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地理 專題五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精準培優(yōu)專練.doc
《2019屆高考地理 專題五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精準培優(yōu)專練.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屆高考地理 專題五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精準培優(yōu)專練.doc(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培優(yōu)點五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 一、內力作用與地貌 【培優(yōu)指南】 地質剖面圖判斷的4個技巧 1.確定巖層及其新老關系 通過圖例可以了解圖示地區(qū)存在哪些巖層及其新老關系,也可以通過巖層之間的關系判斷巖層的新老關系,一般巖層平行分布,老巖層在下,新巖層在上;若為背斜(如圖2甲處)則兩翼新中間老;若為向斜(如圖3丁處)則兩翼老中間新;若有侵入巖體(如圖2),侵入巖體要比被侵入的巖層新。 2.判斷地質構造 根據(jù)巖層的新老關系分析圖內的地質構造特征,分析圖示是向斜(如圖1 M處)還是背斜;結合巖層的斷裂和移動特點判斷出斷層構造(如圖3丙處)。 3.判斷地表起伏狀況及地貌類型 圖1河流發(fā)育在背斜,M處的地形為向斜山,該處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圖3甲處有石灰?guī)r分布,結合地表形態(tài)可知該地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圖中乙處為背斜山,丁處為向斜山。 4.判斷巖層的特定情況 (1)若地層出現(xiàn)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層所代表的年代發(fā)生了地殼隆起,使當?shù)氐貏萏Ц撸K止了沉積過程;二是當時有沉積作用,地殼隆起后,原沉積物被剝蝕完畢;三是當時、當?shù)貧夂蜃兓瑳]有了沉積物來源。 (2)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qū)地殼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層中有侵入巖存在,說明圍巖形成之后又發(fā)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晚于圍巖形成時代。 典例1 如圖為某河谷地質、地貌剖面圖,圖中地層年代由①到③變老。圖中階地(用T表示,數(shù)字下標表示階地的級數(shù))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階梯狀地貌。此河段階地主要由于地殼抬升形成。據(jù)此完成(1)~(2)題。 【培優(yōu)點津】 解答“地質構造類”試題的思維流程 (1)對河谷處的地質構造類型和兩側地殼抬升幅度的判斷,正確的是( ) A.向斜 東側大 B.背斜 東側小 C.向斜 西側大 D.背斜 西側小 (2)礦產(chǎn)調查發(fā)現(xiàn),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種貴重金屬礦產(chǎn),但由于河水深不易開采。圖中所示地點可能找到這種貴重金屬礦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題,根據(jù)圖中巖層的新老關系可知,河谷處巖層中間新、兩側老,為向斜構造。根據(jù)河流階地形態(tài)及相同沉積物分布的高度可知,西側地殼抬升的幅度更大,故選項C正確。第(2)題,由題目材料可知,這種貴重金屬礦產(chǎn)存在于河床沙中,圖中乙地廣泛分布著流水沉積形成的沙和卵石,故該地可能找到這種貴重金屬礦產(chǎn)。 【答案】(1)C (2)B 二、外力作用與地貌 【培優(yōu)指南】 1.掌握外力因素的分布規(guī)律 流水作用影響大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降水豐富的濕潤地區(qū),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經(jīng)地區(qū)、地表缺少植被保護且多暴雨的地區(qū),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風力作用影響大的地區(qū)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旱的內陸地區(qū)。不同區(qū)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區(qū)域的主導外力作用 區(qū)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 半干旱地區(qū) 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沉積地貌 濕潤、 半濕潤地區(qū) 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沉積地貌 高山地區(qū)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磧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區(qū) 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 (2)小尺度區(qū)域地貌形態(tài)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態(tài)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巖石 風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運、沉積作用 坡面的溝壑縱橫 流水的侵蝕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蝕作用 沙丘 風力的搬運、沉積作用 海邊的嶙峋沿岸 主要為海浪的侵蝕作用 2.外力作用的影響因素與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類型,往往可以綜合許多因素。 (1)氣候因素:主要從氣溫與降水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②濕潤地區(qū):降水豐富、地表徑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流水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2)地質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巖和地形地勢兩個方面的影響。 ①石灰?guī)r地區(qū):由于巖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現(xiàn)為流水侵蝕、溶蝕作用。 ②地勢較高的地區(qū):往往表現(xiàn)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 ③地勢較低的地區(qū):往往表現(xiàn)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 ④地勢差異較大的地區(qū):往往表現(xiàn)為流水的侵蝕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蓋率高低的影響。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qū),往往以侵蝕、搬運作用為主;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qū),生物風化作用顯著。 3.河流堆積地貌 類型 在流域中的 空間位置 典型地貌 洪積—沖積平原 發(fā)育于山前 山區(qū)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開闊,水流速度變慢,泥沙逐漸堆積形成洪積扇或沖積扇。多個洪積扇或沖積扇連接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發(fā)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面積逐步擴大,在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洪水季節(jié)被淹沒,接受沉積。河流改道或繼續(xù)向下侵蝕,河漫灘被廢棄,多個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形成于河流 入??诤秃? 濱地區(qū) 河流入??谔?,河水流速減慢,泥沙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典例2 如圖示意在黃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監(jiān)測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起始點是位于海岸一側的固定點。讀圖,完成(1)~(2)題。 (1)1975~2004年,該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蝕、淤積的變化趨勢是( ?。? A.持續(xù)淤積 B.先侵蝕、后淤積 C.持續(xù)侵蝕 D.先淤積、后侵蝕 (2)推測1992~1997年期間( ?。? A.黃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少 C.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 D.黃河沿岸農(nóng)業(yè)灌溉面積減少 【解析】第(1)題,根據(jù)題意,要明確以下關系:該海域海底若以淤積為主,則近海地區(qū)海水變淺,那么水深2 m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就變大,反之,該海域海底若以侵蝕為主,則近海地區(qū)海水變深,那么水深2 m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就縮小。從圖中不難發(fā)現(xiàn),此距離在1979年之前不斷擴大,說明該時間段海底以淤積為主;1979年至2004年兩者距離總體趨勢逐漸縮小,說明海底以侵蝕為主,因而該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蝕、淤積的變化趨勢為先淤積、后侵蝕。故選D。第(2)題,讀圖可知,1992~1997年期間,水深2 m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在總體上趨于縮小,說明該海域海底的淤積在持續(xù)減弱。由于該海域位于黃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慮這是黃河輸沙量變小所致。而黃河輸沙量變小存在兩種可能:一是黃河水量變小導致其搬運能力降低;二是黃河流域的植被覆蓋率提高導致入河泥沙減少。若該時間段黃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黃河的水量會增大,河流輸沙量能力會提高,故A錯;此時段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小,會導致入海泥沙量減少,故B正確;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進入黃河的泥沙會增多,故C錯;黃河沿岸農(nóng)業(yè)灌溉面積減少,也會使黃河水量增加,故D錯。 【答案】(1)D (2)B 對點增分集訓 一、選擇題 如圖為某區(qū)域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 1.該區(qū)域的地質構造是( ?。? A.向斜 B.背斜 C.地塹 D.地壘 2.該區(qū)域主要內、外力作用的先后順序是( ?。? A.巖漿侵入、水平擠壓、外力侵蝕 B.水平擠壓、外力侵蝕、巖漿侵入 C.外力侵蝕、水平擠壓、巖漿侵入 D.水平擠壓、巖漿侵入、外力侵蝕 【解析】第1題,從巖層傾斜方向向上拱起可知,該區(qū)域地質構造為背斜。第2題,該區(qū)域先受水平擠壓形成背斜,然后巖漿沿薄弱地帶侵入,最后受外力侵蝕作用形成該地貌。 【答案】1.B 2.D “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國北愛爾蘭海岸的著名旅游景點,在1986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這個由數(shù)萬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巖石柱聚集而成的、綿延數(shù)千米的堤道,從峭壁伸至海面,數(shù)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濱,看起來就像巨型石階,所以被稱為“巨人之路”。下面左圖為“巨人之路”景觀圖,右圖為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圖。據(jù)此完成3~5題。 3.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屬于右圖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巨人之路”地貌景觀的地質形成過程正確的是( ?。? A.深海沉積—地殼抬升—流水溶蝕下切—海水侵蝕 B.板塊張裂—巖漿侵入—巖漿冷卻凝固—風力侵蝕 C.板塊碰撞—巖漿侵入—地殼隆起抬升—風力侵蝕 D.板塊張裂—巖漿噴出—巖漿冷卻凝固—海水侵蝕 5.對“巨人之路”景觀未來觀賞價值影響最大的可能是( ?。? A.風力侵蝕 B.海水侵蝕 C.全球變暖 D.火山地震 【解析】第3題,由材料中的玄武巖石柱可判斷出“巨人之路”石柱屬于巖漿巖。右圖中甲為沉積巖,乙為巖漿巖,丙為變質巖,丁為巖漿,故B項正確。第4題,“巨人之路”景觀位于板塊生長邊界,多巖漿活動,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玄武巖,玄武巖在沿海地區(qū)長期受海水侵蝕形成臺階形狀,故D項正確。第5題,由材料可知,“巨人之路”景觀位于海濱,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會上升,可能淹沒“巨人之路”的臺階,從而影響其觀賞價值,故C項正確;“巨人之路”景觀位于歐洲西部沿海地區(qū),風力侵蝕作用弱,故A項錯誤;“巨人之路”就是巖石長期受海水侵蝕形成的,故海水侵蝕對其觀賞價值影響不是太大,故B項錯誤;火山地震可能形成更加壯觀的景觀,故D項錯誤。 【答案】3.B 4.D 5.C 福建平潭島罕見地貌:島嶼東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著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與村莊近在咫尺,但幾百年來沙丘卻從不移動,形成“沙不襲村,村不毀沙,人沙和平共處”的地理奇觀。沙丘上長有稀疏植被,覆蓋一些黑色碎石。島上常年盛行東北風,風力6-7級。據(jù)此完成6~8題。 6.該沙丘的沙源最可能來自( ) A.河流沉積出露河床 B.島嶼東北部海濱的沙灘 C.就地巖石風化 D.臺灣島上風力搬運而來 7.形成該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水漲潮、落潮,海水堆積 B.流水搬運、堆積作用 C.君山冰川堆積作用 D.君山阻擋、削減風力,風力堆積 8.沙丘不移動的主要原因是( ) A.沙丘位于當?shù)厣降氐谋筹L地帶 B.沙丘上黑色碎石多,固沙作用明顯 C.植被根系發(fā)達,固沙作用明顯 D.地形和河流改變沙粒運動方向 【解析】第6題,河流入海,泥沙沉積,如果此沙丘是河流沉積出露河床形成的也應該位于入??诟浇?;由景觀圖和材料中提及此處是巨大沙丘,該沙丘地勢較高,不可能是河流搬運,A錯誤。該地區(qū)氣候濕潤,如果是巖石就地風化,經(jīng)長時間生物作用應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沙丘上覆蓋的黑色碎石風化也應形成黑沙,但景觀圖中卻是黃沙為主,C錯誤;臺灣島植被覆蓋率較高,風沙天氣少,且距福建平潭島遙遠,風力搬運到此地的泥沙有限,D錯誤。第7題,海水堆積應位于海岸線附近,與圖示沙丘位置不符,A錯誤;此處的沙丘主要是風力堆積而成,不是流水搬運堆積形成的,B錯誤;該地地處福建沿海,海拔低,氣溫高,不可能有冰川作用,C錯誤;由上題分析可知該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受該地區(qū)盛行的東北風搬運海濱沙灘的泥沙遇到君山阻擋,氣流抬升風力減弱,最終泥沙原地下沉,風力堆積而形成。第8題,結合此地盛行北風和沙丘的位置,沙丘位于當?shù)鼐降挠L地帶,A錯誤;碎石起到的防風固沙的作用較小,B錯誤;沙丘上的植被根系發(fā)達,能起到固沙作用,但是沙丘上植被稀疏,固沙作用較小,C錯誤。 【答案】6.B 7.D 8.D 下圖示意長江口部分沙島群演變過程。讀圖,完成9~11題。 9.1880—1945年,①②③④四處侵蝕速率大于堆積速率的是( )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10.據(jù)河口沙島群的空間演變趨勢推測,長江河口地區(qū)一百多年來( ) A.河口不斷拓寬,河道不斷變深 B.海水侵蝕作用大于河流堆積作用 C.北航道航行條件始終好于南航道 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積速率 11.近年來長江口水下沙洲淤積速度變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內( ) A.河流輸沙量增大 B.植被覆蓋率提高 C.湖泊面積減小 D.降水強度變大 【解析】第9題,讀圖,根據(jù)圖例,比較1880—1945年的長江口部分沙洲0米線位置,①處看不到1945年和2004年的沙洲0米線,說明侵蝕速率大于堆積速率,A對。②、③、④三處1945年沙洲0米線范圍比1880年擴大,說明堆積速率大于侵蝕速率,B、C、D錯。第10題,根據(jù)沙洲0米線位置的空間演變趨勢,長江河口地區(qū),一百多年來河口沙洲面積不斷拓寬,河口變窄,河道可能變深,A錯。沙洲向海洋推進,海水侵蝕作用小于河流堆積作用,B錯。北航道泥沙淤積多,航行條件始終比南航道差,C錯;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積速率,D對。第11題,近年來長江口水下沙洲淤積速度變慢,說明河流輸沙量減小,A錯;流域內植被覆蓋率提高,水土流失減少,河流含沙量減小,水下沙洲淤積速度變慢,B對;湖泊面積減少,說明河流含沙量增多,水下沙洲淤積速度變快,C錯;與降水強度無關,D錯。 【答案】9.A 10.D 11.B 二、綜合題 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边@是出自唐代詩人韓愈《送桂州嚴大夫》一詩中的名句。漓江發(fā)源于南嶺,在桂林至陽朔河段,蜿蜒南流,河床由砂、卵石組成,兩岸多為石灰?guī)r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桂林山水的核心。下圖示意桂林在廣西的位置和漓江的景觀。 (1)推斷漓江夏、冬兩季河水含沙量大小的差異,并說明理由。 (2)分析漓江河床多卵石的原因。 【解析】(1)漓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季節(jié)變化大。夏季河流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多大雨,流量大,對地表和河流的侵蝕作用強,搬運作用也強,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河流以地下水補給為主,雨水補給少,流量小,侵蝕和搬運作用弱,含沙量小。 (2)卵石應從流水侵蝕、搬運、沉積作用角度分析。據(jù)材料可知,漓江發(fā)源于南嶺,在桂林至陽朔河段,蜿蜒南流,河床由砂、卵石組成。從上游來的河水,水流急,搬運作用強,可攜帶礫石;搬運過程中礫石碰撞摩擦,棱角消失;在漓江河段,流速變緩,攜帶的卵石在此處堆積。 【答案】(1)差異:夏季大于冬季 理由:夏季河流補給以大氣降水為主,多大雨,流量大,對地表和河流的侵蝕作用強,搬運作用也強,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河流以地下水補給為主,雨水補給少,降水少,流量小,侵蝕和搬運作用弱。 (2)從上游來的河水,水流急,搬運作用強,可攜帶礫石;搬運過程中礫石碰撞摩擦,棱角消失;在漓江河段,流速變緩,攜帶的卵石在此處堆積。 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巴丹吉林沙漠以奇峰、鳴沙、湖泊等聞名于世,該地年降水量40~80mm,蒸發(fā)量超過3000mm,沙漠中卻有100多個湖泊,其中面積大于1km2的湖泊有5個,冬季不結冰。該地沙丘廣布,最高達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丘內部較潮濕,沙丘頂部附近生長有較多的植物。圖1為巴丹吉林沙漠及附近地區(qū)示意圖,圖2為該地沙山示意圖。 (1)有學者認為該地湖泊補給水源主要來自深層斷裂帶的地下水。試推測其依據(jù)。 (2)分析該地高大沙丘的形成原因。 (3)依據(jù)圖2,從沙山西北坡和東南坡任選一坡,推斷從坡底到坡頂表層沙粒的變化,并分析原因。 【解析】(1)該地位于西北內陸,湖泊冬季不結冰,說明水溫高(可能來自地下水);該地氣候干燥,蒸發(fā)量遠大于降水量。 (2)該地位于西北內陸,附近沙源豐富,冬春多大風天氣,攜帶大量沙塵在此處堆積;沙山內部濕度較大,且頂部附近植物較多,形成固定沙丘,隨著沙塵持續(xù)堆積,形成高大沙山。 (3)西北坡:從坡底到坡頂表層沙粒粒徑逐漸減小,東南坡從坡底到坡頂表層沙粒粒徑逐漸減小。 【答案】(1)斷裂帶經(jīng)過該地,地下水斷層處出露;該地位于西北內陸,湖泊冬季不結冰,說明水溫高(可能來自地下水);該地氣候干燥,蒸發(fā)量遠大于降水量,河流欠發(fā)育(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少) (2)該地位于西北內陸,附近沙源豐富;冬春季多大風天氣,攜帶大量沙塵在此處堆積;沙山內部濕度較大,且頂部附近植物較多,形成固定沙丘,隨著沙塵持續(xù)堆積,形成高大沙山 (3)西北坡:從坡底到坡頂表層沙粒粒徑逐漸減少。原因:西北坡為迎風坡,隨坡面升高,風力搬運能力減弱,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東南坡:從坡底到坡頂表層沙粒粒徑逐漸減小。原因:東南坡為背風坡,顆粒大的沙粒受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任選一坡作答)-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屆高考地理 專題五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精準培優(yōu)專練 2019 高考 地理 專題 地表 形態(tài) 變化 精準 培優(yōu)專練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540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