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講 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集訓即時演練1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講 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集訓即時演練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講 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集訓即時演練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優(yōu)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講 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集訓即時演練 1.(2016山東淄博高三復習階段性診斷考試)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余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戰(zhàn)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于是而欲戰(zhàn)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于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毛澤東《商鞅徙木立信論》(節(jié)選) (1)列舉商鞅“懲奸宄”“務耕織”“尚軍功”“孥貧怠”的具體措施(各舉一例即可)。 (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評述毛澤東對“商鞅之法”的評價。 解析:(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即可。(2)依據材料“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可知,毛澤東肯定了商鞅之法是利國福民的良策。結合所學可知,商鞅之法也有重農抑商、嚴刑峻法、思想專制等特點,產生了消極的歷史影響等。 答案:(1)措施:懲奸宄——什伍連坐,輕罪重刑;務耕織——獎勵耕織;尚軍功——廢世卿世祿制度,實行軍功爵制度;孥貧怠——重農抑商。 (2)評述:毛澤東肯定了商鞅之法是利國福民的良策。商鞅的各項新法令適應了秦國爭霸戰(zhàn)爭的需要,實現了富國強兵,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毛澤東的評價看到了商鞅之法的主要歷史作用,是中肯的。另一方面,商鞅之法也有重農抑商、嚴刑峻法、思想專制等特點,產生了消極的歷史影響,這也是應該看到和指出的。 2.(2016山東青島高三自主診斷)改革是促進社會轉型的重要途徑。關于社會轉型,一是指體制轉型;二是指社會結構變動;三是指社會形態(tài)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集小鄉(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有人認為“對于鮮卑族的滅絕,孝文帝有責任,因為是他將鮮卑族的一切符號抹去,加速了北魏國家和拓跋民族衰亡”。 (1)據材料一,從政治、經濟方面分析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的社會轉型。 (2)以是否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為標準評價材料二的觀點。 解析:(1)社會轉型,據材料一“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和“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政治上從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過渡,據材料一“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經濟上推動了地主制經濟的發(fā)展。(2)觀點評價,抓住評價標準“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孝文帝改革的積極意義即可。 答案:(1)轉型:政治上,獎勵軍功,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促使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度過渡。經濟上,廢井田,獎勵耕織,推動了地主制經濟的發(fā)展。 (2)評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強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鮮卑族融入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這是歷史的進步。因此,對孝文帝改革不應該否定,孝文帝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3.(2016湖南長郡中學高考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王安石曰:“夸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故臣以理財為方夸先急務。未暇理財而先舉事,則事難濟。臣固嘗論天下事如棄棋,以下子先后當否為勝。又論理財以農事為急;農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農為急。” ——摘編自(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二 一人立標,萬人射之,強者嫌其近,弱者惡其遠。豈標有遠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為異議而不顧,其才力氣勇,必有大過人者,特急于見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為法也,即無不善,以剛狠暴戾之心行之,寧有不為害者乎,況乎其未能盡善也。 ——(清)張彥士《讀史辯疑》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王安石“去疾苦、抑兼并、便趣農為急”主張所要調節(jié)的矛盾及對應的變法措施。 (2)材料二肯定了變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長處,在作者看來,哪些因素制約了王安石變法的實際效果。 解析:(1)第一小問矛盾,結合材料一“故臣以理財為方夸先急務。未暇理財而先舉事,則事難濟……又論理財以農事為急;農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農為急”體現了王安石主張調節(jié)的矛盾是政府、農民、地主之間的矛盾;第二小問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即可。(2)第一小問長處,據材料二“安石敢為異議而不顧,其才力氣勇,必有大過人者”歸納王安石的長處。第二小問制約因素,材料二“特急于見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說明急于求成,不聽取他人意見;“故其為法也,即無不善”說明未看到變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以剛狠暴戾之心行之,寧有不為害者乎,況乎其未能盡善也”說明變法手段簡單粗暴。 答案:(1)矛盾:調節(jié)政府、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 措施:免役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任答一點即可)(或答矛盾:調節(jié)政府、商人和農民之間的矛盾;措施:市易法。) (2)長處:力排異議,變法意志堅定;才華和勇氣超人。 因素:急于求成,不聽取他人意見;變法手段簡單粗暴;未看到變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4.(2016山東臨沂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約公元前360年,秦孝公發(fā)布《求賢令》,宣稱“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史記秦本紀》) 材料二 宋人《元城語錄》記載了王安石和司馬光就用人問題的一段對話:公(司馬光)常謂安石曰:“介甫行新法,乃引用一副真小人或在清要,或在監(jiān)司,何也?”安石曰:“方法行之初,舊時人不肯向前,因用一切有才力者,候法已成即逐之,卻用老成者守之。所謂智者行之,仁者守之?!惫唬骸敖楦φ`也。君子難進易退,小人反是。若小人當路,豈可去也,必成仇敵,他日將凈之。”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別說明秦孝公《求賢令》和商鞅入秦的影響。 (2)據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變法之初的用人原則并進行簡要評價。 解析:(1)依據材料一文字以及圖片信息從人才匯聚、秦國富強以及國家統一的角度回答作用。(2)第一小問原則,從材料二中“因用一切有才力者”的信息來概括;第二小問評價,結合材料二中“小人反是。若小人當路,豈可去也,必成仇敵”的信息從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導致變法失敗角度回答。 答案:(1)影響:《求賢令》發(fā)布后,商鞅等各類人才入秦;商鞅變法使秦國走向富強,為后來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2)原則:支持變法,“有才力者”。 評價:唯“才力”用人,能夠保證變法之初新法的順利實施;忽視品德,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是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講 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集訓即時演練1 高考 歷史 一輪 復習 重大 改革 回眸 古代 歷史上 集訓 即時 演練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11986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