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反比例的量》聽評課體會.doc
《《成反比例的量》聽評課體會.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成反比例的量》聽評課體會.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成反比例的量》聽評課體會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學習《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學習的。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汪亮老師主要從三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汪亮老師以已學過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切入點,讓學生們先說一說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并要求說出它的特征來;然后出示習題讓學生判斷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這樣的一個過程既復習了舊知,又為學習新的知識做好了一定的鋪墊。最后出示課題: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汪亮老師為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個有關圓柱底面積和高的表格,讓學生填表格。然后根據(jù)所填的內容,問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了這個疑問,學生們自主地想要解決它!在交流過程中,汪亮老師并不急著告訴學生對與錯,而是讓學生對別人的發(fā)言及時補充和發(fā)表自己看法,這樣既學會了思考,又培養(yǎng)了學生傾聽的學習習慣。最后在學生的互相幫助和教師的引導下理解了反比例的意義?!? 三、鞏固拓展,深化提高。 在理清了新知識的知識脈絡之后,汪亮老師進行相應的練習,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認真分析。尤其是出示兩種量,讓學生們來判斷是成什么比例的量,并讓學生來陳述理由,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 聽完汪亮這一堂課,給我第一個感覺就是他上的很輕松,而學生也學的很輕松。從中我學到了很多: 1、整堂課知識的銜接很緊湊,教師用語恰當,組織能力強,這正是我所欠缺的。比如說學生回答問題,汪亮老師能根據(jù)具體的情景用適當?shù)恼Z言來表揚他或鼓勵他。而學生不敢舉手回答的時候,他又能用巧妙的話語使課堂從新活躍起來。對整堂課的駕馭能力,我想我還得好好的學習。 2、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很好地做到了一個引導者的角色。他不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從中得到答案,最后在教師引導下歸納總結。而我在平時教學中卻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喜歡給一個問題,然后學生回答,再下個問題學生回答,以此下去。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和交流時間。課看起來雖然比較精彩,但是課堂的實際效果卻是不容樂觀的。 3、精心準備一堂課和隨便上一堂課的效果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汪亮老師為這一堂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從為學生準備的表格以及在教學中不用教案卻娓娓道來,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這堂課已經(jīng)有充分的把握,實際上效果自然是非常好的。 但汪亮老師這堂課也存在著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復習導入時間有點長,以致最后課堂沒有時間讓學生說說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不同,有了比較才能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成反比例的量的意義。 2.汪亮老師采取了填表格的形式,來觀察底面積和高的變化情況,以及計算出水的體積一定,從而說明底面積和高是成反比例的量。雖然這樣的方法不錯,但有些學生就會想表格再加個底面積和高的數(shù)據(jù),不使得它們的積和前面一樣,這就說明不了高度與底面積乘積一定。從而使他們混淆。而如果采取直觀的演示,把同樣體積的水,倒入不同底面積的杯子中,那么在水的體積一定下,來發(fā)現(xiàn)底面積和高的變化情況,學生就沒什么疑問了。 3.在判斷兩個量成什么比例的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汪亮老師采取了口頭形式,讓學生說說其中兩個量成什么比例并說明理由。這樣的做法雖然節(jié)省了時間以及把問題生活化了,但同時有了個弊端:基礎差的學生不能找出其中兩個量,或者老師說完,學生什么都沒記下。但如果采取讓學生自己說說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或者書面形式展示題目,學生會更直觀去分析,這樣會更好些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成反比例的量 反比例 聽評課 體會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998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