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社會教育.doc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學前兒童社會教育.doc(2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教案 王愛星 第一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概述 學習目標:了解我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發(fā)展與演變;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明確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所需的專業(yè)準備。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與專業(yè)準備;難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學科性質與內涵。 本章主要內容:本章初步梳理了我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發(fā)展與演變;分析了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性質與內涵,概要闡釋了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并討論了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所需要的專業(yè)準備,以幫助學習者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有系統(tǒng)地了解,明確學習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重要性及相應的專業(yè)準備。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涵 定義:是指以兒童的社會生活事務及其相關的人文社會知識為基本內容,以社會及人類文明的積極價值為引導,在尊重兒童生活,遵循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特點的基礎上,由教育者通過多種途徑,創(chuàng)設有教育意義的環(huán)境和活動,陶冶兒童性靈,培育有著良好社會理解力、社會情感、品德與行動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兒童。 注意與常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概念的辨析。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有著豐富內涵特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識性、道德性、生活性與人文性,只有綜合的理解,才能恰當把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真正內涵。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與相關課程領域的關系 在幼兒園的課程領域中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起著核心與靈魂的作用,為其他領域提供方向與價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幫助孩子建立與世界的一種恰當關系,學會做一個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類的人。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我們不僅讓兒童學會科學的認識與探究客觀的世界,還要認識到人類與客觀世界的關系,以及人類對客觀世界所承載的責任;幼兒語言教育也不僅僅只是教會孩子正確與流利地表達,還要教孩子學會表達真誠與善意;幼兒藝術教育不僅僅讓孩子學生欣賞與創(chuàng)造美,還讓孩子體驗與領會人性之美。這些關系的層面、人性的層面就是社會教育需要關注的,因而,社會教育存在于所有領域課程之中。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意義 (一)促進學前兒童的完整發(fā)展。所謂完整發(fā)展是指兒童在發(fā)展的內容、結構與時間上的完整發(fā)展。從發(fā)展的內容看,兒童的完整發(fā)展是指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從結構看,認知、情感、意志的統(tǒng)整發(fā)展;從時間上看,是終身的完整發(fā)展。 (二)促進學前兒童積極地社會化。社會化主要是指個體學習社會中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觀念和規(guī)范,并內化為個人的品格與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加以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促進學前兒童積極地社會化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務。學前兒童的社會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積極的社會化并不會自然的發(fā)生,它需要在教育者創(chuàng)設積極的教育環(huán)境并加以適當引導才能實現(xiàn)。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研究就是要尋找創(chuàng)設積極教育環(huán)境與適當引導的原理與方法。 (三)實現(xiàn)社會文化的延續(xù)與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公民。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公民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務,一個公民是承載了一定文化傳統(tǒng),并積極參與現(xiàn)實生活的人。這決定了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對公民的培養(yǎng),既要注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也要引導孩子有參與現(xiàn)代全球化生活的眼光。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專業(yè)準備 (一)樹立正確的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觀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品格習性與處世的行為和態(tài)度。這種培養(yǎng)是通過學前兒童的所有活動領域來進行,并需要結合諸多教育力量來達成的。因而,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要樹立人格陶冶的目標觀、整合性的教育內容與力量觀、滲透性的教育方法觀。 (二)掌握相關的知識、教育原理、規(guī)律與教育策略 相關知識:一是關于自我社會性與品格成長的知識。二是關于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知識。三是關于社會教育內涵、目標與內容的知識。 相關教育原理: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設定、內容與方法選擇原理;學前兒童教育活動設計與教育評價原理。 相關教育規(guī)律: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學前兒童社會學習的規(guī)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規(guī)律。 相關教育策略: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設定、內容與方法選擇、活動設計與組織,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策略。 (三)提升自身的品格、社會能力與教育能力 1、主要的品格素質尊敬、愛、堅忍、自制與勤奮。 2、主要的社會能力社會洞察力、社會適應力、社會行動力。 3、主要的教育能力主要指設計、組織與實施教育活動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 對于教育者來說,擁有卓越與完美的品格、社會能力與教育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有追求卓越的意愿,這種意愿本身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成長力量。因為孩子也正處于成長的途中,一個愿意成長并追求成長的老師會成為他們同行的伙伴。 第二章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 學習目標:了解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幾種經典理論;識記精神分析、社會學習理論、認知發(fā)展理論的基本概念;理解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基本特點。 重點與難點:重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特點;難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理論 一、精神分析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依德、榮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核心概念: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階段、原型、社會性心理需要、信任對不信任等。 關于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觀點是: 1、認為人格完善與兒童內在的動機與情感發(fā)展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內容 2、認為各種需要的滿足與沖突的解決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動力 3、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是連續(xù)并有階段性的 4、兒童早期的生命經驗對其終身有重要影響 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 1、社會教育應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養(yǎng) 2、盡可能給予幼兒良好的早期生命經驗 3、盡可能妥善滿足幼兒的各種生理與心理需要,幫助他們面對種種成長沖突,促進其發(fā)展。 二、社會學習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爾特斯。 核心概念:替代性強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學習、觀察學習 關于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觀點: 1、強化是兒童獲得社會行為的重要機制 2、自我認知在兒童的社會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3、直接學習是兒童習得社會行為的基本途徑 4、觀察學習是兒童獲得社會行為的重要途徑 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 1、重視恰當?shù)男袨閺娀? 2、為兒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與成就的機會與舞臺 3、為兒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環(huán)境與榜樣 三、認知發(fā)展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亞杰、柯爾伯格 核心概念:自我中心主義、前道德階段、角色承擔、前習俗水平 關于兒童道德發(fā)展的主要觀點: 1、認為兒童認知發(fā)展是道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道德發(fā)展的機制就是道德判斷的認知結構的變化和改組。 2、道德發(fā)展作為一個連續(xù)發(fā)展的過程,由于認知結構的變化而表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他們分別提出了道德發(fā)展三階段和三水平六階段論。 3、道德發(fā)展的動力是來自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兒童在這種交互作用中,不斷建構著自己的道德經驗,形成和改變著自己的道德認知結構。 對學前兒童道德教育的啟示: 1、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要適應并促進兒童的發(fā)展水平。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兒不成熟的思維,也要為他們走向成熟搭建橋梁,幫助兒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發(fā)展。 2、道德經驗的豐富是兒童道德認知結構變化的基礎,教育者應當為兒童提供積累道德經驗的機會,并引導兒童從對這些經驗的反饋中學習。 四、現(xiàn)代生物學與生態(tài)學理論 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倫茨 、威爾遜 、凱恩斯 、布朗芬布倫納 核心概念:習性學、發(fā)展心理生物學、發(fā)展生態(tài)學 關于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基本觀點: 1、兒童的健康發(fā)展與早期依戀的形成有重要聯(lián)系,同伴關系在兒童社會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人類行為有生物基因的繼承性。 3、在社會性發(fā)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經驗,同時,經驗的變化又會改變有機體的行為、生物狀態(tài)和行為潛能。有機體在其整個一生中都具有適應性和主動性。 4、個體發(fā)展的環(huán)境是一個由小到大層層擴散的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每一個系統(tǒng)都會通過一定的方式對個體的發(fā)展施以其影響。 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 1、重視建構兒童良好的早期依戀與同伴關系。 2、引導兒童社會行為發(fā)展時要考慮到成熟水平與經驗的匹配性。 3、注意建構有教育意義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特點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fā)展的一般特點: 1、兒童社會認知發(fā)展是一個逐步區(qū)分認識社會性客體的過程。區(qū)分人與物的不同,區(qū)分照顧者的不同情緒,區(qū)分不同的意圖與行為等。 2、兒童社會認知各方面的發(fā)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3、兒童社會認知的發(fā)展遵循認知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但不完全受認知發(fā)展的影響。 4、兒童社會認知的發(fā)展水平與社會交往密切相關。 學前兒童社會認知發(fā)展的內容: 1、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發(fā)展內容 發(fā)展特點 自我認知 由主客不分到將自己與外在事物分離,代詞“我”的使用標志自我意識的形成。其認知有外在化的特點。 自我評價 從輕信和運用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評價常常帶有主觀情緒性與外在性。 自我控制 兒童從接受外部言語指導及誘因逐漸發(fā)展到根據(jù)自身要求和內部誘因來控制行為,從不自覺行為發(fā)展到自覺行為。 2、對他人認知的發(fā)展 發(fā)展內容 發(fā)展特點 對他人外形認知 2歲以后,幼兒能逐步發(fā)現(xiàn)與他人在外形上的差異。準確地使用“你”、“他”這兩個人稱代詞時,標志幼兒已把他人當作獨立個體。 對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認知 能通過行為特征與結果來理解他人內在情緒與推斷他人在集體中的地位。 3、對社會環(huán)境和規(guī)范的認知 發(fā)展內容 發(fā)展特點 對社會環(huán)境的認知 由近及遠,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擴展和深化。 對社會規(guī)范的認知 幼兒的自我中心思維使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規(guī)則的真正目的。在游戲和行為中往往按照自己的規(guī)則進行。他們往往首先在別人的行為中發(fā)現(xiàn)違規(guī)。 學前兒童社會情感的發(fā)展: 1、學前兒童社會情感發(fā)展的特點:容易變化,情緒呈現(xiàn)出兩極化的特征;容易受感染;具有沖動性。 2、學前兒童社會情感發(fā)展的內容:學前兒童情緒的社會化、依戀的發(fā)展、道德情感發(fā)展。 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1、親社會行為的產生及發(fā)展階段 產生階段:初始階段——對他人需要的注意階段;親社會行為意圖確定階段;意圖和行為建立聯(lián)系階段。發(fā)展階段:享樂主義的、自我關注的推理階段;需要取向的推理階段。 2、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內容 發(fā)展內容 發(fā)展特點 助人與分享 兒童很早就表現(xiàn)出利他行為,但這種行為是隨著兒童社會化的認知的發(fā)展而變化的。兒童的利他規(guī)范是一個逐步確立的過程。 合作 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合作行為開始發(fā)生并迅猛發(fā)展。而研究也表明兒童合作行為是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增加的。 安慰與保護 兒童早期就會對他人悲傷情感作出不同反應,并逐步發(fā)展出復雜的親社會性干預意圖與行為。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兒童自身因素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生理成熟對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氣質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認知發(fā)展水平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 幼兒園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有計劃、有目的教育活動的影響。幼兒園社會教育的計劃性與目的性保證了幼兒社會教育的方向性與價值性。幼兒園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包括物質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美觀、和諧、設計合理的環(huán)境有利于陶冶兒童的性情,培養(yǎng)兒童的品格。寬松、溫情的精神環(huán)境可以使兒童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同時也給兒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學習機會。 教師對幼兒社會化的影響:教師良好的行為示范、積極的期望與恰當?shù)膹娀绞蕉紩绊懹變旱纳鐣W習態(tài)度與行為。 幼兒園的同伴交往對幼兒社會化的影響:同伴關系構成兒童社會能力發(fā)展的重要背景;穩(wěn)定的同伴關系是滿足社交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經驗有利于兒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fā)展。 家庭、社區(qū)與大眾媒體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父母是兒童行為的榜樣并引發(fā)兒童的學習模仿行為,父母直接指導兒童的行為,兒童對父母的認同;社區(qū)的共同信仰、價值觀念、歸屬感、理性目標、生活方式及風俗習慣,對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傳媒手段的豐富,大眾傳媒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電視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對于電視,教育者要合理利用與引導才能避免它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傷害。 第三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本章教學的重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的層次結構與教育內容的范圍,難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的制定依據(jù)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原則。 制定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的依據(jù) 1、學前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需要 這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內在依據(jù)。 2、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這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外在依據(jù)。 3、我國的教育目的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這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操作性依據(jù)。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的建構原則 1、方向性與基礎性原則 內涵:方向性原則即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的建構要有一定的思想與價值指向。 基礎性原則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應當是社會教育領域中最基礎的、啟蒙性的目標。 作用:方向性原則保證了目標制定的理想性與價值性,基礎性原則保證了目標制定的現(xiàn)實性與合宜性。 2、層次性與整體性原則 內涵:層次性原則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的建構是有層次的系列。整體性原則即建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時,要確立一種層次結構的整合觀。 作用:層次性原則保證了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差異,整合性原則保證了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建構的綜合系統(tǒng)性。 3、科學性與動態(tài)性原則 內涵:科學性原則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應當是一個符合幼兒自身發(fā)展與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體系。 動態(tài)性原則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并不總是固定不變的, 它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作用:科學性原則保證了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合理性,動態(tài)性原則保證了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的生成性與開放性。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的層次結構及其內容分析 (一)總目標 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xiāng)、愛祖國。 1、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總目標的特點:規(guī)范性、共通性、學習結果導向性、可分析性、可擴充性。 2、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總目標的內容取向分析 第一,以兒童為本的價值取向; 第二,以幼兒情感性發(fā)展為基礎的目標取向; 第三,以社會關系建構為維度的內容取向。 (二)年齡階段目標與分類目標 1、年齡階段目標是對總目標的縱向分解,它反映了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目標的年齡差異性和連續(xù)性。 如:愿意、喜歡、善于和同伴一起游戲。 2、分類目標是從橫向的角度對總目標的展開。它反應了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內容全面性與完整性。 如: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行為;自我、他人、社會。 3、年齡階段目標與分類目標共同構成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第二層級的目標,但它們都服從于總目標,是總目標的具體化。 目標分解:“樂于與人交往”:年齡階段:“愿意、喜歡、善于與同伴交往”;分類:“愿意、喜歡、善于與同伴、師長、鄰里、陌生人的交往”。 (三)主題教學目標與課時教學目標 1、主題教學目標是對教學主題系列內容活動目標的綜合說明,它應當具有系統(tǒng)性與綜合性。 例:《我們的中班》的主題目標: _了解自己班級所處的環(huán)境(樓層、方位),并知道鄰近班級的班名和自己日?;顒雨P系密切的活動場所。 _學習自己制定每個活動環(huán)境中的行動規(guī)則。有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 _學習做簡單的自我服務類的勞動,感悟快樂,有我已長大了的意識。 2、課時教學目標是對具體的課時教學所要達到的要求的描述,它應當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例:談話活動《我的好朋友》 活動目標: _激發(fā)幼兒尋找和認定自己最喜歡的朋友愿望。 _學習用繪畫和語言兩種方式介紹朋友,增進友誼。 _了解朋友之間該怎樣相處,學習玩具分享寬容等。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選擇的原則 1、生活性與適宜性原則 內涵:生活性原則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容應當盡可能從兒童的生活出發(fā),選擇基于兒童生活經驗與生活實際,并能豐富兒童生活經驗的內容。適宜性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的選擇,要根據(jù)目標,兒童發(fā)展及社會文化發(fā)展需要選擇有助于幼兒發(fā)展,同時也能為幼兒所理解的內容。 依據(jù):生活性原則是依據(jù)兒童社會學習的實踐性而提出,適宜性原則是依據(jù)兒童學習受制于他們的身心發(fā)展水平而提出的。 應用要求: (1)選擇幼兒生活需要,并為幼兒所熟悉的內容。 (2)選擇幼兒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兒發(fā)展的內容。 2、全面性與基礎性原則 內涵:全面性原則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的選擇要盡可能全面涉及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內容?;A性原則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容應是淺顯的、具體的、啟發(fā)性的知識,是為兒童發(fā)展所必須學習的基礎性的知識。 提出依據(jù):培養(yǎng)健康與完整的兒童的社會教育目標 應用要求: (1)均衡的選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 (2)選擇基礎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內容。 3、時代性與民族性原則 內涵: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容既要體現(xiàn)時代發(fā)展的特點,又要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堅持這一要求才能使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容在適應時代變化的同時,又能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 應用要求: (1)關注當下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所生活的時代與世界。 (2)挖掘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 陶冶性與發(fā)展性原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容要有利于陶冶幼兒的品性,同時要有利于孩子的社會性的發(fā)展。 第四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方法和途徑 本章教學的重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與方法的理解;難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原則的運用、方法與途徑的選擇。 學前兒童社會學習的特點 (一)隨機性和無意性 對幼兒來說,系統(tǒng)的、有計劃與有目的的學習還不是一個主要的學習方式,他們的學習帶有更多的隨機、無意的特點。根據(jù)這一特點,教育要注意為幼兒提供值得模仿的環(huán)境。 (二)長期性和反復性 幼兒的社會性情感與行為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反復的體驗與練習而形成的,具有長期性與反復性的特點。從這一特點出發(fā),教育者需要確立持久和耐心的教育態(tài)度。 (三)情感驅動性 情感是幼兒與這個世界產生聯(lián)系的紐帶,兒童常常是因為信任與愛這個世界才愿意參與和學習這世界中新奇的一切,因而,他們的學習具有明顯的情感驅動性。從這一特點出發(fā),教育要注意良好情感氛圍的營造。 (四)實踐性 社會學習的內容大多是情意性與操作性的知識,它們只有通過親身體驗與實踐的知識才能成為真知。從這一特點出發(fā),教育要為幼兒提供充分的實踐學習的機會,才能使這些知識與態(tài)度內化為兒童自己的體驗。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原則 (一)情感支持性原則 內涵:情感支持原則是指通過愛與關心來建立教師與學前兒童間的雙向接納關系,為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促進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 依據(jù):學前兒童的社會學習具有強烈的情感驅動性。 應用要點: 1、投入積極的情感,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 2、激發(fā)良好的社會情感 (二)生活教育原則 內涵:生活教育原則是指要把學前兒童還原到真實的生活中開展社會教育。社會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為了日常生活而進行的。 依據(jù):學前兒童的社會學習是在生活中隨時進行的,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 應用要點: 1、善于抓生活中的細節(jié) 2、長期一貫地堅持 (三)正面教育原則 內涵: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則,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對學前兒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對學前兒童的行為做出補充和修正,在維護學前兒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滲透課程的要求。 依據(jù):幼兒的學習具有模仿性的特點。 應用要點: 1、以積極的方式對學前兒童提出要求 2、創(chuàng)設積極的環(huán)境 3、樹立榜樣 4、以鼓勵表揚為主 (四)實踐性原則 內涵:所謂實踐性原則是指在社會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利用和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學前兒童參與其中。 依據(jù):活動和交往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 應用要點: 1、為學前兒童創(chuàng)造實踐活動的機會 2、教給學前兒童正確、具體的行為方式 3、允許學前兒童犯錯 (五)一致性原則 內涵:所謂一致性原則是指教育者要盡力為幼兒的社會學習營造一個連續(xù)與統(tǒng)一的影響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響的連續(xù)性與統(tǒng)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連續(xù)性與統(tǒng)一性。 依據(jù):學前兒童的社會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模仿學習的對象與環(huán)境應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與一致性,才有利于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建構。 應用要點: 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終一貫。 2、協(xié)調統(tǒng)一幼兒園內部的力量。 3、協(xié)調統(tǒng)一幼兒園與家庭、社區(qū)之間的力量。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方法 一、以情感體驗為主的方法 (一)陶冶法 內涵:陶冶法是指利用環(huán)境條件、生活氣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舉止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前兒童的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行為的方法。 依據(jù):學前兒童社會學習的一大特點是隨機性和無意性,陶冶法的特點就在于在潛移默化中“陶情”、“冶性”,是學前兒童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個環(huán)境條件、生活氛圍,因此幼兒園協(xié)同每個成員,步調一致地為學前兒童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營造溫馨和諧、互相關愛、積極向上的生活氛圍,以形成良好的幼兒園文化。 2、教師在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時應當有明確的目的,要制定計劃,使整個幼兒園環(huán)境氛圍具有整體性,而不能零敲碎打。 3、陶冶法的最大特點是潛移默化,因此,要盡可能讓環(huán)境說話,讓行動說話,避免過多言語說教。 (二)共情訓練法 內涵:共情訓練法是指通過一些形式讓學前兒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緒體驗,以使學前兒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對他人的類似情緒能主動、習慣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依據(jù):情感支持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特點。 運用要求: 1、提供的情境必須是學前兒童熟悉的社會生活或是學前兒童看得懂的,這樣學前兒童才可能產生共情,否則可能出現(xiàn)誤解。 2、共情訓練的基點應是喚起學前兒童已有的類似體驗,使學前兒童已有的體驗與當前情境相關聯(lián),從而理解與分享。 3、注重學前兒童表現(xiàn)共情,使他們不僅僅停留在同情與共鳴上,更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4、教師應與學前兒童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為旁觀者。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現(xiàn)實社會中的某種情境,讓學前兒童扮演其中相應的社會角色,使學前兒童體驗角色的情緒情感,并表現(xiàn)出與該角色一致的社會行為的方法。 依據(jù):角色承擔是兒童積累社會認知與理解的重要方式。 使用角色扮演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學前兒童熟悉、理解和喜歡的角色活動情景,以使學前兒童具有相應的經驗儲備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師要尊重學前兒童選擇角色、變化角色和創(chuàng)造角色的愿望,教師只可指導活動,不應經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夠盡量提供兒童自由游戲的機會,讓他們自由模仿表演,這能更好的發(fā)揮兒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學前兒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為主,特別要避免出現(xiàn)經常由某幾個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況,這容易形成負面的刻板印象,影響兒童在群體中的身份。 二、以觀察、實踐為主的方法 (一)參觀法 參觀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帶領學前兒童觀察某一綜合性的社會設施或機構,促使他們加深對這些設施和機構的了解,豐富他們的知識經驗,并使他們獲得某些社會技能的方法。 運用需要注意的以下問題: 1、參觀場所要安全、衛(wèi)生,無危險因素,以保證學前兒童的健康和安全。一般來說參觀地不宜離幼兒園過遠。 2、參觀前要有詳細而周密的計劃。包括聯(lián)系參觀單位,取得他們的支持與合作,要精心設計參觀路線及提問等。 3、參觀單位的介紹要簡練易懂,適合學前兒童的理解水平。 4、參觀過程中要注意安全,要通過提問有步驟地引導學前兒童觀察。 5、參觀結束回到幼兒園后,教師要對參觀進行總結,以提升學前兒童的經驗。同時可以引導學前兒童將活動延伸到區(qū)域游戲中。 (二)實踐法 教師創(chuàng)造一定條件,組織學前兒童親自參與某項活動,感知、體驗或學習某種社會實踐技能的社會教育活動。 實踐法有助于學前兒童學習社會實踐技能,更好地適應社會,能滿足學前兒童參與成人活動的愿望,形成學前兒童對勞動的正確認識。 實踐法的運用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實踐內容和要求要適合學前兒童的發(fā)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難度過高的內容既會讓兒童產生挫敗感,也容易產生諸多紀律問題。 2、實踐法重在讓學前兒童參與活動,因此,要重視實踐過程中學前兒童參與的態(tài)度與積極性,至于結果如何不要強求。 3、實踐過程中要教給學前兒童做事的方法,同時也要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避免只會簡單模仿。 4、要鼓勵學前兒童勇于克服困難,以培養(yǎng)他們的毅力。 (三)行為練習法 行為練習法是指組織學前兒童按照正確的社會行為要求反復進行練習,促使學前兒童掌握和鞏固某種社會行為技能的方法。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兒童的良好行為是在不斷的試誤與練習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所以,對良好行為進行經常性的強化練習,是行為習得的根本途徑。 運用行為練習法需要注意: 1、行為練習要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進行。即教師首先要示范正確的行為,以供幼兒學習與模仿。 2、行為練習的方式要多樣化,以引起學前兒童練習的興趣和愿望,避免簡單枯燥。 3、由于學前兒童社會學習具有反復性的特點,行為練習要反復進行,持之以恒,以使其行為得以鞏固。持之以恒的要點就是要盡量形成規(guī)律的活動節(jié)奏與規(guī)范的活動形式。 三、以語言引導為主的方法 (一)談話法 談話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前兒童圍繞一個生活中的主題,回憶已有生活經驗,進行交流的方法。 運用談話法需要注意的問題是: 1、談話的主題要來源于學前兒童的生活,適合他們的生活經驗,是他們感興趣的。 2、談話是雙向交流活動,因此要避免教師單方面講述。 3、談話結束時應有總結,但總結的方式避免單一化,可以教師總結,可以用一首兒歌總結,也可以讓學前兒童自己總結。 (二)講述法 講述法是指教師通過描述事物的特征,幫助學前兒童了解某一知識、道理、規(guī)則,解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解釋事物間的聯(lián)系、關系的一種教學方法。當學前兒童對某些不便直接感知或無法直接感知的內容時,常常采用講述的方法。 講述法的運用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由于學前兒童思維具體形象,為了使講述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在講述時語言要生動、形象,講述過程中盡可能結合形象化手段(如實物、圖片、幻燈、錄像等)作為輔助,以幫助學前兒童理解。 2、為調動學前兒童學習的興趣,講述者可以多樣化,可請學前兒童來講,也可請某一領域的專家來講,特別是可以利用家長和社區(qū)中的專家來進行講述。 (三)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教師指導學前兒童就某些社會性問題、現(xiàn)象、事物相互啟發(fā)、交流意見的方法。 討論法的運用需要注意: 1、討論的主題應當是幼兒熟悉、理解的。 2、教師要創(chuàng)設平等、寬松的討論氛圍,使學前兒童暢所欲言,不要輕易否定或懷疑他們的意見。 3、由于展開討論的基礎是學前兒童有比較多的生活經驗、有較強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討論法一般在大班使用。 (四)行為評價法 行為評價法是指教師對學前兒童的社會行為表現(xiàn)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以增強和鞏固其好的行為,削弱、消除其不好的行為的方法。恰當?shù)男袨樵u價能引導學前兒童社會行為的健康發(fā)展。 行為評價法的運用需要注意: 1、根據(jù)正面教育原則,行為評價法應以表揚為主,對學前兒童的社會行為進行正向引導。 2、行為評價要及時、一致。 3、評價要具體,避免空泛。 4、強化手段不能運用得過于頻繁。 5、評價方式要多樣化,要根據(jù)不同的場合、不同個性的學前兒童選用不同的評價方法。 6、引導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第五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設計 學習目標:了解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原理;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主題設計的基本方法;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區(qū)域活動與教學活動的設計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的方法與思路;難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設計原理。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主題方案設計的基本步驟 (一)主題的確立 1、從傳遞社會知識經驗的角度設計主題 2、從規(guī)范兒童行為技能的角度設計主題 3、從兒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題 4、從兒童問題行為中生發(fā)主題 (二)主題目標的設計 主題目標要重點突出,簡要、明白、確切,富有針對性、有機性、系統(tǒng)性和整合性。 (三)主題內容的選擇 在選擇主題內容時應重點抓住兒童日常生活中能接觸的事物,使教育能體現(xiàn)對兒童生活的影響。 (四)活動方式的確定 應根據(jù)不同教育內容的性質靈活地確定活動方式?;顒拥姆绞揭浞株P注兒童的實踐與體驗。最好是貼近兒童生活、聯(lián)系兒童生活、表現(xiàn)兒童生活,能讓孩子身臨其境,積極參與的方式。 主題方案架構的幾種思路 1、根據(jù)社會教育的基本要素進行架構 就是依據(jù)引發(fā)認知——情感體驗——實踐嘗試——經驗積累——情境遷移的幾個基本要素為線索來展開主題。 這是一種基本的方法,它的優(yōu)點就是能針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內部機制,較為系統(tǒng)和科學地選擇和組織相關的內容,突出反映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 如“認識自己”這一主題可以從“我和別人不一樣”_____我的朋友_____大家愛我、我愛大家_____我會_____我喜歡這一線索展開。 2、根據(jù)主題內涵的不同維度進行架構 即首先對主題內涵進行分析,按照不同層面和內容的維度去展開主題。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可以避免說教,把兒童社會教育的基本要素更好地隱含到主題中去。教師也比較容易根據(jù)主題的特質來設計主題,挖掘社會教育的契機,從而使教育不著痕跡。 如:小班的“寶貝”這一主題,可以從“我是寶貝”—— “寶貝相親相愛”—— “我身上的寶貝”——“吃的玩的用的寶貝”這四個維度進行分解。 3、根據(jù)不同領域(學科)進行滲透 這是根據(jù)現(xiàn)在學前教育通用的領域(或學科)劃分的課程結構,把社會性教育融合到其他領域(學科)中去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可以和教師在使用的任何教材或課程模式進行整合,適用于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師。 如保護自己這一主題可以滲透到科學、藝術、語言、健康這幾個領域去進行。 4、根據(jù)主題發(fā)展的進程進行架構 這是一種根據(jù)兒童的行動邏輯來進行主題設計的方法,它和其他方法相比是教師在選擇和編排活動時更具有邏輯性和順序性。通常非常適合一些有關節(jié)日或突發(fā)事件生成的小主題。如學雷鋒的主題活動可按照:調查、語言、歌曲、圖片、實踐、美術、環(huán)境布置、比賽的線索來展開。 5、從核心品格概念出發(fā)的整合性架構 這是由美國學者Teresa Henkle Langness提出的一種品格教育主題架構模式,它通常從某一核心品格概念出發(fā),圍繞這一核心品格學習,將道德教育、科學與語言教育、藝術教育、沖突教育與服務教育的內容整合在一起。這種主題架構為教育者有意識地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品格教育提供了參考。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 (一)教學活動目標的設計 1、教學目標的結構: 知識、能力、情感 2、教學目標的陳述: (1)陳述的角度要統(tǒng)一 從教的角度常用“幫助、激發(fā)、引導”等詞來表述;如“引導幼兒觀察成人的勞動”、“教育幼兒面對意外情況不要害怕”;從學的角度常用“學會、喜歡、說出、表達”等詞來表述。 (2)目標陳述應簡潔明了、可操作 如“培養(yǎng)幼兒自我保護意識”的提法十分寬泛,可以用在多個教學活動中,如果改成“知道不能隨便跟陌生人走”就具體而明確了。 (二)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1、教學準備: 物質、經驗準備與情感準備 2、過程設計: (1)開始部分 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并激發(fā)幼兒活動主動性的重要步驟,具體方法有講述故事、出示教具、猜謎、做小游戲、看表演等。 (2)展開部分。 這是教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要掌握的知識、需體驗的情境、應該練習的行為都應該在這個部分呈現(xiàn)。要達成知識維度的目標可以運用講授、談話、演示等方法進行。要達成能力維度的目標可以運用示范——模仿、練習——反饋的方法進行。要達成情感維度的目標可以運用體驗、扮演、鼓勵、強化等手段進行。 在本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中要重點注意提問的設計和活動方式的設計。提問要清晰,有針對性。活動方式要顧及大部分的幼兒,又要正視幼兒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都能得到較充分的發(fā)展。 (3)結束部分。 活動最后教師可以進行簡單的總結、評價,并引導幼兒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活動。教師應該認識到,完成時社會性教育往往不是通過一次活動就能完成教育目標的,所以,在活動的最后最好能讓幼兒留下思考或提出后續(xù)要求,使本次教學目標能更好地向游戲、生活、家庭延伸,更好地使知識與實踐聯(lián)系。 第六章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 學習目標:了解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意義;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會運用評價的原理與方法進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評價與調查。 重點與難點:重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方法;難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原理。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的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要求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發(fā)揮正確的導向作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必須真正起到促進黨的教育方針的全面落實的作用,起到調動幼兒園教師積極性的作用,能起到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全面發(fā)展的作用。 為了貫徹導向性原則,人們有必要將素質教育的理念、以人為本的理念、科學和諧發(fā)展的理念引入評價工作中,對教師的工作過程和績效及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水平進行評價。 (二) 科學性原則 評價的科學性原則是指評價者以科學的評價理論為指導,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 評價的科學性原則要求評價的指導思想、評價的程序和指標體系、評價的方法、評價的組織工作和制度安排皆科學合理。 (三)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性評價方案是現(xiàn)實可行的,能順利地實施、推廣和應用。 評價的可行性原則要求評價具有計劃性、評價方案結合實際情況、評價制度規(guī)范、評價標準和要求適度。 (四) 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應盡量做到客觀公正,實事求是。 這要求評價時應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盡量客觀、全面地搜集資料,以事實為依據(jù)進行評價與判斷。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評價 (一)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目標制定和落實的評價 1、是否知曉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總體目標、年齡階段目標與分類目標的內容、落實方法和操作性方案。 2、是否能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目標細化為課堂教學的目標。 3、教師的目標制定是否全面、具體、有操作性并且重點、難點突出。 (二)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內容的確定和方法使用評價 1、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容評價 內容與目標是否匹配; 內容是否考慮到幼兒生活經驗與心理發(fā)展水平,具有適宜性; 內容是否有人文性與陶冶性。 內容是否精煉有效。 2、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方法的選擇和使用的評價 是否合于目標、內容與兒童發(fā)展需要 是否有好的教育效果 (三)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的準備、實施與結果分析的評價 1、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準備的評價 教學方案的準備 物質與環(huán)境的準備 心理與情感的準備 2、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實施過程的評價 (1)在活動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要能引起幼兒參與學習的興趣。 (2)在活動中要充分保證學前兒童的自由活動時間, (3)盡量讓每個學前兒童有動手操作方面的參與 (4)引導學前兒童順利開展活動,并提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5)在學前兒童遇到困難時,及時加以示范和指導。 3、對學前兒童的社會教育的結果進行評價 (1)教師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結果作測評。 (2)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結果作自我評價。 (3)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的表現(xiàn)。 (四)社會教育活動中學前兒童學習的評價 1、兒童對教育活動的參與度。 2、兒童在教育活動中的情感態(tài)度。 3、兒童在教育活動中的互動程度。 4、兒童在教育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學習習慣。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評價中收集信息的常用方法 (一)觀察法 1、觀察法的特點與作用 觀察法有直接、適用范圍廣、切入點細小的特點,適用于活動對象少、活動相對集中、需要收集資料比較具體的活動。 2、觀察的步驟 制定觀察計劃_____實施觀察_____解釋觀察資料_____應用觀察結果 3、實施觀察法應注意的問題 (1)要創(chuàng)造自然的觀察環(huán)境和氣氛。 (2)堅持觀察的目的性和計劃性。 (3)掌握觀察的技術和方法。 4、幾種常用的觀察記錄方式 (1)實況詳錄法。(2)時間取樣法。(3)事件取樣法。(4)等級評定法。(5)日記描述法。(6)軼事記錄法。 (二)訪談法 1、訪談的特點 第一,訪談特別是自由式訪談比較靈活。只要被訪問者有時間,雙方就可以進行訪談。第二,適應面廣。訪談的對象很廣泛。第三,訪談易于實施。 2、訪談的程序和方法 制定訪談計劃_____設計訪談記錄表______按照訪談計劃進行訪談______整理訪談記錄 3、實施訪談法應當注意的問題 (1)合理地設計和使用訪談題目和問題。 (2)取得訪談對象的配合。 (3)應用在訪談中的資料收集方法應當為訪談者準確把握,以使訪談不受干擾。 (三)問卷法 1、問卷的分類與格式 問卷法的主要作用在于了解教師和學前兒童的各種態(tài)度。問卷調查的優(yōu)點是能同時調查許多人,簡單易行,省時省力。對問卷進行統(tǒng)計分析之后,人們能得出有普遍意義的規(guī)律性結論。 2、實施問卷法的程序 制定問卷設計的計劃______編制問卷_____發(fā)放問卷和回收問卷______對問卷的統(tǒng)計分析 3、使用問卷法應當注意的問題 (1)問卷法主要適用于教師和家長。 (2)問卷不能太長,答卷時間最好控制在半小時以內。 (3)問卷的題目要與研究的問題直接相關。 (4)對問卷結果做精心的統(tǒng)計和分析。 (四)社會測量法 1、提名法 2、配對比較法 第七章 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問題及其指導 學習目標:知道學前兒童常見的幾種社會性行為問題;識記學前兒童常見行為問題的概念和分類;理解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問題的成因;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問題指導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是學前兒童常見社會性行為問題的表現(xiàn)與成因;難點是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問題的基本指導策略。 學前兒童常見社會性行為問題的表現(xiàn)與成因 一、認知性的不成熟行為 (一)違規(guī) 皮亞杰對幼兒實踐規(guī)則的研究表明處于學前期的兒童還沒有形成對規(guī)則的較穩(wěn)定地理解,多數(shù)時候他們會認為規(guī)則怎么樣都行。幫助幼兒規(guī)則意識的建立需要通過自然的后果體驗來慢慢建立。 (二)自私 幼兒思維的自我中心特點,使他們意識不到別人的感受,常常不愿與他人分享,從而經常表現(xiàn)出自私或無理行為。這種行為特點是孩子發(fā)展中的一個自然階段,它和成人的自私是不一樣的。當幼兒理解他人觀點的智力得到發(fā)展以后,他們的社會性發(fā)展也會提高。 (三)說謊 對幼兒而言,學會區(qū)分真實與不真實需要一段時間。幼兒常常把自己希望是真的事物認為是真的。這些想法導致幼兒“說謊”。這種謊言只是不能區(qū)分真實與幻想而產生的。 作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漸教會幼兒學會區(qū)分真實與不真實,還要讓他們懂得為什么喜歡真實。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進他們這兩方面的發(fā)展。 (四)偷竊 幼兒拿取不屬于自己的物品并不多見,他們有時會混淆自己與別人的東西,對于這種行為教師可以用相關后果法,讓孩子明白為什么不應該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對于這種行為的矯正一定要注意不要傷害兒童的自尊心。 二、焦慮行為 (一)焦慮行為的分類 1、分離性焦慮 2、特異性焦慮 3、社交焦慮 4、創(chuàng)傷后急性應激焦慮 (二)原因分析 1、幼兒自身的氣質 2、遺傳和家族風險 3、家庭影響 (三)焦慮行為的指導 1、行為干預 2、認識——行為干預 3、家庭治療 三、攻擊性行為 (一)攻擊性行為的分類 1、工具性攻擊與敵意性攻擊 2、憤怒的反應性攻擊和非憤怒的主動性攻擊 (二)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1、生物因素 2、環(huán)境因素 3、社會認知因素 (三)攻擊性行為的指導 1、對父母交往方式的訓練 2、減少幼兒生活中的挫折 3、幫助幼兒識別無意性攻擊行為 4、置換幼兒攻擊的對象 5、明確攻擊性行為是不允許的 6、指導幼兒解決問題的替代方式 7、對非攻擊性行為給予獎勵 8、環(huán)境資源的改善 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問題常用的指導方法 (一)后果法 1、自然后果法 2、相關后果法 隔離 剝奪 補償 應用后果法要注意的問題: 后果法如果運用不當,就容易變成懲罰。懲罰與后果的最大差異在于這二者讓幼兒怎樣看待自己。懲罰一個孩子相信他或她是“壞的”并破壞了自信。后果的目標在于讓幼兒有意努力控制并幫助他們把自己看成好人。 (二)強化法 1、正強化法 正強化法是當一操作性行為在某種情境或刺激下出現(xiàn),即時得到一種強化物,如果這種正強化物能夠滿足行為者的需要,則以后在那種情景或刺激下,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為的出現(xiàn)機率就會升高。 實施與操作要注意的問題: 正確選擇要強化的行為,正確選擇正強化物,正確實施正強化,逐漸脫離強化程序。 2、負強化法 負強化法是指幼兒發(fā)出某一種行為,結果可避免厭惡刺激(或稱負強化物),則以后在同樣情景下,該行為的出現(xiàn)率會提高。 實施的程序: 確立目標行為_____選擇恰當?shù)膮拹捍碳____選定警告刺激_____盡量減少不良行為產生的誘因 3、強化法可能帶來的問題 自律被破壞 問題的原因被忽視 影響師生關系 幼兒的內部動機被破壞 (三)代幣療法 1、概念 凡是可以累積起來交換別的強化物的條件刺激物就稱為代幣。例如,塑料片、五角星、小紅旗等。 2、程序 明確目標行為______建立基線______確定代幣_____選定支持強化物_____擬訂代幣交換系統(tǒng)_____嚴格具體操作_____把代幣制泛化到自然情境中。 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問題的一般指導程序 (一)確定指導對象 1、從幼兒發(fā)展的年齡階段看 2、從各種行為問題出現(xiàn)的頻率看 3、從行為表現(xiàn)的程度看 4、從行為持續(xù)的時間看 判斷幼兒的行為是否有問題或是異常是一個嚴肅、復雜的過程,必須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和了解,發(fā)現(xiàn)行為問題的存在,確定其行為問題的特征,還要分析各種因素,才能作出結論。 (二)制定指導方案 1、指導方案的內容 2、制定指導方案注意的問題 (三)建立個人檔案 1、一般資料(基本信息) 2、行為問題資料 3、成長發(fā)育史 4、家庭教育 5、其他 (四)行為觀察記錄 要根據(jù)行為問題和目標行為,進行有針對性地對它進行觀察和記錄。 (五)指導研究設計 指導研究設計的關鍵是考慮在教育情境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有關變量,然后適當?shù)夭僮髦笇Р呗院徒逃胧┮员闱宄赜^察、測試、并合理地解釋行為問題的變化。 (六)選擇教育材料 教育材料是為了配合指導計劃,在對幼兒行為問題作指導的同時,對其進行正確的、良好的行為認知教育。 可以從幼兒園教育教材中選取,也可以根據(jù)幼兒行為問題和所在班級的實際,創(chuàng)作編寫教育材料。-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學前 兒童 社會教育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930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