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課件.ppt
《高考語文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語文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課件.ppt(7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專題十一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二部分 古代詩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按照《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芭c現代漢語不同的用法”主要指三類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詞類活用主要結合選擇題和翻譯題來考查,“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主要在翻譯題中考查。,考點透視,【例1】 (2011·北京卷) 周公有殺弟之累,齊桓有爭國之名,然而周公以義補缺,桓公以功滅丑,而皆為賢。今以人之小過掩其大美,則天下無圣王賢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視,不可灼也;喉中有病,無害于息,不可鑿也。河上之丘冢不可勝數,猶以為易也。水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猶以為平。昔者……管仲輔公子糾而不能遂,不可謂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難,不可謂勇;束縛桎梏,不諱其恥,不可謂貞。,名題導練,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的詞語,補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目中有疵,不害于視,(則)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茍)無害于息,不可鑿也 C.水激興波,高下相臨,差以尋常,(而)猶以為平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難,不可謂勇 解析:D項的“遁逃奔走,不死其難”兩個分句間是順承關系,不應該補足表示轉折關系“然而”的“然”字。 答案:D,◎借題發(fā)揮: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了解句式特點,如本題考查省略句,就應該知道省略句有哪幾種省略類型;再結合語境和選項來看補出的詞語的對與錯;最后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來合理翻譯,看是否翻譯流暢,表達符合文意。 參考譯文 周公有殺死兄弟的禍害,齊桓公有爭奪國君之位的名聲。然而周公憑借自己的仁義彌補了缺憾,齊桓公憑借功業(yè)消除了自己的壞名聲,(這兩個人)都算是才德杰出的人物。假如因為一個人有小的過錯就掩蓋了他在大的方面的美德,那么天下就沒有什么圣明的王和賢明的相了。所以眼睛里有了,疵斑,不對視力有妨害的話,就不能用火灼炙;喉嚨里有了疾病,對呼吸沒有妨害的話,就不能去貫通。黃河邊上的平原地區(qū)墳冢多得數不清,嗣腔故前顏舛醋髕教溝摹K骷さ蔥似鴆ɡ劍思獗人娓叱齪芏?,但水流还蕽摶看左x降?。磻n埃……管仲輔佐公子糾,沒能實現繼承君位的目標,不可以說他有智慧;(如果失敗時)管仲只顧逃命,而不能為公子糾的禍難獻身,不可以說他勇武;(后來管仲被)捆綁起來押到齊國,他不以此為恥辱,不可以說他忠貞。,【例2】 (2012·上海卷) 卜 式 傳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愿輸家財半助邊。上使使問式:“欲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習仕宦,不愿也?!笔拐咴唬骸凹邑M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與人無爭,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從式,何故見冤?”使者曰:“茍,子欲何?”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jié),有財者宜輸之,如此匈奴可滅也。”使者以聞。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許?!庇谑巧喜粓笫?。式歸,復田牧。,歲余,會渾邪等降,倉府空,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式復持錢二十萬與河南太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上識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輸其家半財助邊?!鄙嫌谑且允浇K長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笔郊葹槔?,布衣草履而牧羊。歲余,羊肥息。上過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獨羊也,治民猶是矣。以時起居,惡者輒去,毋令敗群?!鄙掀嫫溲?,使式治民,有政聲。上以式樸忠,拜為齊相。 (選自《漢書》,有刪改),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聞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歲余,羊肥息 (4)上過其羊所,善之 解析:以主觀題型考查對文言詞義的理解能力。 答案:(1)聞:使……知道。(2)布衣:穿著布衣。(3)息:繁殖。(4)善:認為……好。 ◎借題發(fā)揮:理解詞義要結合語境。其中詞類活用是難點,須熟悉詞語的詞性和各種活用類型。,參考譯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種田養(yǎng)畜為業(yè)。當時,漢朝廷正對匈奴作戰(zhàn),卜式上書說,愿意把一半家產交給官府來幫助邊境作戰(zhàn)。皇上派使者問他:“你想做官嗎?”卜式說:“為臣自幼放牧,不熟習官場的事,不愿做官?!笔拐邌枺骸半y道家中有冤屈,想要申冤嗎?”卜式說:“我生來與人無爭,鄉(xiāng)里人有貧窮的,我就拿錢給他,品行不好的我就教導他,鄰里人都愿聽我的話,怎么會冤枉我呢?”使者說:“如果(是這樣),你想要什么?”卜式說:“皇上討伐匈奴,我認為賢能的人應該為守節(jié)義而死,有錢的人應該獻納錢財,這樣才能滅掉匈奴?!笔拐甙?他的話回報了皇上。丞相公孫弘說:“這不符合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同意他的做法?!庇谑腔噬?很久)沒給卜式答復。卜式回家后,依舊種田放牧。 過了一年多,正趕上(匈奴王)渾邪等人投降,(朝廷)糧倉和錢庫都空了,貧民大量遷徙,都靠縣官供給,縣官沒有力量全部供給。于是,卜式再次拿出二十萬錢,交給河南太守,來供給遷徙的百姓。河南上報捐助貧民的富人,皇上認出卜式的名字,說道:“這個人本來就是先前愿意捐獻一半家產助邊境(作戰(zhàn))的人?!被噬蠌拇苏J為卜式是忠厚老實的人,任命卜式為中郎。,剛開始,卜式不愿意擔任中郎,皇上說:“我在上林苑有一些羊,想要讓你去牧羊?!辈肥阶隽酥欣梢院螅?仍然)穿著布衣草鞋去放羊。過了一年多,卜式放的羊膘肥體壯,繁殖得很快?;噬下愤^卜式放羊的地方,認為他做得很好。卜式說:“不只放羊是這樣的,治理百姓也是這樣。按一定的時間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讓(它或他)損害群體?!被噬象@異于他的話,讓他(做官)治理百姓,有治理很好的名聲。皇上認為卜式樸實忠厚,就升他做了齊國丞相。,一、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者”或“……也”“……者也”等形式表示判斷。它常常翻譯為“……是……”。例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譯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但可以橫渡江河。,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譯文:項脊軒,是我家過去的南閣子。 ③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譯文: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2.用“……為……”、“……是……”式表示判斷。例如: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譯文:如今別人正好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 ②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譯文:兩個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3.用“……乃……”“……則……”“……即……”等形式表示判斷。例如: 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譯文:應當擁立的人是秦公子扶蘇。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譯文:這就是岳陽樓雄偉壯觀的景色。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鴻門宴》) 譯文:梁父就是楚國的大將項燕。,4.用“非”表示否定判斷。例如: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譯文:這不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5.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例如: ①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譯文:劉備是天下驍悍的雄杰。 ②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這是我的寶劍所掉下去的地方啊。(主語由“是”充當,翻譯為“這”;謂語是名詞短語,由所字結構充當的。),注意: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作判斷詞的較少,在漢以后較多。 (二)被動句 它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有標志詞的被動句,二是無標志詞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常常翻譯為“……被……”。 1.有標志詞的被動句 有標志詞的被動句,大體有如下幾種:,(1)用“……于……”式表示被動。例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師說》) 譯文:李家的孩子李蟠……不被時俗約束,向我學習古文。 (2)用“……見……”“見……于……”式表被動。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擔心秦國的城邑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騙。 ②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我擔心被大王您欺騙而辜負了趙王。 (3)用“為”“為……所……”或“……為所”表被動。例如:,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譯文: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報任安書》) 譯文:我因為多嘴說了幾句話而遭遇這場大禍,又被鄉(xiāng)里人、朋友羞辱和嘲笑。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譯文:不然的話,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 (4)用“……被……”“受……于……”式表示被動。例如: ①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文:當年的繁華與英雄事業(yè)都被風雨沖刷掉了。,②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譯文:我不能拿著全部吳國的土地和十萬軍隊,去被別人轄制。 2.無標志的被動句 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動詞本身表被動。例如: 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譯文: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三)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常用的否定副詞有:“不、弗、未、勿、毋(無)、否、非”,否定動詞“毋(無)”,否定性不定代詞“莫”。例如: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鴻門宴》) 譯文:然而沒有料想到自己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 (2)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常作賓語的疑問代詞有“何、誰、孰、安、胡、曷、奚、惡”等。例如:,①沛公安在?(《鴻門宴》) 譯文:沛公在哪里? ②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譯文:您憑什么應戰(zhàn)呢? (3)用結構助詞“之、是、焉、斯”或固定結構來幫助賓語前置。例如: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譯文:不知句子哪里需要停頓(這樣的小事),有了疑惑不能解釋(這樣的大事)。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 譯文:宋國有什么罪?,2.狀語后置句 現代漢語的介賓短語除表處所的可作補語外,一般都只作狀語;而古漢語的介賓短語在許多情況下既可作狀語,又可作補語,尤其是表比較、表處所、表方式和表被動的介賓短語多為補語。常用的介詞有“以、于、乎”等。例如: ①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譯文: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盤桓。 ②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阿房宮賦》) 譯文:欄桿縱橫,比天下的城郭還多。,3.定語后置句 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它一般放在中心詞之前,古今一樣。但在文言文中也可以放在中心詞之后,此時就是“定語后置”。 (1)定語移到中心詞之后,構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促織》) 譯文:村里一個喜歡多事的少年,養(yǎng)著一只蟋蟀。,(2)在中心詞與后置定語之間加“之”或“而”,再用“者”結尾,構成“中心詞+之(而)+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譯文:千里馬,一頓往往要吃盡一石小米。 (3)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構成“中心詞+之+定語”的形式。例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4.主謂倒裝句 主謂倒裝句多見于感嘆句或疑問句,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語 主語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見。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復前邊的名詞又啰唆,因此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huán)境來推斷。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把省略的成分補出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承后省”、“對話省”等形式。 (1)承前省。例如: 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捕蛇者說》) (2)承后省。例如: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3)對話省。例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 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省略的情況都比較少見。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有時省略的謂語要根據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句子的表達。 (1)承上文謂語而省略。例如:,①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鴻門宴》) ②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 (2)承下文謂語而省略。例如: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3.省略賓語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 (1)省略動詞后的賓語。例如: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2)省略介詞后的賓語。例如: ①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衣食)分人。(《曹劌論戰(zhàn)》) 4.省略兼語 “使、命、令”之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后邊一個主謂短語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語?,F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5.省略介詞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詞“于”,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賓短語,如作補語時常常被省掉。,(1)省介詞“于”。例如: 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鴻門宴》) (2)省介詞“以”。例如: 賜之(以)彘肩。(《鴻門宴》) (五)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熟練地掌握這些句式,對閱讀理解淺顯文言文、準確進行文言文翻譯非常有幫助。,二、文言文詞類活用的一般規(guī)律 (一)名詞作一般動詞 1.判斷依據 在現代漢語中,名詞在句中常常充當主語、賓語和定語,而不能帶賓語、補語,不受能愿動詞或副詞的修飾。只有動詞能帶賓語和介賓補語,能受能愿動詞或副詞的修飾。如果一個句子中的名詞臨時具備了動詞的語法功能,帶了賓語、補語,或受能愿動詞、副詞的修飾,那么,這個名詞就鈑米鞫省 一是從上下文意來判斷,例如:,一狼洞其中。(《狼》)(從上下文意可以推測到,這句是說一只狼在其中打了一個洞,而句中沒有表示“打”的意思的動詞,那么“洞”字便是被臨時用為動詞了。) 二是從結構上看,在下列情況下,名詞都用為動詞: (1)兩個名詞相連,既不是并列關系,又不是修飾關系,那么就是主謂關系或動賓關系,其中一個必然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范增數目(用眼示意)項王。(《鴻門宴》) ②籍(登記)吏民,封府庫。(《鴻門宴》) ③吾師(學習)道也。(《師說》),?規(guī)律小結 “名詞+名詞”時,如非并列關系、修飾關系,則其中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構成主謂關系或動賓關系。 (2)代詞前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該名詞充當了代詞的謂語。例如: ①女幸而偶(匹配)我。(《與妻書》) ②其后名(取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 ③樹(種植)之以桑。(《寡人之于國也》) ?規(guī)律小結 “名詞+代詞”時,句中代詞前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構成動賓關系。,(3)名詞與動詞之間有“而”時,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先后,從而構成承接關系。例如: ①惑(有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②隧(挖隧道)而相見。(《鄭伯克段于鄢》) ?規(guī)律小結 “名詞+而+動詞”時,句中的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4)動詞與名詞之間有“而”時,此名詞活用為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先后,從而構成承接關系。 ①執(zhí)敲撲而鞭笞(奴役)天下。(《過秦論》) ②順流而東(向東流)也。(《赤壁賦》),?規(guī)律小結 “動詞+而+名詞”時,句中的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5)能愿動詞“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因為能愿動詞與及物動詞組成合成謂語,名詞前面放上能愿動詞,等于名詞處在動詞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為動詞。例如: ①非能水(游水)也,而絕江何。(《荀子·勸學》) ②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說明)者。(《游褒禪山記》) ③五十者可以衣(穿)帛也。(《寡人之于國也》),?規(guī)律小結 “能愿動詞+名詞”時,句中的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 (6)副詞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因為副詞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修飾或限制,而不直接與名詞結合,一旦結合,該名詞就具備了動詞的功能。例如: ①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顯露)于后世也。(《報任安書》) ②范增數目(遞眼色)項王。(《鴻門宴》)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賜福)也。(《曹劌論戰(zhàn)》) ?規(guī)律小結 “副詞(遂、不、弗、已、則、既,等等)+名詞”時,句中的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與副詞構成偏正關系。,(7)“所”字結構中,“所”字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因為“所”字一般用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結構,如它在名詞前,該名詞就具備了動詞的功能。例如: ①置人所罾(用網捕)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②不者,若屬且為所虜(俘虜)。(《鴻門宴》) ?規(guī)律小結 “所+名詞”時,句中的這個名詞活用作動詞。 (8)名詞后面帶了介賓結構作補語時,這個名詞便活用為動詞。因為介賓結構只能附在謂語動詞后面,名詞后面帶了介賓結構(有的省略介詞),就等于名詞處在了動詞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為動詞。例如:,①沛公軍(駐扎)霸上。(《鴻門宴》) ②沛公欲王(稱王)關中。(《鴻門宴》) ③唐浮圖慧褒舍(筑舍定居)于其址。(《游褒禪山記》) ④況吾與子漁樵(打魚砍柴)于江渚之上。(《赤壁賦》) ?規(guī)律小結 “名詞+后置的介賓短語”時,句中的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構成動補關系。翻譯時介賓短語應提到這個臨時的動詞之前。,2.翻譯方式 (1)替換式。 ①刑(殺)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②汝幸而偶(嫁)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與妻書》) ?規(guī)律小結 根據語境尋找一個相應的動詞。 (2)陳述式。 ①明月(明月照著)半墻。(《項脊軒志》) ②腰(腰掛)白玉之環(huán)。(《送東陽馬生序》),?規(guī)律小結 在留用的名詞后加一個相應的動詞構成主謂關系。 (3)動賓式。 ①從酈山下,道(取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②余則缊袍敝衣(穿著舊棉襖、破衣衫)處其間。(《送東陽馬生序》) ?規(guī)律小結 名詞前加一個動詞,變?yōu)閯淤e關系。對譯公式:動詞+名詞。這種類型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中頻率最高的一種,但有的使用了借代等修辭手法。因此,翻譯時不能硬套。如“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句中的“弦”,不能譯為“奏弦”,而應譯為“奏樂”。,(4)趨動式。 ①我騰躍而上(向上飛),不過數仞而下(向下飛)。(《逍遙游》) ②從流漂蕩,任意東西(向東流,向西流)。(《與朱元思書》) ?規(guī)律小結 活用的名詞一般是表示方位的,此時名詞前面加一個介詞,后面加一個動詞。對譯公式:介詞+方位名詞+動詞。 (5)憑借式。 ①策(用馬鞭打,驅使)之不以其道。(《馬說》),②然陳涉甕(用瓦甕做)牖繩(用繩子系)樞之子。(《過秦論》) ?規(guī)律小結 這個活用的名詞作為動作憑借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手段等。對譯公式:介+名+動。 (二)名詞作狀語 狀語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起修飾、限制作用?,F代漢語中,名詞一般不能作狀語。在古漢語中,名詞可以作狀語,起到副詞的作用。有的在翻譯時需加上適當的介詞。,1.判斷依據 古漢語中,名詞與后面的動詞或形容詞只構成兩種關系。一種是主謂關系,如“虎嘯猿啼、天高地迥”,“蜀山兀,阿房出”。另一種便是狀語(名詞)與中心詞(動詞或形容詞)的關系。名詞直接用在動詞前,如果它們不構成主謂關系,而是具有修飾關系,這就是名詞用作狀語。 2.活用形式 (1)表示工具和表示動作狀況、對象。例如: ①箕畚(用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意洞手(親手)書。(《與妻書》),?規(guī)律小結 表示工具,狀語可譯為“用(拿、以、靠)……”,如例①。表示動作狀況、對象,翻譯時可按具體情況加上適當的介詞或其他的詞,如例②。 (2)方位名詞或時間名詞作狀語。例如: ①孔雀東南(向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孔雀東南飛》) ②項伯復夜(在夜里)行。(《鴻門宴》) ③君子博學而日(每天)參省乎己。(《勸學》) ④獨夫之心,日(一天天地)益驕固。(《阿房宮賦》),?規(guī)律小結 方位名詞作狀語,表示趨向,可譯為“向(朝、往)……”、“在……”等,如例①;表示時間,可譯為“在……里(上)”,如例②;表示動作頻率或經常性,可譯為“每(日、月、歲)”,如例③;表示情況逐步發(fā)展,可譯為“一天天(月月、年年)……”,如例④。 (3)表示比喻。例如: ①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的翅膀那樣)蔽沛公。(《鴻門宴》) ②談笑間檣櫓灰(像灰一樣)飛煙(像煙一樣)滅。(《赤壁懷古》),?規(guī)律小結 狀語可譯為“像……一樣”“跟……似的”?!跋瘢~+那樣+動詞或形容詞”構成偏正關系(狀語+中心詞)。 (4)表示態(tài)度。例如: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按照兄長的禮節(jié))事之。(《鴻門宴》) ?規(guī)律小結 狀語可譯為“像對待……一樣”或“按照……”“……當作……”等。,(三)動詞作名詞 1.判斷依據 當一個動詞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行為,而是表示與這個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物時,這個動詞便活用作名詞?;钣脼槊~的動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常出現在“其”或“之”的后面。 2.活用形式 (1)動詞處在“其”“之”之后時,這個動詞用作名詞。例如: ①蓋其又深,則其至(到達的人)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②殫其地之出(出產的東西),竭其廬之入(收入的財物)。(《捕蛇者說》),(2)無標志性詞語,例如: ①追亡(逃跑的人)逐北(打了敗仗的人),伏尸百萬。(《過秦論》) ②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收獲)。(《游褒禪山記》) ?規(guī)律小結 一是從動詞在句中的位置來判斷。動詞作名詞時,這個動詞應處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上,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義。二是從動詞出現的環(huán)境來判斷。動詞用作名詞常出現在并列結構之中。三是有時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四)形容詞作動詞 1.判斷依據 用表示性質狀態(tài)的詞來表示動作行為。例如: ①春風又綠(吹綠)江南岸。(《泊船瓜洲》) ②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友好,友善,交好)留侯張良。(《鴻門宴》) 2.活用形式 形容詞用作動詞與名詞用作動詞的規(guī)律大體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形容詞放在“能、欲、足、可”等能愿動詞后,用作動詞。例如:,①火尚足以明(照明)也。(《游褒禪山記》) ②大王必欲急(逼迫)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規(guī)律小結 能愿動詞+形容詞充當句中的動詞謂語,以表示動作行為。 (2)形容詞放在“之、我、其”等代詞前用作動詞。例如: ①卒不忍獨善(安逸度過)其身。(《與妻書》) ②吾妻之美(偏愛)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規(guī)律小結 形容詞+代詞(之、我、其、吾)等構成動賓關系。,(3)形容詞帶賓語時用作動詞。例如: ①假輿馬者,非利(加快)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②親(親近)賢臣,遠(疏遠)小人。(《出師表》) 3.翻譯方式 形容詞動用與名詞動用的翻譯方法也大體相同。有的翻譯成以本詞為基本詞素再加新詞素而構成雙音節(jié)動詞,一是在形容詞前加動詞,如“輕身”的“輕”作“看輕”解;二是在形容詞后加動詞或形容詞,如“親小人”的“親”作“親近”解;三是根據文意換一個相應的動詞,如“私臣”的“私”譯為“偏愛”。,(五)形容詞用作名詞 1.判斷依據 形容詞處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用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tài)的詞來代替這個人或事物,或作為此種性質、狀態(tài)的名稱來使用,這就叫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從修辭學角度看,形容詞用作名詞屬借代手法。 2.活用形式 辨析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可依據名詞在句中運用的特點,從三個方面入手。 (1)形容詞用在“其”“之”的后面充當中心詞,活用為名詞。例如:,①郯子之徒,其賢(賢能的品德)不及孔子。(《師說》) ②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瘦弱的身體),必不能禁失吾之悲。(《與妻書》) (2)形容詞處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活用作名詞。例如: ①是故,圣(圣人)益圣,愚(愚人)益愚。(《師說》) ②義不殺少(少數的人)而殺眾(多數的人),不可謂知類。(《公輸》) 3.翻譯方式 形容詞用作名詞,有兩種翻譯方法:一是活用的形容詞后加一個有關事物的名詞。如“賢”解釋為“賢能的品德”;二是用一相關的詞來替換活用的形容詞。如“舊”,以“老交情”替換。,(六)使動用法 1.判斷依據 在一個句子里,如果主語不施行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這種語法現象就叫使動用法。格式為“主語+動詞+兼語+賓語”。 2.活用形式 (1)名詞的使動用法。 這種用法中的名詞,是活用作動詞的名詞,所以也具有“名作動”的一般規(guī)律。但使動用法的名詞,能使賓語具有與名詞相關的動作。例如:,①先破秦入咸陽者王(做王,使……王)之。(《鴻門宴》) ②然得而臘(制成干肉,使……成為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捕蛇者說》) ?規(guī)律小結 結構方式為“名詞+賓語=使+賓語+動詞”。 (2)動詞的使動用法。 古漢語中,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都可以用作使動。不及物動詞本來是不帶賓語的,如果臨時帶上了賓語,也屬使動用法。使動用法的動詞放在賓語前面,表示“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例如:,①項伯殺人,臣活(救活,使……活)之。(《鴻門宴》) ②外連衡而斗(使……爭斗)諸侯。(《過秦論》) ?規(guī)律小結 動詞使動的翻譯方法有二:一是使令式。格式為“主語+使(賓語)+謂語”。如例①中的“活”,即“使之活”,翻譯為“使……活命”的意思。二是動補式。格式為“主語+動補短語+賓語”。如例②中的“斗”,即“使……爭斗”的意思。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這種用法,形式上與形容詞用作動詞一樣,具有“形作動”的相同規(guī)律。但形容詞作使動,意義上能使賓語具有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例如:,①必先苦(使……受苦)其心志,勞(使……辛勞)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②足以榮(使……榮耀)汝身。(《孔雀東南飛》) ③會盟而謀弱(使……削弱)秦。(《過秦論》) ?規(guī)律小結 結構方式為“形容詞+賓語=使+賓語+形容詞”。 3.翻譯方式 (1)兼語式:“使……怎么樣”“讓……怎么樣”。這是最常見的翻譯方式。如“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的“生”譯為“讓……活下去”。,(2)動賓式:如“沛公旦日從百余騎”(《鴻門宴》)譯為“沛公第二天帶領百余騎兵”。 (3)處置式:“把……怎么樣”。如“聚室而謀”(《愚公移山》)的“聚”譯為“把……召集在一起”。 (七)意動用法 1.判斷依據 在一個句子中,謂語動詞主觀上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這種現象為意動。使動用法是客觀上“使賓語怎么樣”,是見于事實的,是做法;意動用法是主觀上含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是存于意念的,是想法或看法。,2.活用形式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帶上賓語,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某種性質或狀態(tài),翻譯為“以……為……”或“認為(覺得)……”。例如: ①漁人甚異(覺得……奇怪)之。(《桃花源記》) ②于其身也,則恥(以……為恥)師焉。(《師說》) ③樂(以……為樂)盤游。(《諫太宗十思疏》) ?規(guī)律小結 結構格式為“形容詞+賓語=認為+賓語+形容詞或以+賓語+為+形容詞”。,(2)名詞的意動用法。 有些名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把賓語當做是什么,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物。例如: ①孔子師(把……當做老師,認為……是老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說》) ②后人哀之而不鑒(以……為借鑒)之。(《阿房宮賦》) ?規(guī)律小結 結構方式為“名詞+賓語=以+賓語+為+名詞”。,3.翻譯方式 翻譯時要增加一些詞語,才能表達清楚。常用的譯法有:認為(覺得)……怎么樣;把……當作……看待;對……感到怎么樣??傊?,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出“主觀意念的感覺”,否則,就不能顯示意動的特點。 總之,要把握幾種常見實詞的活用規(guī)律,掌握基本的翻譯方法。遇到翻譯題,一定要有考查這類知識的意識,盡可能找準得分點,并能準確地翻譯出來。,,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指津 (一)借助典范例句例詞,分類辨識 借助典例來辨識句式和用法是一種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復習時不要死記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結合課文中的典范例句,比較其基本格式及標志詞,找出其共同特點,從而分類辨識各類文言文特殊句式。在閱讀訓練或考試時,將試題選句與例句進行比較判斷,從而做到舉一反三,提咝省,例如:掌握賓語前置句,只要記住下列句子:“何以戰(zhàn)”(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前置)、“彼且奚適”(疑問代詞作動詞的賓語時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的賓語由人稱代詞充當時前置)、“惟兄嫂是依”(“惟……是……”為固定結構,“是”將賓語前置)、“何厭之有”(“之”將賓語前置),就可以根據類似的句子進行判斷,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 (二)古今比較法 古代漢語中大多數特殊句式與現代漢語有著很大的差別,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那么,我們應著眼于二者之間的不同點,看文言文的這一語句現代漢語怎么表達,從而確定它屬于哪一種句式。不同的用法也可如此比照,得出結果。如:,1.現代漢語的語序習慣是“謂語+賓語”,而文言文中某些特殊情況下賓語是放在謂語動詞之前的,我們就要將這些特殊情況進行歸類,如:疑問代詞作賓語是前置的,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是前置的,方位名詞作賓語是前置的,等等。那么將文言文翻譯為現代漢語時,就要將這些前置的賓語調整到謂語動詞之后。如:“沛公安在”(《史記·鴻門宴》)按現代漢語語序應為“沛公在安”,翻譯為現代漢語是“沛公在哪里”。 2.現代漢語的另一語序習慣是“狀語+謂語”,而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時都是后置的,所以翻譯為現代漢語時就要將介詞結構放到謂語動詞前。如:“覆之以掌”(《促織》)按現代漢語語序應為“以掌覆之”,翻譯為現代漢語是“用手掌覆蓋(蟋蟀)”。,3.現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一般不能放在動詞前直接作狀語(方位名詞、時間名詞除外),在文言文中卻可以,我們就把這種情況叫做名詞作狀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往往要將這個名詞譯為一個介詞結構(在名詞前加一個介詞)或譯為一個副詞。如:“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灰”和“煙”就應譯為“像灰一樣”“像煙一樣”。 4.現代漢語中只能是動詞帶賓語或補語,而古代漢語中的名詞、形容詞卻可以活用為動詞(包括使動詞和意動詞)后帶上賓語或補語,因此我們在文言文中發(fā)現某個名詞或形容詞帶了賓語或補語,也就大致可以斷定它“活用”了。,(三)語境分析法 著眼于對文意的理解,培養(yǎng)語感,在整體語境中(包括上下文和寫作背景兩個方面)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點,這樣有助于防止錯誤解讀,尤其是確定省略的成分,更要依賴具體的語境來把握。 準確判斷詞語的活用情況,必須聯(lián)系句子的意思和詞語的搭配關系(句中的語法功能)。例如:“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師人乃寶吾之所薪?!贝笠馐钦f,江南人取笑說,京師的人很少見到竹子,所以很珍視竹子,以至把我們當柴燒的東西也視為珍寶。這里的“寶”就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又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钡谝粋€“老”后面帶有賓語“吾老”,應是動詞;第二個,“老”前面有動詞支配,又有“吾”(定語)修飾,應是名詞;第三個“老”前面有動詞“及”(推及),定語“人”和結構助詞“之”(的),應該是名詞。 在閱讀訓練中,我們一定要將有關選句放到具體的語境中,聯(lián)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細體會語感,領悟語意,并比較辨別,從而準確判斷其句式特點和用法特點。如果不注意從總體觀照,只注意從一個詞作局部的斷章取義,往往會偏離原文大意,將整個句子的意思弄錯。如翻譯《齊桓晉文之事》一文中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要知道“保民而王”中的“王”是名詞活用作動詞,是“稱王”的意思;“莫之能御”是一個賓語前置句,相當于“莫能御之”;還要清楚“保民而王”與“莫能御之”構成條件,關系,整個句子翻譯為“只有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的,才沒有什么人能抵御他”才是完全準確的。 (四)掌握文言句式及其用法特點、翻譯方法,準確翻譯 掌握文言句式和用法對解答句子翻譯題至關重要,除了掌握這些基本知識,準確翻譯文言文還需要熟練掌握各種文言句式和用法常用的翻譯方法和用語。例如: 1.判斷句要譯成“……是……”的表達形式;被動句要譯成“……被……”的表達形式;倒置句要將倒置的成分(詞語)恢復到現代漢語規(guī)范的語法位置上去,如:狀語提到謂語動詞之前,賓語退到謂語動詞之后,等等。,2.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主要有兩種譯法:一是換詞法,即用一個與這個名詞意義有關的動詞去替換,如“沛公軍霸上”中的“軍”譯為現代漢語是“駐軍”;二是擴充法,即在這個名詞的基礎上擴充為一個動詞性短語,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譯為現代漢語是“用刀殺”。 3.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的標準翻譯格式分別是“使……”“以……為……”,如果比較生硬或累贅,可意譯為相關的詞語。如“亡鄭以陪鄰”,按標準格式可譯為“使鄭國滅亡來增加鄰國的土地”,意譯一下,可以將“使鄭國滅亡”,轉譯為“消滅鄭國”。,-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考語文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課件 高考 語文 理解 現代漢語 不同 句式 用法 課件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226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