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一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第3講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學案含解析人民版.doc
《通史版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一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第3講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學案含解析人民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史版202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一部分第一單元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第3講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學案含解析人民版.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3講 先秦時期的思想與科技文化 主干梳理 巧點妙撥 一 先秦時期的思想——“百家爭鳴” 2.流派及主張 (1)儒家 (2)道家 [問題探究1] 孟子提倡的“仁政”與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嗎? 提示:否。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愛人”。孟子的“仁政”不是對孔子“仁”的簡單繼承。它從孔子“仁”的精神出發(fā),把它擴充發(fā)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即“仁政”。 [漫畫解史] 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 [易錯點撥]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興起于東漢。 [問題探究2] 如何理解道家的“無為而治”? 提示:老子倡導政治上“無為而治”,這里的“無為”不能理解為消極的無所作為。“無為”強調(diào)無為而無不為,主張既尊重自然規(guī)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倡導“待時而動”“因地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 [問題探究3] 韓非子的“法治”等同于“依法治國”嗎? 提示:否。韓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國”,而是為了讓君主利用刑律強化中央集權,刑律成為鎮(zhèn)壓人民、維護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 3.影響 (1)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逐步形成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二 先秦時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商周時期在冶金中廣泛使用木炭,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使用硫磺和硝石,這為火藥的發(fā)明奠定了基礎。 (3)夏朝出現(xiàn)歷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 2.漢字的起源 (1)刻畫在早期陶器上的簡單符號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2)商朝出現(xiàn)的甲骨文已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 3.繪畫藝術 (1)遠古時代,代表作是彩陶畫《鸛魚石斧圖》。 (2)戰(zhàn)國時期,帛畫《人物龍鳳圖》《人物馭龍圖》。 4.文學藝術 [巧法妙記] 用“一、二、三、四”巧計百家爭鳴 [歸納總結] 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 [易錯點撥] 甲骨文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但不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互動探究 史料研讀 對應學生用書P011 主題1 舍生取義、以仁孝治國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 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論語為政》 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 三 在早期儒家經(jīng)典中,民本思想有較多的體現(xiàn)。 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 用國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荀子王霸》 [教你讀史] 史料一中“為政以德”體現(xiàn)了儒家孔子的“德政”治國理念。史料二反映了孟子的主張是“仁政”,讓農(nóng)民得到土地,勿奪農(nóng)時,輕徭薄賦,減輕刑罰,體現(xiàn)了以民為本的德政思想。史料三中孟子的“君民關系”和荀子的水與舟的比喻以及“三得”說體現(xiàn)了他們的思想,理解引文的含義是解讀史料的關鍵。 [史料運用] (1)綜合三則史料,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說明儒家治國理念的積極性與保守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上述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備受推崇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積極性:儒家的“仁”“仁政”“民本”思想,對于緩和階級矛盾,調(diào)整人際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張,也體現(xiàn)了與時代同步的精神,但其為政以德的治國理念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中是無法真正實現(xiàn)的。保守性:儒家的“禮”等思想帶有承認等級和階級剝削、壓制人民斗爭的消極性,以后的歷代統(tǒng)治者都把它作為進行階級壓迫的思想工具。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家分裂割據(jù),各諸侯國熱衷于兼并戰(zhàn)爭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當時統(tǒng)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權、嚴刑峻法等主張卻適應了時代要求,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 歷史解釋 先秦時期儒家代表思想的比較 主題2 “異國紛呈”的治國思想——“百家爭鳴” 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 ——《荀子》 君上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 ——《韓非子》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墨子》 二 韓非與其他法家人物都具有一種極端獨裁的秩序觀。關于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不存在發(fā)表私人看法的空間。法律是統(tǒng)治者為了國家利益而發(fā)布的東西,加以廣泛宣傳和堅定地推行,它就會使人民去做他們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戰(zhàn)斗。這樣,百姓的意見在體制中就沒有存身之處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沒有哪條法律凌駕于或獨立于統(tǒng)治者意愿。 ——伊佩霞《劍橋插圖中國史》 [教你讀史] 史料一中的三段話分別體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張。理解文言語句是解讀本史料的關鍵。第一段體現(xiàn)了儒家的“仁義”、以德服人的思想;第二段體現(xiàn)了法家主張加強君權,實行嚴刑峻法治理國家;第三段體現(xiàn)了墨家“兼愛”思想。史料二為后人的歷史評論,反映了法律是君主意志的體現(xiàn)、不考慮人民意愿的特點。 [史料運用] (1)儒、法、墨三個學派在君民關系和治國策略上的主張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法家思想對戰(zhàn)國時期政治形勢的影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儒家:主張民貴君輕,提出以德治國的策略。法家:主張加強君權,提出以法治國的策略。墨家:主張兼愛,提出尚賢、尚同的治國理念。 (2)促進各國變法和富國強兵;有利于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 歷史解釋 諸子百家中針鋒相對的觀點 (1)在治國上,儒家主張“仁政”,反對嚴刑峻法,而法家主張法治,強調(diào)嚴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張“性本善”,而荀子主張“性本惡”。 (3)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荀子主張“制天命”,而老子主張“順自然”。 (4)在人生態(tài)度上,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diào)社會責任,而道家則主張“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強調(diào)“超脫”。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1.(2017全國卷Ⅲ)下圖是西周與戰(zhàn)國兩個時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出字形發(fā)生了變化,促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頻繁使用 B.書寫材料的不同 C.各國變法的實施 D.“書同文”的推行 知識考查 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 能力考查 調(diào)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素養(yǎng)考查 唯物史觀 答案 A 解析 春秋戰(zhàn)國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漢字的使用更為廣泛和頻繁。為了書寫方便,人們對文字的豐富、發(fā)展做了有益的嘗試,使文字由繁到簡,故A項正確。書寫材料不同未必會影響文字字形的變化,故B項錯誤;字形的變化是為了書寫方便,而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變法是為了富國強兵,二者沒有直接聯(lián)系,故C項錯誤;“書同文”是在秦統(tǒng)一全國后推行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 2.(2015全國卷Ⅱ)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xiàn)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適應現(xiàn)實政治 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 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 知識考查 古代儒者的政治訴求 能力考查 考查學生認識和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及對有效信息合理解讀的能力 素養(yǎng)考查 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答案 C 解析 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xiàn)實政治的目的是對君主進行規(guī)勸,這不能說明儒者不能適應現(xiàn)實政治,A項錯誤;古代儒家學者中有許多思想家主張進行社會變革,如漢代的董仲舒,B項錯誤;古代儒者稱頌“三代”之美,常把堯和舜作為古代帝王的楷模,這是對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項正確;以堯、舜作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復古,D項錯誤。 預測1 考查一定時期的文學藝術是一定時期政治、經(jīng)濟的反映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具備忠信、克己、禮讓、仁恕等美德,還具有經(jīng)世濟民的情懷??鬃哟罅Τ珜Ь又?,反映了當時( ) A.士階層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禮崩樂壞社會動蕩不安的現(xiàn)實 C.儒家重建社會秩序的政治主張 D.思想家對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孔子極力倡導實行“仁”,并提出君子之道,這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使西周以來的禮樂秩序遭到破壞,故B項正確。君子之道不只是對士階層的品格要求,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故A項錯誤;材料中孔子僅僅提出了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問題,這不是重建社會秩序的政治主張,故C項錯誤;材料中僅僅是孔子的主張,不涉及其他思想家,故D項錯誤。 預測2 以文字材料形式考查《詩經(jīng)》《離騷》等先秦文學 (2018河南天一大聯(lián)考)據(jù)《史記》記載: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詩歌3000多篇,后來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詩經(jīng)》,就剩下了305篇。對孔子“刪詩”合理的解釋是,這一時期的詩歌大多( ) A.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B.背離了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觀念 C.時間久遠脫離現(xiàn)實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眾生活 答案 D 解析 《詩經(jīng)》是屬于現(xiàn)實主義文學,排除A項;《詩經(jīng)》收錄的是西周到春秋中葉時期的詩歌,這時的儒家學派尚未創(chuàng)立,排除B項;C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排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的詩歌大多是民間歌謠,反映社會下層勞動群眾的生活,內(nèi)容比較龐雜,與孔子的核心思想不符,因此要使其成為儒家經(jīng)典就必須刪改部分內(nèi)容,故選D項。 預測3 以圖文形式考查先秦時期的文字 (自擬)下圖是唐代出土于陜西寶雞市的石鼓文拓片。石鼓文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刻文為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改革前代字體而成,因此石鼓文又稱籀(zhu)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也稱大篆,是金文向小篆過渡的字體。由此可知( ) A.文字承繼殷商時代遺風 B.文字結構已經(jīng)趨于成熟 C.國家分裂導致文字不同 D.為秦統(tǒng)一奠基文化基礎 答案 A 解析 根據(jù)材料“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改革前代字體而成”可知A項正確。甲骨文已經(jīng)是成熟的文字,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同一種文字的不同名稱,與國家是否分裂無關,故排除C項;秦統(tǒng)一后,為了鞏固統(tǒng)一,秦始皇下令統(tǒng)一文字,D項是因果倒置,故錯誤。-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通史 2020 年高 歷史 一輪 復習 第一 部分 單元 古代 中華文明 起源 奠基 先秦 時期 思想 科技 文化學 解析 人民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6349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