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重點
《心理學史重點》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心理學史重點(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 一、 緒論 1. 心理學的起源 哲學起源 經驗論心理學:英國聯(lián)想論心理學思想、法國感覺論心理學思想 唯理論心理學 西方心理學的科學起源 古代醫(yī)學中的心理學思想 天文學與心理學:反應時的研究 生理心理學 顱相說、大腦機能統(tǒng)一學說、布洛卡語言中樞的發(fā)現(xiàn) 心理物理學 2. 心理學的背景 二、 內容心理學&構造心理學 1. 實驗內省法 把內省法和實驗法結合起來,以實驗條件控制內省,即把被試置于標準的、可以重復的情境之中,在實驗控制的條件下觀察自我的心理過程。 實施規(guī)則:先讓被試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控制無關刺激,減少無關刺激對被試的影響;控制實驗條件,使自我觀察能重復進行,以便進行驗證;變換刺激條件,使被試把刺激和心理過程分開。 貢獻:把生理學和心理物理學的實驗方法發(fā)引進心理學的研究,在實驗條件下進行內省,注重利用客觀實驗技術,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 局限:內省過程中,觀察者的主觀性大,難以驗證;局限于簡單心理學的研究,難以用于復雜的高級心理過程;對被試要求高,要求被試分析和描述心理元素的強度、性質。 2. 心身平行論 ①對同一經驗兩種觀點的平行 把經驗區(qū)分為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前者是生理的和物理的,后者是心理的。兩者平行存在,其間不發(fā)生相互作用。 ②兩類因果系列的平行 心理過程與生理過程是兩個獨立的、平行的因果系列。 ③平行性與互補性 心理學和生理學之間就存在著一定的相互輔助的和相互補充的關系。 3. 馮特的貢獻和局限 貢獻:①創(chuàng)立了心理學實驗室和實驗心理學 ②培養(yǎng)了一支國際心理學隊伍 ③馮特創(chuàng)立的實驗的個體心理學和民族心理學是互為補充的,他稱之為“新心理學”的理論體系 局限:①具有內省主義傾向 ②具有元素主義傾向 三、 機能主義心理學 1. 機能主義的貢獻和局限 貢獻:①提出了一種開放的動態(tài)的新心理觀 ②開拓了一些新的心理學分支 ③促進了應用心理學的發(fā)展 局限:①具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傾向 ②具有外在目的論和神秘主義的傾向 ③具有生物主義的傾向 2. 詹姆斯的理論 1. 心理適應觀 詹姆斯主張心理學是生物對環(huán)境適應的自然科學;把心理看作是生物進化賦予人對環(huán)境適應的一種機能,并與外部世界同步發(fā)展和相互作用。 詹姆斯認為人的心理與生理(腦)的關系,也是一種機能或功用的關系。他強調一切心理狀態(tài)都跟隨有某種肉體上的活動;大腦半球中的某種活動是意識狀態(tài)的直接條件,心理動作可能一致地是腦動作的功用。 2. 意識流說 意識流是詹姆斯反對當時流行的元素主義而提出的一種關于意識的學說。 他認為經驗并不是由元素簡單集合而成,意識不是割裂的片段和靜止的狀態(tài),而是整體的經驗和川流不息的歷程。意識有五個特點:屬于私人的、常變的、連續(xù)不斷的、有選擇性的、有用的。 3. 本能和習慣說 本能是一種趨向一定目的的、不學自會的動作能力或沖動行為,詹姆斯把本能分為感覺沖動、知覺沖動和觀念沖動。 (1)強調本能受心理活動的調節(jié),強調本能受經驗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本能具有關鍵期 (2)擴大本能的范圍,把一切心理起因都歸結為本能沖動 習慣是一項活動不斷重復形成的、新的、類似本能的行為模式。習慣是神經系統(tǒng)的一種機能,對個人和社會都有好處。 4. 自我說 詹姆斯根據(jù)自我在心理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現(xiàn),他將自我分為主動的我(I)和被動的我(Me)。主動的我即認識者、思想者;被動的我則由主動的我派生出來,包括物質的我、社會的我、精神的我。 5. 情緒說 情緒說是詹姆斯心理學中最有影響的學說。情緒的產生過程:對事件的知覺→身體上的變化→情緒體驗。情緒是對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身體變化的感知,人遇到某種情境時,先有身體的反應,然后這些內導沖動傳到大腦皮層產生情緒。 盡管詹姆斯—蘭格情緒說削弱腦的重要性而夸張外周器官的作用,但卻促進了對情緒生理機制問題的大量研究。 3. 詹姆斯的貢獻和局限 貢獻:詹姆斯建立了以實用主義為基礎、以機能主義為特色的心理學體系,成為美國機能主義的先驅者和開拓者。 意識流說開了批判心理學中元素主義的先河,對意識特征做了深刻的動態(tài)分析和描述,其中蘊涵了“無意象思維”的見解。 情緒說指出了情緒與身體內外狀態(tài)的密切關系,促進了情緒生理機制的大量研究和行為主義的產生。 對本能和習慣、自我、意志、記憶及其研究方法等也有創(chuàng)新的見解。 局限:詹姆斯心理學的研究范圍還較狹窄,并存在哲學思辨和為宗教信仰辯護的傾向。 4. 霍爾 霍爾是美國發(fā)展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教育心理學的先驅。倡導適應和應用的觀點。 霍爾提出復演論,即人類個體自幼稚到成熟的成長歷程,正反映人類自原始到現(xiàn)代整個進化階段的重演。 生前胚胎期像蝌蚪形狀,代表人類最初在水中生存的時期;嬰兒期的爬行代表人類進化的猿猴時期;青年期情緒不穩(wěn)定代表人類進化的混亂期;成年后身心成熟代表人類進化的文明期。 復演論認為:未成熟期不僅可從尚未成人的意義上去理解,而且也是沿著某些方向發(fā)展的心理傾向的可塑時期。 在研究方法上,霍爾采用了從德國學來的問卷法,對兒童的心理進行系統(tǒng)的調查。 5. 桑代克 桑代克首次用實驗方法進行了動物心理學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聯(lián)結主義心理學體系。 迷箱實驗中,由于貓是通過不斷的嘗試與多次的犯錯誤才發(fā)現(xiàn)并掌握了正確的開門方式,因此,桑代克把動物的學習過程稱為嘗試-錯誤。 桑代克得出,動物的學習不是通過思維和推論進行的,而僅僅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了聯(lián)結而已。他不僅認為學習是建立聯(lián)結,還認為人的心理就是一個已經建立起來的聯(lián)結系統(tǒng)。聯(lián)結是構成心理行為的基本單元。 桑代克總結了學習規(guī)律:準備率、練習率、效果率 在身心關系上,桑代克持的是身心平行論,即認為心理和生理是兩個平行發(fā)生的過程。 四、 行為主義 1. 分派:分子行為和整體行為 分子性行為:指個體所表現(xiàn)的局部性動作, 如聲、光刺激所引起的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的反應。 整體性行為:指個體所表現(xiàn)的大單元或整體性行為,如動物跑迷津、兒童上學、打球等行為。 特點: 目的性: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總是設法獲得或回避某些事物 認知性:為實現(xiàn)目標,總是選擇一定的途徑和方式,這是以對途徑和工具的認知為前提的 最小努力原則:選擇比較容易達到目的的途徑和手段 可教性:不是機械、固定的,而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 2. 斯金納的行為塑造 操作性條件作用規(guī)律 ①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建立 ②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消退 強化在操作性條件發(fā)射中的作用 ①消極強化和積極強化 強化:通過強化物來增強某種行為的過程 積極強化:獲得強化物以加強某個反應 消極強化:去掉厭惡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強了那個行為。 ②陰性懲罰和陽性懲罰 懲罰:使用某種事物或某個事件來使特定的行為或反應發(fā)生的可能性減少甚至降低至零的過程。 陽性懲罰:呈現(xiàn)消極的、令人厭惡的刺激物,能產生使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減少的效果。 陰性懲罰:移開或取消積極的、令人喜歡的刺激物,也能產生使該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減少的效果。 3. 華生的經典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 人的各種復雜情緒是通過條件作用而逐漸形成的。 由條件反射形成的情緒反應具有擴散或遷移的作用。 在適應的條件下,又可形成分化條件情緒反應。 4. 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 ①本能理論:完全否定遺傳和本能,主張環(huán)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 ②情緒理論:人的各種復雜情緒是通過條件作用而逐漸形成的。 ③思維理論:言語是大聲的思維,思維則是無聲的言語 ④人格理論:人格乃是一切動作的總和,是所有的各種習慣系統(tǒng)的最后產物 5. 托爾曼的經典實驗 符號學習理論:白鼠走到食物箱,堵塞通道 認知地圖:迷津實驗 潛伏學習:學習過程中的食物獎勵 6.行為主義的應用 四、皮亞杰學派 1.建構的思想:皮亞杰強調兒童認知發(fā)展的建構性特點,他認為不存在純粹的客觀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主體依據(jù)已有的認知圖式對環(huán)境信息進行的建構。 2.心理發(fā)展的實質:認知結構的產生源泉是主客體的相互作用,這是雙向建構的過程,即動作和運算內化以形成認知結構(內化建構),同時,已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認知結構運用于客體以形成廣義物理知識的結構(外化建構)。 3.幾個概念: 圖示:皮亞杰用圖式來表示認知結構,圖式是主體與環(huán)境相作用,經過同化和順應之后所得到的結果,它是認知結構的單元,是一組動作或操作的內化了的復現(xiàn)表象。 組織與適應:兒童認知的發(fā)展是由組織與適應這兩種機能協(xié)調完成的。從生物學的觀點看,組織與適應是不可分離的, 它們是單一機制的兩個相互補充的過程。組織是 這一機制的內部方面,適應構成了這一機制的外部方面。 同化與順應:同化是個體以自己已有的圖式或認知結構為基礎去吸收新經驗的過程。順應是改變原有圖式或建立一個新圖式以容納一個新刺激的過程。 圖示的發(fā)展:認知發(fā)展是機能不變與結構變化的統(tǒng)一體。認知發(fā)展的適應和組織機能是不變的,而它的結構(圖式)則處于不斷地分化與整合過程中。|同化與順應是個體認知變化的兩種機制,同化導致認知生長(一種量變),順應導致認知發(fā)展(一種質變),兩者的結合是認知適應和認知發(fā)展的機制。 4. 發(fā)展階段 認知發(fā)展階段的特點:所有的兒童都遵循恒定不變的,具有普遍性的發(fā)展順序。|智力發(fā)展階段的劃分具有相對性,每一階段可提前或推后,但先后順序不變。|認知結構的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構造的過程,每一階段的發(fā)展為下一階段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并成為其中有機的一部分。|每一發(fā)展階段都有一個準備期和完成期。 認知發(fā)展階段的劃分依據(jù):心理運算。 1. 感知運動階段(0—2歲左右)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借助這種圖式可以協(xié)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huán)境。 客體永久性實驗 2.前運算階段(2-7歲) 表象思維開始出現(xiàn),表象思維的特點:具體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刻板性、泛靈論。皮亞杰把前運算階段分為兩個分階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維階段(2—4歲),兒童開始運用象征符號;直覺思維階段(5—7歲),這是兒童向邏輯思維的過渡時期。 三山實驗 3.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在這一階段,兒童已具有運算的知識,但仍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兒童思維出現(xiàn)了守恒和可逆性。到了具體運算后期,兒童已經能說明事件的因果關系,為解決關于關系方面的假設和命題問題作好了準備。 守恒實驗 4. 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兒童可以擺脫具體事物的內容而在純形式的水平上,依據(jù)一定的假設來進行邏輯推理和命題運算。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在此階段達到成熟。 5. 實驗方法:臨床法 臨床法綜合了觀察法、詢問法、測驗法和實驗法。他很注意觀察兒童的各種活動,根據(jù)他要研究的問題,他有意地布置了實驗環(huán)境,當著兒童的面做一些他獨創(chuàng)性設計的小實驗,并向兒童提出一些問題,通過對兒童的回答和活動的分析來研究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 五、 認知心理學 加法反應時:如果兩個因素的效應是相互制約的,即一個因素的效應可以改變另一個因素的效應,那么,這兩個因素只作用于同一個信息加工階段;如果兩個因素的的效應是相互獨立的,那么這兩個因素分別對不同的信息加工階段起作用。應用:情緒與動機對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的影響 減法反應時:安排兩種不同的反應時作業(yè),其中一種作業(yè)包含另一種作業(yè)所沒有的某個特定的心理過程,該過程即為所要測量的心理過程。這兩種反應時的差異即為此過程所需要的時間。 六、 精神分析 1. 弗洛伊德的理論 意識層次結構 意識:是個體能夠直接感知到的那部份心理活動,正常成人的思維和行為屬于意識范疇; 前意識:指雖然此時此刻意識不到,但可集中注意、努力思索后回憶起來的那部分經驗; 潛意識:個體不能感知、不能意識到的精神生活,往往包括著大量的與人的本能欲望、非道德的沖動相聯(lián)系的觀念和經驗。 人格結構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完全處于潛意識之中,是非理智的。本我存在生本能,遵循快樂原則,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力比多);也存在死本能,遵循破壞原則,其中指向自身的有:自責、自虐、自殺等,指向他人的有:憎恨、攻擊、侵略等。本我的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故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言,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 自我:自我是面對現(xiàn)實的我,它是本我和外界環(huán)境的調節(jié)者,它既要滿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違反社會規(guī)范、道德準則和法律的行為。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xiàn)實原則。此外,自我介于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沖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沖與調節(jié)的功能。 超我: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guī)定自己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道德原則。 性欲論 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是指廣義的性,它超越了狹隘的“生殖”含義而擴大為“通過器官而獲得的快樂”。在兒童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獲得快樂與滿足的中心器官是不同的。 口腔期(0~1歲): 此階段的動欲區(qū)是嘴與唇,口唇的刺激如吮、咬、吞咽是性欲滿足的主要來源??谇黄诎l(fā)展順利,可形成獨立自信易與人和諧相處的性格??谟诘哪缸雨P系不健全,則易形成口唇期依賴型人格。 肛門期(1~3歲): 此階段的動欲期是肛門。兒童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肛門期發(fā)展順利,可形成有獨立能力的性格。如果肛門期發(fā)生固著,就容易形成過度整潔、吝嗇、固執(zhí)的肛門人格。 性器期(3~5歲):此階段的動欲區(qū)是生殖器。這時候,兒童已能分辨出兩性器官的差別,并從玩弄生殖器中得到快感。因此會有規(guī)則地出現(xiàn)一個幼兒手淫的時期。這一時期會產生所謂俄狄蒲斯愛戀.而俄狄蒲斯愛戀的解決情況對日后的性格發(fā)展乃至神經癥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前三個階段組成了前生殖器期 潛伏期(5~12歲):此階段的兒童興趣擴大,由對自己的身體和父母感情,轉變到周圍的事物,故而從原始的欲力來看,呈現(xiàn)出潛伏狀態(tài)。此一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生殖期(12歲以后):這一階段起于青春期,貫穿于整個成年期.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兩性差異開始顯著。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如果在前生殖器期的某個階段發(fā)生了固著,它們就會在成年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影響這一時期的發(fā)展,包括產生神經癥和其他心理變態(tài)。 這五個階段每個階段不能逾越。性欲論有兩個特點:性欲要求與養(yǎng)育方式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人格發(fā)展的決定性原因;強調節(jié)前生殖器期階段發(fā)展情況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自我防衛(wèi)機制 在人格發(fā)展過程中,本我和外界現(xiàn)實之間、本我和超我之間,會經常出現(xiàn)矛盾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焦慮。自我必須在不斷地協(xié)調、解決矛盾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出一些手法、技巧,協(xié)助個體應付焦慮,及避免自我受到打擊。這些手法、技巧因為具有某種心理保護的功能,所以被稱為心理防御機制。 自我防衛(wèi)機制的特性:不是否定就是扭曲現(xiàn)實;是潛意識的層次上運作的。 常見的自我防衛(wèi)現(xiàn)象:壓抑、投射、抵消、轉移、合理化、升華、反向、退化、補償、認同 壓抑:壓抑就是把那些不為超我所容忍,具有威脅性的記憶、念頭、沖動或知覺禁銦在潛意識之中,不使之出現(xiàn)于意識中。 投射:又稱推諉,指自我把不能接受或不好的欲望,沖動和意念歸咎于他人。投射指的是一種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態(tài)度、愿望、情緒等投射到環(huán)境中的事物或他人身上的過程。 抵消:又稱解脫,指用象征性的事物或行為來抵消已經發(fā)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一個軟弱的自我害怕超我的責備和外界的壓力,往往潛意識地借助于某種心理機制來抵消過去的所作所為。 轉移:又稱置換,自我以一種可獲得的對象替代另一不可獲得的對象,或者以不致引起焦慮的對象或行為替代會引起焦慮的對象或行為。通過置換,個人的真實欲望既得到部分滿足,又不致在心理上引起太明顯的沖突。 合理化:又稱紋飾作用,指找一個看似合理正當?shù)睦碛蓙斫忉尣荒転橐庾R所承認和接受行為或觀念,以免除焦慮。 升華:是一種富有建設性的防御機制,指將本能的欲望和沖動(包括性欲沖動、攻擊沖動等)轉化為社會所容許或贊賞的目標或對象上去。 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對日常、夢的分析、聯(lián)想 2. 埃里克森 心理發(fā)展階段理論 自我同一性概念:個體性:即個人的獨特感。整體性:將過去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零碎的自我體驗整合為一個完整的自我形象。一致性和連續(xù)性:指個體感受到過去的自我和現(xiàn)在的自我是一致的、連續(xù)的。社會認同感:指個體感受到自我與社會團體的價值保持一致,能夠得到團體的認可與支持。 3. 榮格提出的概念 情結理論:情結是一些相互聯(lián)系的潛意識內容的群集,是整體人格結構中一個獨立存在的較小的人格結構。 人格結構理論:心靈包含一切有意識和潛意識的思想、情感及行為。 意識是人的心靈中唯一能夠被個體直接感知到的部分,人的意識發(fā)展過程就是人的“個性化”過程,它在人的心理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自我是意識的核心。 發(fā)生在個體身上的、和個體經驗相聯(lián)系的潛意識表層,包含了一切被遺忘了的記憶、知覺以及被壓抑的經驗,即發(fā)生于個體身上的個體經驗。個體潛意識的一個重要特點:以情結形式表現(xiàn)出來。 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中最底層的部分,集體潛意識的內容從來沒在意識中出現(xiàn)過,是完全通過遺傳而得來的。集體潛意識主要組成部分是原型 人格面具:人可靠面具協(xié)調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決定一個人以什么形象在社會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種象征。 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男女兩性意向):阿尼瑪是在男性無意識中起著一種基本的或原始意象作用的女性特征的表現(xiàn)。母親是男性的阿尼瑪化身;與此相應,父親是女性的阿尼姆斯化身。 4. 阿德勒提出的概念 心理動力學理論:把社會的價值觀念,人的社會性視為行為的動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補償”、“侵犯驅力和男性反抗”、“追求優(yōu)越”等概念來表述人類行為的動力特征。 生活風格理論:個人追求優(yōu)越目標的方式稱為“生活風格”。這是一種標識個體存在的獨特方式,是作為一個統(tǒng)一整體的自我在社會生活中尋求表現(xiàn)的獨特方式。 個體發(fā)展理論:個體發(fā)展理論是一種意識與潛意識相互的作用理論。認為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主要取決于社會,但這種社會性又帶有一定的先天潛意識因素。 社會興趣理論:生活的意義不是為個人優(yōu)越而奮斗,而是在于如何滿足人類和諧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會的需要,在于 “對人類全體發(fā)生興趣”。 七、 格式塔心理學 1. 研究方法:觀察實驗 2. 韋特海默的研究:似動的研究 似動現(xiàn)象:兩個相距不遠、先后出現(xiàn)的靜止的視覺刺激,被個體知覺為刺激從前面一個刺激位置向后面一個刺激位置運動的現(xiàn)象,即知覺到的不是兩個物體,而是一個物體在移動。這種原來靜止的視覺刺激物,能在一定條件下知覺為移動的現(xiàn)象,被稱為似動現(xiàn)象。似動現(xiàn)象是一種運動知覺。 韋特海默是以速示器來做實驗的。這種速示器可控制不同的時間間隔,把兩條角度不同的光亮的直線投射到黑色的背景上。 3. 苛勒的研究:頓悟 苛勒以大猩猩為被試,作了大量的學習實驗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給大猩猩設置各種各樣的問題,并觀察大猩猩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 苛勒的實驗表明猩猩在行動之前,已經領會到了自己的動作為什么進行,怎樣去進行以及最終的結果如何,領會到了自己的動作與情境,特別是和目的物之間的關系。猩猩對問題的解決并非是一種盲目嘗試錯誤的過程,而是處于對問題產生了頓悟。 頓悟:理解和領會情境中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對情境有了新的認識。格式塔心理學家不同意把學習看成是嘗試錯誤的觀點,認為學習是一種智慧行為,是頓悟的過程。 頓悟學習的特點 ①對整體情景具有依賴性(理解各部分關系)。 ②具有突發(fā)性(嘗試近似于對假定的嘗試,突然頓悟)。 ③質變的產生無需量的積累。 ④可以遷移 。 4. 勒溫的理論 勒溫的行為公式:B=f(PE)。行為隨環(huán)境和人這兩個因素的變化而變化。 勒溫的心理場:勒溫從物理學上引用“場”的概念來說明人的心理生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是在心理場中發(fā)生的。心理場即是一種認知結構。 行為動力系統(tǒng) 效價:表示個體對一個對象喜愛或厭惡的程度。 向量: 向量是一種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引力的向量使人趨向目標,斥力的向量使人背離目標。如果有兩個等量但方向相反的向量起作用,結果就會產生沖突。有:雙趨沖突、雙避沖突、趨避沖突 團體動力說 把團體看作是一個動力整體,任何部分的變化都必將引起其他部分的變化。團體并非個體的集合。 5. 頓悟和試誤的區(qū)別 一是學習是否有認知活動的參與,究竟學習過程需要不需要理解、領會、思維等認知活動的參與。試誤說否認認知活動的參與,強調嘗試和機械地選擇與聯(lián)結。 二是學習過程究竟是漸進的、連續(xù)的量變過程,還是突變的、飛躍的質變過程。 學習過程中嘗試錯誤和頓悟過程互為補充。在學習的最初階段往往出現(xiàn)試誤的過程,并在試誤的過程中產生頓悟,兩者不能割裂開來。 八、 人本主義心理學 1. 研究對象:心理健康的人 2. 馬斯洛 自我實現(xiàn): 自我實現(xiàn)有兩層含義:①完整人性的實現(xiàn),完滿人性指人類共性的潛能。②個人潛能或特性的實現(xiàn),即作為個體差異的個人潛能的自我實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是人本主義的核心是馬斯洛心理學的主旨所在。 高峰體驗:人在進入自我實現(xiàn)和超越自我狀態(tài)時所感受到的一種豁達與極樂的瞬時體驗。 3. 羅杰斯 自我論: 自我是指真實的自我,自我概念則是一個人對自己經驗和體驗的知覺、認識。自我概念有兩種類型:一是真實的自我,是比較符合現(xiàn)實的自我形象,即主體的自我;另一種是理想的自我,是一個期望實現(xiàn)的自我形象,即客體的自我。 以人為本的心理治療觀:一個人在自己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與環(huán)境的長期交互作用中,逐漸把自己的“自我”一分為二:自我和自我概念。心理障礙的根本原因是背離了自我實現(xiàn)的正常發(fā)展,咨詢和治療的根本目標在于使自我恢復正常的發(fā)展。 九、存在主義和超個人主義 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存在是指人的整體存在,既是物質的也有精神的。他主張心理治療的目的是讓病人重新經驗他自己存在的真實性,更充實的體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打破限制)。 超個人主義:意識狀態(tài)、漂浮療法 九、 評述 十、 利用理論分析文獻 1. 弗洛伊德的理論分析西游記 從人格的整體來看,孫悟空集“獸性、人性、神性”于一身。他是一只猴子,具有猴子的活波好動、永不安生的特點,但他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他還具有人所具有的愛憎分明、喜怒哀樂;但他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他還是一個能力非凡、降妖除魔的神仙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基本結構可分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個部分,其中本我是人的動物性,是人所有精神活動能量的儲存庫;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現(xiàn)實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脫離本我而單獨存在,自我是本我的執(zhí)行機構。但人在現(xiàn)實中也不能完全按其動物屬性來行事,所以自我也需要超我來調節(jié)。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它是社會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則來行事。 孫悟空身上所具有的“獸性、人性和神性”和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是暗合的。 孫悟空身上的獸性,是他的自然本性,在這一部分,他所追求的是不受約束、任情隨欲,誰束縛他,他便反抗誰,這相等于其人格的本我部分。 孫悟空身上的人性則相當于自我部分,他受本我的驅使,但又受到現(xiàn)實的約束。在成長的過程中,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也也常常對流露出自己的花果山美猴王生活的向往,這說明孫悟空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言行,許多還不是隨心所欲的,多半是本我與現(xiàn)實妥協(xié)的結果。 孫悟空的神性在表明他超凡的能力之外,也預示著其能力的發(fā)揮不在是率性而為,是有一定道德原則的要求,否則,就是“妖”而非“神”了。這便與超我相吻合。在孫悟空的心中,雖然充滿了反抗精神,但他也希望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的要求,符合“神”而不是“妖”的要求。 若不然,在初入師門,和唐僧鬧翻之后,僅僅東海龍王的幾句勸說“……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便沉默不語,翻然悔悟了??梢?,孫悟空還是一個有理想,希望自己的言行符合神而非妖的要求,符合道德原則的指引。 金箍棒是孫悟空在龍宮里得到的一件寶貝,是東海里的定海神針,可隨人意粗細長短,名為“如意金箍棒”。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觀點,金箍棒的心理象征意義是很明顯的,它是男根的象征,是孫悟空心理能量的源泉,也是齊天大圣里比多(libido)的所在。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觀點,本我是人格中最難接近、但又是最有力的部分。說它難接近是因為它潛藏在無意識之中;說它最有力,因為它是人所有精神活動所需要能量的儲存庫。而本我中所儲存的精神能量,即為里比多,它是人心理行為背后的真正動因。 而金箍棒,作為自然本性——情欲的象征,正是靠著它,孫悟空才得以大鬧龍宮地府,大敗天兵天將,后來又橫掃西天妖魔的。然而,人的里比多隨意發(fā)泄必然為社會所不容,正如孫悟空的金箍棒不能不分青紅皂白隨意驅使,孫悟空也正是因此被壓五行山下,讓其進行五百年的自我悔過。 是,如果人的里比多得不到釋放的話,人便會產生焦慮和壓抑,而長期壓抑的結果會導致心理的扭曲。作為孫悟空而言,無疑具有極端好動、用不安生的個性特點,他的心理能量也需要有個釋放的途徑,僅僅壓抑起來行不通的。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能量所導致的焦慮可以通過心理防御機制來得到化解和疏導。人主要的心理防御機制包括壓抑、投射、轉移、否認、升華等方式。 就唐僧而言,孫悟空的人格特點和他是格格不入,按理,孫悟空也不會喜歡唐僧的個性。在書中,孫悟空對唐僧的不滿和反抗也是常常發(fā)生,他們似乎是天生的敵人,心理上斗爭和沖突不斷出現(xiàn)。在唐僧對他嘮嘮叨叨莫要殺生之際,他也常常嘲笑唐僧肉眼凡胎,不識別真假,這種沖突在三打白骨精中也得到具體的體現(xiàn)。孫悟空對唐僧的教誨充滿了反抗,但在反抗中又常常不得不妥協(xié),在這種矛盾的振蕩中,孫悟空的人格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從心理意義上講,孫悟空和唐僧的關系不僅僅是師徒,更象是父子。 觀音菩薩也是孫悟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可以說她對孫悟空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唐僧。是她,在孫悟空大鬧天空時推薦了二郎神將其抓獲;也是她,在看到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時而不住嘆息;又是她,在唐僧西天取經時,給了悟空一個贖罪和展示才能的機會;還是她,在取經路上幫助孫悟空度過了一個一個難關,最終使其位列仙班。不想說他們的關系象一家人 2. 行為主義分析生活現(xiàn)象 3. 苛勒的理論分析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心理學史 重點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1318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