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級科學上冊 第1-5單元教案 青島版.doc
《2019年六年級科學上冊 第1-5單元教案 青島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六年級科學上冊 第1-5單元教案 青島版.doc(9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年六年級科學上冊 第1-5單元教案 青島版 一、教材特點; 1、 以小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發(fā)展為主線,以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輔線進行構建,使整套教科書形成綜合化、立體化和序列化的結構體系。 2、 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結構模塊化,過程活動化,更具整體性、結構性和探究性。 3、 目標彈性化,內容綜合化,評價多元化。 4、 以學生的自主體驗學習為手段,落實“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書成為“學材”。 5、 突出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 6、 背景和空間廣闊,教科書更具開放性和發(fā)展性。 7、 科學、技術與社會有機結合,教科書更具人文性。 二、 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太陽、地球和月亮”、“生物與環(huán)境”、“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 每個單元圍繞主題安排了4~6課文,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和不生成新物質的變化、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和運動方式、生物與環(huán)境及其適應性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征”之間建立聯(lián)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內容結構框圖 微小的 生 物 物質的變 化 物體的 運 動 太陽、地球和月亮 生物與環(huán) 境 研究與 實 踐 ↓ ↓ ↓ ↓ ↓ ↓ 觀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根據(jù)已有知識做出猜想與假設----根據(jù)假象答案,制訂科學探究活動計劃---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進行探究---在已有知識經(jīng)驗和現(xiàn)有信息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得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并參與評議探究結果----產(chǎn)生新問題。 ↓ ↓ 生活經(jīng)驗 (引領) 探究活動 (提問、猜想、假設、預測、搜集、整理信息、觀察、測量、實驗、設計、制作、記錄、表達、交流、質疑、解釋、評價……) ↓↑ ↓↑ ↓↑ 科學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科學知識 ↘ ↓ ↙ 科學素養(yǎng) 三、 各單元課時安排 單 元 課 題 課 時 備 注 第一單元 微小的生物 1、病毒 1 2、細菌 1 3、饅頭發(fā)霉了 1 4、食用菌 1 第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5、蠟燭的變化 1 6、食鹽和水泥 1 7、鐵生銹 1 8、牛奶的變化 1 第三單元 物體的運動 9、靜止和運動 1 10、距離和時間 1 11、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 1 12、物體的運動方式 1 13、動物的運動 1 第四單元 太陽、地球和月亮 14、白天與黑夜 1 階段考查(11.8--11.14) 15、晝夜與生物 1 16、四季更替 1 17、彎彎的月亮 1 18、日食與月食 1 19、登上月球 1 第五單元 生物與環(huán)境 20、蚯蚓找家 1 21、變色龍 1 22、植物向哪里生長 2 23、密切聯(lián)系的生物界 1 24、珍稀動植物 1 25、生物的啟示 1 研究與實踐 *兒童常見疾病調查 1 *觀察月相 1 *當?shù)厣锶郝溲芯? 1 期末考查(1.10—1.20) 第一課 病 毒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提出與病毒相關的問題; 2、會查閱與病毒相關的書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4、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科學知識: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種類\主要傳播途徑和防備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三、教學預備: 教師準備: 有關病毒的資料 學生準備: 了解有關病毒的有關知識。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提問:關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預防呢? 2、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2.學生討論指名回答. 3.教師講解. 4.狂犬病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5.脊髓灰質炎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6.麻疹的癥狀有哪些?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預防? 7. 病毒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 8.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三)、拓展延伸(網(wǎng)上學習) 1、教師講述:關于病毒,你還知道些什么?請回去以后在網(wǎng)上自主學習。 2、學生交流學習收獲和體會。 3、課后作業(yè): (1)回去查資料了解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 (2)利用作文、圖畫或小報的形式,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教學反思: 第二課 細 菌 教學構思: 細菌與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關系十分密切,在教學中用學生認識的現(xiàn)實生活來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師生互動中求得共同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愛好。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 以觀察促思索,總結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 2、 設疑促理解,探究細菌的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方式。 3、 以知識促應用,了解細菌對自然界和人類的意義。 教學目的: 1、 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命活動的特點。 2、 使學生了解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重點:細菌形態(tài)結構的特點和生命活動的特點;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難點:細菌在促進自然界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 教具準備:顯微鏡,三種類型的細菌的永久涂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觀察、講述與談話相結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圖片) 師:哪位同學聞一聞這是什么調味料?再看看圖片上的小孩怎么會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細菌引起的。 師:一提起細菌,許多同學會馬上想到細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敗變質。想到這些,許多人都會皺起眉頭,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討厭細菌。事實果真全都如此嗎? 的確,細菌無處不在,那么為什么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呢?怎樣才能觀察到細菌呢?下面請同學們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玻片標本。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觀察結果。 (由演示實驗入手,發(fā)揮高倍顯微鏡的作用,巡視并注重指導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對顯微鏡使用方法不純熟的同學進行個別指導。) 師:通過顯微鏡的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細菌有幾種形態(tài)? 生:細菌的形態(tài)有圓球狀的、桿(棒)狀的、螺旋(彎曲)狀的。 師:從形態(tài)上看,細菌可以分為三種:球菌、桿菌、螺旋菌。 師:是單細胞的還是多細胞的? 生:是單細胞。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我們學過的植物細胞在結構是什么樣的? 生: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師:你所觀察到的細菌有細胞核嗎? 生:沒有。 生:有細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體展示植物細胞和細菌細胞的結構圖,觀察比較得出細菌的結構,細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有一個不成形的細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莢膜,有些細菌在一定的條件下,細胞里面形成一個橢圓形的休眠體,叫芽孢,芽孢有保護作用。) (拿出一小碗餿米飯讓前排的學生聞) 師:誰知道米飯為什么會變味?估計夏季在室溫下米飯多長時間會變味? 生:因為米飯中有細菌,細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時間米飯會變味。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那么,細菌為何會生活在米飯中? 生:因為米飯有營養(yǎng)。 生:因為米飯里有糖。 生:因為細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師:米飯變餿是細菌作用繁殖的結果。大家想想,植物細胞的數(shù)目是怎樣增多的? 生:細胞分裂。 師:細菌的細胞也可以進行細胞分裂,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 (通過多媒體展示細菌的橫向分裂過程,假如環(huán)境條件相宜,細菌20多分鐘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這樣的速度來推算,一個細菌一晝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萬億億個細菌,折合重量達4000噸。) 生:現(xiàn)實生活中細菌能繁殖這樣多嗎? 師:不可能。細菌的生殖對環(huán)境條件的依靠性很強。溫度、濕度、營養(yǎng)物質等條件時刻都在發(fā)生變化,外界條件不可能持續(xù)地滿意細菌生殖對環(huán)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傳播速度快是不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的結果? 師: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你問得真好,說明你的思路很開闊,能把我們所學的知識與生活中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生活中有許多的問題都能用生物學知識解釋,所以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但我要說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細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細菌,冬天細菌繁殖也這么快嗎? 生:不快。 師;同樣是細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為何不同呢? 生:因為,細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溫度。 生:在夏天為什么腌肉、罐頭能長時間地保存? 生:腌肉中鹽分比較多,不利于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長時間的保存。罐頭經(jīng)過高溫消毒滅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沒有氧氣細菌無法繁殖。 師:我們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過降低溫度抑制細菌的繁殖,從而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 師:大家回憶一下綠色植物的營養(yǎng)方式是什么? 生:自養(yǎng)。 師:(展示水綿圖)大家想想細菌和水綿的營養(yǎng)方式是否一樣? 生:不一樣,水綿能進行光合作用,而細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是靠攝取現(xiàn)成的營養(yǎng)來生活。 師:同樣是攝取營養(yǎng),痢疾桿菌生活在人體腸道引起痢疾,枯草桿菌卻使枯草腐爛,如果將兩者的生活環(huán)境改變一下,那么它們是否還能生存? 生:能,因為細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生:能,因為細菌適應環(huán)境能力強。 師:不能,因為痢疾桿菌只能寄生在生物體內,而枯草桿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體內。 師:枯草桿菌生活在動植物遺體中并獲得營養(yǎng),我們稱之為腐生?,F(xiàn)在,同學們總結一下細菌包括哪兩種異養(yǎng)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師:細菌用手摸不著,用眼看不見,我們無法了解它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特點,但是同學們真的很智慧,一想到身邊的有關細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細菌的生活習性,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 師: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動植物死亡,每時每刻都產(chǎn)生出大量的尸體、枯枝落葉和糞便垃圾??墒堑厍虿]有像我們想像那樣“垃圾”堆積如山,想一想,這些東西最終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細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動植物的遺體、遺物。 師:一提到細菌就感到害怕和厭煩。這種觀點全面嗎? 生:不全面。 師:現(xiàn)在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細菌和人類的關系呢? 生:細菌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比如,有些細菌能幫我們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桿菌能制醋。 生:枯草桿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認為細菌多數(shù)還是有害的,如,大腸桿菌能使人得腸道病,痢疾桿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結核菌使人得結核病。 ………… 師:既然大家各持已見,到底細菌對人類和自然界有什么意義呢?不如我們把討論留到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以“我看細菌”、“細菌的功與過”、“小議細菌”等為題寫一篇小文章,字數(shù)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 第三課 饅頭發(fā)霉了 教學目標: 1、用顯微鏡觀察物體上的霉,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物體發(fā)霉的基本條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了解霉菌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教學準備: 發(fā)霉的饅頭、顯微鏡。 教學過程: 一、熟悉和觀察饅頭或其他物體上的霉及其形態(tài)。 學生用眼去觀察饅頭上的霉,觀察沒是什么樣子。引導學生回憶以前見過的霉。 知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霉的形態(tài)。 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話好圖,并對顏色進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與過 讓學生了解人類對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沒給人類和動物帶來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誕生情況。 三、探究合適霉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 根據(jù)生活中物體發(fā)霉的事例,推測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會發(fā)霉。 交代實驗的方法,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的條件進行對比實驗。 四、了解防止事物發(fā)霉和物體發(fā)霉的辦法幾依據(jù)。 夏天食物最輕易發(fā)霉,大人們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發(fā)霉。 指導學生認識真空包裝防止事物發(fā)霉。 指導學生認識太陽曬防止物品發(fā)霉。 指導學生認識利用干燥劑方式食品的發(fā)霉。 五、鞏固學習: 電冰箱能保鮮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體在什么環(huán)境下容易發(fā)霉。 第四課 食用菌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4.了解識別有毒蘑菇的有關知識. 5.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二、教學策略 真菌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要留意引導學生不僅了解真菌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要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同時了解一些食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 在進行有關各種各樣的真菌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交流一下他們對真菌的了解。雖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但是學生可能沒有仔細觀察過它們,因此教師要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三.教學重點: 知道真菌的結構 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四.教學準備: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 五.教學過程 一. 讓學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生活?( 真菌適于生活在暖和、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觀察蘑菇. 二. 蘑菇分為哪幾部分?(地下菌絲 菌絲柄 菌褶菌蓋. ) 是怎樣吸收營養(yǎng)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識別有毒蘑菇?( 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在形態(tài)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異,不少種類還需要借助于顯微鏡觀察其孢子的大小、顏色、表面特征,并參閱有關的科學資料進行核對,才能確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認為,毒蘑菇色澤鮮艷,形狀美觀,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實體受傷后傷面變色。這些經(jīng)驗有其可取之處,但也不是任何一種毒蘑菇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例如,多種牛肝菌的傷面經(jīng)常變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來味道也是很鮮美的。 有人說毒蘑菇能使銀器變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長蟲,這些說法都是不確切的。事實上,很多種毒蘑菇碰到銀器并不變黑,有毒的豹斑毒傘往往會生蛆長蟲。 總之,要想用一兩個性狀來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還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時,一定要細心辨別。對于不能識別的蘑菇,應該向當?shù)赜薪?jīng)驗的群眾請教。) 五. 了解蘑菇生長需要的條件. 觀察與思考 1.腐爛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掃帚狀;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黃、黑、褐或綠色,長有孢子的菌絲看上去呈放射狀。青霉和曲霉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多細胞真菌,菌體是由菌絲構成的,它們都能產(chǎn)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濕的樹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真菌適于生活在溫暖、潮濕、有機物豐富的環(huán)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營養(yǎng)方式上的共同特點是利用現(xiàn)成的有機物,從中獲得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孢子很輕,可以在空氣中飄蕩。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或皮鞋給孢子的萌發(fā)提供了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和營養(yǎng)物質,所以容易生長霉菌。 2.檢查家里儲存糧食的地方是否通風,環(huán)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氣里,晾曬糧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長。 3.蘑菇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潮濕的環(huán)境和豐富的有機物。所以在養(yǎng)殖食用蘑菇時,一方面要保持養(yǎng)殖場所的清潔、溫度和潮濕;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 教學反思: 第五課 蠟燭的變化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從蠟燭熔化和燃燒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物質變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收集物質變化的證據(jù),并能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tài)的變化,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物質是在不斷變化的。 ●體驗實驗獲得證據(jù)、交流獲得結論的重要。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蠟燭熔化和燃燒的實驗,認識物質的兩類變化。 2、難點:尋找證據(jù)判定物質變化的種類。 教學準備: 各色蠟燭、酒精燈、燒杯、抹布、蒸發(fā)皿、火柴、生雞蛋、白醋、可樂罐、錘子、澄清石灰水、吸管、堿快、白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大自然中物質千變萬化,像小苗出土了,葉子變色了,小狗長大了,這些變化,我們用眼睛可以看見;但有些變化,我們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見,你能舉出生活中物質變化的例子嗎? 2、學生發(fā)言。 3、同學們講了許多有生命的物質變化,沒有生命的物質會不會變化呢?如果有,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出示蠟燭)看!這是什么?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蠟燭的變化。 二、研究蠟燭的變化 第一個實驗 1、仔細觀察點燃前后的蠟燭,盡可能多地說出蠟燭的特點。 2.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3.匯報交流。 第二個實驗 1、談話:你們加熱過蠟燭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冷卻后呢? 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 2、給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各色蠟燭、酒精燈、燒杯、抹布、蒸發(fā)皿、火柴。 3、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給蠟燭加熱和冷卻,并仔細觀察現(xiàn)象記錄下來? 4、小組討論組裝實驗。 教師帶領學生實驗驗證。第一個實驗:把蠟塊放在鐵片上加熱,觀察變化;離開火焰冷卻,觀察又有什么變化。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6、各組匯報,要求用自己的話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 蠟燭加熱時,由固體(蠟塊)變成能流動的液體(蠟油),停止加熱,冷卻后,流動的液體又慢慢地變成了有一定外形的固體。 第三個實驗 1、下面我們把蠟燭燃燒看看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1)指導學生觀察30頁燃燒蠟燭的三幅圖的實驗方法。 (2)師操作示范,提出實驗注意事項及要求。 2.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 3.匯報交流實驗現(xiàn)象。 4.討論:加熱蠟燭和燃燒蠟燭都讓蠟燭發(fā)生了變化,這兩種變化相同嗎?你有什么證據(jù)可以證實你的說法? 蠟燭被加熱時,僅僅是外形和狀態(tài)的變化,沒有變成新物質;蠟燭燃燒時,不但外形和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而且變成了一些新的物質。 5.小結:在自然界中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tài)的變化,沒有產(chǎn)生新物質,如蠟燭受熱熔化;另一類是產(chǎn)生新物質的變化,這類變化常??梢詮念伾母淖?、產(chǎn)生沉淀或氣泡、發(fā)光發(fā)熱等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如蠟燭燃燒。 三、通過尋找證據(jù),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屬于哪一類變化 1、談話:生活中物質變化的現(xiàn)象很多,看看31頁都有哪些現(xiàn)象? 2、討論交流這些現(xiàn)象各屬于哪一類變化?你的證據(jù)是什么? 3、小組討論并填寫書73頁表格,匯報。 4、小結:在觀察一種物質的變化是屬于哪類變化時,最主要的是觀察它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可以從變化中產(chǎn)生發(fā)光發(fā)熱、沉淀、變色等現(xiàn)象中證明。 四、鞏固訓練 1、看書上圖,每組任選兩個實驗做做,仔細觀察現(xiàn)象并記錄下來。 2、交流匯報實驗現(xiàn)象。 3、討論判斷圖上這些物質的變化是哪類變化,說出理由。 板書設計: 5.蠟燭的變化 形態(tài)、狀態(tài)變化 產(chǎn)生新物質的變化 課后記: 附: [蠟燭燃燒的原理] 常見的蠟燭是用石蠟制成的,石蠟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其化學成分是各種高級烷烴的混合物(烴是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石蠟受熱熔化成液態(tài),繼承受熱變成氣態(tài),遇冷又凝聚成液態(tài)、固態(tài)。 [生雞蛋浸在白醋中,蛋殼上為什么有許多小氣泡] 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遇到醋,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產(chǎn)生了二氧化碳氣體。 碳酸鈣+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鈣+水 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 [堿塊中倒入白醋為什么翻騰著大量的泡沫] 堿塊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鈉,它遇到白醋,也會發(fā)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二氧化碳氣體。 碳酸鈉+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鈉+水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為什么產(chǎn)生白色渾濁] 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鈣,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當呼出的氣體進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和氫氧化鈣發(fā)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鈣固體,從而導致澄清液體變渾濁。 氫氧化鈣+二氧化碳→碳酸鈣+水 [白糖燒焦了,為什么會變黑、變苦] 在化學上,白糖屬于“碳水化合物”,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白糖很甜,這與它的分子結構有關。白糖燒焦后變苦,是因為它在受熱時,白糖里的“羥基”(分子結構中的一部分)與氫原子結合變成了水分,水蒸發(fā)掉了,剩下黑乎乎的碳。這樣,顏色由白變黑,味也由甜變苦。木頭、油脂、石蠟、煤油……一切有機物中都含有碳,當它們受熱發(fā)生分解后,同樣會析出碳:木頭燒焦變黑,菜油熬久了顏色由黃變褐、變黑,蠟燭、煤油一燒起來黑煙滾滾……都是這個緣故。 第六課 食鹽和水泥 一、教學內容: 物質變化是多種多樣的,根據(jù)其是否可以恢復原狀來講,可以分成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兩種。本課就是借助學生熟悉的兩種物質——食鹽和水泥,認識物質的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并認識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的利弊。 二、教學目標: 1、能用簡樸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探究物質的變化,并作實驗記錄;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對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做假設性解釋。 2、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帶來好處,也可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 3、認識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認識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三、教學準備 學生依據(jù)活動準備中的要求,根據(jù)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準備材料F姝子、筷子、食鹽、火柴、水泥、盤子、小勺、錘子等。為了課堂上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也要相應準備鐵架臺(帶鐵圈、石棉網(wǎng))、酒精燈、水泥塊等物品以及各種物質變化的圖片或視頻資料。 四、活動過程: 主要包括兩個活動。 活動一:我們來觀察食鹽和水泥的變化。 可以分成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觀察食鹽和水泥的變化。 首先教科書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圖,意圖是提示探究食鹽變化方法。一位學生在攪拌水中的食鹽,說:“食鹽在水中溶解了。”目的是提示學生結合已有的溶解知識認識食鹽的變化。食鹽在水中看不到了,說明它的顆粒大小發(fā)生了變化,也就是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一位學生說:“溶解的食鹽還會再看到嗎?”目的是提示學生從能否恢復食鹽原狀來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與假設,并設計相應的實驗進行證明。一位學生在用酒精燈給食鹽水加熱,坩堝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已經(jīng)析出的食鹽顆粒,說:“你看……”目的是提示學生通過給食鹽水加熱的方法使溶解的食鹽恢復原狀。教科書所設計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種指向,目的是提示學生可以自由設計探究方法,探究食鹽的變化,而不要受教科書的限制。 其次教科書又通過一幅探究示意圖,提示探究水泥變化方法。一位學生說:“水泥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目的是提示學生,在認識食鹽變化的基礎上提出新的探究問題,展開新的探究活動。一位學生在用杯子向盤子里倒水(盤子里有水泥),說:“我們試一試。” 目的是提示學生自由設計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變化。教科書提示的探究方法是:通過加水的方法使水泥發(fā)生變化。借助探究食鹽的方法思考:水泥還能恢復原狀嗎?并設計相應的實驗進行證明。 二是認識其他物質的變化。教科書提供了兩組物質變化的示意圖,目的是提示學生認識生活中更多的類似食鹽和水泥這樣的變化。 第一組圖片包括玻璃和水的變化。玻璃的變化由三副圖片:碎玻璃、玻璃熔化爐、玻璃制品組成。圖片與圖片之間分別用箭頭相連接,目的是提示學生認識到玻璃也可以像食鹽那樣,改變形態(tài)后還可以恢復原狀。水的變化中,通過箭頭提示學生水可以改變形態(tài)為水蒸氣或冰,水蒸氣或冰又可以恢復到水的形態(tài)。 第二組圖片包括六種物質的變化,分別是花生到花生油的變化、種子發(fā)芽的變化、西瓜到西瓜汁的變化、泥土到磚塊的變化、樹到椅子的變化。這些圖片的設置目的是提示學生進一步探究生活中更多類似水泥變化的事例。 教科書設計的這些物質的變化只是一種指向,目的是提示學生可以從生活中多種物質的變化入手,探究類似食鹽和水泥的變化特征。 三是歸納。教科書呈現(xiàn)了一幅學生交流的情景圖片,目的是提示學生從能否恢復物質原狀的角度來分析,尋找物質變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歸納進一步認識物質的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食鹽、玻璃等物質都可以恢復原來的樣子。”“這是一種可逆的變化。”提示學生通過食鹽、水、玻璃等物質的變化認識可逆變化?!跋袼噙@樣的變化呢?”“我知道……” 提示學生通過水泥、木頭、種子等物質的變化認識不可逆變化。 活動二: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的利弊。 教科書提供了三幅圖片,分別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廢品收購站,意圖是通過對圖片內容的分析,認識可逆變化與不可逆變化利弊。森林大火是一種不可逆的變化,提示學生認識到一些不可逆變化帶給人類的將是無法挽回的損失;污染的水域是一種可逆的變化,提示學生認識到雖然是一種可逆的變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復到原狀卻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財力;廢品收購站的圖片提示學生認識到很多物質是可以發(fā)生可逆變化的,我們可以合理的使用它們,讓它們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圖片內容只是一種指向,提示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交流,充分認識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帶給人們的利弊。 自由活動: 教科書以“自制膠水”為主題,分步展示了制作“膠水”的過程,提示學生可以利用脫脂牛奶、醋、小蘇打等自制膠水。通過制作,豐富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 拓展活動: 教科書提出“生活中還有哪些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現(xiàn)象?”的探究內容,提示學生課下進一步探究物質的變化,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把探究延伸到課外。 第七課 鐵生銹 一、教學目標 認識目標: 1、知道金屬有生銹的現(xiàn)象; 2、以鐵生銹為例,說出金屬生銹的原因; 3、說出一些防止金屬生銹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yǎng)用實驗方法研究金屬生銹的原因。 情感目標:激發(fā)愛護金屬制品的思想情感。 二、課文重難點: 重點:防止金屬生銹的方法。 難點:金屬生銹的原因。 三、課前準備: 銹鐵塊、銅綠以及一些不銹鋼制品,課前一星期布置學生預做鐵釘生銹的實驗。 四、教學過程 1、許多金屬都會生銹。 (1)在我們身邊有哪些金屬生銹的現(xiàn)象? (2)會生銹的這些東西是什么材料做的? 歸納:鐵生銹這銹叫做鐵銹。 (3)還有什么金屬會生銹? 通過觀察銅上面綠色的物質,得出“銅綠”是銅生銹形成。 (4)那么,鋁、鉛等金屬會不會生銹呢? 歸納:許多金屬都會生銹。 2、金屬為什么會生銹? (1)出示生銹的鐵釘,問:鐵釘上出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為什么會生銹?(學生討論) (2)教師歸納小結得出:銹是金屬在空氣中發(fā)生氧化作用的結果。 (3)學生觀察自己面前的潮濕試管中的鐵釘和比較干燥試管中的鐵釘,兩個鐵釘有什么區(qū)別? (4)說明了什么呢? (5)日常生活中什么金屬最容易生銹?鐵銹有什么特點? 3、怎樣防止金屬生銹? (1)怎樣才能防止生銹呢? (2)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 金屬放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中;金屬的外面加一層保護層;金屬與空氣隔絕;在一種金屬中加入另處一些金屬制成不易生銹的合金。 (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制品讓學生觀察。 4、布置作業(yè) 第八課 牛奶的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會設計對比試驗研究牛奶與不同物資混合后所發(fā)生的變化及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2、知道酸奶的制作方法和過程。 3、知道牛奶的正確飲用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愿意合作與交流,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樂趣。 2、能反思同學間的探究過程,能傾聽他人的意見。 3、培養(yǎng)學生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的興趣。 科學知識 1、 認識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鹽、檸檬汁、咖啡等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 2、 掌握酸牛奶的簡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確飲用方式。 3、 常見的變化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鹽、檸檬汁、咖啡等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 難點:掌握酸牛奶的簡易制作方法和牛奶的正確飲用方式,常見的變化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 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準備: 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關牛奶變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問題方面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喝牛奶嗎?你知道為什么要喝牛奶嗎? (學生回答) 這節(jié)課我們就學習與牛奶有關的知識,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質混合后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二)過程 1.牛奶的變化 (1)提出問題: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蘋果汁、砂糖、食鹽、咖啡、醋、醬油、味精、啤酒、白酒,會有什么變化? (2)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可選擇2—4種物質加入牛奶) (3)小組實施探究。將活動中觀察到的發(fā)現(xiàn)及時記錄在表格中 (4)匯報交流 2.牛奶的變化與生活關系 (1)學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資料 (2)教師補充牛奶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自由活動 1.學生用脫脂牛奶制作膠水 2.學生試驗自己制作的膠水的效果 (四)拓展活動 課后學生根據(jù)教材圖示做酸奶。 板書設計: 8、牛奶的變化 加醋發(fā)生的變化 牛奶的變化 加啤酒發(fā)生的變化 加食鹽發(fā)生的變化 加其他物資發(fā)生的變化 制作酸奶 教學反思: 在牛奶中加入啤酒、食醋、食鹽、檸檬汁、咖啡等后,學生對牛奶所發(fā)生的變化觀察分析之后,教師要趁熱打鐵,及時鞏固。同時引領學生思路,讓學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搭配要合理,如果不合理,不但起不到補充營養(yǎng)的作用,還有可能引起身體不適,甚至引起人體發(fā)病。 第三單元 物體的運動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包括《靜止和運動》、《距離和時間、《改變物體運動的狀態(tài)、《物體的運動方式、《動物的運動》等5課內容。 本單元從學生的運動與靜止現(xiàn)象切入,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動,探究物體靜止與運動的有關知識,知道靜止和運動的相對性,學會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知道物體的運動方式包括移動、滾動、轉動、擺動等,使學生能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會采集數(shù)據(jù)。并作簡單記錄。 本單元課與課之間有密切聯(lián)系,《靜止和運動》、《距離和時間》兩課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作為研究對象。讓程序而生通過實驗觀察記錄等形式描述物體的變化。《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以以前兩課的探究為基礎,讓學生認識物體的靜止和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以及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特點,從而認識慣性?!秳游锏倪\動》著重從動物的運動方式上進行探究,讓學生認識常見動物的運動特征,從而對動物的運動規(guī)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價。 2、能用簡單的工具進行簡單定量的觀察,財局數(shù)據(jù),并作簡單記錄。 3、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4、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5、知道不同問題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6、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所觀察的現(xiàn)象作假設性解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引導學生培養(yǎng)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的習慣。 2、 是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jù)。 3、 引導學生自覺運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法。 4、 教育學生關心新科技產(chǎn)品,使他們意識到科學技術能給人類發(fā)展帶來好處。 科學知識 1、 觀察、記錄生活中的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事例。 2、 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時,會選擇合適的參照物。 3、 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和時間的關系。 4、 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單元課時安排: 9、靜止和運動 1課時 10、距離和時間 1課時 11、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 1課時 12、物體的運動方式 1課時 13、動物的運動 1課時 第九課 靜止和運動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夠運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模擬實驗。 2、能夠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和結果。 3、能提出探索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需要尊重證據(jù); 2、引導學生自覺注重運用合作的方式展開探究活動; 3、引導學生培養(yǎng)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樂于探求未知,對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科學知識 1、理解參照物的含義,能夠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個合適的參照物; 2、學會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狀態(tài),知道運動和靜止具有相對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參照物的含義,能夠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個合適的參照物; 難點: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學會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狀態(tài),知道運動和靜止具有相對性。 教學方法: 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準備: 教師:運動和靜止的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 學生:課前搜集運動與靜止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情境再現(xiàn),提出問題 播放一組錄像:校園內景物、正在活動的學生們。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都看到了什么?誰是運動的?誰是靜止的? 學生回答后板書課題,從而導入新課。 (二)探究活動 1.提出問題:生活總,哪些物體是靜止的?哪些物體是運動的? 2.學生討論交流。 3.教師小結:我們所說的物體的運動,是指這一物體相對于另一物體來說,它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 4.學生模擬實驗。 5.師生交流并小結。 6.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 (三)拓展活動 查閱資料,了解同步衛(wèi)星的運行情況。 板書設計: 9、靜止和運動 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令一個物體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 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參照物: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時,必須先選定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被選定的物體就叫參照物 如何描述物體的靜止與運動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教學反思: 本課對于參照物概念的理解,如果單純地從理論方面講解,將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會使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厭學情緒,所以理解此概念要需要利用一些生動的情景和有趣的活動,讓學生親歷其中,這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進行效果。 第十課 距離和時間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用簡單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shù)據(jù),并做簡單的記錄; 2、能夠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3、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4、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關心新科技等社會問題; 2、引導學生培養(yǎng)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的習慣; 3、引導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需要尊重證據(jù),并愿意合作與交流。 科學知識 1、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2、能夠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和時間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難點:能夠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來表示距離和時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準備: 教師:《龜兔賽跑》、戰(zhàn)爭片、百米賽跑等相關資料 學生:電動玩具、秒表(每組一個)、米尺(每組一個)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導入: 談話:一位同學百米跑用了12秒,而一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績大約是28分鐘,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 (二)探究活動 1.到室外測量并做好記錄:小組內百米跑的成績或賽車測量記錄表 玩 具 1 2 3 4 10秒鐘所通過的距離 玩 具 1 2 3 4 通過2米所需的時間 2.分析:用簡單的圖表或圖形把時間和距離的關系表示出來。(可用統(tǒng)計圖表) 3.分析圖表并描述物體運動中的變化,小組間交流。 4.根據(jù)測量圖表進行預測,然后再實際測量,體會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 (三)拓展活動 根據(jù)自己5秒鐘走的距離和從家到學校用的時間,估計從家到學校的距離。 板書設計: 10、距離和時間 比較相同時間內通過物體所經(jīng)過的距離 物體運動的快慢 比較物體經(jīng)過相同距離所需的時間 描述物體的運動:從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進行說明 第十一課 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設計并進行一些有關物體具有慣性的探究試驗; 2、能夠驗證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具有慣性; 3、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與他人交換意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探究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常用方法; 2、樹立應用科學知識服務生活的意識; 3、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科學知識 1、知道物體具有慣性,知道什么是慣性;能根據(jù)觀察到的現(xiàn)象認識物體的慣性; 2、會利用物體的慣性服務于生產(chǎn)和生活。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物體具有慣性,知道什么是慣性; 難點:應用所學的物體的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常遇到的現(xiàn)象。 教學方法: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準備: 教師:水杯,硬紙片等相關的資料; 學生:象棋子、尺子、鋼筆帽、紙條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著一個正對著杯口的雞蛋,猛擊隔板,雞蛋落入杯中。 師:這是怎么回事呢? (二)小組自行探究 1.用尺子擊棋子,其他棋子跟著動嗎?它們仍然保持什么狀態(tài)? 2.討論:這說明了什么? 3.交流,小結 (三)組織集體研討 1.運動著的物體有沒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的本領呢? 2.學生假設,交流。 3.教師演示小車遇障礙實驗。 4.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四) 歸納總結 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特有的性質。 (五)鞏固拓展 學生交流活動中的慣性。 板書設計: 11、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一)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靜止的物體具有慣性 2、運動的物體具有慣性 3、慣性的定義:物體具有保持它原來運動(靜止)狀態(tài)的屬性,這種屬性稱為慣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二)慣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1、利用慣性服務生活生產(chǎn) 2、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 第十二課 物體的運動方式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根據(jù)運動軌跡總結出物體有移動、轉動、滾動、振動和擺動著五種運動方式; 2、能用畫圖的方式表示出物體運動的五種方式的特點; 3、能夠找出物體運動方式之間存在的異同點; 4。.、能夠用集合的方法表現(xiàn)出移動、轉動和滾動之間的關系。 情感、特點和價值觀 1、體會自然界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培養(yǎng)學生運用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2、滲透科學自然觀,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生產(chǎn)中的廣泛應用,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 3、對生活中的現(xiàn)象能認真思考。樂于觀察,善于提問。 科學知識 1、知道移動、轉動、滾動、振動和擺動的運動特點和異同。 2、認識到各種運動方式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物體有移動、轉動、滾動、振動和擺動著五種運動方式; 難點:知道移動、轉動、滾動、振動和擺動的運動特點和異同。知道同一個物體在運動時可能具備一種或一種以上的運動方式。 教學方法: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準備: 教師:物體運動的相關資料 學生:木塊、紙風車、單擺裝置、易拉罐、塑料尺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由玩入境,激趣導入 1.教師出示紙風車:誰會玩這個小風車? 2.學生上講臺演示風車的玩法。 3.讓學生將自帶的玩具在小組內相互交換著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會運動。是怎樣運動的。 4.學生匯報自己玩玩具的情況,初步感知物體的運動方式。 教師隨機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探究活動 1.(出示小木塊、易拉罐、鋼尺、紙風車、橡皮筋、單擺裝置等簡單材料)想一想,怎樣可以讓它們運動起來? 2.小組討論交流研究方法。 3.小組合作探究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匯報探究結果。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小組的探究結果,可以給物體的運動方式起名,可以用筆畫出物體的運動方式,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得出物體運動的幾種方式并畫在黑板上。 木塊——移動,運動軌跡是: 紙風車——轉動,運動軌跡是: 易拉罐——滾動,運動軌跡是: 塑料尺-----振動,運動軌跡是: 單擺——擺動,運動軌跡是: 5.實踐應用,判斷物體的運動方式。 (1)教師出示圖片:下落的雨滴、蹺蹺板、轉椅、水車、鋸木頭、火車在直直的軌道上行駛、開啟的電風扇、滑滑梯、被反復按動的鍵盤、玩漫步機等。 (2)學生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 (3)學生匯報小組交流情況,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小結。 (三)拓展活動 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運動時存在著多種運動方式? 板書設計: 12、物體的運動方式 1、物體的運動方式:移動、轉動、滾動、振動和擺動著五種運動方式; 2、各種運動方式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往往是相互魯迅的,一個復雜的運動方式可能包含多種簡單的運動方式 第十三課 動物的運動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認識物體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2、能說出常見物體的運動方式,觀察分析器運動規(guī)律; 3、能夠準確地比較常見物體運動速度的快慢; 4、分析探究動物的運動對于動物個體和種族的生存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5、能用各種感官對物體的運動進行觀察,能用圖或文字表述;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引導學生自覺運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注意觀察、善于觀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愿意合作與交流。 科學知識 認識水生動物的主要運動方式是游泳,陸生動物的主要運動方式是爬行、行走、跳躍和奔跑,空中生活的動物的主要運動方式是飛行。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不同動物的運動方式的不同特點。 難點:知道動物運動方式具有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特點; 教學方法: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 教學準備: 教師:多種動物的運動圖片資料 學生:搜集與動物運動有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激發(fā)學生去思考、回憶不同動物的各種運動方式。 (二)小組自行探究 1.陸地動物的運動方式。 師: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見到運動。你曾經(jīng)見過的陸地上的動物都有哪些運動方式? 小組內先自行交流,然后全班匯報。 師:這些動物的運動方式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討論后交流,教師小結。 2. 水中動物的運動方式。 師:生活在水里的動物的運動方式是怎樣的呢? 生:游泳 師:對,但是它們游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誰能模仿幾種魚類的游泳方式? 學生交流 3. 空中飛行動物的運動方式。 4. 了解蠕動。 想一想,為什么動物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的運動方式都不一樣呢? 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為了擴大活動空間,有利于它們尋找食物、逃避敵害和遷移,動物的運動方式都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 5.研究動物的運動規(guī)律。 (三)歸納交流 運動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躍、飛行、游泳、蠕動 (四)拓展活動 查閱資料,研究不同動物的運動速度。 板書設計: 13、 動物的運動 水中生活的動物----游泳 動物的運動方式 陸地生活的動物----爬行、行走、奔跑、跳躍、 空中生活的動物----飛行 教學反思: 單元總結(單元復習題) 1、我們所說的 物體的運動,是指這一物體相對與另一物體來說,它的_______發(fā)生了變化。 2、要想描述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必須先選定一個物體作標準,這個被選定的物體叫做_________。 3、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要測量物體沿直線運動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物體具有保持它原來________( )狀態(tài)的屬性,這種屬性稱為__________,所有物體都具有_________。 5、物體的運動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種運動方式之間并不是___________的,它們往往是____________的,一個復雜的運動方式可能包含多種_______的運動方式。 6、不同的動物具有_________的運動方式。 7、_________是生活在水里的動物適應水環(huán)境的運動方式。 8、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的運動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動物在空中的運動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 10、馬是四肢運動的動物,四肢的常規(guī)運動方式是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交替循環(huán)。 第四單位太陽、地球和月亮 單位進行分析: 本單位環(huán)繞太陽、地球和月亮三者的活動關系,選編了《日間與黑夜》、《日夜與生物》、《四時更替》、《彎彎的月亮》、《日蝕和月蝕》和《登上月球》六課,重要研究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月球的公轉特點及帶來的影響、月球外面的物理特點及人們對其進行的摸索等方面的相干內容。 《日間與黑夜》一課重要研究地球的自轉,讓學生意想到因為地球的自轉,使得同一個處所出現(xiàn)了日夜瓜代現(xiàn)象;《日夜與生物》一課經(jīng)由過程不雅察人與動植物因日夜更替所引發(fā)的行動變更規(guī)律,使學生熟悉的人與大年夜天然要【空間】相處;《四時更替》一課重點研究地球的公轉,使得同一個處所出現(xiàn)了冷暖變更而構成了四時;《彎彎的月亮》研究的是月亮的公轉,經(jīng)由過程模仿實驗,讓學生意想到因為月球的公轉,我們才能看到不合的月相;《日蝕和月蝕》重要研究的是月球公轉的兩種特別現(xiàn)象: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之間,且三球成一線時,即出現(xiàn)日蝕,地球在太陽和月亮之間,且三球成一線時,即出現(xiàn)月蝕;《登上月球》一課則是重點熟悉月球的概貌及人類對月亮的摸索和發(fā)明。 單位教授教化目標: 科學商量 1、能從“是甚么”、“為甚么”等角度對四周事物提出問題。 2、能應用已有常識和經(jīng)驗對現(xiàn)象做出假定性解釋。 3、會查閱書刊和其他信息源。 4、能選擇本身善于的方法表達研究的過程和成果。 5、能反思本身的研究過程,將研究的成果與假定比擬較較。 情感、立場與價值不雅 1、樂于用學到的常識改良生活。 2、愿意合作與交換。 3、愛好大年夜膽想象。 4、熟悉到科學是賡續(xù)成長的。 5、能參與不雅察月相的中經(jīng)久商量活動。 6、熟悉到人與天然要【空間】相處。 科學常識 1、知道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特點及給人類或全部天然界帶來的影響。 2、知道日夜變更對動植物的行動產(chǎn)生影響。 3、知道月球是地-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六年級科學上冊 第1-5單元教案 青島版 2019 六年級 科學 上冊 單元 教案 青島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364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