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高考第一大題現(xiàn)代文閱讀高考22題逐題特訓(III).doc
《2019-2020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高考第一大題現(xiàn)代文閱讀高考22題逐題特訓(III).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高考第一大題現(xiàn)代文閱讀高考22題逐題特訓(III).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高考第一大題現(xiàn)代文閱讀高考22題逐題特訓(III) 一、(xx河北省正定中學高三期末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每小題3分) 今天,如何穿出中國范兒 周飛亞 《史記》載:趙武靈王“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卻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紛紛進言,認為“衣服習俗,古之禮法”,拋棄自身傳統(tǒng)而改夷狄裝束,乃是一種罪過。另一個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漢服,以達到去除鮮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漢族的目的。 自古以來,服飾一直是體現(xiàn)國家民族風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華是禮儀之邦,最重服飾,“衣食住行”,以“衣”為首。歷經(jīng)幾千年流變,發(fā)展出的服飾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從漢服、唐裝到旗袍、中山裝,經(jīng)典的中華服飾也曾成為世界眼中靚麗的風景。 然而,在當代中國,這種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飾文化卻似趨式微。最簡單的例子便是:當我們被要求“著正裝”的時候,腦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禮服。這對于有著幾千年傳承的服飾文化,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民族服飾,于個人,是身份的標簽和文化認同感的載體;于國家,是形象的展示與禮儀的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政治中,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會成為國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國家都擁有自己的“國服”,如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和東歐、北歐諸國,阿拉伯國家更為重視。 相比之下,我們的重視似乎還不夠。新中國成立初期,曾規(guī)定外交人員的正裝為中山裝。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山裝似乎顯得不太符合當下的審美觀,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外交官們也開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國家眼中并不算正裝,在最隆重的外交場合,穿西服會被視為過于隨便、不尊重外交禮儀的行為。 所幸的是,已經(jīng)有不少人意識到并試圖彌補這一缺憾,“中式禮服文化研究熱”正在國內悄然興起。日前在北京召開的“國服文化研討與服裝探索展示大會”,就是熱潮中的一股涓流。這次由民族文化藝術工作委員會等聯(lián)合主辦的會議,以傳承和弘揚民族服飾文化為目標,探討最多的話題就是為什么要有“國服”、“國服”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確,如果我們在重大集會、節(jié)日慶典與外交場合能穿“國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樹立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形象。這就要求“國服”具有對普通民眾的親和力,便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僅僅是在設計上加入中國元素那么簡單,更應體現(xiàn)中華民族對于衣著的文化理念。 服飾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魏晉風流,士人愛穿寬袍敞襟,以顯自由不羈;大唐盛世,開放自信,服飾因之雍容華貴;在國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國范兒,看來真不是一件小事。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趙武靈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遇到巨大阻力,因為王公大臣認為拋棄自身傳統(tǒng)而改夷狄裝束,是一種罪過。 B.自古以來,服飾一直是體現(xiàn)國家民族風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們最重服飾,“衣食住行”,以“衣”為首。 C.在當代中國,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飾文化好像逐漸衰弱了。當我們被要求“著正裝”時,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禮服。 D.民族服飾,于國家,是形象的展示與禮儀的體現(xiàn),尤其是在現(xiàn)代政治中,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會成為國家的文化名片。 [解析]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強加因果,原文是“自古以來,服飾一直是體現(xiàn)……重要方面”和“中華是禮儀之邦……以‘衣’為首”,兩句之間并無因果關系。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與趙武靈王“革衣服之制”的內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漢服”,但他們都由此達到了融入漢族的目的。 B.有著幾千年傳承的服飾文化,歷經(jīng)流變可謂博大精深。漢服、唐裝、旗袍、中山裝,都曾成為世界眼中靚麗的風景。 C.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擁有自己的“國服”,比起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和東歐、北歐諸國尤其是阿拉伯國家,我們的重視程度好像還不夠。 D.由民族文化藝術工作委員會等聯(lián)合主辦的“國服文化研討與服裝探索展示大會”,是“中式禮服文化研究熱”的一種體現(xiàn)。 [解析]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張冠李戴,提出“革衣服之制”的不是趙武靈王而是魏孝文帝,并且原文并未提到“他們都由此達到了融入漢族的目的”。 [答案] A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國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當下審美觀的中山裝,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場合,這種穿著可能會被視為不尊重外交禮儀的行為。 B.“探討為什么要有‘國服’、‘國服’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現(xiàn)象可以證明,當下有不少人正在試圖彌補我們沒有“國服”的缺憾。 C.我們只有在重大集會、節(jié)日慶典與外交場合穿具有中國范兒的“國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樹立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形象。 D.大唐盛世雍容華貴之服,彰顯開放自信。服飾反映社會,因此在國家崛起之今日,我們都應該把“如何穿出中國范兒”當成一件大事。 [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爸挥小拧闭f法過于絕對。 [答案] C 二、(xx沈陽市高三質量監(jiān)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9分,每小題3分) 禮的毀滅、改良與重生 在遠古時代,基本不能理解帶有災害性質的自然現(xiàn)象的人,相信在天地之間,除了有超越自然的神,還有形形色色的鬼在作祟,而沒有任何超自然能力的人,只能以虔誠的態(tài)度,用各種形式向神鬼跪拜敬禮,祈求祥福。所以在遠古時代,人們“行禮”的對象主要為神鬼,并在長期持續(xù)的祭拜活動中,將各種程式逐漸完善與固定下來,形成了最初的禮儀。 在私有制出現(xiàn)之后,奴隸社會取代了原始社會,人類文明開始出現(xiàn)。禮也隨之從原始性的敬神儀式,發(fā)展至以階級為基準的倫理道德觀念。諸神變成了一種精神寄托,奴隸主貴族則取而代之,成為具有絕對權威的“行禮對象”。也正是在這個社會階段,華夏民族以豐富的禮儀文化成為“禮儀之邦”,并有“夏禮、殷禮、周禮”三代之禮。西周時代更是中國的“禮治”時代,由周公主持定下的《周禮》成為中國最早和最為重要的禮儀論著。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fā)展,進入封建社會后,禮具有了嚴格的階級屬性。主要作用變?yōu)榫S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封建時代的禮更像是一門“人治之法”,能夠穩(wěn)固世襲的階級結構,在保證整個封建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與交替的同時,建立為人處世的良性規(guī)范。 如果說中國封建社會的禮是建立在君權和父權基礎之上的,那么西方封建社會的禮則建立在君權和神權基礎之上。兩者也因為“君權神授”的觀點有所關聯(lián)。 在封建社會式微、資產(chǎn)階級興起時,西方掀起文藝復興運動,將在封建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以神為本”轉換成“以人為本”,以出生定階級,以階級定行事標準的禮儀系統(tǒng),在文藝復興時代被重新審視。屬于封建社會的“階級式禮儀標準”,被逐漸轉換成為“人人平等式禮儀標準”。 進入西方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之后,雖然一度只為特權階層服務的奢侈品產(chǎn)業(yè),根據(jù)“人人平等”的原則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階層下放,但禮儀標準也轉換成了“有錢才能買到”的新式準則。財富取代了階層,成為了新的“敬仰”對象。 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jīng)濟的盛行,使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的階段:消費主義社會。在這個神權不存在、階級被消滅、人本主義盛行的階段之中,無處不在的商品造就了以金錢為基準的新式社會階層。而因經(jīng)濟危機與搶奪資源催生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則讓人們開始反思以金錢為本的社會體系之中,曾經(jīng)被神權與階級所壓制的人性是否又陷入了新的壓制怪圈:消費至上。 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戰(zhàn)后時期,多形式的生存理念、多方式的生活選擇,都被逐漸地尊重和扶持起來——在這個時代,禮所構建的基礎并非社會付諸人的一切名頭與稱號,而是人類彼此之間所天然擁有的尊重、理解與相互獨立。 從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我們可以看到:“禮儀”的養(yǎng)成永遠與一個時代的氣質與變遷有關。原始社會的敬神禮儀被封建時代毀滅,并建立一套以等級為重心的禮儀系統(tǒng)。封建時代的等級禮儀被資產(chǎn)階級毀滅,在保留王室的基礎上,形成了看似“人人平等”其實“尊重資本”的新式禮儀系統(tǒng)。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又讓人們全面反思資本對于人性的毀滅,重新建立一套以尊重人為基礎的禮儀系統(tǒng)。不同時代,“禮”的對象,“禮”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它永遠是人類的執(zhí)念。 (選自《新周刊》,有刪改) 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遠古時代,人們只能以虔誠的態(tài)度,向神鬼敬禮,并將各種程式完善并固定下來,形成了最初的禮儀。 B.私有制出現(xiàn)之后,禮也有所變化。諸神變成了精神寄托,奴隸主貴族成為具有絕對權威的“行禮對象”。 C.華夏民族成為“禮儀之邦”,是因為中國有夏禮、殷禮、周禮,而且西周時代更是中國的“禮治”時代。 D.中西方封建社會的禮雖然基礎不盡相同,但兩者因“君權神授”而有所關聯(lián),都體現(xiàn)了“君權”的基礎性。 [解析] 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強加因果。形成“夏禮、殷禮、周禮”三代之禮,是“華夏民族成為‘禮儀之邦’”的表現(xiàn),而不是原因。 [答案] C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禮”在奴隸社會是以階級為基準的倫理道德觀念,進入封建社會,它具有了嚴格的階級屬性,有利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 B.在文藝復興時代,人們重新審視以出生定階級,以階級定行事標準的禮儀系統(tǒng),禮儀標準也逐步轉換成為“人人平等式禮儀標準”。 C.進入西方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之后,財富成為新的“敬仰”對象。禮儀標準也隨之變化,表現(xiàn)為“人人平等”原則的大規(guī)模下放。 D.因經(jīng)濟危機與搶奪資源催生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讓人們開始反思金錢對人性的壓制,“消費至上”的衡量標準受到人們的質疑。 [解析]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項偷換概念。大規(guī)模的階層下放的是“奢侈品產(chǎn)業(yè)”,而不是“人人平等”的原則。 [答案] C 6.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禮”能夠使社會階級結構變得十分穩(wěn)固,保證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與交替的同時,能建立起為人處世的良性規(guī)范。 B.在經(jīng)歷了社會與文化的發(fā)展演變之后,人類彼此之間擁有的尊重、理解與相互獨立成了“禮”構建的基礎。 C.“禮”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其特點分別為:“敬神”“以等級為重心”“尊重資本”以及“以尊重人為基礎”。 D.人類社會之中,“禮”永遠是人類的執(zhí)念,它的發(fā)展與演變基本上是與社會階段的演進同步的。 [解析] 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項以偏概全。根據(jù)原文可知表述內容為封建社會時期,選項內容擴大了范圍;另外,“穩(wěn)固”的是“世襲”的階級結構。 [答案] A-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二輪 復習 高考 第一 現(xiàn)代文 閱讀 22 題逐題特訓 III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2762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