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地理 專題五 宋明理學精準培優(yōu)專練.doc
《2019屆高考地理 專題五 宋明理學精準培優(yōu)專練.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屆高考地理 專題五 宋明理學精準培優(yōu)專練.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培優(yōu)點五 宋明理學 一、高考知識點命題研究 典例1.(2014高考卷2)人性是先秦以來一直討論的問題。基于對人性的新認識,宋明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他們認為人性 A.本質是善 B.本質為惡 C.非善非惡 D.本善習遠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朱熹說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說的“滅人欲”要滅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的惡,是人性中惡的部分。二程認為,氣聚合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氣質之性阻礙了天理的正常發(fā)揮,以致出現(xiàn)了惡,這就是人欲。與人欲相對,天理是純粹的善。他們認為,人的行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隨順了人欲,同時人的道德理性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習得的,主要是后天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的結果,宋明理學家正是基于儒教“人性善”,即人生來本具有理學家認為的“美德”正是后天的利欲讓人們迷失了方向,所以才提倡“存天理滅人欲”?!氨旧屏曔h”的含義是:人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C選項“非善非惡”的說法不符合史實。 【答案】D 典例2.(2013高考卷1)自漢至唐,儒學被奉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學多被稱作“孔孟之道”,促成這一變化的是 A.宗法血緣制度逐漸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學成為統(tǒng)治思想 D.陸王心學日益興起 【解析】“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禮(等級秩序)”,程朱理學的最高范疇是天理即“仁”、“人倫”,所以“周孔之道”被“孔孟之道”取代的原因是程朱理學的推動,故選C。A項不是原因,B項“深入人心”太絕對,D項陸王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發(fā)展,不能成為變化的原因。 【答案】C 二、知識點精準提分集訓 1.“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fā)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睂υ摬牧戏治鲥e誤的是 A.朱熹認為窮理應該格物致知 B.二陸認為窮理要發(fā)明本心 C.雙方在世界本原立場上根本對立 D.雙方思想都屬于新儒學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鵝湖之會的主題是“教人”,朱熹強調泛觀博覽、探究萬物后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而陸九淵兄弟則強調發(fā)明本心即可得“理”,即強調求理、治學方法的不同,故A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朱熹和陸九淵都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兩者的思想都是儒學的新發(fā)展,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答案】C 2.下面是古代學校(書院)必讀歷史教材統(tǒng)計表(部分 )。 朝代、學校(書院) 教材名稱 漢武帝時期的太學、郡國學校 《春秋》(孔子編) 五代書院 《史記》《漢書》《后漢書》 宋代書院 《資治通鑒綱目》(朱熹編) 明清書院 二十一史、《資治通鑒綱目》 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古代歷史學科 A.教材的來源趨向多元化 B.吸收國外思想成果 C.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 D.與科舉考試相聯(lián)系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時期學校的必讀書目均包括歷史書籍,說明歷史學科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內容。故答案為C項。材料只顯示歷史學科的必讀科目,沒有反映“多元化”,排除A項;B項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實,排除;科舉 考試從隋朝時期開始,與表格中的時間信息不相符合,排除D項。 【答案】C 3.在價值層面上,理學家否定現(xiàn)實社會中個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價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學者在價值取向上正好與之相反,肯定“財之與勢固英雄之所必資,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稟賦之自然”。這說明 A.經濟的發(fā)展導致思想變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學主流 C.經濟轉型加速思想近代化 D.明末市民文學得到發(fā)展 【解析】“財之與勢固英雄之所必資”是在肯定對財富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這種追求世俗價值的價值取向反映了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情況下,市民階層的需求,故選A;明末清初,理學和心學相繼占統(tǒng)治地位,故世俗化不是其儒學主流,故排除B;當時經濟領域雖然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經濟并沒有在明末發(fā)生轉型,故C也不符合史實;D符合史實,但與題意不一致,故排除。 【答案】A 4. 史料 出處 顏子既云亞圣,須優(yōu)其秩。 《唐會要卷三五》,唐玄宗詔令 顏子去圣人,只毫發(fā)之間。孟子大賢,亞圣之次也。 程頤、程顥《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 顏子亞圣,猶不能無違于三月之后。(孟子)真可謂命世亞圣之才矣。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加封……顏子兗國復圣公……孟子鄒國亞圣公。 《元史卷三四》,元文宗詔令 上表反映的現(xiàn)象表明,唐宋元時期 A.理學思想成為官方哲學 B.民本思想成為社會共識 C.封建王朝壓抑學術思想 D.官方與民間思想相互影響 【解析】唐代沒有形成理學思想,故A錯誤;三段材料都未反映民本思想,故B錯誤;宋元時期理學思想成為官方哲學,故“封建王朝壓抑學術思想”說法錯誤,故C錯誤;材料反映了二程和朱熹對顏子地位的論述到元代被官方確認,說明官方與民間思想相互影響,故D正確。 【答案】D 5.朱熹認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陽明強調“理”在心中,主張“致良知”以知“天理”。這一變化 A.顛覆了傳統(tǒng)儒學的信條 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強化 C.不利于理學精神的推廣 D.否定了天理涵蓋的內容 【解析】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傳統(tǒng)儒學倫理,故A項錯誤;王陽明強調格心獲得天理,有利于強化儒學對個人思想的影響,故B項正確;朱王從不同角度闡釋天理,有利于理學的推廣,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對獲得天理的路徑有分歧,而非對天理的內容有分歧,故D項錯誤。 【答案】B 6.南宋時期,繼承程頤理學的朱熹、宣傳心學的陸九淵等人,各立學舍,聚徒講學,促進了書院的發(fā)展,其各派門人為了宣傳師學又大辦書院。南宋書院的繁榮 A.推動了理學傳播和發(fā)展 B.促使各派思想趨于合流 C.源于儒學正統(tǒng)地位動搖 D.體現(xiàn)儒學陷入矛盾困境 【解析】從材料中的“各立學舍,聚徒講學,促進了書院的發(fā)展,其各派門人為了宣傳師學又大辦書院”來看,理學通過這種書院教學的模式得到大力宣傳,說明南宋書院的繁榮推動了理學的傳播和發(fā)展,故答案為A項。B項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項說法不符合史實,儒學仍然處于正統(tǒng)地位,排除;理學屬于對儒學的繼承和發(fā)展,D項說法錯誤,排除。 【答案】A 7.歷史學家錢穆曾說:若從現(xiàn)代觀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謂既是屬于倫理的,亦可謂屬于科學的,其“科學”主要表現(xiàn)在 A.屬于唯物主義的范疇 B.通過實踐方式探求理 C.用倫理綱常維護統(tǒng)治 D.強調人具有正當私欲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格物致知”強調通過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B符合題意;程朱理學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的范疇,A不正確;C是屬于“倫理”方面的范疇;朱熹強調存天理,滅人欲,D不正確。 【答案】B 8.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極大提升,蘇軾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人物,他曾說:“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边@反映了宋代 A.人物評價標準逐漸統(tǒng)一 B.文學欣賞漸趨于世俗化 C.詩人地位由評論家決定 D.理學思想影響人物評價 【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古今詩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稱第一,難道不是因為他顛沛流離忍饑受寒,終身不被重用,卻連一餐飯都不曾忘記(報效)君王嗎?材料強調的是理學的忠君思想,也就說明了材料意在強調理學思想已經影響到了對人物評價,即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人物評價標準是很多的,并不是逐漸統(tǒng)一的,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選項B在材料中根本就沒有涉及到,不符合題意,排除;詩人地位也不是由評論家決定的,選項C自身就是錯誤的說法,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D。 【答案】D 9.魏晉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談”,即不問現(xiàn)實政治,只討論玄妙哲理,在行為上縱酒、不拘禮節(jié),這股風潮一直持續(xù)到唐初。此種歷史現(xiàn)象 A.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文學藝術發(fā)展 B.體現(xiàn)了佛道思想成為社會主流 C.實際是儒家思想的積淀與發(fā)展 D.導致社會道德水平的嚴重下降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是門閥士族興起的發(fā)源,大族賴傳儒學而行,至鄭馬之后已難復大的建樹。故大族清談是貴族學術為求發(fā)展而進行的一次轉向。大族雖清談玄學但本人是以高度儒學基礎作依托的甚至本身就事于朝廷,由此可知C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其對文學藝術的態(tài)度,A不正確;B與史實不符,漢代以后儒家思想始終是思想主流;D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 【答案】C 10.魏晉時期民間慈善活動簡表 據上表,可知 A.民族矛盾尖銳 B.三教合歸于儒 C.貧富分化嚴重 D.豪門士族衰落 【解析】材料中的幾位民間慈善家針對的是貧困的群體,這說明當時貧富分化嚴重,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故A項錯誤;材料也沒有三教合流的信息,故B項錯誤;魏晉時期豪門士族正處于興盛時期,故D項錯誤。 【答案】C 11.唐代韓愈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鬃觽髦陷V。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愈在此強調 A.回歸儒學本原 B.儒釋道三合一 C.儒學傳承斷絕 D.儒學傳統(tǒng)久遠 【解析】韓愈的“道”指的是儒學的傳承,即“道統(tǒng)論”,這是探究儒學的本源,故A項正確;由材料信息“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可知B項錯誤;韓愈在此強調的不是儒學傳承的斷絕,也不是傳承的久遠,而是強調儒學從哪來的問題,故CD錯誤。 【答案】A 12.北宋儒學大師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把“陽變陰合”這個根本矛盾作為引起事物發(fā)展的原因,在萬物變化發(fā)展中使用了陰陽、動靜、剛柔、始終、生死、善惡等一系列用語。據此,對《太極圖說》評述正確的是 A.屬于唯物主義哲學 B.帶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學重建任務 【解析】材料信息“把‘陽變陰合’這個根本矛盾作為引起事物發(fā)展的原因”,說明《太極圖說》具有一定的唯物主義色彩,但并不能認定它屬于唯物主義哲學,畢竟它吸收了道家和佛教的東西,包含了更多的唯心主義元素,故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萬物的發(fā)展變化,不能得出具有封建迷信色彩,排除B項;《太極圖說》中“陰陽、動靜、剛柔、始終、生死、善惡”等一系列對立統(tǒng)一的用語,體現(xiàn)了道家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始終”“生死”“善惡”等用語則說明其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故C項正確;心學的出現(xiàn)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完成,故D項排除。 【答案】C 13.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認識和評價儒家思想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課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言論 言論者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材料二 董仲舒說:“《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材料三 黃宗羲說:“凡天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yè),曾不慘然……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根據材料一的儒學言論,指出相關言論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儒家思想學說在漢代取得獨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3)以上材料反映了黃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樣的時代特點? 【解析】 (1)根據材料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信息可知是孟子的民本或仁政;根據材料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可知是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根據材料一“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可知是王陽明的“致良知”。 (2)關于儒家思想學說在漢代取得獨尊地位的主要原因,根據材料二“《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和結合所學知識可從董仲舒的新儒學以“天人感應”、“大一統(tǒng)”的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迎合了漢武帝開拓發(fā)展大一統(tǒng)事業(yè)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儒學取得獨尊地位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凡天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yè),曾不慘然……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黃宗羲反對封建專制集權。 【答案】 (1)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存天理、滅人欲”;王陽明:“致良知”。 (2)董仲舒的新儒學以“天人感應”、“大一統(tǒng)”的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迎合了漢武帝開拓發(fā)展大一統(tǒng)事業(yè)的需要,因而使儒學取得獨尊的地位。 (3)體現(xiàn)了黃宗羲反對封建專制集權(或君主專制獨裁)的時代特點。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時間 中國 歐洲 公元前五世紀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會秩序,尊卑、親疏、長幼乃愛人社會之規(guī)則。 古希臘的普羅泰格拉和高爾吉亞等人,以人類的眼光去考察和認識社會,政治和法律問題。關注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和倫理規(guī)范等 16世紀 王畿強調知識與良知的區(qū)別,如認“知識”為“良知”,則“知識”有害于“良知” 拉斐爾所繪畫的圣母畫像都強調母性的溫柔以及青春健美,這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思想 18世紀 戴震反對宋儒的“存天理,滅人欲”。主張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了“正確理解的個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伏爾泰是自然法學說的擁護者,他從自然法論的立場出發(fā)來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和教會的統(tǒng)治,認為自然法就是符合人性,或者人的本能的 表是自古代到18世紀中國和歐洲思想家的思想對比簡表,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lián)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lián),史論結合。) 【解析】 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xiàn)本題是一道開放性問題可以進行開放性回答,但要緊緊圍繞著中國和歐洲思想家的思想的不同點進行對比分析,中國思想主要突出儒家思想為主流、德治、道德等,而歐洲思想家的思想主要突出人文主義為主、強調人的個性為主等。 【答案】 示例 論題:從古代到18世紀,東西方社會的思想發(fā)展有很大不同。 闡述:從古代到18世紀,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強調加強個人的修養(yǎng),主張統(tǒng)治者以德治國,并將道德和人的內心的自我反省置于很高的地位。而同一時期的歐州社會,人文思想逐漸產生和發(fā)展起來,其強調以人的眼光來考察和認識社會,欲擺脫包括宗教在內的各種束縛,發(fā)展人的個性,人們的思想逐漸得到解放,并且歐州通過一系列反宗教和封建專制的活動,逐漸建立了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屆高考地理 專題五 宋明理學精準培優(yōu)專練 2019 高考 地理 專題 宋明理學 精準 培優(yōu)專練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630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