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之《近體詩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冊.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之《近體詩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冊.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之《近體詩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冊.doc(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之《近體詩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冊 教 學 設 計 設 計 思 路 一、三維目標: 1. 欣賞并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 2. 味詩歌的意境; 3.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體思路: 《山居秋暝》從王維詩“詩中有畫”特點切入進行欣賞;《登高》則著重分析杜甫之“悲”,體會其憂國憂民的情懷。 三、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海德格爾認為,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墒茄巯?,在商品大潮的裹挾之下,越來越多的人詩意蕩然無存,詩歌——文藝中的明珠、人類精神的最高形式——已逐漸淡出越來越多的人的視野和生活!不禁要問:中國,這個曾經(jīng)創(chuàng)造輝煌詩歌成就的國度,到底是怎么了?又不禁要問:中國輝煌的詩歌傳統(tǒng),誰來傳承? 夢回唐朝,想一想都讓人熱血沸騰!這是一個詩歌成熟的季節(jié),矗立起一座座詩的高峰。從體裁看,古體詩、近體詩,異彩紛呈;從詩人看,李白、杜甫、白居易……各領風騷! 在學習了兩首古體詩之后,我們又來學習《近體詩六首》,試著走進近體詩的世界。 (二)詩體介紹。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近體詩出現(xiàn)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現(xiàn)的詩體,稱為近體,把唐以前的各種詩體稱為古體,用以區(qū)別兩種詩體的不同。 近體詩與古體詩的主要區(qū)別是:古體詩沒有固定句數(shù)的限制,沒有固定的句式,沒有固定的平仄和韻律。近體詩則與之相反,有十分嚴格的韻律,因此近體詩又叫格律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從字數(shù)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律詩八句,絕句四句,是律詩的一半。 律詩的主要格律特點: (1)押韻。偶句用韻,奇句不用韻(也有首句入韻的)。 (2)對仗。律詩每兩句組成一聯(lián),分別叫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中間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兩句必須是對句。 (3)平仄。(有點復雜,不宜講得過多) (三)賞析《山居秋瞑》 1. 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先可播放朗讀錄音(最好是配樂的),或教師范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意境。 問:這首詩寫的什么景象?抒寫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學生閱讀、討論。 明確:(1)寫的是山間美景。(注意引導學生體味詩中“明月”“清泉”“竹”“浣女”“蓮”“漁舟”等景物)(2)流露了詩人自己領受這種佳景的愉快和對自然的愛戀之情。(體會景物特點,結合注釋④理解“王孫自可留”的含義) 問:王維為什么如此喜愛山間美景?只是一般性的喜愛美景么? 引入作者簡介: 王維,字摩詰,號輞川居士。太原人。王維的思想,可以以四十歲左右為界限,分前后兩期。早年的王維有積極的政治抱負,二十一歲中進士,作大樂丞,后來由于丞相張九齡罷相等原因,意志逐漸消沉下來,又由于從小受母親信佛的影響(他的字就這樣得來的),他也開始吃齋奉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藍田縣的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萬事不關心”的生活?!渡骄忧镪浴肪褪撬[居生活的一個反映。 王維的詩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他和詩人孟浩然,繼承了東晉詩人陶淵明和南朝詩人謝靈運的詩風,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合稱“王孟”。 結論:將景物描寫得那么美,強調自己對美景的留戀,其實是表明自己歸隱的決心和安于隱居生活的心情。(有無字句上的暗示?再回頭檢視,留意“山居”、留意詩中出現(xiàn)的人的身份及活動,同時對“王孫自可留”也會有更深層的理解。) 2. 體味“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 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這是對王維山水田園詩的藝術特色的準確評價。請你結合這首詩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詩中有畫”,表明王維是一個寫景的高手,詩歌極富繪畫美: (1)“明月”兩聯(lián),動靜關系處理得非常好。月掛中天,仿佛是靜態(tài)的,但月光的普照,仿佛又是如水般流動的;巖石是靜止的,但巖石上的清泉是流動的;岸邊的竹、水中的蓮本來是靜態(tài)的,但浣女走過、漁舟劃過時,他們分明是搖動的……靜中有動,動中顯靜,相得益彰。 (2)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有機結合。前三聯(lián)詩,構成了一幅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活動圖畫。而那融入畫幅的音響——山泉流過石上的淙淙聲、竹林里傳出來的浣紗姑娘的喧笑聲、漁舟穿過蓮塘發(fā)出的響聲,更使這幅美麗的圖畫變成一組充滿詩意的有聲電影鏡頭。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一樣,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反過來也從恬靜中感受到一片活潑生機。 分析至此,倒讓人覺得將王維的詩比作“畫”其實并不準確,這豈止是畫,這分明是風光片嘛?。ㄖ豢上K軾沒看到過電影電視……) 3. 反復吟詠至于背誦。 (四)賞析《登高》 1. 老師在樂聲中(如《二泉映月》)滿懷深情地朗誦《登高》全詩?;虿シ排錁防收b。 2. 理解詩歌感情。 問:詩題為“登高”,在古代登高有什么特殊文化意義嗎? 明確:古人有重陽登高的習俗。(古時,重陽節(jié)登高是為“避邪”,此說始于東漢,梁人吳均在《續(xù)齊諧記》里說:當時有名費長房者,頗擅仙術,能知人間禍福。一日,他對其徒汝南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難,但如能給每人做一紅布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去登高,并在山間飲菊花酒,即可幸免于難。桓景照辦,果真九日晚間,全家從山上回來后,見家中雞、犬、牛、羊俱已暴死。事后,費長房告知,此乃家畜代為受禍。這種神奇故事經(jīng)過傳播,便形成了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俗。) 問:我們學過一首詩,寫到登高舊宿…… 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問:王維詩寫的是對親人的思念,本詩呢?有沒有對親人的思念?還寫了什么感情? 學生閱讀、討論,從文字中提取要點,得出結論。 明確:①秋天之悲(萬里悲秋);②家國之思(作客,登臺);③孤獨之感(獨登臺);④漂泊之慨(萬里,常做客?!叭f里”著眼于空間距離遠,輾轉西南?!俺!敝塾跁r間久,十年漂泊);⑤遲暮之傷(悲秋,志士悲秋,往往從季節(jié)聯(lián)想到生命;百年,晚年;繁霜鬢);⑥病痛之苦(多?。?;⑦國難之憂(“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⑧潦倒之恨(志不得伸)——怎一個“愁”字了得?。ㄒ驗槎嗖?,連借酒澆愁都不行?。? 在上邊分析杜甫的漂泊、潦倒時,切入其生平及背景簡介,資料:①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寄居鞏縣(今河南鞏縣),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出身于封建大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著忠君愛國、積極入世的心情,但卻仕途失利,歷經(jīng)禍亂,深受深重的時代苦難,因而尤能體驗和同情人民的疾苦。②公元七六五年的春天,正當杜甫伐竹除草、修理茅屋,準備在成都草堂過和平勞動生活的時候,嚴武突然死去。就在這一年的五月,杜甫攜家離開成都,“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乘舟東下,向夔州進發(fā)。在夔州,詩人肺病、瘧疾、風痹、糖尿病不時發(fā)作,最后耳聾齒落,百病纏身。③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3. 理解寫景的詩句。 詩的前四句寫秋景,是秋日登高的所見所聞。 問:(1)首聯(lián)共寫了幾種景物?(2)各分別用什么詞描寫的?各給人什么感覺?設身處地想想。 明確:一、二兩句細處著筆,寫具體的景物。在這兩句詩里,選擇了六件有代表性的景物來寫:風、天、猿嘯、渚、沙、鳥飛。每種景物又只用一個字來形容:秋天多風,登高風就大,對于一個老年多病的人來說,就更覺得風大,所以用了一個“急”字,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秋季天清氣爽,天顯得格外“高”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夔州一帶多猿,鳴聲凄切,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首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荊州記》)所以說猿嘯“哀”;秋天景物蕭瑟,從上向下看,小沙洲顯得孤零冷落,因此用了一個“清”字;沙的特點是“白”;鳥飛的特點是“回”,回旋地飛。詩人毛澤東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鷹擊長空”;詩人王維筆下也寫過一種鳥,“雞鳴山更幽”。它們有什么不同嗎?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而這里的或許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蛟S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要敢于展開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這是不是一只歡樂的鳥呢?不是,這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借鳥的飛回反襯自己的不得回) 問:頜聯(lián),寫了幾種景物?由落木、長江我們想到什么? 明確:只有兩種,落木、長江。 問:由落木,我們想到什么?還記得高一課文《說木葉》嗎? 明確:由樹及人,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jīng)到了生命晚秋。人生天地間,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問: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么,“不盡長江”呢? 明確:讓人想到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保v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詩人感到有些無可奈何。 問:一二聯(lián)寫景只是襯托詩人的悲情嗎? 明確:也不全是。急風高天,還是很有氣勢的,尤其是三、四兩句更是從大處落墨,寫整體景物。因為風急,所以葉落紛紛,蕭蕭有聲?!盁o邊”兩個字顯出視野比較開闊,看得比較遼遠,也寫出秋意之深,這是包含了詩人的感覺在內(nèi)的。 “不盡”用來形容長江源遠流長;又因為風急,所以說大江波濤洶涌,滾滾而來。這兩句寫景,真是渾涵汪茫,境界闊大,很有氣魄。 問:如何理解這種宏大的氣勢? 明確:雖然潦倒艱難,雖然生命短暫,雖然有化不掉解不開的悲愁,但是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僅僅是無可奈何嗎?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讀的時候,大家應該把這種豁達、坦蕩,那種氣魄讀出來。 總結:一個滿頭白發(fā),多愁多病的詩人,在深秋之中獨自登高遠望的形象,舉目可見;一個胸懷天下,憂國憂民,在高臺上愁腸百結的形象,逐漸在眼前鮮明高大起來。這就是杜甫——千古“詩圣”! 4. 朗讀、背誦詩歌。 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讓我們把自己當成作者,化身為其人,想象我就是杜甫,就是那個老病孤獨的杜甫。我就站在長江邊上,衣衫襤樓,蓬頭垢面,登高望遠,懷想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牽掛祖國,同時更凄涼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這一輩子—— 第二課時 指導學生學習其他幾首詩。 可布置學生課外搜集詩人生平及寫作背景資料,加深對課文理解,課堂上討論分析,見仁見智。 或者讓學生分組討論,從詩歌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等方面寫出鑒賞性文章,課堂上交流。 加強朗讀訓練。 要求背誦。 對六首詩,重點講授兩首,其余以學生自讀為主。 先引到“近體詩”這一概念上。 對格律特點,可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詩歌作分析,以求得更感性的認識。 學生一定要有時間思考、討論,言之有據(jù)。 由淺入深的過渡。 “知人論世”法。 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藝術特色。 有點亂扯,權當作加深印象吧。 營造凝重氣氛。 知識新舊聯(lián)系,也激發(fā)興趣。 文本解讀為主,背景(語境)為輔。 引導學生體會,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 《說木葉》對這句詩有分析,可參照。 培養(yǎng)學生自讀能力,體現(xiàn)自主閱讀的原則。-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近體詩六首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之近體詩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冊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第二 單元 近體詩 教案 人教版 第三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260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