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十八課 阿里山紀行名師導航 蘇教版.doc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十八課 阿里山紀行名師導航 蘇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十八課 阿里山紀行名師導航 蘇教版.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十八課 阿里山紀行名師導航 蘇教版 內容感知 本文形象地描繪了阿里山的迷人風光,抒發(fā)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了“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贊揚了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達了兩岸人民的心融會起來的共同愿望。 文章以移步換景之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從不同的立足點描寫阿里山美麗的風光。語言典雅、凝練、和諧、暢達,句式多樣,節(jié)奏感強,富于音樂美;文章融情于景,托物寄情,引入許多古典名著中的詞語,又富于情韻美。 咬文嚼字 1.字音 風靡(mǐ) 堪稱(kān) 山嵐(ln) 諦聽(d) 迂曲(yū) 雄踞(j) 幢頂(chung) 紅檜(gu) 禪(chn) 靜謐(m) 一泓水潭(hng) 2.多音字 3.形近字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樹木姿態(tài)各異,如幢頂,如傘蓋,如古寺寶塔。它們排列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 品評:這段文字用了六個比喻句,句式整齊,結構勻稱,節(jié)奏鮮明,和諧動聽。第一個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無邊無際;“如幢頂,如傘蓋,如古寺寶塔”,作者一連用三個比喻,描寫樹木的盤曲之勢。后兩個比喻連用助詞“之”,不僅使句式整齊,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兩個比喻兼擬人,古色古香,寫出了森林排列整齊和嚴肅威武的氣勢,給森林以人格化。 2.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偶有人聲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 品評:這段文字運用了對偶、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交錯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輕松、舒展、迂曲、鮮明的節(jié)奏,富有聲感和音樂美?!把暤们椤?,通過反復誦讀,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對靜謐、潔凈、禪的世界的獨特體驗。 3.山中人少樹多,不知阿里山的風光究竟在何方。樹密、陰厚,仿佛能揉出濃汁。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品評:這段文字在全文帶有總結性,“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題。文中的短句“人少樹多”“樹密、陰厚”的描述方式,是作者化用姚鼐《登泰山記》中諸如“多石,少土”“少雜樹,多松”而來,以高度凝練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了“以少總多,情貌無遺”的效果。 二、重點語段 1.“峰回路轉,迂曲穿過一片林區(qū)”至“而是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 剖析:本段寫潭水清澈。先點明行蹤:“峰回路轉,迂曲穿過一片林區(qū)?!比缓竺鑼懱端O葘憽傲炼取保骸把矍绑E然一亮”,“驟然”是“突然”的意思。事前沒有想到,突然出現了“一泓水潭”,接著引出兩姊妹“投水殉情”的傳說,交代水潭得名的由來。最后用比喻的手法描寫水潭及其與山林形成的美景。這一段由三個句子組成。第一句是總寫,第二、三句是分寫。 2.“下山的路上”至“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剖析:仍以《高山青》作結,呼應開頭,令人回味無窮。作者以“人少樹多”“樹密、陰厚”概括所見,以“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概述所感,一線貫穿,首尾呼應。全文的內在線索便是歌曲《高山青》,有彩線穿珠之效。以歌其興,以歌作結,呼應有方。 結構簡析 1.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一天內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全文共10段,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兩岸學者歡聚臺北的融洽場面。以《大海啊,故鄉(xiāng)》和《高山青》開啟全文,定下抒情基調。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寫游阿里山的全過程。這是游記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描寫進阿里山的過程,側重寫進山時獨特的感覺,突出幽深的特點與不尋常的氛圍。 第二層(3—9段),描寫到阿里山神木的經過及所見到的如詩如畫的風光,抒發(fā)作者由衷的贊美之情。 第三部分(第10段),寫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結,呼應開頭,令人回味無窮。 2.可以按照地點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在臺北,兩岸學者歡聚一堂,以歌抒情。 第二部分(第2—10段),寫游覽阿里山。 第一層(第2段),寫進阿里山的過程,觀賞幽深山林之景及產生的獨特感受。 第二層(第3—9段),描寫到阿里山神木的經過及所見到的如詩如畫的風光,抒發(fā)作者由衷的贊美之情。 第三層(第10段),寫下山,總括對阿里山的感受。 主旨探究 關于本文主旨有以下幾種看法: 1.本文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見的迷人風光,抒發(fā)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贊美了“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贊揚了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達了兩岸人民的心融會起來的共同愿望。 2.本文寫了作者游覽阿里山的過程,描繪了阿里山如畫的風光,抒發(fā)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 對本文的主旨,你有什么看法? 審美鑒賞 移步換景 盡展阿里山美麗風光 本文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阿里山的迷人風光,抒發(fā)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了“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首先,本文采用了移步換景法來描寫阿里山美麗的風光。從進山到下山,行蹤交代得非常清楚:“從臺北松山機場搭機……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從火車站……一段路程”;“在樹身之間穿行了一陣……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作者邊行邊看,邊描寫風光。 其次,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進行描寫。進山時抓住林海中幽深的特點來寫;到阿里山小火車站時抓住不同尋常的古典文化氛圍來寫;在深山深處,抓住潭水清澈、林區(qū)寧靜、曲徑幽路、森林無邊的特征來寫;到了神木,抓住“神木”的巨大和悠久的特征及“巨創(chuàng)”來寫。這些富有特征的鮮明的畫面,一幅幅地舒展自如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使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三,作者注意從不同立足點看到的局部景物應各具特點,各局部景物合起來又能反映描寫對象的總面貌、總特征。作者在采用移步換景法描寫了各個景點的特征后,把這些特征匯合起來,就反映了“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的共同特征:幽深、寧靜、清涼、神奇,體現了祖國山河的無比美麗。阿里山是純自然形態(tài)的。有面——大片森林,有點——“神木”,點面結合;由緩緩游賞到漸入佳境,層層深入。作者用多彩的筆,給我們勾勒了一幅完美的圖畫。-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十八課 阿里山紀行名師導航 蘇教版 2019 2020 年級 語文 上冊 第十八 阿里山 紀行 名師 導航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337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