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doc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doc(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1、 什么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掌握這一概念要注意: (一)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二者在質上是相同的。(二)經濟基礎是指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不是一切生產關系。如目前我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是公有制。(三)經濟基礎是指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不是指個別的生產關系。 二、什么是上層建筑?指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這些社會意識形態(tài)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筑分為兩個部分: (一)政治上層建筑: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庭、監(jiān)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 (二)觀念上層建筑:又稱思想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體系。 (三)二者的關系:1、觀念上層建筑決定政治上層建筑。任何國家的上層建筑都是按照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建立的,是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服務的。2、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又會成為一種強大的、既定的現實力量,反過來影響觀念上層建筑??傊弑举|上屬于社會的思想關系(即社會意識),前者被稱為是后者的“物質附屬物”或“物質設施”。 三、二者的辯證關系。 (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具體表現在: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任何社會的上層建筑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如原始社會沒有階級統(tǒng)治和階級壓迫,就是因為經濟基礎(公有制)沒有剝削和壓迫的關系造成的。出現了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也就進入了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筑,出現了政治上的階級統(tǒng)治和階級壓迫。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筑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取決于其經濟基礎的性質,地主和農民的地租關系(生產關系)決定了封建國家的性質,資本家和工人的雇傭關系(生產關系)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性質等等。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發(fā)展。一個國家上層建筑的變化、更替也是由該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當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社會意識形態(tài)不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的要求時,它作為上層建筑會或遲或早地發(fā)生變化以重新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 (二)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從服務的方向上看,它保護自己的經濟基礎而排斥異己力量; 2、從服務的方式上看,它通過對社會生活的控制來為經濟基礎服務; 3、從服務的效果上看,它對經濟基礎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集中表現為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先進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是上層建筑就幫助它形成、鞏固和發(fā)展,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變?yōu)楦嗦浜蟮慕洕A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筑就極力維護種經濟基礎,妄圖使其免于滅亡,這時它就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阻礙社會進步。 (三)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構成了社會形態(tài),揭示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四)方法論意義:它也是我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它還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依據。 四、兩對基本矛盾的關系。 (一)為什么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因為: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始終; 2、由于社會基本矛盾所涉及的三個方面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形成了整個社會基本結構,故這兩對基本矛盾規(guī)定了任何一個社會形態(tài)的本質特征; 3、生產力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其他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規(guī)定和制約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 4、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過程所體現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便構成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要求。 (二)兩對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的? 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構成了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由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整個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比較起來是更為根本的矛盾。 另一方面,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的解決往往又離不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首先解決。在一定社會形態(tài)中,生產力的發(fā)展有賴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也離不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解決。兩對基本矛盾互相制約、互相促進,其中起最終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 總之,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中共成立以來召開的重要會議 1.中共一大:1921,上?!嬷泄渤闪?;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綱領; 3.中共三大:1923,廣州→決定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及第一次國共合作方針; 4.八七會議:1927,漢口→糾正陳獨秀右傾錯誤、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 5.遵義會議:1935,遵義→糾正王明“左”傾錯誤、事實上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6.瓦窯堡會議:1935,瓦窯堡→制定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7.洛川會議: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戰(zhàn)路線;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9.七屆二中全會:1949,西柏坡→決定工作重心轉移和革命勝利后中國的轉變; 10. 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會主要矛盾、黨的主要任務、經濟建設方針; 11.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實行改革開放; 12. 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3. 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的基本路線; 14. 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5. 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需要注意的幾次重要會議 1、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遵義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四大; 2、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文家市決策、七屆二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 3、糾正黨內的錯誤:八七會議、遵義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 4、制定國共合作方針:中共三大、瓦窯堡會議; 5、黨的基本路線形成: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三大; 6、黨的指導思想:七大(毛澤東思想)、十五大(鄧小平理論)、十六大(三個代表)。-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 辯證關系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922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