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相貌各異的我們》優(yōu)質課教案設計.doc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相貌各異的我們》優(yōu)質課教案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相貌各異的我們》優(yōu)質課教案設計.doc(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相貌各 異的我們》優(yōu)質課教案設計 一、教學分析 《相貌各異的我們》選自教科版《科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生物多樣性》 單元的第五課。本單元前四課學生研究的是生物種類的多種多樣,這節(jié)課以生物家族中我們最熟悉的人為研究對象,通過探究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使學生建立同一種生物不同的個體也是多種多樣的認識,從而豐富他們對于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這樣一種描述,沒有人會產生懷疑,對于有著多次研究生物經歷的六年級小學生來說也不例外。在學生的經歷中,他們可能有過這樣的認識:不同的動植物長相不同,同一種生物也有許多差異。但是這樣的認識可能是模糊的,很少有學生去仔細地琢磨或求證過。經過前四課的研究,不同的生物有各種不同的特征,在學生的頭腦中已逐步清晰起來,與此同時,對于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間的差異也就成為他們所關注的問題,他們會很自然地將這些差異與生物的多樣性聯(lián)系起來,這也就成為本課學生認識發(fā)展的生長點。而且,本課的學習以我們人類自己作為研究對象,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和綻放他們的探究熱情。 基于以上分析,本課的教學設計以“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探究——交流匯報——課外拓展”的主線貫穿,使教學過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始至終沉浸在研究的氛圍之中。本課教學并不只是讓學生單純地形成“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的認識,而是以一個個有意義的活動為載體,引導孩子們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用數(shù)學的方法分析科學的問題,使他們的證據(jù)意識、求真意識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二、教學目標 1.知道同一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 2.認識生物有不同的性狀特征,這些特征的不同組合造就了多樣的生命個體。 3.意識到同學之間相互協(xié)同工作的重要性。 三、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鏡子。 2.教師準備:教師相貌性狀分析表、學生相貌性狀分析表、小組相貌性狀調查統(tǒng)計表、班級相貌性狀調查統(tǒng)計表、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視頻情景導入 (教師課前拍攝所教班級相貌特征典型的同學照片:個人、兩人合影等,把照片做成PPT展現(xiàn)出來,提示學生可以邊看邊叫出同學們的名字,最后定格在相貌差異較大的兩位同學相貌上。) 1.提問:你是怎么一眼就認出照片上的同學的? (學生可能回答:熟悉、相貌各不相同……) 2.談話:(手指最后兩位同學相貌特寫)說說看,你是怎么區(qū)別***同學和***同學的? (學生列舉他們的相貌差異。) 3.質疑:你們認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嗎? (學生回答時要求他們說明理由。) 4.談話:今天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我們的相貌。(板書:我們的相貌) (二)自主探究 活動一:觀察我們的不同,明確五個性狀的簡單分類標準 1.談話:(出示兩位陌生同學正面及側面照片)這兩位同學來自我們湖北,請大家仔細觀察,看看他們的相貌有什么不同?比一比哪個小組觀察得最仔細、發(fā)現(xiàn)得最多。 2.學生小組討論、觀察,并做好記錄。 3.分小組匯報。 (學生可能回答:頭發(fā)、臉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唇、耳垂、下頜、膚色……各不相同,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相機引導學生找出更多的不同特征。) 4.談話:就相貌,他們表現(xiàn)出這么多的差異,這么多的相貌特征一節(jié)課研究的完嗎?(研究不完)我們選取其中的5個特征:前額、眼皮、下頜,耳垂、頭發(fā)進行研究。 5.分別出示5個特征的對比圖片。 (學生觀察,明確5個特征的簡單分類標準:①前額發(fā)際簡單分為平發(fā)際和V發(fā)際兩大類;②眼皮簡單分為有雙眼皮和無雙眼皮;③頭發(fā)簡單分為直發(fā)和卷發(fā);④下頜簡單分為下頜中央有溝和下頜中央無溝;⑤耳垂簡單分為無耳垂和有耳垂。并找到自己屬于哪一類。) 活動二:探究性狀編碼圖 1.提問:(出示5個特征簡單分類標準)就耳垂這一特征,可以分為幾類人? (兩類,一類是有耳垂,一類是無耳垂。) 2.提問:兩個特征呢?三個特征、四個特征、五個特征呢?可以將我們分成多少類?你準備怎么分? 3.學生討論,研究分類方法。 4.學生匯報: ①用數(shù)學方法直接算出32類。 ②從耳垂出發(fā),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利用枝狀圖將我們分成32類。 ③從眼皮出發(fā),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利用枝狀圖將我們分成32類。 …… (學生的分類方法各不相同,有從眼皮入手開始分類,有從耳垂入手開始分類,有從下頜入手開始分類……標準不統(tǒng)一,會導致我們研究不準確,教師可根據(jù)課堂上的情況,和學生一起明確一種分類方法,并圍繞統(tǒng)一的分類標準展開研討。) 3.談話:剛才我們所說的耳垂、眼皮、下頜、頭發(fā)、發(fā)際這些特征在生物學上被稱為“性狀”。 4.出示性狀編碼圖,請同學們找到老師的性狀編碼。 5,你們能用同樣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性狀編碼嗎? 活動三:做一次班級相貌普查 1.出示課件,介紹活動要求: (1)個人完成《我的相貌性狀分析表》,找到自己的性狀編碼。 我的相貌性狀分析表(姓名: ) 相貌 性狀 有耳垂 無耳垂 “V” 發(fā)際 平發(fā)際 下頜中 央有溝 下頜中 央無溝 卷發(fā) 直發(fā) 有雙 眼皮 無雙 眼皮 我的性 狀編碼 我的 特征 (2)各小組完成《小組相貌性狀調查統(tǒng)計表》。 第( )小組性狀編碼統(tǒng)計表 性狀編碼 人 數(shù) 2.分小組匯報《小組相貌性狀調查統(tǒng)計表》,教師利用電子表格統(tǒng)計,生成全班相貌性狀統(tǒng)計圖。 3.提問:觀察班級性狀編碼統(tǒng)計圖,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符合某一性狀編碼的人數(shù)比較多,有些性狀編碼欄里僅一人。教師可請性狀編碼欄里僅一人的同學起立,匯報自己的性狀特征,同學們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班上的唯一。還有許多性狀編碼欄里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為零,這必然引起學生的思考。) 活動四:我們的相貌是唯一的嗎? 1.請某一性狀編碼人數(shù)比較多的同學上臺,請一位學生為代表,匯報相同的5個性狀。其他學生觀察這些同學的相貌。 2.提問:這些同學的性狀都相同,他們長得像嗎?(不像)為什么? (他們的臉型不同、性別不同、膚色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 3.小結:雖然他們的5個性狀都相同,但隨著性狀的增加,我們的相貌仍然是千差萬別的,你還是你,他還是他。 4.談話:5個性狀就可以將我們分成了32類,6個呢?(大屏幕顯示——64類)7個性狀呢(大屏幕顯示——128類)?8個呢(大屏幕顯示——256類)?(隨著性狀的增加,大屏幕依次顯示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個性狀可以將我們分成1048576類,(再出示40個性狀)提問:可以分成多少類呢?大家猜一猜?。▽W生無法計算出。) 5.停留3秒鐘,出示答案:超過1萬億類。 6.提問:我們之間的性狀差異難道僅僅只有40個嗎?(遠遠不止)對,還有很多很多(教師用省略號表示)。 7.談話:世界人口大約有65億,你認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嗎? (學生通過學習,知道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推論,40個性狀就可以分成超過一萬億類,可是全世界人口只有大約65億,因此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8.談話:(大屏幕出示身份證、教師證、畢業(yè)證等有效證件)因此,我們生活中的有效證件,都是以相貌作為重要標志之一。 9.談話:子代與親代之間,同一物種之間一般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的特征,這種現(xiàn)象在生物學上稱為變異。(板書:變異)正是因為變異,才讓我們彼此相貌各異。(在“我們的相貌”后畫上箭頭,并板書:各異)為此,科學家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0.播放關于變異的視頻資料(此環(huán)節(jié)作為機動環(huán)節(jié),視課堂教學具體情況而定)。 11.小結:今天,我們用數(shù)學的方法研究了相貌各異的我們。如果用這樣的方法研究某種動物或植物,你們認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動物或植物嗎?(不能)是啊,正如偉大的科學家達爾文所說: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不僅人類如此,所有的生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我們這個生機勃勃的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是那樣的豐富多彩,那樣的令人驚奇!。今天,我們只是初步感受生命的奇妙,關于生命科學,還有很多很多的奧秘有待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三)課外拓展 回家以后,請同學們完成兩項活動: 1.找找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觀察比較一下自己的相貌都有哪些變化? 2.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觀察彼此的相貌,看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縱觀本課,我們做了以下探索。 1. 調整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本課課題是《相貌各異的我們》。從開課到結束,始終沒有出現(xiàn)課題,而是將課題變成問題:學生通過PPT欣賞本班同學的照片,孩子們一個個輕松叫出彼此的名字,研究活動從問題開始:你是怎么一眼就認出照片上的同學的呢?答案鎖定在“相貌”上;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嗎?大家產生兩種觀點:能和不能。整節(jié)課都是圍繞這個問題在進行研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觀察、分析事實自行認識到: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試想:如果一開始就出示課題《相貌各異的我們》,不就相當于直接教給學生答案了嗎?學生哪里還有探究的興趣,哪里還有思考的空間呢? 2.引領學生親歷親為,讓探究貫穿課堂始終 學生帶著疑問,開始研究我們的相貌。我們按照“有”和“無”的標準,將5個性狀簡單分為兩類,此時,讓學生觀察,就耳垂這一個性狀,可以將我們分成有耳垂和無耳垂兩類,增加1個、2個、3、4個到5個性狀,可以將我們分成多少類人呢?教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分成32類,也沒有急于出示性狀編碼圖,而是繼續(xù)由學生討論、自行探究分類方法,同學們得出的方法五花八門、多種多樣,但由于標準各不統(tǒng)一,會導致統(tǒng)計的結果不準確,在征得學生同意后,老師出示自己的分類方法和大家分享,讓學生用統(tǒng)一的標準進行深入研究。 整個過程師生都是處于平等的地位,沒有灌輸,更沒有將結果強加給學生,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學到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進一步認識到學科學需要樹立求真意識,學會用數(shù)據(jù)說話。 3. 注重學科整合 學生通過設計分類方法,自行探究計算出5個性狀可以將我們分成32類,再利用教師提供的標準統(tǒng)一的性狀編碼圖,找到了自己的性狀編碼,通過組長統(tǒng)計匯報,將觀察的范圍從小組成員擴大到整個班級,最后由教師將全班同學的性狀編碼進行整理,現(xiàn)場大屏幕生成條形統(tǒng)計圖,讓學生觀察,五個性狀將全班36名分成16類,其中某一性狀編碼號的人數(shù)最多,有一些性狀編碼的人數(shù)最少,僅一人,初步證明這些同學在我們班是獨一無二的。由此生出新的問題:請出性狀編碼最多的同學,他們的5個性狀都相同,長得像嗎?為什么一點兒也不像呢? 學生現(xiàn)場仔細觀察這幾位同學,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雖然5個性狀都相同,但隨著其他性狀的增加,他們的相貌仍是千差萬別的。 由于5個性狀將我們分成32類這一規(guī)律是學生自行探究得出的,隨著性狀的增加,大家可以計算出6個、7個、8 個……20個性狀可以分成多少類。那么,40個性狀呢?以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上無法算出,教師出示數(shù)據(jù):1099511627 776類,看到這個數(shù)據(jù),學生著實大吃一驚,試探著讀數(shù),發(fā)現(xiàn)竟是如此困難,待學生思考過后,教師告訴學生,40個性狀可以分成超過1萬億類人,然而,我們相貌上的性狀差異遠遠不止40個,教師再提供一個數(shù)字:地球人口大約65億,現(xiàn)在你認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嗎?結果不言而喻。而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是變異,最后揭示“謎底”:我們的相貌——各異。 這一探究環(huán)節(jié),我們用到了Excel、大量的數(shù)據(jù)整理、文字分析,讓科學學科與語數(shù)學科知識緊密聯(lián)系,共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本課最后的課外拓展活動,是期望孩子們延續(xù)他們的探究熱情,把探究活動引向更為廣闊的時空。 上完這節(jié)課,感覺既緊張又輕松。輕松的是: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任務,沒有看到刻意強加給孩子一些什么。孩子們心平氣和、很安靜地在做研究。緊張的是:探究的內容較多,大伙兒沒有一絲喘息的機會。下課鈴響了,我們還沉浸在探索的氛圍之中,課后,幾個小家伙找到了我:“張老師,能把性狀編碼圖送給我嗎?我還想回去用它研究一下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看看他們的性狀編碼是多少。”“是啊,我也想研究一下我的家人,順便深入研究導致我們相似或者不同的原因呢!”對于大伙的要求我答應的很爽快。短短的四十分鐘,我們作為教師,更多的應該是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探討研究的方法,養(yǎng)成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生命課堂。 夏荷殘了,會留下清溢的芬芳;冬梅落了,會留下玉雪的風骨。課結束了,就應該在學生的生命里留痕,因為,只有留痕的課才會綻放精彩! 附送: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 元機械和工具》全單元教案教學設計 萬戶小學 崔旭東 1、我們常用的工具 一、【教學目標】 1. 科學探究:嘗試在實踐中更方便地解決科學問題(拔釘子和螺絲釘),提出更多的問題,并有計劃地開展進一步研究。 2.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對工具的研究感興趣,很樂意與同學合作交流,從而啟發(fā)自己對工具更多的認識。 3. 科學知識:能向別人介紹常用工具的一些基本特點、使用方法和優(yōu)勢用途。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拔釘子和螺絲釘?shù)奶骄炕顒樱龑Оl(fā)現(xiàn)提出以及進一步有計劃地研究問題。 小組合作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 三、【教學準備】 學生:活動手冊(調查表、計劃表)、各種常用的工具(螺絲刀、剪刀、釘錘、老虎鉗等)。 教師:精心制作一套組合工具、在同一木塊上釘一顆鐵釘和擰上一顆螺絲釘。 四、【教學建議】 本課時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工具研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試用多種工具去取螺絲釘與鐵釘,細細體會不同工具的作用(省力費力);同時,鼓勵學生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研究計劃在本單元中有助于更有序地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況且本課時是教材的第一課又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所以建議研究計劃的指導與制定在課內完成。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精心制作的教具,可以組合成尺子、筷子、起子甚至剪刀的組合工具:兩根標有刻度,中間打孔,一邊有斜口的正方體小鐵棒) 1.讓學生說說,用這一根小鐵棒能做些什么?再加點什么又能干什么?(尺子、起子、加塊小鐵塊又可變小榔頭等)(回憶:生活中的每一項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做些什么事?)如果用兩根小鐵棒能當什么?還能干什么? (這部分要讓學生意想不到兩根小鐵棒能干這么多事,而且組成的工具又是那么熟悉,讓學生馬上聯(lián)想起生活中的常用工具。所以教具的制作要精心一點,組合要靈活一點,關注學生的回答,突出回答中所提到的工具。把回憶與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同步推進) 2. 揭示課題:我們常用的工具。 二、說說常用的工具 1. 說一說曾經還使用過哪些工具,我們是怎樣使用這些工具的,這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哪些事情?學生圍繞上述問題分組討論,互相介紹、互相啟發(fā)。 2. 全班交流,完善活動手冊的記錄表。 3. 全班交流中對學生發(fā)現(xiàn)的以下一些問題應該給予明確的肯定: ( 1 )一種工具能干好多事情。(比如榔頭能拔釘子又能釘釘子) ( 2 )同一工具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一字螺絲刀能擰螺絲,又能打開奶粉蓋) ( 3 )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鉗能夾小東西,鑷子也能夾東西,剪刀有時也行) ( 4 )一種工具做某件事特別專業(yè)。(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鉗夾指甲來得容易) …… 小結:通過同學們的介紹,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竟然有這么多常用的工具,那么用不同的工具去完成同一件工作,是不是都一樣的省力快捷呢? 三、選擇合適工具 1. 要將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從木頭中取出來,你想到幾種工具,選擇哪種工具更加方便,更加省力?(組內交流)說說分別做這兩件事你所選擇工具的理由。 2. 觀察木塊中的螺絲釘與鐵釘,逐一試用自己的工具,同時體會感受,并選出最適合的工具。觀察工具,想一想有什么問題要提?要告誡學生,在試用工具的過程中注意安全。 3. 嘗試、交流體會,發(fā)現(xiàn)有哪些工具最容易起出螺絲和鐵釘,并作解釋。 4. 對剛才的嘗試感受你有問題嗎? (上述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引導提煉出值得學生進一步研究的、有價值的問題,注重課堂生成為主) 四、制定研究計劃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你覺得哪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我們一起來篩選。 1. 哪些問題值得我們去研究?怎么研究?與同學交流。 2.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教師作適當?shù)闹笇?。(可以向學生提供可供參考的研究計劃。) ( 1 ) 你想要研究什么問題? ( 2 ) 這一工具能這么輕松地完成這項工作,你的猜想是什么? ( 3 ) 你用什么方法驗證你的猜想? ( 4 )可能會用到哪些材料? 3. 討論交流研究計劃,并作進一步完善。 2、打開蓋子的工具 一、【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能在打開蓋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做出自己的分析。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喜歡進行持續(xù)的科學探究活動,進行細致的觀察,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科學知識:認識杠桿這種簡單的機械,知道杠桿上有三個點:重點、支點和力點,能夠收集生活中應用杠桿的事例,說說杠桿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認識掌握杠桿上的三個點。 找到杠桿的支點。 三、【器材準備】 學生器材: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工具(剪刀、鉗子、鑷子等)。 教師器材:空油漆桶或膠桶,鐵片(或鋼尺),玻璃飲料瓶及開瓶器等。 四、【教學建議】 1.教師準備的演示器材要大一些,便于學生觀察。 2.用開瓶器打開飲料時要強調兩點:一是速度要慢;二是要順著開。 3.為控制實驗的有效性,材料中的玻璃瓶飲料需教師在實驗前分發(fā)。 4.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較缺的學校建議用本教案。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請你想一想,怎么把一塊大石頭搬到一旁去? 2.教師小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工作要借助一些工具來完成。今天我們來研究“打開蓋子的工具”。(板書) 二、實驗觀察、探究新知 (1)實物展示:一個空的油漆桶。 提問:如果要打開油漆桶,用什么工具最簡單、方便? (2)①學生討論。 ②小結:用鐵條這種工具最簡單、方便。 (3)①分組實驗。 用鐵條打開油漆桶,并仔細觀察記錄蓋子及鐵條各部分位置的變化。 ②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③教師點撥:向下壓鐵條的一端時,插入蓋子底下的另一端為什么會向上翹起來? (4)演示后揭示:像打開油漆桶的鐵條那樣,能繞著一個固定的支點把物體撬起的這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杠桿,鐵條上人用力的點叫力點,承受重物的點叫重點,起支撐作用的點叫支點。 (5)再次實驗并找出杠桿上的三個點,F(xiàn)(力點)、L(重點)、E(支點)。 (6)畫一畫示意圖,并在圖上用字母標出三個點。 2.打開玻璃瓶飲料 (1)教師提問:你觀察過用開瓶器開飲料瓶的過程嗎? (2)①簡單討論實驗要求 ②學生實驗:仔細觀察開瓶器和蓋子的運動過程并記錄下來。 ③匯報實驗結果。 ④教師提問:▲開瓶器是杠桿嗎? ▲如果是,你知道它的重點和力點在哪里嗎?能把它畫下來嗎? ⑤板書反饋 (3)討論:打開油漆桶的鐵條和打開飲料瓶的開瓶器在工作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學生結合畫的示意圖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 (4)小結:相同的是都有三點和能節(jié)省力量,不同的是支點位置不同。 三、杠桿在生活中的運用 1.師生談話:杠桿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得很廣泛,想一想哪些地方應用了杠桿? 2.你能說出這些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嗎? 3.請同學們繼續(xù)觀察分析這些杠桿,你還能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問題嗎? 四、小結延伸 3杠桿的研究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杠桿各部分的名稱,會使用杠桿尺做杠桿的探索性實驗; 2、嘗試將雜亂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歸類,認識杠桿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省力; 3、按照能否省力的標準,將身邊的一些杠桿進行分類。 二、教學重點: 認識杠桿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省力,什么情況下不能省力。 三、教學難點: 將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歸類,認識杠桿的工作原理。 四、課前準備: 杠桿尺、鉤碼、標尺、一些杠桿的實物和圖片。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撬桶蓋示意圖,學生指出杠桿各部分的名稱。 杠桿能用小小的力量完成了不起的工作,那它為什么能省力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杠桿的秘密。 2、認識杠桿尺 出示杠桿尺,觀察杠桿尺的結構,將其與杠桿進行對比,認識杠桿尺也是一種杠桿。 讓學生在杠桿尺的左邊掛上鉤碼,用手在右邊將杠桿撬起來,將手換成鉤碼試試。體驗到可以將杠桿尺左邊的鉤碼看成重物,右邊的鉤碼看成所有的力。 3、杠桿尺在不同時候的狀態(tài) 讓學生閱讀教材P6“杠桿尺不同時候的狀態(tài)”實驗,讓學生嘗試實驗,用多種方法記錄杠桿尺的狀態(tài)。 交流記錄到的情況。 設問:從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力點離支點越遠,就會把左邊的重物撬得越高。) 4、改變杠桿尺的狀態(tài)研究 讓學生在杠桿尺的兩邊隨意掛上一些鉤碼,觀察兩邊鉤碼的情況并(不同的小組負責其中的一類)分類填寫到下邊的表格之中: 表1 右邊鉤碼(所用的力)比左邊少而撬起左邊鉤碼的情況 左邊鉤碼情況 右邊鉤碼情況 杠桿尺的狀態(tài) 格 數(shù) 鉤碼數(shù) 格 數(shù) 鉤碼數(shù) 表2 右邊鉤碼(所用的力)比左邊多而撬不起左邊鉤碼的情況 左邊鉤碼情況 右邊鉤碼情況 杠桿尺的狀態(tài) 格 數(shù) 鉤碼數(shù) 格 數(shù) 鉤碼數(shù) 各組展示自己的研究情況,并將最后一次的實驗裝置在講臺上分為兩類,進行展示。 觀察用較少鉤碼就能夠使較多的鉤碼翹起來的情況,討論它們的共同點,嘗試說說規(guī)律。 觀察用了較多鉤碼還不能夠使較多的鉤碼翹起來的情況,討論它們的共同點,嘗試說說規(guī)律。 文字描述杠桿的工作原理: 省力杠桿 費力杠桿 四、思考問題 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們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桿?使用這種杠桿可以帶來什么好處? 五、課堂小結 通過我們的學習,請同學們把學到的知識聯(lián)系生活中的要求進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桿,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桿? 1.4螺絲刀里的科學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到使用螺絲刀工作時可以省力; 2、知道螺絲刀和方向盤等都是一種輪軸; 3、通過實驗知道在輪軸的輪上用力可以省力; 4、能指出生活中的一些輪軸及輪和軸兩部分的位置。 二、教學重點: 知道在輪軸的輪上用力可以省力。 三、課前準備: 螺絲刀、鉤碼、機械實驗盒 四、教學過程: 1、實驗引入 讓學生們分別用一大一小兩把螺母刀擰出木板上的兩顆螺絲釘,說說用力的情況。 讓學生觀察螺絲刀兩把的區(qū)別。讓學生說說,兩把螺絲刀轉同一顆螺絲用力大小卻不相同,可能與什么有關? 將學生引導的注意力到刀柄直徑大小上來。 2、輪軸的實驗 教師演示用兩個圓輪組成一個輪軸,認識兩個部分的名稱。 學生仿裝輪軸,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觀察。 改變輪或軸的大小,對比變化。 讓學生嘗試將“輪”上掛的鉤碼作為“所用的力”,將“軸”上掛的鉤碼作為“重物”,所說輪軸什么時候省力,什么時候不省力。 解釋大小螺絲刀轉螺絲用力大小不一樣的原理。 3、擴展練習。 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輪是哪個部位?軸是哪個部位? 1.5動滑輪和定滑輪 教學課題 1.5動滑輪和定滑輪 教學課時 1 教學目標 1.認識動滑輪和定滑輪的作用。 2.進行對比分析,認識動,定滑輪的不同作用。 3.學生合作實驗。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認識定滑輪,動滑輪。 難點: 認識動滑輪,定滑輪的作用。 教學準備及手段 滑輪器材 測力計 共享備課(設計者: 楊志宏 ) 主體完善 一.引入 1.出示升旗圖片,講述升旗的過程。(升旗手講述) 問:為什么向下拉繩子,旗幟就升上去? 2.學生討論。 二.研究定滑輪 1.出示定滑輪裝置,學生觀察。(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演示,裝配定滑輪。) 2.觀察定滑輪是怎樣運動的。(用測力計提升) 3.小結。固定的,不能隨重物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 4.研究定滑輪的作用。 A.能改變用力方向。B.不能省力。 5.實驗并交流實驗結果。 三.研究動滑輪 1.出示動滑輪,觀察動滑輪的運動情況。(學生根據(jù)演示,裝配動滑輪。) 2.小結。隨重物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3.動滑輪有什么作用?(學生重點研究) 制定一個探究計劃,畫出示意圖。應用測力計。 四.研究滑輪的工作原理 1.引導思考:如果把滑輪看作是一種杠桿,能找到那三個點嗎? 2.能用杠桿原理來解釋動滑輪和定滑輪的不同作用嗎 3.交流總結:結合示意圖說說。定滑輪不能省力,能改變用力方向。 動滑輪能省力,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五.完成作業(yè)。 教 學 后 記 一.在做動滑輪的實驗中要注意考慮到摩擦力的存在。它會影響實驗的成功。 二.動滑輪的實驗,在器材的選擇上有些難度。 三.本課可以先不考慮使用測力計。用砝碼演示比較直觀。 四.用杠桿原理解釋。主要是啟發(fā)學生找到支點的位置。 1. 6起重機 教學課題 1.6 起重機 教學課時 1 教學目標 1.認識滑輪組的作用。 2.能解釋起重機吊重物的原理。 3.積極參與科學實驗。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滑輪組的作用 難點: 起重機的原理 教學準備及手段 滑輪 重物 共享備課(設計者: 楊志宏 ) 主體完善 一.了解起重機在生產中的資料 (圖片 模型 影像資料 ) 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二.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組裝滑輪組是本課的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探究的能力。) 1.組裝一個滑輪組,實驗。 2.在滑輪組上掛100克的重物。學生說說需要多少力才能吊起來。 3.增加一個動滑輪,實驗。吊100克的重物需要多少力。 記錄數(shù)據(jù)。 三.玩小個子戰(zhàn)勝大力士的游戲 (作為本課的一個學習內容的補充。) 1.說明游戲規(guī)則。 2.安課文介紹的材料,請兩位學生進行游戲。 3.讓游戲的學生把感受告訴大家。 4.分析,交流。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 5.學生嘗試用了解的知識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6.小結。 四.完成作業(yè)。 教 學 后 記 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滑輪組的安裝方法。 7在斜坡上 教學目標: 1、能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來研究斜面,用科學實驗的證據(jù)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科學試驗,注重科學事實、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3、經歷“斜面省力”研究活動,知道從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體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種多樣的運用。 教學重點:研究同一物體在不同斜面上的提升情況。 教學難點: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材料準備:學生: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樣平整光滑,長度分別為 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塊等),重物(重500克的重物和小滾筒、大木塊、小木塊等,要有鉤子),測力計、平頭和尖頭鐵釘、螺絲釘?shù)雀魉拿?、螺絲刀、鐵錘每小組一份。 老師:相關圖片和學生材料一份、實驗匯報表。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1、出示重物和高臺的圖片,問:有什么好辦法幫助工人叔叔比較輕松地把這個重物木箱搬到高臺上去? 2、學生結合已經學過的簡單機械的知識想出辦法,教師追問:為什么?從而給予肯定和鼓勵。 3、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入最簡單、最方便的斜面裝置,追問:為什么?(啟發(f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的經驗進行遷移,用多種生活的實際經驗來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 二、探究斜面作用。 1、實驗研究:斜面的作用(不同物體在同一斜面上提升的情況)。 (1)同學們認為斜面可以省力,但是萬一有同學說用斜面拉不省力,我們怎么說服他? (2)怎樣研究呢?能拿出一個具體的操作方案來嗎? (3)小組討論,并在交流的基礎上完成研究計劃。 我們的研究計劃(一) 第___組 ____月____日 研究的問題 猜想的結果 研究方法及步驟 研究的材料 (4)小組交流注意事項:①拉動木塊時要勻速、緩慢。 ②拉動方向需與斜坡平行 。③在拉動的過程中讀數(shù),手別放松,視線要與刻度一致。 (5)領取記錄表,小組實驗研究,教師巡回指導。 (6)匯報交流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論。 (7)指出這種簡單的機械裝置叫“斜面”。它是一種可以省力的簡單機械。 2、實驗探究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同一物體在不同坡度上提升的情況)。 (1)我們的同學真能干,用科學的實驗和數(shù)據(jù)作了最有力的證明。那同學們在研究中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問題?或者你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 (2)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側重于研究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條件下,坡高一定,坡長不同(即坡度不一)的省力因素,討論假設猜想并簡要說明理由。 (3)分小組討論研究計劃: 我們的研究計劃(二) 第___組 ____月____日 研究的問題 猜想的結果 研究方法及步驟 研究的材料 (4)小組設計,交流。 (5)領取實驗記錄單,小組實驗。 (6)匯報交流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論。 引導學生得出坡度越大(坡高一定,斜坡越短),斜面越不省力;坡度越?。ㄆ赂咭欢?,斜坡越長),斜面越省力。 (7)在實際生活中,如果要想更省力,可以怎么做? 盡可能地讓坡度變?。ㄆ赂咭欢ǖ那闆r下,把斜坡鋪設的長一點)。 三、聯(lián)系應用 1、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對斜面這種簡單機械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它制作簡單,使用省力,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你能用你的“智慧眼”把它們找出來嗎? 2、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3、教師適時投影展示應用斜面的圖片(盤山公路、剪刀、斧頭、螺絲釘?shù)龋垖W生解釋其工作原理。螺絲釘有解釋可以用卷紙的方式進行演示。 四、總結拓展 1、課堂小結:學習到這兒,你覺得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拓展研究 。 (1)拓展練習:斜面原理在生活中有很廣泛的運用,我們剛才找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和老師一起繼續(xù)探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2)創(chuàng)新設計:生活中,哪些地方還可以運用斜面原理進行改進。 (3)課外探索:實驗研究二中,我們研究了坡度因素,還會有哪些因素呢?怎樣做可以更省力? 五、整理器材 附:實驗記錄單 研究記錄單(一) 第___組 ____月____日 序號 重 物 用力情況 直接提(牛頓) 用斜面拉(牛頓) 1 2 3 研究發(fā)現(xiàn)及結論 研究記錄單(二) 第 組 月 日 項目 直接提用力 (牛頓) 斜面上用力(牛頓) 支點20厘米處 支點60厘米處 支點100厘米處 用力大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 研究發(fā)現(xiàn)及結論 板書設計: 坡度越大(坡高一定,斜坡越短),斜面越不省力。 坡度越小(坡高一定,斜坡越長),斜面越省力。 8、我的自行車 【教學目標】 1. 科學探究: 在發(fā)現(xiàn)自行車眾多機械原理的基礎上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研究,能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并展開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寫出研究報告。 2.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樂于探究、 培養(yǎng)合作研究的習慣。 3. 科學知識: 能夠發(fā)現(xiàn)自行車上應用的機械原理。 【教學重點】 通過小組合作發(fā)現(xiàn)自行車上應用的機械原理。 【教學難點】 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研究。 【器材準備】 1、教室外選擇好場地一塊,并為每一小組準備一輛自行車。(必用,可讓騎車的同學準備) 2、螺絲刀、鉗子、錘子、扳手等若干。(供學生選用) 3、自行車圖片。 【教學建議】 本課時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自行車研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動手實踐,鼓勵學生提問題,從探究摸索中發(fā)現(xiàn)簡單機械在自行車上的具體運用。對學生制定研究計劃,教師可以作適當?shù)闹笇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提前一周布置觀察自行車,了解自行車上各部件名稱和應用的機械原理。 一、引入 1 .說說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簡單的機械類型,它們各自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歸納總結并板書。 輪軸 由輪和軸組成,轉動輪就可以輕松地帶動軸。 斜面 省力。 杠桿 通過支點位置的變化,可以達到省力和費力的效果。 2 .對自行車初步認識。 統(tǒng)計:我們班會騎自行車的同學有哪些? 教師介紹:我國是全球自行車最多的國家。 出示自行車圖片: 說一說:自行車各個部分的名稱。 議一議:騎自行車比起開汽車有哪些好處? 自行車是城鄉(xiāng)使用最廣泛的工具。 自行車不需要能源,沒有污染。 想一想:自行車上應用了哪些簡單機械? 二、觀察自行車上應用了哪些簡單機械原理。 自行車上面究竟有簡單機械原理的應用呢?今天我們就來對自行車進行觀察研究。 1 .討論:如何觀察研究自行車?觀察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A .組內要分工 B .觀察要有順序 C .可以動手操作 D .要有觀察記錄 E . 要注意安全 …… 2 .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師下發(fā)記錄表格。 應用機械的位置 應用機械的類型 應用的機械起什么作用 我的其他發(fā)現(xiàn) 龍頭(車把) 輪軸 輕松地控制方向 3 .學生到指定場地對自行車進行觀察研究,并把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教師現(xiàn)場巡回指導。 4 .交流、整理觀察結果。 每組派一個代表發(fā)言,投影出示記錄表格。 其他各小組補充記錄別人發(fā)現(xiàn)而本組沒有發(fā)現(xiàn)的內容。 三、小結延伸 1 .談談自己研究的收獲。 2 .教師小結,并引導學生課外繼續(xù)研究自行車上自己感興趣的機械問題,為下節(jié)課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一、引入 1 .回顧上節(jié)課發(fā)現(xiàn)的自行車上簡單機械原理的應用及所起的作用。 應用機械的位置 應用機械的類型 應用的機械起什么作用 龍頭(把手) 輪軸 輕松地控制方向 踏腳板與齒輪 輪軸 省力 剎車 杠桿 省力 大車輪與小車軸 輪軸 加快速度 大齒輪與小齒輪 輪軸 提高轉速 螺絲與螺帽 斜面 省力 …… …… …… 2 .師:那么,這些自行車上的機械是如何工作的?為什么會省力或加快速度?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進一步研究自行車上的機械問題。 二、重點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機械問題 a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 小組討論:選擇一個感興趣的適合自己小組的研究問題。 師提示可以參考課本 P17 三個同學的發(fā)言。 全班交流各組選擇的研究問題。 b .制定研究計劃。 讓我們來寫個研究計劃吧!你覺得研究計劃應該包含哪些部分內容?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師引導明確研究計劃應包括: 研究的問題 研究的目的 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數(shù)據(jù)記錄 研究的成果 出示一份研究計劃,供學生參考: 我們的研究計劃 我們想研究的問題:車把與“羊角”軸組成的輪軸。 研究的目的: 車把帶動“羊角”軸是省力還是費力?誰是輪?誰是軸? 研究的方法: 在自行車上實驗、觀察。 研究的數(shù)據(jù)記錄: 研究的成果: 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 c. 實踐研究并寫出研究報告。 制定好研究計劃后,由小組長帶領到指定的場地進行實踐研究并完成研究報告。 (先制定好先去) 師參與學生活動,并提供材料上的幫助。 三、研究活動情況反饋 交流各組的研究結果,包括研究問題的介紹、研究方法的介紹、研究成果的說明等。 四、小結延伸 課后繼續(xù)研究有關的機械問題,并進一步收集相關資料,完善研究報告。 準備下節(jié)課的研究成果交流。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 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理解、思考問題的能力,能準確地表達、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2 .在活動中,學習別人研究的成功之處,改進自己研究的不足之處,體驗成功的喜悅,失敗后改進的勇氣,培養(yǎng)合作創(chuàng)新的意識。 3 .能用文字和圖畫的形式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并能解釋自己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教學重點】 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評價。 【教學難點】 如何進行比較有效的展示的指導。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學生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種展示所用的材料等。 【教學建議】 對如何進行比較有效的展示的指導,教師可以作必要的課前指導滲透。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前段時間我們一起研究了自行車上簡單的機械問題,大家都有了不少收獲,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交流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二、展示、交流、評價 1. 小組交流,包括研究問題的介紹,研究方法的介紹,成果的說明,以及研究過程中最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進之處。 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 最成功的地方 需要改進的地方 2. 根據(jù)展示的情況分別評出最佳成就獎、最佳展示獎、最佳合作獎。 3. 談談自己研究后的感受。 三、總結、延伸 1. 教師總結學生的展示情況。 2. 延伸:自行車設計比賽,展示同學們的才干和智慧。 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設計意圖1 (可配上簡圖): 設計意圖2 (可配上簡圖):-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相貌各異的我們 2019 2020 年教科版 小學 科學 六年級 上冊 相貌 各異 我們 優(yōu)質課 教案設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562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