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第1課時學案 魯教版必修1.doc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第1課時學案 魯教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第1課時學案 魯教版必修1.doc(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1課時 地球的圈層結構 【情景激趣】 《地心游記》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里偶然得到了一張羊皮紙,發(fā)現(xiàn)前人曾到地心旅行,決心也做同樣的旅行。他和侄子從漢堡出發(fā),到冰島請一位向導,由冰島的一個火山口下降,經(jīng)過三個月的旅行,歷盡艱險,最后回到了地面。李登布洛克教授在這次“地心旅行”中,會發(fā)現(xiàn)地球內部有哪些圈層呢? 課標內容要求 核心素養(yǎng)對接 知識體系引導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運用示意圖,說出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的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 地球內部圈層和巖石圈的結構 |知識清單| 閱讀教材P26~P27“地球內部圈層和巖石圈的結構”,填寫下列知識。 1.地球內部圈層 (1)劃分依據(jù):地震波的傳播速度。 (2)內部圈層 名稱 特征 界面 地殼 連續(xù)圈層,平均厚度約17千米 莫霍界面 地幔 厚度約2 800千米,上部存在軟流層,是巖漿主要發(fā)源地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分外核、內核 2.巖石圈:主要由巖石構成,包括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與地殼。 微思考 當某處發(fā)生地震時,附近有明顯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與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覺是否一樣,為什么? 提示 不一樣。處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顛簸,然后左右晃動,因為陸地上縱波、橫波都能通過,且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處于湖中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顛簸,因為水只有縱波能通過。 |案例探究| 材料 假如你乘坐一輛既能耐高溫高壓,又能穿透堅硬巖石的微型汽車,正進行一次穿越地心的科學探險活動。下圖是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 假如汽車上的車載儀表和各種感應器記錄下了沿途的見聞,那么: 結合材料探究: (1)地殼的組成物質主要是什么? (2)軟流層是在上地幔上部還是上地幔底部,為什么有人認為它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 (3)外核的物質狀態(tài)是什么?為什么? 答案 (1)地殼的組成物質主要是巖石。 (2)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由于該處放射性元素衰變積累的熱量可能使巖石處于熔融狀態(tài),因此有人認為它是巖漿的發(fā)源地之一。 (3)外核的物質狀態(tài)可能為液態(tài),因為此圈層橫波不能通過。 |方法規(guī)律| 1.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及特征 2.地殼與巖石圈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地殼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層薄薄的、由巖石組成的堅硬的外殼。巖石圈不同于地殼,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二者關系如下圖所示: 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知識清單|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圖1.27),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 大氣圈包圍著地球,是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huán)運動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 圖1.27 地球外部圈層結構示意 |案例探究| 結合材料探究: (1)在圖上標出地殼、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圈層名稱。 (2)地球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連續(xù)而不規(guī)則的圈層是________,其范圍滲透到其他圈層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氣圈包圍著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和______;水圈中的水處于不間斷的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這些圈層之間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 答案 (1)如下圖。 (2)大氣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環(huán)運動 大氣 水 巖石 滲透 影響 |方法規(guī)律| 地球的外部圈層的特點比較 外部圈層 概念 組成 其他 大氣圈 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包圍地球的復雜系統(tǒng) 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圈 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 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 處于不間斷的循環(huán)運動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 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 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地理實踐力| 1.有人用“半熟的雞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請你分析并指出這種比喻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提示 合理:用“半熟的雞蛋”來比喻地球的內部圈層,則蛋殼為地殼;蛋白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漿代表軟流層中的巖漿;蛋黃為地核。不合理:半熟的雞蛋,蛋黃是內液外固或整個蛋黃都是液態(tài),與內核是固態(tài)不相符。 |綜合思維| 2.地理學家認為,人類生活的地球表層是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層面。它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它與宇宙空間和地球內部始終保持著物質和能量聯(lián)系;第二,它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明顯的地域分異;第三,它在不斷地變化著。 想想要深入認識人類生活的地球表層,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識?把你需要了解的知識列出來,和同學交流、討論。 我需要了解的知識: 1.大氣運動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2. 3. 4. 5. 提示 水(海水、水循環(huán))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火山、地震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地形是如何改變的? 風是怎樣形成的? 氣候是如何分類的? 如何預報天氣? 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之間有什么關系? 地球是如何演化的? |區(qū)域認知| 3.暑假期間,小明同學到黃果樹瀑布旅游,拍攝了如下景觀圖,讀圖,回答(1)~(3)題。 (1)該景觀圖體現(xiàn)出的地球圈層的個數(shù)是( )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2)構成該景觀的主體要素屬于的圈層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巖石圈 D.地殼 (3)在景觀圖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統(tǒng)中最活躍的圈層的要素是( ) A.瀑布 B.巖石 C.樹木花草 D.大氣 解析 第(1)題,景觀圖中涉及的圈層有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第(2)題,該景觀的主體要素是瀑布,應歸屬于水圈。第(3)題,生物圈是最活躍的圈層。 答案 (1)C (2)B (3)C 下圖是“地震波傳播速度和地球內部構造圖”。讀圖完成1~3題。 1.關于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④能通過固體、液體傳播,③只能通過液體傳播 B.③和④傳到②時,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顯減小 D.①②之間為固體,所以縱波和橫波都能通過 2.①上下兩側名稱分別為( ) A.地幔和地殼 B.巖石圈和地殼 C.地幔和地核 D.地殼和地幔 3.從地殼到地心( ) A.壓力越來越大 B.溫度越來越低 C.密度越來越小 D.波速越來越快 解析 第1題,從圖中看出:③是橫波能通過固體傳播,④是縱波能通過固體、液體、氣體傳播等;橫波和縱波在①處速度加快,在②處縱波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第2題,①是莫霍界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第3題,從地殼到地心,壓力越來越大;波速先變大后變小,其中橫波傳遞不到古登堡界面之下;內核的溫度和密度較大。 答案 1.D 2.D 3.A 讀圖,完成4~6題。 4.b圈層的主體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5.a、b、c、d四圈層中不斷轉化和循環(huán)運動最明顯的是( ) A.d B.b C.a D.c 6.巖石圈的下界在(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軟流層上界 D.下地幔上界 解析 由圖及所學知識分析可知,a是巖石圈、b是水圈、c是生物圈、d是大氣圈。第4題,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水,約占全球水資源總量的96.538%。第5題,水圈的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huán)運動中,各種水體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第6題,巖石圈是指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因此巖石圈的下界為軟流層上界。 答案 4.D 5.B 6.C 一、選擇題(共11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下列有關地球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圈層是大氣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氫 B.②圈層即巖石圈 C.③圈層由塑性物質組成,為巖漿發(fā)源地 D.④圈層的物質狀態(tài)為固體 2.下列有關圖中信息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縱波、橫波通過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時,波速都增加 B.在⑤圈層無法觀測到橫波 C.①和②之間的圈層即水圈 D.地球內部、外部各圈層都是連續(xù)且規(guī)則的 解析 第1題,①圈層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②為地殼,它是巖石圈的一部分;③為軟流層,由塑性物質組成,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④為外核,為液態(tài)物質。第2題,⑤圈層是內核,受外核為液態(tài)物質的影響,橫波無法到達⑤圈層。 答案 1.C 2.B 讀地球各圈層劃分示意圖,回答3~4題。 3.下列關于地球圈層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地球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特征 B.地球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大圈層結構 C.地幔屬于地球內部圈層中中間的一層 D.地殼既屬于地球外部圈層又屬于地球內部圈層 4.下列關于圖中地球各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C圈層是由巖石構成的,故稱為巖石圈 B.B所在的圈層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觀類型 C.A圈層是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大的 D.D圈層是一般認為的巖漿的發(fā)源地 解析 第3題,讀圖,地球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特征,A正確。地球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大圈層結構,B正確。地幔屬于地球內部圈層中中間的一層,C正確。地殼屬于地球內部圈層,D錯誤,故選D。第4題,讀圖,C圈層是由巖石構成的,故稱為地殼,A錯誤。B所在的圈層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陸地和海洋景觀類型,B錯誤。A圈層是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大的大氣圈,C正確,故選C。D圈層是地核部分,一般認為巖漿的發(fā)源地在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D錯。 答案 3.D 4.C 當?shù)貢r間2015年4月22日,智利蒙特港,卡爾布科火山口噴發(fā),噴出的濃厚的火山灰和煙塵幾公里外都能看見。據(jù)此回答5~6題。 5.巖漿物質沖破了巖石圈的束縛后才噴發(fā)出來。關于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巖石圈屬于地殼的一部分,是由巖石構成的 B.巖石圈屬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巖石圈與生物圈關系密切 D.巖石圈的上部是軟流層 6.火山灰滿天飛揚,對地球的外部圈層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有關地球外部圈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大氣圈是由大氣組成的簡單的系統(tǒng) B.水圈是一個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 C.生物圈占據(jù)大氣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關系密切,但與地球的內部圈層沒有關系 解析 第5題,巖石圈是由巖石構成的,它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它與地球的外部圈層關系密切。第6題,大氣圈是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水圈是一個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它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與巖石圈的關系也較密切。 答案 5.C 6.B 科學家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用以劃分地球內部圈層和尋找地下礦藏。讀圖回答7~8題。 7.若圖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組成c,則圖中a、b、c可分別表示的概念是( ) A.外核、內核、地核 B.地殼、地幔、地核 C.上地幔頂部、地殼、巖石圈 D.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8.地質學家常利用地震波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下面四幅地震波示意圖中表示地下有石油儲存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③ 解析 第7題,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合稱為巖石圈,所以a為上地幔頂部,b為地殼,c為巖石圈。第8題,由于石油為液態(tài)物質,所以橫波不能通過,縱波傳播速度變慢。讀地震波速度隨地殼深度變化圖可知,①符合題意。 答案 7.C 8.A 讀火山景觀圖和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圖,完成9~10題。 9.從火山口噴發(fā)出的熾熱巖漿,一般來源于( ) A.①圈層 B.②圈層 C.③圈層 D.④圈層 10.下列關于地球內部圈層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圈層的厚度海洋較陸地大 B.②圈層橫波不能通過 C.③圈層最可能為液態(tài) D.④圈層的溫度、壓力和密度都較小 解析 第9題,結合右圖判斷出①~④圈層分別是地殼、地幔、外核與內核,巖漿來自上地幔中的軟流層。第10題,地殼厚度海洋比陸地薄;橫波自地殼向地幔傳播時速度加快;外核可能是液態(tài);內核中溫度、壓力和密度都很大。 答案 9.B 10.C 11.下圖中的大圓、中圓和小圓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巖石圈、地幔、地殼 B.巖石圈、上地幔頂部、地殼 C.巖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內部圈層、巖石圈、地殼 解析 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巖石圈,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上部軟流層以上。 答案 D 二、非選擇題(共3大題,含1道附加題,共56分) 12.讀下圖,回答問題。(15分) (1)地球內部圈層的名稱: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C+D+E是______的一部分。 (2)不連續(xù)界面:F為________。 (3)地震波在經(jīng)過F時速度發(fā)生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B均位于地表,但厚度不同,分別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A+B+C均位于80千米處(軟流層上界)以上,共同構成巖石圈,D位于80~400千米處,應為軟流層,C+D+E屬于上地幔的三個組成部分,即屬于地幔。F為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經(jīng)過莫霍界面時,橫波、縱波均明顯加速。 答案 (1)地殼 巖石圈 軟流層 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明顯加快 (4)地殼的厚度不均,A是大陸地殼,B是大洋地殼,大洋地殼比大陸地殼薄 13.下圖是我國東部部分地區(qū)地殼等厚度線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5分) (1)要繪制地殼厚度剖面圖,其0千米應位于( ) A.海平面 B.巖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軟流層中部 (2)圖中所示地區(qū)地殼厚度的分布特點是________。 (3)N地的地殼厚度大于38千米,該地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湖泊 解析 第(1)題,地殼指的是地表往下到莫霍面的部分;即地殼的厚度是從莫霍面到地表的厚度,所以要繪制地殼剖面圖,其0千米應位于莫霍面。第(2)題,圖中是我國東部部分地區(qū)地殼等厚度線,等厚度線值越大即地殼越厚,等厚度線值越小即地殼越薄,可得出圖中所示地區(qū)地殼厚度的分布特點是自西向東逐漸變薄(自東向西逐漸變厚)。第(3)題,地殼厚度越大,說明海拔(地勢)越高,結合圖中所示信息“N地的地殼厚度大于38千米”,可知N地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可判斷該地地形可能是山地。 答案 (1)C (2)自西向東逐漸變薄(自東向西逐漸變厚) (3)A 14.(附加題)讀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26分) (1)地震發(fā)生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震通過地震波向外釋放出能量 B.地球的內能主要來源于太陽輻射 C.地震發(fā)生時,首先到達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橫波 D.發(fā)生在海洋中的強烈地震不會對人類產(chǎn)生危害 (2)圖中兩個不連續(xù)面A為________,B為________,地震波通過B界面時,波速變化有何特征? (3)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圈層名稱:C________,D+E________,F(xiàn)+G________。 (4)自己設計圖例,并在圖中畫出巖石圈的范圍。 (5)如何推斷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物質是固態(tài)還是液態(tài)? 解析 第(1)題,地震發(fā)生時釋放出巨大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釋放出來。由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可知,陸地上的人先感受到縱波,后感受到橫波。第(2)(3)題,結合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及圖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斷各字母代表的名稱,明確B界面為古登堡面進而判斷地震波通過此界面時的波速變化特征。第(4)題,巖石圈包含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軟流層以上的部分。第(5)題,依據(jù)縱波和橫波的特點分析。 答案 (1)A (2)莫霍面 古登堡面 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3)地殼 地?!〉睾? (4)畫圖略(提示:軟流層以上部分)。 (5)由于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傳播,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由此可以判斷:地殼和地幔屬于固態(tài),外核可能為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第1課時學案 魯教版必修1 2018 2019 高中地理 第二 單元 地球 圈層看 地理環(huán)境 巖石圈 地表 形態(tài)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339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