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舊勢力 慈禧太后。1.課程標準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2.學習要點 (1)新舊兩股勢力的較量。一、百日維新的失敗 1.原因 (1)守舊勢力對變法的阻撓和破壞。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一、新舊勢力的交鋒。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軍機大臣職務(wù) B。
戊戌政變Tag內(nèi)容描述:
1、戊戌政變,1、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2、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一.新舊勢力的交鋒,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了守舊頑固勢力的強烈抵制與反對,思考:閱讀教材找出新、舊勢力的代表,他們是如何交鋒的?(新、舊勢力各自采取了哪些舉措),慈禧太后為首,光緒皇帝為首,2.措施:,守舊勢力 慈禧太后,維新力量光緒帝,后黨代表,直隸總督:榮祿,新軍統(tǒng)領(lǐng):袁世凱,帝黨代表,光緒帝老師: 翁同龢,2、舉措:,導火線:,譚嗣同持皇帝密諭,夜訪袁世凱,光緒帝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過 程:,慈禧太后“臨朝聽政”,囚禁光緒于瀛臺,鎮(zhèn)壓維新派。
2、目標導航,預習導引,1.課程標準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學習要點 (1)新舊兩股勢力的較量。 (2)戊戌政變。 (3)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和意義。,目標導航,預習導引,一,二,一、百日維新的失敗 1.原因 (1)守舊勢力對變法的阻撓和破壞: 慈禧太后在新政開始不久,就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軍機大臣職務(wù),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控制京津地區(qū)。 中央和地方的高級官員除湖南巡撫陳寶箴等人以外,大多抵制新政,新政機構(gòu)大都為守舊勢力把持,形同虛設(shè)。,(2)新舊勢力之間矛盾的日趨尖銳和表面化: 光緒帝任命譚嗣同、楊銳、。
3、學案4 戊戌政變,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學習探究區(qū),反饋訓練區(qū),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課標要求,學習探究區(qū),一、新舊勢力的交鋒,1.代表人物 (1)舊勢力:以 為首。 (2)新勢力:以。
4、目標導航,預習導引,1.課程標準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學習要點 (1)新舊兩股勢力的較量。 (2)戊戌政變。 (3)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和意義。,目標導航,預習導引,一,二,一、百日維新。
5、2019-2020年高中歷史 單元9第4課 戊戌政變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選修1 A課程目標: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B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百日維新后新舊勢力的交鋒,失敗的過程和。
6、2019-2020年高中歷史第九單元戊戌變法第4課戊戌政變試題新人教版 課程標準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新舊勢力的交鋒 1代表人物 (1)舊勢力:以____________為首。 (2)新勢。
7、2019年高中歷史 戊戌政變雙基限時練 新人教版選修1 1在百日維新中,除湖南巡撫陳寶箴外,各省官員大多抵制新政,這充分說明( ) A光緒帝沒有實權(quán) B絕大多數(shù)官員都是頑固派 C封建保守勢力強大 D改良的道路。
8、2019年高中歷史 第4課 戊戌政變檢測試題 新人教版選修1 1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證明了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給后來的奮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歷史經(jīng)驗是(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維新之路 B可以走俄國農(nóng)奴制改。
9、第4課 戊戌政變 課標要求 1 了解百日維新期間新舊勢力交鋒的表現(xiàn) 重點 2 理解百日維新失敗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 重點 3 認識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中國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難點 一 新舊勢力的交鋒 1 原因 維新變法遭。
10、第4課 戊戌政變 1 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證明了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給后來的奮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歷史經(jīng)驗是 A 可以走日本明治維新之路 B 可以走俄國農(nóng)奴制改革之路 C 丟掉改良幻想 運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 D 可。
11、2019 2020年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1第九單元第4課 戊戌政變 教案1 學習目標 1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 2 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 重點 戊戌政變及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和意義 2 難點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知識初。
12、第九單元 第4課 戊戌政變 課后強化演練 1 英 日等國都曾暗示愿意幫助中國變法的主要原因是 A 幫助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B 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 C 推翻慈禧太后的統(tǒng)治 D 與他國爭奪在華的利益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
13、第4課 戊戌政變 指導意見 學習要求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 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 了解百日維新期間新舊勢力交鋒的表現(xiàn) 2 理解百日維新失敗的原因及其歷史意義 3 認識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中國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