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社會教育》.doc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學前兒童社會教育》.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五章 幼兒園的社會教育 第一節(jié) 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概述 一、 社會性及其對學前兒童發(fā)展的意義 (一) 1、社會性 生理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維持有機體生命和延續(xù)種族的一些需要。 社會性需要是指與人的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的一些需要,如勞動需要、交往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成就需要等。 社會需要也是個人生活所必需的。 2、社會性的內容 我國學者認為,社會性的內容主要包括六個方面:(1)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2)友好相處的能力;(3)自律的能力;(4)表現(xiàn)與理解的能力;(5)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6)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學習習慣等。 社會性是指個體在掌握社會規(guī)范、形成社會技能、學習社會角色的社會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特征。 (二) 社會性對學前兒童發(fā)展的意義 1、 社會性是學前兒童社會性情感及社會交往的需要。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涅爾。戈爾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慰勞20%取決于智商,80%取決于情商。 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所學的專業(yè)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與他人的交際能力卻占85%。 智商高的人一般來說都是專家,情商高的人卻具備一種綜合與平衡的才能。而情商的核心就是與別人進行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的能力。 2、社會性影響學前兒童身體、心智的發(fā)展。 3、社會性認知的需要。 兒童很早就表現(xiàn)出對社會事物或現(xiàn)象的興趣,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認知的需要。但是。兒童的社會性認知不等同與一般客體的認知,它是兒童主觀觀念(是非觀念、價值觀念等)形成的過程:不是簡單地接受成人的理念,或記住現(xiàn)行社會的規(guī)則、規(guī)范,而是在了解它們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判斷、抉擇,形成自己的認識。換言之,社會性教育的價值不在于“塑造”兒童,而在于為兒童形成自己的觀念提供相應的材料,促使兒童自我塑造。 如果能成功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性中的某一些能力,其他能力也會隨之像得到滾雪球一樣的提高。據(jù)研究表明,越早發(fā)展孩子的社會性,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關系中處于領導地位,形成孩子的領導氣質,也有利于孩子在將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培養(yǎng)良好過硬的素質。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還能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以后需要的知識才干。控制自我、傾聽他人、與人合作等這些社會性技能,是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必須具備的。 二、 學前兒童社會性的內容和發(fā)展特點 (一) 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自我意識指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即主體對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認識。人由于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才能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等。 我國學者從知情意這一角度出發(fā),認為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方面。 1、0-3歲兒童自我意識的產生和發(fā)展 嬰兒期是自我意識發(fā)生的時期。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自我意識的,甚至到了四五個月還是物我不分。 幼兒前期是自我意識形成的時期。進入幼兒前期,兒童開始與周圍人的交往,能進一步把自己和“別人”區(qū)分開來,于是開始了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幼兒前期的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首先,表現(xiàn)在能把自己和“別人”明顯地區(qū)分開來,能夠在鏡中識別自我;其次,語言的發(fā)展為這一時期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能夠準確地使用代詞“我”,是兒童自我意識真正形成的標志,這時兒童已將自己完全從環(huán)境中分離出來;再次,表現(xiàn)在他們開始出現(xiàn)了“自尊心”。當兒童受到戲弄、嘲笑、不公正的待遇,或在別的兒童面前受到責罵等,往往引起憤怒、哭吵或反抗行為。 2、 幼兒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1) 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 幼兒自我意識的形成主要表現(xiàn)在對自己性別的認識,知道我是誰,我?guī)讱q了、我是男孩還是女孩,可自我觀察到身體特征、動作、能力、愛好,能分辨自己的所有物。 (2) 自我評價進一步發(fā)展 自我評價大約從2-3歲開始出現(xiàn)。幼兒自我評價的發(fā)展和幼兒認知及情感的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著。其特點有如下兩點: ① 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 幼兒還沒有獨立的自我評價。年齡較小的幼兒,在自我評價時,往往不加考慮地輕信成人對自己的評價,自我評價只是成人評價的簡單重復。一直到幼兒晚期,幼兒才開始出現(xiàn)獨立的評價。而且,幼兒的自我評價往往非常簡單,他們一般把自己看成好或不好,聰明或愚笨,強壯或弱小,很難像成人一樣做出全面細致的區(qū)分。 ② 常常帶有主觀情緒性 幼兒往往不從具體事實出發(fā),而從自己的情緒出發(fā)進行評價。例如,評價班上哪個小朋友是最好的值日生時,有個幼兒說:“我和XX是最好的值日生。他值日就給我發(fā)帶金邊的碗,我值日也發(fā)給他帶金邊的碗?!? 幼兒一般都過高評價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評價才逐漸從主觀情緒性趨向于比較客觀。例如:有的大班孩子想說自己好又不好意識,于是說“我不知道我做的怎么樣”或說“我不說”。 (3) 幼兒活動的獨立性逐漸加強 2、3歲的兒童已經有了獨立的意愿,常常喜歡自己做事、自己行動,常常說“自己來”。真正的獨立性就是hi這樣在幼兒期明顯發(fā)展起來的。6、7對的幼兒在很多方面能夠獨立進行。獨立性發(fā)展還變現(xiàn)在幼兒開始獨立地探索周圍的世界,并能提出自己的 一些看法,開始獨立地解決一些簡單問題。此時,大部分幼兒可以較長時間地自己單獨玩耍、看圖畫書,在生活中克服一些困難等。 (二)學前兒童情感社會化的發(fā)展特點 情緒、情感社會化主要包括情緒的表達與控制。幼兒的初步情緒調控能力主要變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xiàn)為幼兒能對自己情緒中那部分對人對己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情緒沖動加以適當調控;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幼兒能拿適當?shù)卣{節(jié)情緒,并常常鼓勵自己保持高興愉快的心境。概括來說,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緒調控在一個與年齡相稱的范圍之內,以促進情感的健康發(fā)展。 1、0-3歲兒童情緒、情感的產生和發(fā)展 新生兒已有明顯的情緒反應,“落地哭”就是hi由于身體不舒適而引起的消極情緒;到2、3個月時,經常對人發(fā)出的微笑則是嬰兒第一個社會性行為,以后,表達情感的表情日益復雜起來,同語言一樣成為嬰兒與成人交往的主要手段。 到了幼兒前期,兒童已經具備了各種基本的情緒體驗,并在社會交往中發(fā)揮著更大的作用,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兒童能比較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感情,也能正確地領悟別人表露的情感,并作出相應的反應。 2、 幼兒期情緒、情感的發(fā)展 情緒、情感的社會化是幼兒情緒、情感發(fā)展的主要趨勢,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情感中社會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 在幼兒情感中,社會性交往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一個研究發(fā)現(xiàn),學前兒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為三類:①兒童自己玩的高興時的微笑;②兒童對教師微笑;③兒童對小朋友微笑。這三類微笑中第一類不是社會性情感的表現(xiàn),后兩類則是社會性的。 學前兒童不同類微笑比例 年齡 自己笑 對教師笑 對小朋友笑 總數(shù) 次數(shù) % 次數(shù) % 次數(shù) % 次數(shù) % 1歲半 67 55.3 47 38.84 7 5.79 121 100 3歲 117 15.2 334 44.59 298 39.79 749 100 從上表可以看出:從1歲半到3歲,兒童非社會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則不斷增長。 (2) 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 嬰兒的情緒反應,主要是個體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聯(lián)系的。 3-4歲幼兒,情緒的動因處于從主要為滿足生理需要,向主要為滿足社會性需要的過渡階段。 在中、大班幼兒中,社會性需要的比例越來越大。幼兒非常希望被人注意,被人重視、關愛,要求與別人交往。與人交往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人際關系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幼兒情緒的產生。 (3) 表情日漸社會化 日常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3歲前兒童一般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緒,3歲后則會根據(jù)社會的要求調解情緒表現(xiàn)方式,并學會在不同場合下用不同方式表達同一種情感。 研究表明,從4歲到8歲的兒童情緒交往的手段也在發(fā)生變化,兒童運用的各種情緒交往手段的比例如表 年齡 語言 眼色 手勢 4歲 19% 79% 2% 8歲 74% 16% 10% 這個研究說明,4歲兒童主要依靠眼色作為交往手段,8歲兒童則以語言為主要交往手段。 (三)學前兒童個性的發(fā)展 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體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一般而言,個性包括能力、氣質、性格三部分,還包括興趣、愛好、需要等。學前期是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但是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個性傾向。 1、0-3歲兒童興趣的產生和發(fā)展 興趣的早期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1)先天反射性反應階段(1-3個月)。兒童的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物后,持續(xù)地維持著反應性。 (2)相似性對象的再認階段(4-9個月)。適當?shù)拇碳の铮ㄈ绻?、聲等)的重復出現(xiàn)能引起兒童的興趣。 (3)新異性探索階段(9個月以后)。這個階段兒童對持續(xù)存在的刺激引起習慣性反應,不再注意它。當新異性刺激出現(xiàn)時,兒童主動做出重復性動作去認識它,以后又試圖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客觀事物,這能引起兒童極大的興趣。 2、幼兒期興趣的發(fā)展特點 (1)興趣比較廣泛,但缺乏中心 世界對于幼兒來說,可謂豐富多彩,千變萬化,什么都是全新的,幼兒渴望認識世界,喜歡和周圍的人們交流,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和時間活動都表現(xiàn)出同樣廣泛的興趣。 (2)直接興趣較多 由于幼兒年齡較小,多數(shù)幼兒不會對比較遙遠的事物或活動的結果發(fā)生間接的興趣,幼兒的興趣絕大數(shù)屬于直接興趣,即直接對當前的事物或活動過程感興趣。 (3)興趣表現(xiàn)出年齡差異和個別差異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幼兒期兒童的興趣已經表現(xiàn)出明顯的年齡差異和個別差異,如性別不同,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就不同。對幼兒都很喜歡的玩具來說,就表現(xiàn)出明顯的年齡差異和性別差異。 (4)興趣比較膚淺,容易變化 由于幼兒知識經驗以及智力水平有限,多數(shù)幼兒不會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而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特征所吸引。但時間稍微一長,這些外部特征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幼兒對他們的興趣也隨著失去或降低。總之,幼兒的興趣很不穩(wěn)定。 (四)學前兒童社會性行為的發(fā)展 社會性行為是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對他人或某一時間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語言和行為反應。 社會性行為,根據(jù)其動機和目的,可以分為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兩大類。 親社會行為又叫做積極的社會行為,或親善行為。它是指一個人幫助或者打算幫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為和傾向。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主要有同情、關心、分享、合作、謙讓、幫助、撫慰、援助、捐獻等。 反社會行為也叫做消極的社會行為,是指可能對他人或群體造成損害的行為和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幼兒中最突出的是攻擊性行為,也成侵犯性行為,如推人、抓人、打人、罵人、破壞他人物品等等。 (五)學前兒童道德的發(fā)展 道德是人在社會中必須遵守的一系列行為準則,兒童道德的發(fā)展,是社會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學前兒童處于道德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幼兒最初的道德意識很淡薄,只有道德感。 學前兒童道德內容主要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憐憫、互惠和分享、遵守社會規(guī)則、同情和依戀父母等。表現(xiàn)在教育目標上就是愛周圍人、愛集體、愛祖國、禮貌、誠實、愛勞動等。 幼兒期的孩子是沒有道德意義上的是非觀念的,他們對某一行為的道德判斷知識一句行為的結果而不去考慮行為的意向和動機,這一階段兒童對事物的判斷通常是全對與全錯的對立的道德觀。-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 學前 兒童 社會教育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m.jqnhouse.com/p-931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