入朝,泚將聽,諸校怒,縛廷玉琴之,廷玉無橈辭,泚不忍殺,囚歲余出之,謂曰:“而亦悔乎?”廷三曰:“導公為逆即悔,勉公以義何悔為?”復縶滿歲,問曰:“能省過否?不爾,且死?!睂υ唬骸安粴⑽?,公得名。殺我,吾得名?!睕伈荒芮绯?。又有朱體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體微輒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廷玉遂藏朝事。而泚內畏弟滔逼己,滔亦勸泚入朝,乃以軍屬滔。廷玉、體微共白泚:“公入朝為功臣首,后務至重,須誠信者乃可付。滔雖大弟,多變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禍也。”泚不聽。二人隨波到朝,德宗為太子時,知廷玉名,及見,禮眷殊渥。滔有請于泚,或不順,廷工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悅,寢傲肆自用。左右有惡廷玉者,姜云:“素毀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體微和之?!碧媳硌远穗x間骨肉,請殺于有司,亦遺泚書云云。泚恚滔奪其軍,不從。會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論亦白發(fā)其書,乃歸罪于二人,貶廷工、體微以慰滔。滔使諜伺諸朝,曰:“上若不殺廷玉,當謫去,得東出洛,我且縛至麾下支解之?!睂⑿?,帝勞廷玉曰:“爾始行,為國受屈,歲中當還?!蓖⒂裰了{田驛,人曰左巡使鄭詹:“商於道險,不可往?!闭沧肥冠呬P。廷玉告子曰:“我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敗于將成,天助逆邪?今史使我出東都,此殆滔計,吾不可以辱國?!北戎领`寶,自投于河。 (節(jié)選自《新唐書蔡廷玉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事安祿山,未有聞 聞:識見。 B.可勒勛鼎彝,若何 勒:銘刻。 C.諷泚出金幣禮士 諷:勸告。 D.能省過否?不爾,且死 ?。簷z查。 【答案】8.A 【考點】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 【解析】據“廷玉有沉略,善與人交”和后文他的言行,可知,蔡廷玉并非沒有“識見”。應為“名聲,聞名”。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蔡廷玉“暗助朝廷”的一組是 ①廷玉陰欲耗其力 ②勸歸貢賦助天子經費 ③因勸泚入朝,泚將聽 ④滔亦動泚入朝 ⑤須誠信者乃可付 ⑥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9.A 【考點】考查信息的整合和對文章內容的概括、理解。 【解析】⑤寫蔡廷玉勸朱泚不要把兵權交給弟弟朱滔,不是寫他暗助朝廷;⑥寫廷玉秉公處事,也不是暗助朝廷。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蔡廷玉與朱泚自小是親近的朋友,朱擔任幽州節(jié)度使,奏請讓廷玉當幕府。當時幽州兵強財雄,日思吞并,不知上下禮法。廷玉勸告朱泚應事奉天子,建立功勛。 B.蔡廷玉暗中想減損朱泚實力,先是耗費其錢財,又勸朱泚入朝。這些舉措觸怒了朱的部屬,捆綁起廷玉。廷玉被囚禁多時,仍不屈服,朱泚不忍殺他,待之如初。 C.朱體微是朱論的心腹,常支持廷玉的建議,使朱泚強橫兇暴性格稍有收斂。朱泚的弟弟朱滔力勸朱泚入朝,可自己掌控兵權。廷玉、體微勸誡朱訛,但未被采納。 D.朱滔在幽州叛亂后,朝廷為安撫朱滔,歸罪并貶謫廷玉、體微二人。廷玉臨行前,皇帝安慰說,年內將讓他返回京城。廷玉自知罪不可赦,快要到靈寶時投河自殺。 【答案】10.D 【考點】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析】據末段,蔡廷玉投河自殺是因為“吾不可以辱國”而不是畏罪自殺。 第Ⅱ卷 本卷共11小題,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滔雖大弟,多變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禍也。 譯文: 【答案】11.(10分) (l)(5分)朱滔雖然是大弟,但心性多變而無情,如果把兵權交給他,是轉加給他災禍啊。 【采分點】“不情”、“假”、“以” (2)滔表言二人離間骨肉,請殺于有司,亦遺泚書云云。 譯文: 【答案】(2)(5分)朱滔上表談到二人離間兄弟骨肉之情,請主管官員殺掉他們,又寫信給朱泚也這樣說。 【考點】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 【采分點】“表”、“遺”、“云云” 【解析】自2002年以來,文言文的翻譯由客觀題改為主觀題,且分值逐年增加。翻譯評分時有兩條重要的依據,一是大意正確,一個小題5分的話,該項為2分;二是采分點,即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省略、活用等等。 【2008年高考試題遼寧卷】(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韓擒字子通,河南東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膽略見稱,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書,經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見而異之,令與諸子游集。后以軍功,稍遷儀同三司,襲爵新義郡公。武帝伐齊,齊將獨孤永業(yè)守金墉城,擒說下之。進平范陽,拜永州刺史。陳人逼光州,擒以行軍總管擊破之。高祖作相,遷和州刺史。陳將頻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屢挫其鋒,陳人奪氣。開皇初,高祖潛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聲名,于是委以平陳之任,甚為敵人所憚。及大舉伐陳,以擒為先鋒。擒率五百人宵濟,襲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進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聞其威信,來謁軍門,晝夜不絕。陳人大駭,其將相繼降之。晉王廣上狀,高祖聞而大悅,宴賜群臣。陳叔寶遣領軍蔡征守朱雀航,聞擒將至,眾懼而潰。符蠻奴為賀若弼所敗,棄軍降于擒。擒以精騎五百,直入朱雀門。陳人欲戰(zhàn),蠻奴撝之曰〔注〕:“老夫尚降,諸君何事!”眾皆散走。遂平金陵,執(zhí)陳主叔寶。時賀若弼亦有功。乃下詔于晉王曰:“此二公者,深謀大略,東南逋寇,朕本委之,靜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數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業(yè),天下盛事,何用過此!聞以欣然,實深慶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賜物萬段。先是,江東有歌謠曰:“黃斑青駿馬,發(fā)自壽陽浚,來時冬氣末,去日春風始?!苯圆恢^。擒本名虎,平陳之際,又乘青駿馬,往反時節(jié)與歌相應,至是方悟。其后突厥來朝,上謂之曰:“汝聞江南有陳國天子乎?”對曰:“聞之?!鄙厦笥乙回试勄芮?,曰:“此是執(zhí)得陳國天子者。”擒厲然顧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視,其有威容如此。俄征還京,上宴之內殿,恩禮殊厚。無何因寢疾,數日意卒,時年五十五。 (節(jié)選自《隋書韓擒虎傳》) 〔注〕撝(huī):揮手呵斥。 8.對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后以軍功,稍遷儀同三司 稍:稍稍。 B.獨孤永業(yè)守金墉城,擒說下之 說:勸服。 C.高祖潛有吞并江南之志 潛:暗中。 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次:駐扎。 【答案】A 【解析】應為“逐漸”。 9.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韓擒戰(zhàn)功顯赫的一組是 擒有文武才用,夙著聲名 委以平陳之任,甚為敵人所憚 襲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來謁軍門,晝夜不絕 聞擒將至,眾懼而潰 遂平金陵,執(zhí)陳主叔寶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項其中是指韓擒有名聲,說的是他能擔重任當地百姓對韓擒的態(tài)度。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擒自小以有膽略知名,容貌魁偉,有豪杰的儀表。周太祖很賞識他,讓獨生子與他交往。在任職刺史后,屢次擊敗陳軍的侵擾,陳人喪失了銳氣。 B.韓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陳時擔任先鋒。他率領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陳人大驚,其將領相繼投降。高祖聞訊十分喜悅,大宴群臣。 C.韓擒聲名令陳軍感到恐懼,陳叔寶遣部下鎮(zhèn)守朱雀航,但軍士逃散。其時賀若弼打敗陳將任蠻奴也有軍功,高祖在表彰韓擒的同時也表彰了賀若弼。 D.韓擒平陳的經歷與此前江東的歌謠相應,當時人們不知歌謠何意,平陳之后才得以明白。韓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禮遇,但不久卻因急病而死。 【答案】B 【解析】項“ 韓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 第Ⅱ卷(非選擇題120分) 11.把第I 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陳人欲戰(zhàn),蠻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諸君何事!”眾皆散走。 【答案】陳國人想要應戰(zhàn),任蠻奴揮手呵斥說:“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眾人都四散逃跑了。 【采分點】譯出大意給3分,“何事”“走”各一分 (2)擒厲然顧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視,其有威容如此。 【答案】韓擒嚴厲地瞪著他,突厥使者恐懼,不敢抬頭看他,韓擒就是這樣極有威容。 【采分點】譯出大意3分,“厲然”“惶恐”兩處各一分 【2008年高考浙江卷】(12分,每小題3 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 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觀光上國,謁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謔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奔坝[詩卷,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乃嘆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必懺?,中書舍人高郢下進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郎。元和元年,作樂府及詩百余篇,規(guī)諷時事,流聞禁中。上悅之,召拜翰林學士,歷左拾遺。時盜殺宰相,京師洶洶。居易首上疏,請亟捕賊。權貴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賦《新井篇》,言既浮華,行不可用。”貶江州司馬。初以勛庸①暴露不宜,實無他腸,怫怒奸黨,遂失志。亦能順適所遇,托浮屠死生說忘形骸者。久之,轉中書舍人,知制誥。河朔亂,兵出無功,又言事,不見聽,乞外,除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遷刑部侍郎。會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鯁遭擯,乃放縱詩酒。既復用,又皆幼君,仕情頓而索寞。卜居履道里,與香山僧如滿等結凈社。疏沼種樹,構石樓,鑿八節(jié)灘,為游賞之樂,茶鐺酒杓不相離。嘗科頭②箕踞,談禪詠古,晏如也。自號醉吟先生,作傳??岷梅穑嘟浽虏蝗?,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時人慕之,繪《九老圖》。 公詩以六義為主,不尚艱難。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嫗讀之,問解則錄。后人評白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皆實者也。雞林國③行賈售于其國相,率篇百金,偽者即能辨之。與元稹極善膠漆,音韻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與劉賓客齊名,曰“劉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飛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煙霧,冉冉生云。初來九江,居廬阜峰下,作草堂,燒丹。今尚存。 (本文有刪節(jié)) 【注】①勛庸:這里指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②科頭:不戴帽子,裸露發(fā)髻。③雞林國:朝鮮半島古國名。 11.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會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鯁遭擯 累:屢次。 C.與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飲。 D.不賞艱難 艱難:艱澀。 【答案】A 解析:致仕:退休或辭職回家。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權貴有嫌其出位 B.乃放縱詩酒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雞林國行賈售于其國相 D.與劉賓客齊名 今是溪獨見辱于愚 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 【答案】D 解析:與:介詞,跟,同。A第三人稱代詞,他/指示代詞,那個;B副詞,于是就/副詞,竟然,卻;C介詞,給/介詞,與前面的“見”構成“見…于”格式,表被動 13.下列各句括號中補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及覽(其)詩卷 B.流聞(于)禁中 C.(老嫗)問解則錄 D.偽者(國相)即能辨之 【答案】C 解析:正確的省略成分補全應是:(公)問(嫗)解(公)則錄,意思白居易每次向老婆婆請教,凡是老婆婆能理解的,他才抄錄下來。 1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篇以顧況對白居易的前“謔”后“嘆”,側面表現(xiàn)了白居易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非凡才華。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書直言論事,觸怒了權貴奸黨,這給他的仕途蒙上了陰影,也是他“放縱詩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詩歌內容真實,辭句曉暢,風格平易,在當時流傳甚廣。內至宮廷,外達異邦,詩名遠播。 D.白居易居廟堂之上,則“兼濟天下”;處江湖之遠,則“獨善其身”。儒、釋兩家思想的影響,并存于他人生的各個階段。 【答案】D 解析:“并存于他人生的各個階段”一說有誤,應是先“儒”后“釋” 第II 卷(共108分) 【2008年高考浙江卷】(18分) 15.(8分) ⑴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①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 【答案】①(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②既復用,又皆幼君,仕情頓而索寞。(3分) 【答案】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聲未起的時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見(當時名流)顧況。顧況是南方吳地人氏,自恃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說:“長安城什么東西都貴,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閱白居易詩卷,讀到其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詩時,他就又感慨道:“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居天下都不難。老夫我之前的話是開玩笑的了?!必懺?,中書舍人高郢主持進士考試,選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為校書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寫作樂府及詩歌一百多篇,諷諫時事,流傳到了宮中?;实圩x了他的詩后非常喜歡他,召見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學士一職,接著又歷任了左拾遺。當時有盜賊刺殺了宰相,京城議論紛紛。白居易第一個上疏皇帝,請求緊急抓捕盜賊。有權貴厭嫌他越職行事,對他惱十分怒。不久就有傳言說:“白居易的母親落井而死,他卻寫了篇《新井篇》,詞句十分浮夸華麗,如此品行不可重用?!焙髞戆拙右拙捅毁H為江州司馬。起初白居易只是認為不應當讓被刺殺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頭,其實并沒有別的想法,(想不到卻)觸怒了奸黨,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說超脫形體的痛苦。很長一段時間后,又調任中書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發(fā)生暴亂,朝廷出兵無功,白居易又向朝廷進諫,沒有被采納,于是請求外調,擔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詔升任白居易為刑部侍郎。會昌初年辭職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為忠誠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縱情喝酒作詩。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頓時消沉。在履道里購宅定居,與香山僧人如滿等成立凈社。每天開挖溝池,栽種樹木,建造石樓,開鑿八節(jié)灘,作為游玩之樂,茶壺鍋子酒杯不離身。曾經有一次光著頭,像箕一樣張開腿盤坐著,談論佛理,吟詠古詩,十分清靜安閑。自己號稱醉吟先生,并且還為此作了篇傳記。白居易十分喜歡佛教,也常常幾個月不吃葷,自稱香山居士。與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如滿、李文爽等人宴飲集會。這些人都是年紀大卻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請,當時人們很羨慕他們,有人給他們畫了一幅《九老圖》。 白居易的詩以風雅頌賦比興六義為主,不推崇艱澀難懂,每寫成一篇,必定讓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讀一讀,詢問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錄下來。后人評價白居易的詩作就像崤山以東的百姓談論農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樸實的話。雞林國的商人把他的詩作賣給他們的國相,每篇都是一百兩銀子,如果是偽造的,雞林國相馬上就能分辨出來。白居易與元稹關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謂如膠似漆,寫詩追求的音韻也相同,天下人把他們并稱為“元白”。 元稹死后,白居易與劉禹錫齊名,并稱為“劉白”。白居易喜歡神仙,曾經自己造了一雙飛云鞋,點起香舉起腳,好像在騰云駕霧,云霧冉冉降臨。剛來九江時,居住在廬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煉制丹藥。這座草堂如今還保存著。 ⑵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3分) 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尸縣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巿而死者果政也《史記?刺客列傳》 【答案】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尸縣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附標點后的文段: 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①,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縣之千金,乃于邑②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①賊不得:指不知道兇手的姓名。②於邑(wūy,烏葉):同“嗚咽”,哭泣。 【參考譯文】(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有人刺殺韓國宰相,不知道兇手是誰,都城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韓相)已經把聶政的尸體暴露街頭并且懸賞千金(追查兇手及其同黨),于是哭著說:“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嚴仲子(聶政好友)一定知道我的弟弟!”聶榮立刻動身,前往韓國,來到集市上,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聶政。 【2008年高考安徽卷】(9分,每小題3分) 文言文選文又回歸到傳統(tǒng)的紀傳體的歷史散文,相對于前兩年,閱讀難度大為降低。雖然官職名稱較多,相信大多數考生還是很快能讀懂文章大意的。設置大題目難度不是很大。只是選文缺少原創(chuàng),該段文字近五六年來,曾被很多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的考試選用過,給人似曾相識之感,雖說所設置的題目不一樣,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失誤。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韓休,京兆長安人。工文辭,舉賢良。玄宗在東宮,令條對國政,與校書郎趙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補闕,判主爵員外郎。進至禮部侍郎,知制誥。出為虢州刺史。號于東、西京為近州,乘輿所至,常稅廄芻①,休請均賦它郡。中書令張說曰:“免號而與它州,此守臣為私惠耳?!毙輳蛨?zhí)論,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豈為政哉?雖得罪,所甘心焉?!庇櫲缧菡垺R阅竼式?,服除,為工都侍郎,知制誥。遷尚書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蕭嵩舉所以代者,嵩稱休志行,遂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務進趨,既為相,天下翕然宜之。萬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將放嶺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惡。今朝廷有大奸,請得先治。金吾大將軍程伯獻恃思而貪,室宅輿馬僭法度,臣請先伯獻,后美玉?!钡鄄辉S,休固爭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問,陛下不出伯獻,臣不敢奉詔。”帝不能奪。大率堅正類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薦之。休臨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聞之曰:“不意林能爾,仁者之勇也。”嵩寬博多可,休峭鯁,時政所得失,言之未嘗不盡。帝嘗獵苑中,或大張樂,稍過差,必視左右曰:“韓休知否?”已而疏輒至。嘗引鑒,默不樂。左右曰:“自韓休入朝,陛下無一日歡,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雖瘠,天下肥矣。且蕭嵩每啟事,必順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寢。韓休敷陳治道,多訐直,我退而思天下,寢必安。吾用休,社稷計耳?!焙笠怨げ可袝T。遷太子少師,封宜陽縣子。卒,年六十八,贈揚州大都督,謚曰文忠,寶應元年,贈太子太師。 (節(jié)選自《新唐書韓休傳》) [注]①廄芻:草料。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休復執(zhí)論 執(zhí):堅持。 B.休直方不務進趨 務:致力于。 C.帝不能奪 奪:使……改變。 D.吾用休,社稷計耳 計:計策。 【答案】D 【解析】 “計”應是“考慮、謀劃”的意思,而“計策”是指為對付某人或某種情勢而預先安排的方法或策略。解釋不夠準確。 所考查的四個實詞,雖說都不是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120個詞語之中的,但都是教材中常見的詞語。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以母喪解,服除,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B. 不意休能爾,仁者之勇也 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C. 時政所得失,言之未嘗不盡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答案】A 【解析】A都作介詞,因為。B項,第一個結構助詞,的;第二個用在主謂之間,不譯。C項,第一個“所”是直接用在動詞前,作助詞,表示“……情況”;第二個“所”與“為”構成“為所”式,表被動。D項,第一個“何”應該是疑問副詞,可譯為“為什么”;第二個“何”疑問代詞,什么,作介詞賓語。 所考查的均是考試說明中規(guī)定的18個虛詞之內的。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韓休擅長寫文章,被舉薦為賢良,在玄宗為太子時,受命逐條回答有關國政問題,此后擔任過一系列重要的官職。 B.韓休任號州刺史期間,體察民情,請求為號州百姓減免賦稅,經過努力終獲成功,表現(xiàn)出他為民請命的仁愛之心。 C.韓休因蕭嵩舉薦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剛直與蕭嵩的寬容隨和形成互補,二人關系也很和諧,因而得到宋璟的贊許。 D.韓休秉公直諫給了玄宗很大壓力,但面對讒言,玄宗非常清醒,將韓休與蕭嵩進行比較,說明了任用韓休的理由。 【答案】C 【解析】二人關系不和諧,韓休敢于當面指責蕭嵩,宋璟認為韓休的這種做法是仁者的勇敢。 【譯文】 韓休,是京城長安人。韓休擅長寫文章,被舉薦為德才兼?zhèn)涞娜?。唐玄宗還是太子的時候,讓他按條逐一對答國家政事的詢問,和校書郎趙冬曦一起考中乙科進士,提拔為左補闕(唐代諫官名),出任主爵員外郎。又回朝廷任禮部員外郎,擔任知制誥(掌管詔令的官)。離開朝廷到虢州擔任刺史。虢州是靠近東京、西京的州,馬車、兵車(也可以翻譯為皇帝的車馬)到達后,經常征收草料稅,韓休請求把稅負分攤到其他的州郡中去。中書令張說說:“免除虢州的稅賦分攤到別的州,這是虢州太守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罷了?!表n休堅持自己的意見,下面的官吏告訴他你這樣做是違背了宰相的意思,韓休說:“(我作為)刺史本來了解到百姓的困苦卻不去救助,這難道是為政之道嗎?即使得罪宰相,我也是心甘情愿的?!弊罱K還是按照韓休請求的那樣實行了。因為母親去世而解職,守孝期滿,擔任工部侍郎,又任知制誥。調任尚書右丞。侍中裴光廷去世,皇上下令蕭嵩推舉一個可以代替裴光廷的人,蕭嵩贊頌韓休的志向和品行,于是授予韓休擔任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韓休做人嚴肅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祿。如今他當上了宰相,是很符合當時朝廷上下期望的。萬年尉李美玉犯了罪,皇上將要把他流放到嶺南去。韓休說:“萬年尉是個小官,所犯的又不是大罪。現(xiàn)在朝廷中有更大的邪惡的人,請求先治他們的罪。金吾大將軍程伯獻依仗皇上的恩寵而貪贓枉法,他的住宅、乘坐的車馬都超越了法律的規(guī)定,臣請求先處理程伯獻,再處理李美玉?!被噬蠜]有答應,韓休就堅持爭辯:“罪輕的人尚且不被寬容,罪重的人竟然放過而不去問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獻,我不能接受詔令?!被噬喜荒芨淖冺n休的想法。韓休堅決、正直大致如此。開始,蕭嵩因為韓休恬淡平和,以為很容易控制他,所以也就引薦了他。等韓休辦事時有時會反駁,甚至指責蕭嵩,蕭嵩業(yè)不能說服他。宋璟聽說后說:“沒有想到韓休能這樣,這是仁者的勇氣啊。”蕭嵩寬容、博愛、隨和,而韓休卻嚴正剛直,對時政得失,說話沒有不說徹底的。唐玄宗曾經到后花園游玩打獵,有時在宮中設宴行樂,稍有過失,總是趕緊問左右的隨從人員:“這件事韓休知道不知道?”不一會兒,韓休的勸諫書就已經送到了。唐玄宗曾對著鏡子悶悶不樂,旁邊的人勸說道:“自從韓休當了宰相以來,陛下沒有一天是歡樂的,為何獨自悲傷,不將他撤換掉讓他離開呢?”唐玄宗感嘆道:“我雖然瘦了,但國家必定富裕了。蕭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順我的旨意,從不與我反著來,可退朝后想想天下的大事,我睡不安穩(wěn)?。№n休大量陳說治理國家的道理,他常常為國家社稷與我爭執(zhí),退朝后我則可以寬心睡個安穩(wěn)覺。我重用韓休,是出于社稷江山的考慮罷了?!焙髞恚诠げ可袝穆毼簧狭T免了官職。后提升為太子少師,封宜陽縣縣令。死時六十八歲,贈揚州大都督的稱號,謚號為文忠。寶應元年,追贈太子太師。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豈為政哉?雖得罪,所甘心焉。 【答案】譯文:(我作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卻不去救助,這難道是為政之道嗎?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本句翻譯不是很難,最容易出錯的詞是“幸”,在這句中作副詞,是“本、正”的意思,覺得標準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來”準確?!疤热簟北硎镜氖羌僭O關系,從上下文看,不是假設,是事實?!半m”根據語境譯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別人”,而是“(自己)獲罪”。 (2)罪細且不容,巨猾乃置不問,陛下不出伯獻,臣不敢奉詔。 【答案】譯文:罪輕的人尚且不被寬容,罪重的人竟然放過而不去問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獻,我不能接受詔令。 【解析】“巨猾”與“罪細”結構不同,譯為“特別奸猾狡詐的人”也可以,“乃”是“竟、竟然”的意思。“不問”不是“不過問”,應改是“不問罪”。“出”是“驅逐、放逐”的意思。“敢”是個表謙的詞。 【2008年高考全國卷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廖剛字用中,南劍州順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錄除國子錄,擢監(jiān)察御史。時蔡京當國,剛論奏無所避。以親老求補外,出知興化軍。欽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憂,服闋,除工部員外郎,以母疾辭。紹興元年,盜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順昌民以剛為命。剛喻從盜者使反業(yè),既而他盜入順昌,部使者檄剛撫定。剛遣長子遲喻賊,賊知剛父子有信義,亦散去。尋召為吏部員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親兵自將,所以備不虞而強主威。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居則以為衛(wèi),動則以為中軍,此強干弱枝之道?!庇盅裕骸皣移D難已極,今方圖新,若會稽誠非久駐之地。請經營建康,親擁六師往衛(wèi)固守計,以杜金人窺伺之意?!倍∧笐n,服闋,復拜給事中。剛言:“國不可一日無兵,兵不可一日無食。今諸將之兵備江、淮,不知幾萬,初無儲蓄,日待哺于東南之轉餉,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币颢I三說,將校有能射耕,當加優(yōu)賞,每耕田一頃,與轉一資,百姓愿耕,假以糧種,復以租賦。上令都督府措置。時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誤國之罪,追貶其身,仍詔子孫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觀知婺州,章僅自太府丞提舉江東茶鹽事。剛封還詔書,謂即如此,何以示懲,乃并與祠。時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猶率群臣遙拜淵圣,剛言:“禮有隆殺,兄為君則君之,己為君則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歲時行家人禮于內庭?!睆闹?。鄭億年與秦檜有連而得美官,剛顯疏其惡,檜銜之。金人叛盟,剛乞起舊相之有德望者,處以近藩,檜聞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書,而以王次翁為中丞。初,邊報至,從官會都堂,剛謂億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約,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億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紹興十三年卒。 (節(jié)選自《宋史廖剛傳》)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部使者檄剛撫定 檄:文告。 B.剛遣長子遲喻賊 喻:開導。 C.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窺伺之意 杜:制止。 【答案】A 【考點】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 【解析】從語法分析和上下文推斷兩方面入手。A項“既而他盜入順昌,部使者檄剛撫定”中,主語是“部使者”,“檄剛”是謂語,“檄”是謂語中心詞,應當為動詞,翻譯為“發(fā)文告,敕令”。 9.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廖剛“對下采用安撫方式”和“對不公事敢于抗爭”的一組是【 】 A. B. C. D. 【答案】B 【考點】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概括。 【解析】可采用排除法。如果寫的不是廖剛如何如何,就可優(yōu)先考慮排除,據此,可排除A項①“順昌民以剛為命”寫百姓敬重、信任“廖剛;C項②“是欲置我何地耶”寫秦檜不滿廖剛;D項①“百姓愿耕,假以糧種,復以租賦”寫的是廖剛獎勵耕戰(zhàn)的措施,不是安撫。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廖剛是南劍州人,任監(jiān)察御史時正值蔡京當權。他敢于直言,奏事議論無所避忌。又很孝順雙親,以親老求往地方任職,父親去世后又因母病辭任工部員外郎。 B. 廖剛認為古代天子親自率軍,是為防備不測增強主威。當今也應精選親兵,平時守衛(wèi),戰(zhàn)時打仗。他又認為,當前國家危難,應率軍往建康固守,防備金人入侵。 C. 廖剛提出國不可一日無兵,兵不可一日無食,如今諸將率領部隊布于江淮之間,人多糧少,因而要重耕戰(zhàn)、行屯田,將校若既能打仗又能種田,應當給以優(yōu)待。 D. 廖剛敢于直言。鄭億年因秦檜的關系而得美官,廖剛上疏奏其惡行,秦檜因此忌恨廖剛。金人叛盟,廖剛起用有德望的舊相,以遏制秦檜,又引起秦檜的強烈不滿。 【答案】D 【考-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0 高考 語文 復習 年真題 詳解 文言文 五代十國 宋史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898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