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輪復習專題8硫及其化合物
《高三一輪復習專題8硫及其化合物》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三一輪復習專題8硫及其化合物(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專題八 硫及其化合物 考點一 硫單質(zhì) 1 如何洗滌附著在試管內(nèi)壁上的硫 2 哪些事實能說明硫的氧化性比 Cl2 的氧化性弱 3 將 28 g Fe 粉和 8 g 硫粉隔絕空氣混合加熱 充分反應后冷卻至室溫 再加入足量的稀 H2SO4 可產(chǎn)生標準狀況下的氣體的體積為 L 考點二 硫的氧化物 4 將 SO2 分別通入下表所列的溶液中 填寫有關問題 反應物 溴水 酸性 KMnO4 溶液 氫硫酸 H2S 溶 液 滴有酚酞的 NaOH 溶液 石蕊試液 品紅 溶液 反應現(xiàn)象 SO2 的性質(zhì) 5 在 BaCl2 溶液中通入 SO2 氣體 未見沉淀生成 若先通入下列的另一種氣體 再通入 SO2 或者向通入 SO2 氣體的 BaCl2 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質(zhì) 可以看到沉淀的有 Cl 2 NH 3 HCl NO 2 CO 2 H 2S HNO 3 NaOH FeCl 3aq N aClOaq 6 下列溶液能夠區(qū)別 SO2 和 CO2 氣體的是 澄清的石灰水 H 2S 溶液 酸性 KMnO4 溶液 氯水 品紅溶液 A B C 除 以外 D 全部 7 右圖是檢驗某無色氣體 A 是 SO2 和 CO2 的混合氣體的裝置圖 1 B 中加入的試劑是 作用是 2 C 中加入的試劑是 作用是 3 D 中加入的試劑是 作用是 4 實驗時 C 中應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考點三 硫酸 8 硫酸是中學化學實驗室的常見藥品 其性質(zhì)有 酸性 吸水性 脫水性 強氧化 性 催化作用 請將序號填在相應的橫線上 1 鋅和稀 H2SO4 制 H2 2 濃硫酸作干燥劑 3 濃硫酸與蔗糖的炭化實驗 黑面包實驗 2 4 實驗室用乙醇和冰醋酸制取乙酸乙酯 5 乙酸乙酯的水解 6 濃硫酸使?jié)駶櫴镌嚰堊兗t 后來又變黑 7 纖維素的水解 8 濃硫酸與銅的反應 9 將 64 g 銅箔加入到盛有含 2 mol H2SO4 的濃 H2SO4 試管中加熱 1 銅箔能否完全溶解 請解釋原因 2 在反應后的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硝酸鈉晶體 銅箔表面又有氣泡冒出 其原因為 10 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 探究一定量的濃硫酸與足量鋅充分反應產(chǎn)生的氣體產(chǎn)物 進行 如下實驗 按圖組裝好實驗裝置 在 A 中加入 5 mL 98 的濃硫酸和足量的鋅粒 微 熱試管 A 觀察到 C D E 中均有氣泡產(chǎn)生 隨后氣泡量減少 品紅溶液褪色 D 中 先出現(xiàn)渾濁后渾濁消失 反應較長時間后 C D E 中的氣泡量又會明顯增加 1 寫出 A 中從反應開始到停止可能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 從甲 乙中選擇合適的裝置填入 B C 中 并進行正確連接 a 接 接 b c 接 接 d D E 兩支試管中 CCl4 溶液的作用是 3 能證明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的實驗現(xiàn)象為 反應較長時間后氣泡量又會明顯增加的原因是 4 D 中渾濁消失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為 考點四 SO 42 的檢驗 11 檢驗 SO 的方法 被檢液 取清液 有無白色沉淀 判斷有無 SO2 4 加 足 量 鹽 酸 酸 化 滴 加 BaCl2溶 液 2 4 先加稀鹽酸的目的是 再加 BaCl2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 可能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2 甲 乙 丙三位同學各設計一個實驗 結果各自都認為自己的試樣中含有 SO 甲2 4 為 3 1 乙認為甲不嚴謹 因為 A 中若含有 僅填一種離子 也會有此現(xiàn)象 乙為 2 丙認為乙不嚴謹 因為 B 中若含有 僅填一種離子 也會有此現(xiàn)象 丙為 若丙方案合理 則回答 3 其中試劑 是 現(xiàn)象 是 試劑 是 現(xiàn)象 是 若你認為丙方案不合理 以上四空可以不填 13 在下列物質(zhì)轉(zhuǎn)化中 A 是一種正鹽 D 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比 C 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大 16 E 是酸 當 X 無論是強酸還是強堿時 都有如下的轉(zhuǎn)化關系 A X B Y C Y D Z E 當 X 是強酸時 A B C D E 均含同一種元素 當 X 是強堿時 A B C D E 均含另外同一種元素 請回答 1 A 是 Y 是 Z 是 2 當 X 是強酸時 E 是 寫出 B 生成 C 的化學方程式 3 當 X 是強堿時 E 是 寫出 B 生成 C 的化學方程式 高考題組一 硫及其化合物 14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正確的劃 錯誤的劃 1 碳酸鋇與硫酸反應 Ba 2 SO BaSO4 2 4 2 H2SO4 與 Ba OH 2 溶液反應 Ba 2 OH H SO BaSO 4 H 2O 2 4 3 CuSO4 溶液吸收 H2S 氣體 Cu2 H 2S CuS 2H 4 NH4HSO3 與足量 NaOHaq 共熱 NH HSO 2OH NH3 SO 2H 2O 4 3 2 3 15 2010 海南 20 改編 固硫劑是把煤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硫以鹽的形式固定在爐渣 中的物質(zhì) 可減少二氧化硫?qū)Υ髿獾奈廴?下列物質(zhì)中可用作固硫劑的有 CaO Na 2CO3 NH 4NO3 P 2O5 A B C D 16 2011 上海 7 下列溶液中通入 SO2 一定不會產(chǎn)生沉淀的是 A Ba OH 2 B Ba NO 3 2 C Na 2S D BaCl 2 4 17 2010 課標全國卷 27 某化學興趣小組為探究 SO2 的性質(zhì) 按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 1 裝置 A 中盛放亞硫酸鈉的儀器名稱是 其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 實驗過程中 裝置 B C 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分別是 這些現(xiàn)象分別說 明 SO2 具有的性質(zhì)是 和 裝置 B 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3 裝置 D 的目的是探究 SO2 與品紅作用的可逆性 請寫出實驗操作及現(xiàn)象 4 尾氣可采用 溶液吸收 18 2010 福建理綜 25 工業(yè)上常用鐵質(zhì)容器盛裝冷濃硫酸 為研究鐵質(zhì)材料與熱濃硫酸 的反應 某學習小組進行了以下探究活動 探究一 1 將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鐵釘 碳素鋼 放入冷濃硫酸中 10 分鐘后移入硫酸銅 溶液中 片刻后取出觀察 鐵釘表面無明顯變化 其原因是 2 另稱取鐵釘 6 0 g 放入 15 0 mL 濃硫酸中 加熱 得到溶液 X 并收集到氣體 Y 甲同學認為 X 中除 Fe3 外還可能含有 Fe2 若要確認其中的 Fe2 應選用 a KSCN 溶液和氯水 b 鐵粉和 KSCN 溶液 c 濃氨水 d 酸性 KMnO4 溶液 乙同學取 336 mL 標準狀況 氣體 Y 通入足量溴水中 發(fā)生反應 SO2 Br 2 2H 2O 2HBr H 2SO4 然后加入足量 BaCl2 溶液 經(jīng)適當操作后得干燥固 體 2 33 g 由此推知氣體 Y 中 SO2 的體積分數(shù)為 探究二 分析上述實驗中 SO2 體積分數(shù)的結果 丙同學認為氣體 Y 中還可能含有 H2 和 Q 氣體 為此設計了下列探究實驗裝置 圖中夾持儀器省略 3 裝置 B 中試劑的作用是 4 認為氣體 Y 中還含有 Q 的理由是 5 為確認 Q 的存在 需在裝置中添加 M 于 選填序號 5 a A 之前 b A B 間 c B C 間 d C D 間 6 如果氣體 Y 中含有 H2 預計實驗現(xiàn)象應是 7 若要測定限定體積氣體 Y 中 H2 的含量 標準狀況下約有 28 mL H2 除可用測量 H2 體積的方法外 可否選用質(zhì)量稱量的方法 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 19 2010 廣東理綜卷 33 某科研小組用 MnO2 和濃鹽酸制備 Cl2 時 利用剛吸收過少量 SO2 的 NaOH 溶液對其尾氣進行吸收處理 1 請完成 SO2 與過量 NaOH 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SO 2 2NaOH 2 反應 Cl2 Na2SO3 2 NaOH 2NaCl Na2SO4 H2O 中的還原劑為 3 吸收尾氣一段時間后 吸收液 強堿性 中肯定存在 Cl OH 和 SO 24 請設計實驗 探究該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陰離子 不考慮空氣的 CO2 的影響 1 提出合理假設 2 假設 1 只存在 SO32 假設 2 既不存在 SO32 也不存在 ClO 假設 3 3 設計實驗方案 請在答題卡上寫出實驗步驟以及預期現(xiàn)象和結論 限選實驗試劑 3moL L 1H2SO4 1moL L 1NaOH 0 01mol L 1KMnO4 淀粉 KI 溶液 紫色石蕊試 液 實驗步驟 預期現(xiàn)象和結論 步驟 1 取少量吸收液于試管中 滴加 3 moL L 1 H2SO4 至溶液呈酸性 然后將所得溶液分置于 A B 試 管中 步驟 2 步驟 3-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三一輪復習 專題8 硫及其化合物 一輪 復習 專題 及其 化合物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10480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