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社會認知
《心理學-社會認知》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心理學-社會認知(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五講 社會認知 v 第一節(jié) 社會認知的基本過程 v 第二節(jié) 印象整飾 v 第三節(jié) 社會認知偏差 v 第四節(jié) 社會行為的歸因 第五講 社會認知 v 社會認知------在社會心理學中,我們將對他人、他人的社會行為及其規(guī)律的感知與認識稱為社會認知。 v 社會認知是人的社會行為的基礎,社會認知研究直接涉及到“個體如何主動地創(chuàng)造自己行動的框架?!? v 第一節(jié) 社會認知的基本過程 v 社會認知是包括對人的知覺、印象、判斷以及對人的外顯行為活動原因的推測和評價,是社會認知活動發(fā)生和進行時所經(jīng)歷的幾個主要過程,它們互相聯(lián)系組成了完整的社會認知活動。 : v 社會知覺----是知覺的特殊形式,它僅僅指與人有關的知覺。 v 社會知覺又稱對人的知覺或人際知覺,是社會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社會認知過程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人們形成社會印象和社會判斷,并進一步對他人行為作出有根據(jù)的歸因。 v 社會印象---社會印象是在社會知覺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社會印象是人們通過與認知對象的接觸和知覺,在頭腦中形成并留在記憶里的認知對象的形象。 v 有必要指出的是,社會印象不單單指我們對認知對象──人的外表的記憶,其中也包括了對人的行為、人格乃至情緒特征的記憶。 社會判斷---經(jīng)過社會知覺和社會印象,我們已經(jīng)進入社會判斷這一綜合分析和推論階段?!吧鐣袛嗍窃谏鐣X和社會印象基礎上對認知客體的評價和推論?!? v 二、影響社會認知的因素 v 1、認知者因素 ? 認知者(社會認知主體)本人的認知經(jīng)驗、世界觀、價值取向、人格或個性特征。例棒球、斗牛圖 v 2、被認知者因素 ? 即認知對象的談吐、表情、姿勢、行為方式或風格等。(印象整飾論述) v 3、交往情境圖書館、party遇見老同學可推測其身份 v 三、社會認知對健康的影響 v 1、社會認知與寂寞 ? 如果人們只注意生活中消極方面,那么他就可能體驗到更多的寂寞;長期寂寞的人也經(jīng)常陷入貶低自己的消極作用圈… v 2、社會認知與焦慮 ? 焦慮是我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人們對情境的認知與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慮。如害羞女生與噪音 v 3、社會認知與生理疾病 v 心臟病 v 負性情緒 緊張?zhí)幚? 免疫系統(tǒng)疾病 v 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 第二節(jié) 印象整飾 v (一)印象整飾的概念 印象整飾,亦稱印象管理。個體以一定方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即個體進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影響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個體期待。 ? 印象整飾與印象形成的區(qū)別是:印象形成對認知者來說是信息輸入,是形成對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飾是信息輸出,是對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響。 v 印象整飾充分說明社會認知是認知者和被認知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v 在認知者對被認知者加以知覺并形成印象時,被認知者并不是消極被動的,他完全可能也確實能夠通過對自己的裝束、語言、表情以及動作的選擇來影響或改變認知者對他的印象。 v (二)印象整飾的作用 它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不同的情境,每一個體都承擔著許多不同的社會角色。而在每一種情境中,個體要為他人、公眾與社會所接受,其行為必須符合社會期待。為了更好地適應,個體就要實施有效的印象整飾。 ? 成功的印象整飾,其基礎是正確理解情境,正確理解他人,正確理解自己承擔角色的社會期待。但理解并不一定表示個體就會按社會要求行事。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整飾。 v (三)印象整飾的策略 在人際交往中,互動的雙方在都知道對方不斷評價、判斷自己,從而產(chǎn)生各種印象,它會影響對方的反應。所以個體往往選擇恰當?shù)难赞o、表情以期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印象整飾是一種社交技巧。其策略大致有: 1.按社會常規(guī)或以對方的好惡整飾自己。人的外表最容易為他人所知覺。因而個體往往留意修飾外表,尤其在異性面前更加如此。 v 2.隱藏自我。個體的真實自我也許不受他人和公眾歡迎,為使他人對自己產(chǎn)生良好印象,形成良好人際關系,個體常常把真實自我隱藏起來,好比戴上一副“面具”。 3.按社會期待整飾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角色的社會規(guī)范。 4.投人所好。個體為了得到他人的好評,形成良好印象,往往投其所好,采取自我暴露、附和、諂媚、施惠等不恰當手段. v (四)印象整飾的正負兩面性 v v (四)印象整飾的正負兩面性 v 印象整飾,即人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恰當印象。人們自然會對人類社會行為本身的表演性和虛飾性發(fā)生疑惑:在人類的交往和互動中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存在虛偽性和欺騙性? v 其實,印象整飾本身并無好壞之分,關鍵在于你運用這種手段或曰技巧達到什么目的。 ? 就其積極即正面意義而言,成功的印象整飾可以用來調節(jié)與潤滑人際關系,使人們之間的交往和互動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使用印象整飾的技巧來贏得他人或他國的好感、給予他人或他國一定程度和規(guī)格的禮遇卻是極為常見的事了。從這樣意義上說,印象整飾也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標志和結果。 v 臉與面子:印象整飾 v “早先年,大家庭的主人變窮以后仍然要下館子,到館子里去即便是吃了個兩三文錢的燒餅,也要擺出吃了什么山珍海味的面孔走出來。”他們要裝著在桌上寫字,將手指上蘸了唾沫去粘掉在桌上的芝麻;裝著思考后的頓悟大拍桌子,將掉在桌縫里的芝麻震出來。(魯迅研究室:《魯迅研究資料》 第三節(jié) 社會認知偏差 在社會認知過程中,認知者和被認知者總是處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狀態(tài)。因此,在認知他人、形成有關他人的印象的過程中,由于認知主體與認知客體及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對他人的社會認知往往會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偏差。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偏差無非是在人們的社會認知過程中,由于某些特殊的社會心理規(guī)律的作用,而產(chǎn)生的對人這種社會刺激物特殊的反應。 v (1)首因效應 v 首因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即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第一印象。在社會心理學中,首因效應指的是在社會認知過程中,最先的印象對人的認知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 如某人在初次會面時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這種印象就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左右人們對他以后的一系列心理與行為特征進行解釋。 ? 應指出,了解首因現(xiàn)象的存在,促使我們要全面了解他人情況,避免“先入為主”. v (2)近因效應 v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應指最后的印象對人的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 ? 有個經(jīng)典實驗。具體的做法是,在讓被試閱讀有關詹姆性格的兩段描寫文字之間,有一時間間隔。即先閱讀(詹姆內向性格描寫)一段后,讓被試做數(shù)學題或聽歷史故事,再讀第二段(詹姆外向性格描寫) 。這時對被試進行的詹姆性格的評價起決定作用的已不是先閱讀的那段材料,而恰恰是后閱讀的那段材料。 v 在社會知覺中既存在首因效應,又存在近因效應,那么,如何解釋這似乎矛盾的現(xiàn)象呢?換言之,究竟在何種情況下首因效應起作用,何種情況下近因效應起作用呢? v 有人指出,認知者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效應起較大作用,而認知者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則起較大作用;還有學者認為,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究竟何者起作用,取決于認知主體的價值選擇和價值評價 。 v (3)暈輪效應(以點帶面效應) v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它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之后,人們還傾向于據(jù)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 這就象刮風天氣之前晚間月亮周圍的大圓環(huán)(即月暈或稱暈輪)是月亮光的擴大化或泛化一樣,故稱之為暈輪效應。 ? 如個體對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會對他的人格品質傾向于肯定評價。這類現(xiàn)象叫光環(huán)效應。 ? 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厭惡和尚恨及袈裟” v 最初的傾向性印象好似一個光環(huán)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質也因光環(huán)影響反射出類似色彩。 v (4)社會刻板印象 v 人們的社會認知偏差不僅發(fā)生在對個人的認知中,也發(fā)生在對一類人或一群人的認知中。社會刻板印象就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v 一般說來,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會文化背景中的人,總會表現(xiàn)出許多心理與行為方面的相似性。如同一民族和國家的人有大致相同的風俗習慣、性格特征和行為方式。 v 職業(yè)、年齡、性別、黨派一樣的人,在思想、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等方面也較為接近。如商人大多較為精明,知識分子一般文質彬彬,女性溫柔體貼等這些相似的人格特點被概括地反映到人們的認知當中,并被固定化,便產(chǎn)生了社會刻板印象。 v 社會刻板印象對人們的社會認知會產(chǎn)生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 ? 從積極方面來看,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合理的、真實的成份,或多或少反映了認知對象的若干實際狀況,因此,刻板印象有助于簡化人們的認識過程,為人們迅速適應社會生活環(huán)境提供一定的便利。 v 社會刻板印象對人們的社會認知會產(chǎn)生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 ? 從消極方面來看,由于刻板印象一經(jīng)形成便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很難隨現(xiàn)實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因此,它往往會阻礙人們接受新事物。 v 如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是社會生活中為人們廣泛接受的對男性和女性的固定看法,比如人們普遍認為男性是有抱負的、有獨立精神的、富有競爭的,而女性則是依賴性強的、溫柔的、軟弱的。 第四節(jié) 社會行為的歸因 v 一、歸因理論 v 歸因,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社會判斷過程,它指的是根據(jù)所獲取的各種信息對他人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進行分析,從而推論其原因的過程。換言之,歸因就是對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和推論的過程。 第四節(jié) 社會行為的歸因 v 一、歸因理論 v 人們行為的原因提出包括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種。內部原因是指個體自身所具有的、導致其行為表現(xiàn)的品質和特征,包括個體的人格、情緒、心境、動機、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是指個體自身以外的、導致其行為表現(xiàn)的條件和影響,包括環(huán)境條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響等。 v 凱利的三維歸因理論 : ? 凱利認為,人們對行為歸因總是涉及三個方面的因素 v (1)客觀刺激物; v (2)行動者; v (3)所處關系或情境; v 其中,行動者的因素是屬于內部歸因,客觀刺激物和所處的關系或情境屬于外部歸因。 v 認為對上述三方面因素進行考察的結果,將得到三種信息: ? 1.區(qū)別性 2.一貫性 3.一致性 v 1.區(qū)別性(distinctiveness):指行動者是否對同類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他是在眾多場合下都表現(xiàn)出這種行為還是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現(xiàn)這一行為。 ? 如果行為的區(qū)分性低,則觀察者可能會對行為內部歸因;如果行為的區(qū)分性高,則活動原因可能會被歸于外部。 v 例如,一名今天遲到的員工是否經(jīng)常表現(xiàn)得自由散漫、違反規(guī)章紀律。 v 2.一貫性(consistency):指行動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時候對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應,即行動者的行為是否穩(wěn)定持久。 ? 例如,如果一名員工上班偶爾遲到,但并不總是遲到,她有7個月從未遲到過,則表明這是一個特例,行為的一貫性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遲到兩三次,則說明行為的一貫性高。行為的一貫性越高,觀察者越傾向于對其作內部歸因。 v 3.一致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對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與行為者相同的方式反應。 ? 如果每個人面對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應,我們說該行為表現(xiàn)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線上班的員工都遲到了,則遲到行為的一致性就高。從歸因的觀點看,如果一致高,我們對遲到行為進行外部歸因。如果走相同路線的其他員工都準時到達了,則應認為該員工的遲到行為的原因來自于內部。 v 凱利對歸因理論的貢獻在于,他提出了一個歸因過程的嚴密的邏輯分析模式,對人們的歸因過程做了比較細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釋。但是,他的三度理論也遭到了人們的批評。這些批評主要是指他過分強調歸因的邏輯性,使之成為一個理想化的模式,脫離了普遍人歸因活動的實際。 v 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對于所發(fā)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面觀察,收集足夠的信息而后進行歸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經(jīng)驗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聯(lián)系,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期望,憑借有限的信息,對行為結果經(jīng)濟、迅速地找出原因,而并不象統(tǒng)計學家那樣對信息資料進行繁瑣的分析。 v 二、幾種常見的歸因錯誤和偏差 v 1. 基本歸因錯誤 v 人們經(jīng)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于人格或態(tài)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視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 人們經(jīng)常把他人行為看成是行動者自由選擇的結果,是其穩(wěn)定的人格品質的一種系統(tǒng)反映。此時,人們往往忽視某種行為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因素,基本歸因錯誤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是很大的。由于它的影響,處境困難的人常常被認為是咎由自取,他們的困難是他們自己造成… ? 原因:1、可能人們總有一種對自己活動結果負責的信念,所以更多地從內因評價結果,而忽視外因對行為的影響。 ? 2、因為情境中的行動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們把原因歸于行動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v 2.歸因中的自利偏差 v 和基本歸因錯誤有著十分密切聯(lián)系的是“行動者-觀察者效應”。這一歸因偏差指的是,盡管我們常常將他人的行為歸因于較穩(wěn)定的人格因素,但我們卻傾向于將自己的行為歸因于外部因素,即隨情境而變,這在行為本身無所謂好壞優(yōu)劣時更是如此。(非動機性) ? 評價者(觀察者)常常將他人的行為歸于較穩(wěn)定的內部因素,而當人們作為自我評價者(行動者)對自己行為歸因時,卻傾向于作外部的歸因。 ? 即觀察者高估個人特質因素,行動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v 為什么在看待他人和看待自己時會存在上述這種差異?一種最為可能的解釋是,自己行為和他人行為的突出程度不同,因此知覺和認知的效果也不同。具體來說,作為行動者人們不能清晰地看見自己是如何行動的,這時自己的行為就不那么突出,而影響自己行為的外在環(huán)境因素卻很突出,所以很容易將自己的行為歸因于外部因素;反過來,作為他人行為的觀察者時,他人的行為就成了知覺對象,而環(huán)境則成了模糊的知覺背景,所以人們常將他人的行為歸因于行為者自身。(非動機性) v 當行為是成功的、獲取了良好的結果時,如果是他人的行為會被歸因于外(環(huán)境或外在條件使然),如果是自己的行為會被歸因于內(能力或其他人格品質使然); v 當行為本身是不好的、失敗的時,如果是他人的行為會被歸因于內(能力或其他人格品質使然),如果是自己的行為會被歸因于外(環(huán)境或外在條件使然)。簡言之,在歸因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自我服務的偏向”。 _-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心理學 社會 認知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1084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