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yè)設計開題報告題 目 載重汽車轉向橋設計指 導 教 師 院(系、部)專 業(yè) 班 級 學 號 姓 名 日 期 教務處印制一、 選題的目的、意義和研究現狀11.研究目的從動橋也稱非驅動橋,又稱從動車軸。它通過懸架與車架(或承載方式車身)相聯,兩端安裝從動車輪,用以承受和傳遞車輪與車架之間的力(垂直力、縱向力、橫向力)和力矩,并保證轉向輪作正確的轉向運動。根據從動橋能否轉向分為轉向橋與非轉向橋,本次設計的轉向橋是從動橋的一種。一般載貨汽車多以前橋為轉向橋。本次設計是針對載重汽車的轉向橋設計,轉向橋作為汽車地盤主要組成之一,它的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整車性能,而對于載重汽車顯得尤為重要。當采用大功率發(fā)動機輸出大的轉矩以滿足目前載重汽車的快速、重載的高效率、高效益的需要時,必須要搭配一個穩(wěn)定、可靠的轉向橋。所以應該采用非斷開式轉向橋在現代重載汽車上。本文參照傳統(tǒng)轉向橋的設計方法進行了載重汽車轉向橋的設計。2.研究意義:采用傳統(tǒng)方法對載重汽車轉向橋進行結構尺寸設計,使轉向橋滿足如下的設計要求:(1)保證有足夠的強度:以保證可靠的承受車輪與車架之間的作用力。(2)保證有足夠的剛度:以使車輪定位參數不變。(3)保證轉向輪有正確的定位角度:以使轉向輪運動穩(wěn)定,操縱輕便并減輕輪胎的磨損。(4)從動橋的質量應盡可能小:以減少非簧上質量,提高汽車行駛平順性。合理優(yōu)化前梁、轉向節(jié)、等零部件的結構,使各個部分零件能夠合理的配合,以適應復雜路況。盡可能降低整個橋身的質量,從而減輕車的重量。并且對車輪輪轂進行配合設計,使其與轉向橋合理配合達到靈活轉向的目的。3.研究現狀目前國內載重汽車前橋一般可以承受10噸左右的載重量,并且大部分都是采用非斷開式轉向橋。像早期東風汽車公司生產的EQ1090E型載舟貨車,它采用的是鋼材鍛造的并且斷面為工字型的前梁,采用非斷開式結構。前梁的拳形部分通過主銷相連轉向節(jié),轉向節(jié)通過軸承與輪轂相連。這種方式連接穩(wěn)定、可靠,可以完成車輪的靈活轉向。二、研究方案及預期結果2(設計方案或論文主要研究內容、主要解決的問題、理論、方法、技術路線及論文框架等)1.研究內容本文首先確定主要部件的結構型式和主要設計參數,然后參考類似轉向橋的結構,確定出總體設計方案,最后對前梁、主銷、主銷上下軸承、轉向橋、調整墊片,轉向節(jié)推力軸承等及輪轂等零件的尺寸進行設計,對強度進行校核以及對主要軸承進行了壽命校核。對前橋進行力學模型的建立,將物理力學模型轉化成數學模型(數學公式) 。2.主要解決的問題:對以往同類的轉向橋的資料進行總結分析,得到一些新的觀點及思路,針對載重車轉向橋的主要功用即對車身的支持作用、靈活轉向的作用。通過設計使前橋更可靠、更靈活。3. 運用的理論、方法:對主要承受壓力的前梁進行了力學模型建立,分析具體受力特點。對其他的各個部分零件通過設計手冊,運用經過統(tǒng)計取得的經驗公式確定設計。在對各個部分零件的應力計算時需要考慮兩種不同的工況下的工作應力。繪制受力簡圖,運用物理模型對轉矩和彎矩進行計算,從而確定各個零件的的尺寸及承載應力。3.技術路線運用材料力學的理論進行轉矩、彎矩計算,通過機械設計手冊查找對應零件標準。根據經驗公式進行強度校核。運用 caxa 等繪圖軟件進行零件圖、裝配圖的繪制。3.預期結果通過對載重汽車轉向橋的設計,使其能夠達到預期的設計目的,能夠很好的承載車身的重量,并且實現靈活穩(wěn)定的轉向。4.論文框架第一章:緒論第一章:載重汽車參數選擇第二章:確定前橋結構形式及設計參數第三章:前梁強度計算第四章:轉向器、主銷強度計算第五章:總結3三、研究進度第 1—2 周:畢業(yè)實習、收集資料、撰寫開題報告第 3—4 周:完成總體方案設計;第 5—6 周:完成橋殼、前梁、轉向器、主銷零件尺寸的設計計算;第 7—8 周:完成主銷上下軸承、轉向節(jié)推力軸承等的尺寸與轉向梯形設計計算;第 9—10 周:繪制轉向橋的各個部分的零件圖;第 11—12 周:繪制轉向橋的總裝配圖;第 13—14 周:整理文檔,圖紙,完成畢業(yè)設計說明書;第 15—16 周:校對所有設計內容,準備參加畢業(yè)設計論文答辯四、主要參考文獻[1].劉惟信.汽車設計 [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7[2].邱宜懷.機械設計手冊 [M].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7.[3].劉惟信.汽車車橋設計 [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4 [4].王望予.汽車設計 [M].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8[5].陳家瑞.汽車構造 [M].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1[6].單輝祖.材料力學教程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汽車工程手冊編輯委員會.汽車工程手冊[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12[8].鄭泉等.汽車前橋力學分析與軟件開發(fā) [J].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2008,35(4):46[9].韓正銅等.機械精度設計與檢測 [M]. 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8[10].余志生.汽車理論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五、指導教師意見指導教師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