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專題社會支持理論
《第四專題社會支持理論》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四專題社會支持理論(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 第三專題 社會支持網(wǎng)理論 一、社會支持研究簡介 1.社會支持概念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社會支持就已存在;所以,支持作為一個普通概念對人們來說并不陌生。但是,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作為一個科學的專業(yè)術語被正式提出來則是20世紀70 年代的事情。 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當時,人們探索生活壓力對心身健康的影響(Homes & Rach , 1967)。研究表明,相同的壓力情景對不同的個體所產(chǎn)生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同的。相對而言,那些能得到自家人或朋友等較多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強,身心也更健康;相反,那些很少獲得類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要相對較弱,身心也更健康也相對差些。 20世紀70年代初,精神病學文獻中引入了社會支持的概念。研究者運用社會學和醫(yī)學定量評定的方法,對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House JS. Landis KR. Umberson D ,1988) 。研究者發(fā)現(xiàn),有兩個因素對抵御、緩解和防治精神病,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一個是自我防御這一內(nèi)在心理系統(tǒng);二是個體所處的社會關系背景這一外在因素。 當時的學者們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社會支持的基本含義:其一,從功能上講,社會支持是個體從其所擁有的社會關系中所獲得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其二,從操作上講,社會支持是個體所擁有的社會關系的量化表征 (胡湘,1996) 。 之后,社會支持一詞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并被引入到許多學科。但其內(nèi)涵在各個學科之間乃至同一門學科的內(nèi)部并未達成共識。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流行病學家等都從各自的理論視角出發(fā),來闡釋社會支持的內(nèi)涵。 早期的研究者往往將社會支持看作是寬泛、統(tǒng)一的關系整體,認為只要有關系存在,這種關系就一定能幫助個人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困難。例如,伯克曼和塞姆(Berkman&Syme ,1979) 在加利福尼亞的追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那種缺乏社區(qū)關系的人較之與人有更緊密接觸的人在以后的時期里更可能死亡” (賀寨平,2001) 。所以,在其社會支持研究者沒有考慮到人與人關系的性質。之后,隨著研究的深入,許多研究者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是有不同性質之分的。不同性質的社會關系能夠提供不同類型的社會支持。 2.社會支持的分類 國外比較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索茨(Thoits)(1982)、Cutrona(1990)按照社會支持地性質把它分為工具性支持(物資、金錢、時間和服務等)和情感性支持(理解、關心、愛和信任等)兩種。 Barrera(1986)認為,對社會支持的界定應考慮三個方面的含義:社會處境(social embededness)、知覺的社會支持(percieved social suport)與行動化支持(enacted suport),個體知覺到的社會支持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支持概念,因為同樣的客觀支持,每個人的主觀感受并不相同,被感受到的支持是一種心理現(xiàn)實。據(jù)此巴勒內(nèi)爾(Barreea) 將廣義的社會支持分為6 : 物質幫助, 如提供金錢、實物等有形幫助; 行為支持, 如分擔勞動等; 親密的互動, 如傾聽, 表示尊重、關懷、理解等; 指導, 如提供建議、信息或指導; 反饋, 對他人的行為、思想和感受給予反饋; 正面的社會互動,即為了娛樂和放松而參與社會互動。 這6 種形式有些是有形的, 有些是無形的。 國內(nèi)已有的研究看來,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李強認為,“從社會心理刺激與個體心理健康之間關系的角度來看,社會支持應該被界定為一個人通過社會聯(lián)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tài)、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李強,1998) 章謙、張建明撰文指出,“在籠統(tǒng)的含義上,我們可以把社會支持表述為各種社會形態(tài)對社會脆弱群體即社會生活有困難者所提供的無償救助和服務?!?鄭杭生主編,1996 :319) 肖水源(1987)[12]把社會支持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客觀的、實際的或可見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wǎng)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二是主觀的、體驗到的或情緒上的支持,主要指個體在社會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緒體驗和滿意程度;三是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有些人雖然可以獲得支持,卻拒絕別人的幫助。 張友琴認為,社會支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正式的社會支持,二是非正式的社會支持。前者指來自政府、社會正式組織的各種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門,如各級社會保障和民政部門,以及準行政部門的社會團體,如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實施。后者則主要指來自家庭、親友、鄰里和非正式組織的支持。 此外,張文宏、阮丹青、蔡禾、陳成文、賀寨平等都對社會支持做出過不同的努力。 總之,社會支持從性質上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wǎng)絡、團體關系的存在與參與。前者如人、財、物或服務的支持),后者是指穩(wěn)定的社會網(wǎng)絡(如家庭、婚姻、同學、朋友、親屬等)或不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如非正式團體、暫時的社會交際等)的大小和可獲得的程度。 二是主觀的、體驗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 對這兩類支持的重要性,多數(shù)學者認為主觀感受的支持比客觀支持更有意義,因為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觀現(xiàn)實,“但被感知到的現(xiàn)實卻是心理的現(xiàn)實,而正是心理的現(xiàn)實作為實際的變量影響人的行為和發(fā)展”。 三是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體現(xiàn)在個體對社會支持的主動性上。社會支持的研究還應包括個體對支持的利用情況。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存在著差異,有些人雖可獲得支持,卻拒絕別人的幫助,并且,人與人的支持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個人在支持別人的同時,也為獲得別人的支持打下了基礎。因此,對社會支持的評定有必要把對支持和利用情況作為社會支持的第三個維度 3.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構成 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的多維體系,一般而言,社會支持系統(tǒng)由其主體、客體、內(nèi)容和手段等幾個要素構成。 (1)社會支持的主體——社會支持的施者 索茨(Thoits) 對社會支持定義中,我們可以透視出,其社會支持的主體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員、朋友、同事、親屬和鄰居等”。(馬特. G. M. 范德普爾,1994) 章謙、張建明認為,社會支持的主體是“各種社會形態(tài)”,即國家、企業(yè)、社團和個人。在他們看來,廣義的社會支持分為國家支持(主體是國家) 、經(jīng)濟領域支持(主體是企業(yè)) 和狹義的社會支持(主體是社團和個人) 三個層次。(鄭杭生主編,1996 :319) 張文宏、阮丹青、陳成文、賀寨平、李強也有相關的論述。 可見,在大多數(shù)學者的視野里,社會支持主體包括各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關系網(wǎng)絡。 (2)社會支持的客體——社會支持的受者 社會支持的客體究竟包括哪些人呢? 對此,有兩派不同的觀點: 一派觀點認為社會支持的客體是選擇性的,主要指社會弱勢或者脆弱群體。如章謙、張建明認為,社會支持的客體是“社會脆弱群體”,他們指出“社會支持不具備普遍性,它的支持對象并非全體社會成員而僅限于社會脆弱群體。”(鄭杭生主編,1996 :359) 陳成文指出社會支持是對社會弱者進行無償幫助的一種選擇性社會行為。(陳成文,2000 :131) 另一派觀點認為,社會支持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行為,日常生活世界里的每個個體都可能是社會支持的客體。(馬特. G. M. 范德普爾, 1994 ; 蔡禾等, 1997 : 賀寨平, 200l ; 李強,1998) 一般而言,就國內(nèi)的已有的研究看來,大多數(shù)學者將社會支持的客體界定為社會弱勢群體, 尤其是從朱镕基總理在2002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以官方的名義提出“弱勢群體”一詞以來,社會支持幾乎成了弱勢群體的專利。而國外學者大多認為,社會支持應該網(wǎng)絡到所有需要提供支持的個體或群體。 (3)社會支持的介體——社會支持的內(nèi)容與手段 有的學者將之稱為社會支持的介體。(陳成文,2000) 它們是聯(lián)結社會支持主體與客體的紐帶,也是架設在社會支持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橋梁。社會支持的內(nèi)容與手段是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支持的內(nèi)容決定了社會支持的手段。換言之,有什么樣的社會支持內(nèi)容也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支持手段。 4.社會支持的作用機制 大多數(shù)研究者對于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的關系都給予充分肯定。但是,對于社會支持的作用機制,學術界則可謂見仁見智。總的看來,目前主要存在著三種理論模型即主效果模式(the Main effect Model)、緩沖器模式(the Buffering Model )和動態(tài)效應模型(the dynamic-effect model)。 (1)主效應模式認為,社會支持對個體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僅在心理應激的情況下才發(fā)揮保健作用,而且對于維持平時個體良好的情緒體驗和身心狀況有益。(李強,1998;宮宇軒,1994)社會支持之所以具有這樣的增益作用,是因為個體所擁有的社會網(wǎng)絡能為其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對個人生活環(huán)境的可預測感和穩(wěn)定感,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另外,與社會網(wǎng)絡的融合在使個體獲得歸屬感的同時,還使個體易于獲得必要的幫助以避免一些負性生活經(jīng)歷,如經(jīng)濟問題、法律糾紛等,這些負性生活經(jīng)歷往往會增加心理障礙或身體疾病的可能性。 在這個模型中,社會支持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建立可以有兩條作用途徑:一個是社會支持所具有的情感性支持功能能夠有效調(diào)節(jié)個體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或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增強個體抵御疾病的能力,從而保持身體健康;另一個是社會支持能夠有效調(diào)節(jié)個體的行為方式,使其避免產(chǎn)生不良的行為方式,如吸煙、酗酒、濫用毒品、不愿就醫(yī)等,而形成較多的健康性行為,如合群,主動尋求幫助,努力應對困境等,由此也能促進個體保持健康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增強對生活的自我控制感,從而保持身體健康。 這一假設在社會孤獨者與高社會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證實,亦即無論個體是否面對壓力情境,高的社會支持總伴隨著良好的身心狀況,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House et al,1982)。有的研究者將社會交往、社區(qū)參與、良好的婚姻狀況、朋友互動關系作為社會支持的指標,其研究結果支持了主效應模式。( Lin, etal, 1979)在主效應模式的倡導者看來,只要增加社會支持水平,必然導致個體健康水平的提高。 (2)緩沖器模式認為,社會支持僅在應激條件下與身心健康發(fā)生聯(lián)系,它緩沖壓力事件對身心狀況的消極影響,保持與提高個體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明顯的壓力存在,社會支持并不會有太大效果。 該模式認為,作為緩沖器的社會支持,常常是通過人的內(nèi)部認知系統(tǒng)(主要指那些影響心理應激強度和對應激的耐受力、調(diào)節(jié)心理刺激與疾病間聯(lián)系的個體意識心理特征、意識傾向性和自我觀念等)發(fā)揮作用的。Cohen(1984)認為,社會支持可能在壓力事件與健康狀況的關系鏈條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上發(fā)揮作用(見圖2)。首先,它可能作用于壓力事件與主觀評價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上,如果個體受到一定的社會支持,那么他將低估壓力情境的傷害性,減少對壓力事件嚴重性評價。其次,社會支持能夠在壓力的主觀體驗與疾病的獲得之間,起到緩沖作用,社會支持可以提供問題解決的策略,降低問題的重要性從而減輕壓力。(李強,1998;宮宇軒,1994) (3)動態(tài)效應模式 (the dynamic-effect model)認為,應將社會支持和壓力或應激同時作為自變量通過直接或間接作用對身心健康水平起作用,壓力或應激與社會支持的關系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這種關系還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這種動態(tài)模型在索茨(Thoits)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較好的證明。索茨(Thoits)(1982)[35]認為社會支持、應激、健康或心理困擾等建構在概念、方法學、與實證上應為復合性關系(compound relation)。理由是:第一,社會支持與健康、幸福感是相互影響的;第二,社會支持的喪失本身就是應激事件,許多生活應激事件包括社會支持的喪失,如婚姻破裂、喪失親人、搬遷等(Ullah etal.,1985 )社會支持、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直線關系,有時可能是曲線關系,有時可能是階段性變化或閥限(threshold)的關系。 目前,動態(tài)效應模式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實證研究的佐證還很少,當前的研究還是集中在主效應模式和緩沖器模式兩個方面,只是對兩者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有的研究支持主效應模型,有的支持緩沖作用模型,有的研究甚至支持兩種效應同時存在。 其實,上述兩種不同理論模式反映出社會支持的兩種基本功能——維護健康和預防疾病。主效果模式傾向于維護健康這一功能,緩沖器模式更傾向于預防治療功能。 5.社會支持的測量 (1)測量內(nèi)容 社會支持的研究離不開對社會支持的測量,因研究目的、方法的不同,對社會支持的測量方面也有所不同。 從測量維度上看,社會支持的測量可從兩個維度分類:一是從測量結構和測量功能來分,二是從總體測量或特定測量來分。即社會支持的測量也可以說,主要有結構測量和功能測量兩大類。 結構測量指社會支持包括了哪幾個方面,是對客觀存在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整體的或者是單一維度的測量,它又分為整體結構測量和特殊結構測量。整體結構測量是對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整體情況進行測量,包括鄰里狀況、個體參與社會活動的狀況、與親屬的互動圖式。特殊結構測量法測量的是社會支持的單一維度,可能是數(shù)量上的,也可能是質量上的。常見的指標有:朋友的數(shù)量、來訪的次數(shù)、親屬的數(shù)量等。使用整體結構測量其結果傾向支持主效果模型(Schaefer,1982)。 功能測量是指社會關系所提供的特定支持的程度和質量,是對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所提供的各種功能進行評定,它又分為整體功能測量和特殊功能測量。 整體功能測量是將各種特殊功能測量結合在一起,計算出一個總分作為支持指標。使用這種方法既可能支持主效果模型也可能支持緩沖器模型(宮宇軒,1994)。特殊功能測量是直接利用量表對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所提供的各種功能進行評定。最早使用的此類的量表是人際支持評價表(Cohen & Hobeman,1983),它主要測查個體感受到的評價支持,如自信、信息支持、工具支持及歸屬支持等情況。這種測量方法傾向于支持緩沖器模型。 (2)測量方法 社會支持有三種測量方法: ①自我報告法,即通過被試回顧以往向哪些人尋求支持,從哪些人那里獲得了支持,這種支持的程度有多大。這種自我報告的方法因為是基于個體的回憶,所以在評估到底是知覺到的還是切實感受到的社會支持存在不足,個體可能會因為回憶或認知方面的差錯而導致這種判斷的錯誤。 ②結構化問卷,即根據(jù)一些事先編寫好的問題,讓被試回憶某一階段中獲得社會支持的情況。 ③結構化訪談,這樣的測量方法收集的數(shù)據(jù)比較的可靠、真實,同時也增加了處理的難度。 (3)測量工具 ①薩拉森(Sarason,1981,美國華盛頓頓大學心理系的著名臨床心理學家)的社會支持問卷(SSQ),該問卷有37個項目,分兩個維度:社會支持的數(shù)量,即在需要的時候能夠依靠別人的程度,主要涉及客觀支持;對所獲得支持的滿意度,評定的是對支持的主觀體驗。 ②Henderson(1981)的社會交往調(diào)查表(ISSI),社會支持分為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覺到的社會關系的合適程度兩個維度。 相互影響的社會支持問卷(SSQT)測量了五種類型的社會支持:日常情感性支持,與問題有關的情感性支持,社會成員身份,日常的工具性支持,與問題有關的工具性支持。 ④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由湖南醫(yī)學院精神病學教研組的肖水源編制。 ⑤Furman 等(1992)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問卷》,該問卷包括 8 個維度,其中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陪伴娛樂性支持、親密感、價值增進五個維度用來考察個體對重要他人(包括父母、最好的同性朋友、異性朋友、教師和親戚)所提供的社會支持的主觀感覺,對關系的滿意度以及沖突與懲罰三個維度用來全面了解個體與重要他人的關系。 ⑥Zimet編制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該量表共12個條目,可分為家庭內(nèi)支持和家庭外支持兩個緯度,所有條目分數(shù)之和為領悟社會支持總分;是一個強調(diào)個體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會支持量表,分別測定個體領悟到的來自各種社會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時以總分反映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的總程度,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簡介 由湖南醫(yī)學院精神病學教研組的肖水源編制。該量表有十個項目,分三個維度: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共十個項目,其中第 2、6、7、項反映的是客觀支持,第 1、3、4、5 項反映的是主觀支持,第 8、9 、10項則是社會支持的利用度。該量表信度 0.80,效度 0.89,得到廣泛的應用。經(jīng)過近30項的有關社會支持的研究證明,重測一致性為0.76-0.89。這些維度的分數(shù)高,反映受試者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及社會支持利用度好。 附件: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1.計分方法 (1)第1-4,8-10條:每條只選一項,選擇1,2,3,4項分別計1,2,3,4分。 (2)第5條分A,B,C,D四項計總分,每項從無到全力支持分別計1—4分。 (3)第6、7條如回答“無任何來源”則計0分,回答“下列來源”者,有幾個來源就計幾分。 2.分析方法 (1)總分:即十個條目計分之和。 (2)客觀支持分:2,6,7條評分之和。 (3).主觀支持分:1,3,4,5條評分之和。 (4)對支持的利用度第8,9,10條。 二、社會支持網(wǎng)理論 社會支持,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單向的支持模式,這是一種重大的理論與行動取向上的缺陷。而社會支持網(wǎng)理論,及其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所演變出的網(wǎng)絡結構理論、社會資源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則彌補在這一不足。 社會網(wǎng)絡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格拉諾維特以其網(wǎng)絡結構觀取代傳統(tǒng)的地位結構觀,他把人與人、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紐帶關系看成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結構,任何主體與其他主體的紐帶關系都會對主體的行為發(fā)生影響。他特別關注個體社會行為的“嵌入性”(如社會網(wǎng)絡中所嵌入的某種資源——筆者注)以及個體對社會資源的攝取能力。他在發(fā)展“嵌入性”這一概念時指出,信任是網(wǎng)絡的機制,它嵌入社會網(wǎng)絡之中,可以大大降低人們經(jīng)濟行為的交易成本。 在社會學研究中最早提出社會資源理論的美國社會學家林南指出,有些資源不但可以占有,而且可以通過個人的社會網(wǎng)絡來攝取,因為這種資源嵌入在個人的社會網(wǎng)絡之中,人們可以超越占有關系通過個人的社會網(wǎng)絡去攝取到。在他看來,可以通過建立某種關系而被交換、借用、攝取的資源就是社會資源。這一觀點否認了資源只有被占有才能使用的觀點,克服了重資源的占有關系和占有量多少的傳統(tǒng)觀念的局限,是社會網(wǎng)絡研究的一大突破。 以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和美國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為代表的社會資本理論,將社會網(wǎng)絡、網(wǎng)絡攝取以及個體所參與的社會團體作為社會資本的基本要素,認為個人的社會網(wǎng)規(guī)模越大,異質性越強,其社會資本就越豐富;而社會資本是積累人力資本的條件。 社會支持網(wǎng)理論的根本指向是:通過社會網(wǎng)絡關系,攝取社會資源,并將其轉化為社會資本。對于社會弱勢群體而言,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他們建立和完善其自身的社會支持網(wǎng),提高他們攝取資源的能力,無疑是一種極有價值的支持,將有可能提高社會支持的效能。 社會支持網(wǎng)有助于社會個體生活所遇到的問題和危機的解決,維持社會個體的日常生活。良好的社會支持網(wǎng)有助于減緩生活壓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并與個人的生活滿意度有直接影響。相反,社會支持網(wǎng)的不健全,將會損害社會個體的生活滿意度,更嚴重的是,將會使日常生活的維持出現(xiàn)困難。 三、社會支持網(wǎng)的基本工作模式 1.社會支持網(wǎng)工作模式的設計 從整合社會支持資源開始,通過支持與被支持雙方的平等互動,使弱勢群體建立起自己的社會支持網(wǎng)。 2.基本思路和過程 整合社會支持資源,形成相互聯(lián)系的支持網(wǎng)絡,提高支持的整體效能→傳遞社會支持,幫助弱勢群體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被支持方通過網(wǎng)絡攝取各種社會資源→被支持方自主開展互助與自助,解決自身的困難。 3.基本實踐原則 (1)社會工作者是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主要編織者 社會支持網(wǎng)工作模式的基本點是整合包括正式支持與非正式支持在內(nèi)的社會支持資源,幫助弱勢群體建立與完善個體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非單個個人的能力所及,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即靠政府的支持和組織起來的社會團體的力量,以及專業(yè)化的工作者的努力。 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公益性的社會服務方面有自身的優(yōu)勢。比如他們更容易接近被服務對象而被稱為“一線”工作者;由于處于“一線”而對服務對象需求的反應比較敏感,工作方式比較靈活,支持內(nèi)容更加個性化;其民間的身份也較適合于處理一些棘手的社會問題。因此,社會工作者應積極承擔起為弱勢群體編織社會支持網(wǎng)的任務。社會工作者與政府在支持弱勢群體這一目標上是相同的,因此,能夠成為政府的有力助手并爭取獲得政府的有效支持。 (2)社區(qū)是建立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基本單位 從單向式的社會支持模式轉向以網(wǎng)絡互動式為主的社會支持模式,在一定意義上是變“條條”的垂直支持為“條塊”結合的網(wǎng)絡支持,因此,必須找到工作的落點。 社區(qū)是比較理想的建立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基本單位,理由有三:第一,社區(qū)是弱勢群體最集中的地方。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大量的“單位人”轉變?yōu)椤吧鐣恕薄T谑袌鼋?jīng)濟體制下,工作單位已逐漸向原功能實體回歸,單位對個人的支持主要體現(xiàn)在謀生的職業(yè)上,其他的保障功能已逐漸社會化,社會成員正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成員”回到社區(qū)去。由于弱勢群體中絕大部分是缺乏就業(yè)保障(無業(yè)、失業(yè)或半失業(yè))或已退出就業(yè)領域(退休、工傷等)的社會成員,社區(qū)就成為他們社會生活的主要空間。第二,社區(qū)是社會支持資源的主要集聚地。在社區(qū)建設中逐漸發(fā)育成長起來的社區(qū)不僅是一個生活共同體,同時也是社會支持工作的最終落腳點之一,各種社會支持的資源最終要流向居住在社區(qū)中的弱勢群體。第三,社區(qū)意識有助于建立社會支持網(wǎng)絡。長期居住會在人們心理上產(chǎn)生認同感,通過互動而相識的社區(qū)成員容易產(chǎn)生信任感,而信任又是社會網(wǎng)絡得以存在與維持的基礎。 ?。?)資源共享是建立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基本理念 社會支持網(wǎng)工作模式的運作必然涉及到社會資源的占有和使用問題,如果仍然以小生產(chǎn)的傳統(tǒng)觀念指導工作,這種工作模式將無法運行。社會資源的占有和使用兩者似乎是一對矛盾,但實際上嵌入在社會支持網(wǎng)中的社會資源大多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即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比如政策、權力、公共信息,以及社會免費捐贈物品、志愿者服務等,其效益的體現(xiàn)在于使用人數(shù)的多寡,越多人使用,資源的效益越高。而對于一些具有排他性的物品,除了一方面要努力做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外,還要提倡“雙贏”的理念,即在整合社會資源的過程中,通過資源共享,提高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于人于己于社會均有利。因此,社會工作者應當引導人們逐步建立資源共享的觀念,才有可能提高社會支持的效率。 (4)實現(xiàn)自助與互助是社會支持網(wǎng)模式的工作目標 社會支持網(wǎng)工作模式的最終工作目標是協(xié)助弱勢群體建立起一個適合其個人的社會支持網(wǎng),使他們有能力通過這個網(wǎng)絡實現(xiàn)自助。社會支持網(wǎng)的建設可以多管齊下,一是引進外來資源,由相關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構成;二是在弱勢群體內(nèi)部建立互助的支持網(wǎng)絡,這一形式實際上是小組社會工作方法在社會支持中的具體應用;三是改進弱勢群體原有的非正式支持系統(tǒng),提高其有效性。自助與互助的范圍與密度,應當是考察和評估社會支持網(wǎng)的重要指標。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提高對象的主體地位,維護弱勢群體的基本權利,始終保持社會工作者與被支持者之間的平等互動,才能調(diào)動被支持方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案例:迪吧小姐的新生 1.案主情況:阿芳是四川省成都市某村人,1986年生,出生后父母便把阿芳拋棄,從此住在叔叔家,除了爺爺對阿芳有些疼愛以外,叔叔一家人對阿芳不好,不讓他讀書,甚至經(jīng)常打罵。 后來,阿芳用僅有的錢逃到成都,被一對夫婦拐騙到了北京,賣給了六里橋一家迪吧做小姐。之后的三年內(nèi),阿芳懷孕兩次。走投無路的阿芳在一天晚上偷偷來到八寶山,想一死了之。晨練的老大爺看見報警,警察將阿芳帶到了救助站。 經(jīng)過工作人員的詳細了解后,在怎么處理這個孩子的問題上,阿芳異常堅定,把孩子做掉。同時,也拒絕和家里人聯(lián)系,救助站無奈,只好把阿芳送進了醫(yī)院,做了引產(chǎn)手術,手術后把阿芳接到了救助站。 2.輔導:重建社會支持網(wǎng) (1)阿芳出站后, 首先面臨的是找工作,而阿芳也沒有任何的社會支持,在這種情境下,正式的支持系統(tǒng)應該繼續(xù)介入,比如婦聯(lián)、民政局、些街道辦事處、社區(qū)等部門聯(lián)合起來幫助解決阿芳的工作問題。直到阿芳能夠自我維持生活。 (2)幫助阿芳重建情感上陪伴上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可以建議阿芳加入“打工妹”之家等社會組織,尋找歸屬感。在這方面,還可以借助非正式的支持系統(tǒng),比如尋找一些四川的打工妹,使他們和阿芳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在各方面給與支持。 (3)救助站應為阿芳提供相當長時間的信息支持,給與她各方面的信息,以確保阿芳出站后的生活各方面得到妥善的安置 (4)尋求家庭支持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第四專題 社會支持理論 第四 專題 社會支持 理論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1293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