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人生哲學.ppt
《佛教中的人生哲學.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佛教中的人生哲學.ppt(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佛教中的人生哲學,,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wèi)國王子所創(chuàng),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他的姓是喬達摩。因為他屬于釋迦 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佛教與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廣泛流傳于亞洲的許多國家。東漢時自西向東傳入我國。佛教作為異質(zhì)文化而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廣泛領域,成為古代儒、道、佛三大文化系統(tǒng)之一,并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哲學領域,佛教為中國古代宇宙、人生論、認識論充實了新內(nèi)容,作出了獨特的理論思維貢獻。,,佛教的思想核心中最為根本的就是它的人生哲學理論。佛教的創(chuàng)立是一種生命的自足,是對人生意義、價值、理想亦即實現(xiàn)思想途徑的一種反思;是一種人文思潮的體現(xiàn),在某種意義上說,佛教也是一種生命哲學。它探討生命、探討生死,因為生命和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人生是一個方面,人死是另一個方面,沒有死亡就沒有生命,沒有死亡也就沒有人的思想、意義和價值問題。佛教探討人生和人死的關系。佛教已經(jīng)站在一個很高的思想高度來總結這個問題。,,佛教歸根結底是一種解脫論,認為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有很多問題。它和儒家恰恰構成了兩極;儒家認為人生是快樂的,樂知天命,要自強不息去奮斗,剛勁有為去努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而佛教卻不然。人生是痛苦的,因此要解脫痛苦。痛苦有沒有?當然有,而且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佛教要解脫人類的痛苦,所以是一個解脫論。,,佛教認為人是胎生的,由色(身體)、受(感受)、想(想象、表象)、行(意念、意志),識(認識作用,意識)五蘊構成。蘊,積聚的意思。色指物質(zhì),就人來說即是身體。受、想、行、識同屬于精神活動、心理現(xiàn)象。五蘊可歸結為色(身)、心二法。佛教認為,整個宇宙有萬事萬物,也可歸納為色、心二法,即物質(zhì)與精神二類。色又由“四大”構成,四大指地、水、火、風,也即堅、濕、暖、動四種性能,是印度古代所說的構成一切物質(zhì)的元素,是聚集而成的大種,故稱為“四大”。四大又分兩類,就身體言稱為“內(nèi)四大”,就自然界言稱為“外四大”。心,作為精神主體,具有主動的分別力、主宰的支配力,是慮心在佛法中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一、人的構成,,佛教對人的生命本質(zhì)所作的最根本的判斷是“空”。如上所說,佛教認為人是五蘊積聚而有,是因緣和合而成,故此推論出,人本無實在的自性,是“無我”,也叫做“五蘊非有”,也就是“空”。展開一點說,就物質(zhì)方面的身體來說,人的身體(色)是由四大和合而有,本無實性。四大不調(diào),百病叢生,四大離散,身軀壞滅,這就是所謂的“四大皆空”。就精神方面的受、想、行、識來說,受、想、行識也都是對境而生,是因緣和合而有,并非實有,是空。所以佛教認為,人的本質(zhì)是五蘊非有,有是空的。,二、人的本質(zhì),四、人的本性,印度佛教主張心性本凈說,原始佛教基本上認為心的本性是清凈無染的。中國佛教的主流則主張心的性本覺說。本覺指本有的覺性、覺悟,心性本覺說人的本性就具有智慧的德性、悟性。從生若能發(fā)心修持,喚醒覺性,就能轉學為悟,成就正果。自南朝以來,中國佛教主流還反映覺性與佛性持同起來,大力闡揚佛性論,以論證眾生成佛的超越根據(jù)。一些佛學大師宣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強調(diào)佛性為一切眾生共有,有些佛教宗派還有佛性是本有還是始有以及佛性的具體類別,作了不同的論述。天臺宗人還提出這樣的學說:佛性既是客觀的普遍原理,又是眾生的普遍心靈,佛性是原理與心靈的合一。禪宗則在眾皆有佛性的思想基礎上,提倡明心見性的頓悟成佛說。,五、人的定位,佛教認為,眾生由于迷悟、凡圣的不同,分別存在于十個界域(“十法界”)中。十界從低到高,依次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十個類別、等級。前六類均處于迷妄的界域,是凡夫,稱為“六凡”,后四類處于覺悟的界域,是圣者,稱為“四圣”。前六界則已遠離啟遍滿痛苦,處于輪回轉生的痛苦流轉之中,即所謂的六道輪回。后四界則已遠離煩惱和痛苦,超越了生死輪回中,人身有如盲龜浮木,最為難得。佛教解釋說,人是“止息”,“忍”的意思,在六道中真正能止息煩惱、意念,忍受痛苦生活的莫過于人。人若能積善修福,就能升天,乃至由凡轉圣。但人若惡習不改,續(xù)造惡業(yè),也會隨為畜生、餓鬼乃至入地獄受懲罰??梢?,佛教認為,人是六道升沉的樞紐,是眾生中最有可能成就佛道的。,六、人生的價值,佛教的原始出發(fā)點和根本思想是“一切皆苦”,認為眾生對一切存在的普遍感受是苦。佛教講的苦雖多種多樣,但歸結起來不外是身感之苦和心感之憂二類,而其間最深刻最無奈的苦是“無??唷?,是生命無常給人的精神帶來的逼迫性、焦慮性的痛苦。世俗人認為的很多快樂,如古人認為的很多快,如古人說的“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都令人十分快樂。但是佛教認為,樂只是苦的特殊表現(xiàn)形式。佛教認為,樂只是暫時的,樂的失去是更大的痛苦。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人生有不測之風云,旦夕之禍福,包括世俗社會中的任何快樂都逃不脫“無?!倍值闹?。由此,佛教認為苦的直接原因便是有“生”,生命是苦的開端和受苦的實體,沒有生,便沒有苦,人生的意義、價值是痛苦,要解脫痛苦就要“無生”,即超越生死輪回,進入佛國境界。,七、人生的法則,佛教還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的法則,來闡釋緣起論的道理,說明世界萬物的相互關系,強調(diào)世界萬物都依因果法而生滅變化。佛教把這種因果法則應用到倫理方面,則構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應理論。佛教因果報應理論是指導因果律、自然律、道德律結合起來以指導、規(guī)范、制約人的行為。佛教認為,因果報應是支配社會人生的鐵律。因果報應理論包含有“十二因緣”和“業(yè)報”說。佛教還依據(jù)有因必有果的和果報自作自受的法則,提出了“三世因果”說,認為現(xiàn)世的貧富窮達是前世所造業(yè)的報應,而今生的行為亦招感來世的罪福報應。,八、人生的覺悟,佛教是教人們解脫痛苦的宗教,它強調(diào)眾生要從根本上拔除痛苦,求得幸福,就要由迷妄轉為覺悟。佛作為十法界之首,就是覺悟了的人,是自覺、覺他、覺滿的覺者。那么,什么是佛教所說的覺悟?覺悟什么呢?覺悟就是徹底體驗宇宙人生的真實,體悟最高的真理,表現(xiàn)最高的智慧。這最高真理就是緣起性空,就是空理,就是中道實相。佛教認為,宇宙人生都是因緣和合而起的,都無自性,無自體,因而是空。緣起就是空,這空也是“假名有”。若能了解空有不二,即合乎中道。而中道也就是實相,就是最高真理。中國佛教主流還把最高真理與人心本性結合起來,轉而強調(diào)體知、覺悟心的本性,如禪宗就教人覺悟自性,頓悟成佛。,九、人生的理想,這里所講的理想是指理想境界。佛教為了教人虔誠修持,覺悟成佛,還大力宣揚“涅盤”和“凈土”等理念,作為人生的終級歸宿和理想境界。所謂涅盤,其本意是熄滅煩惱,寂滅無染的境界,后來大乘佛教又賦予“常、樂、我、凈”四種德性,“?!敝负憔貌蛔?,“樂”指快樂幸福,“我”指自由自在,“凈”指清凈無染,佛教把涅磐境界描述為與現(xiàn)實痛苦世界截然相反的美好的理想王國。與西方凈土等彼岸世界不同,中國佛教主流救災提倡唯心凈土觀念,認為一切萬有都是一心的開展,凈土也是一心的呈現(xiàn),強調(diào)信徒應該積極修行,心中有佛,創(chuàng)立心中的凈土,建設內(nèi)在的清凈世界。,十、人生的修持,佛教還詳盡地論述了眾生提高覺悟、實現(xiàn)理想的途徑和方法,確定個人修持的內(nèi)容為“戒、定、慧”三學,后又擴充為菩薩行的“六度”。三學是佛教徒必須修習的三種最基本學問。戒,是仰止邪惡,積習行善。戒條是規(guī)范佛教徒行為的規(guī)則,分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四級,依次進于完備階段。如在家信徒所要遵守的五條禁戒是不殺生、生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定是安身心,止息念慮,集中精神。慧是如理思維,體悟真實,增長智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相對于三學而言,增加了布施,忍辱和精進三項。布施是以自身的財力、智力和體力去救助他人。忍辱是忍受各種痛苦,使身心安穩(wěn),以利于成就佛道。精進是勇猛勤生,毫不懈怠,努力上進。,佛教人生格言,【二十個最】 中國扶風法門寺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我 人生最大的債務是兒孫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孝順 人生最缺德的邪淫 人生最清凈安然的是高僧大德 人生最尊貴的德行是忠義 人生最快樂的是行善去惡 人生最禮貌的是敬老愛幼 人生最好的品行是忍辱柔和 人生最失敗的是自滿 人生最有成效的是謙虛 人生最安穩(wěn)的是勤勞和中和 人生最偉大的是舍己為人 人生最傷身的是酒色 人生最不自由的是老死 人生最悲痛的是病苦 人生最難受的是折磨 人生最可怕的是無常 人生最有出路的是修行 人生最奧妙的是禪定,【修身八則】 中國陜西扶風法門寺,光陰不惜過時悔 黑發(fā)不學白發(fā)悔 酒色賭博致禍悔 安不將息病時悔 官行賄賂致罪悔 富不儉用貧時悔 不孝父母老時悔 遇難不幫有事悔,【十語銘】,知足心常樂 能忍身安寧 敬老行孝道 教子學才能 常思自己過 勿與鄰友爭 習武身康健 勤奮事業(yè)興 謙讓是美德 和氣可長生,佛教人生格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做事不是為別人做,而是為自己結善緣,培福德而做。 * 不看你待我,但看你待人。 *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命運。一個人的富裕,不僅僅在于他擁有多少,而是看他布施了多少。 *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富有,就看看當你失去金錢后還有什么剩下來? * 人生是非常短暫的,但是如果只注意到其短暫,那就連一點價值都沒有了。 * 人生包括兩個部分:過去的是一個夢,未來的是一個希望。 * 轉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世界無限寬大;換一種立場待人處事,人事無不輕安。,,佛教人生格言,* 沒有知識的人總愛議論別人的無知,知識豐富的人卻時常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 *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 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么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后,世間哪一樣是你的? *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一)無緣大慈:佛教主張不但對跟自己有關系的人要慈愛,如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等;同時對跟自己沒有親戚、朋友關系的人也要慈愛,如跟我從不交往或素不相識的人,也一樣地關懷愛護?!疅o緣大慈’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簿褪恰抖Y運大同篇》所說的‘不獨親其親、子其子?!囊馑?。,,(二)同體大悲:同體大悲就是一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間一切眾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佛教 中的 人生哲學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248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