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宋詞》PPT課件.ppt
第七講 “豪放派”宋詞,一、教學(xué)目標,1. 了解蘇軾的獨特詞風(fēng)。 2. 了解詞作的寫作背景及對蘇軾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影響。 3. 初步了解蘇軾在宋代乃至中國詞壇的地位與影響。,二、教學(xué)要點,1. 詞中表現(xiàn)的理趣。 2. 蘇軾面對苦難的超然灑脫心態(tài)及其原因。 3. 由詞作表現(xiàn)出的蘇軾的個性人品。,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山(今屬四川)人。他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親蘇洵,由發(fā)憤讀書而入仕,他受父親影響,走上了同樣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歲時,受到歐陽修的賞識,考取進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開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生平介紹 播放CCTV10 百家講壇 康震蘇軾,(1)讀書、應(yīng)舉與入仕時期(仁宗景祐三年至神宗熙寧二年),亦即王安石全面變法以前時期。,(2)自請離朝,出任地方時期(神宗熙寧二年至元豐八年亦即熙豐變法時期)。,(3)重回朝廷及連放外任時期(神宗元豐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4)遠謫惠、儋時期(哲宗紹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即哲宗親政時期)。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元祐舊黨,他才北歸,次年到達常州。 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總之,蘇軾的一生得意時少,失意時多,始終處在黨爭的夾縫中,他在自題金山畫像中總結(jié)自己的后半生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詞:是開宗立派的大家,首開豪放派詞風(fēng),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合稱“蘇辛”。 詩歌:提高了宋詩的質(zhì)量,成為北宋詩壇驕傲。 散文:宋代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為“唐宋八大家”領(lǐng)銜人物。,書法:擅長行書、草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為“宋四家”。 繪畫:是文人畫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傳世。 賦:把古文引進賦體的創(chuàng)作,他的赤壁賦與歐陽修的秋聲賦同為文賦的代表作。,蘇軾詞的風(fēng)格是多樣化的。如江城子的熱情濃烈、意氣奮昂,念奴嬌的開闊動蕩、雄壯勃發(fā),其風(fēng)格可以用“豪放”和“高曠”來形容,而蘇軾寫戀情、寫傷感的詞,則又委婉而細密,如悼亡之作江城子。,總之,蘇詞的多樣風(fēng)格,很難加以簡單的概括。當然,在這方面蘇軾與前人最重要的差異,也是他最重要的貢獻,還是在開創(chuàng)了一種與詩相通的、雄壯豪放、開闊高朗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fēng)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關(guān)于臨江仙,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九月,蟄居于黃州的蘇軾,在一次夜飲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住宿。但夜已很深,家童鼻息雷鳴,聽不到詞人的敲門聲。于是詞人依杖門外,靜聽那滔滔不絕的江流聲。就在這萬籟俱寂的瞬間,一種思想的火花突然閃現(xiàn),他的心靈似乎獲得了頓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聯(lián)翩而至。于是,寫下了這首充滿理趣的臨江仙。,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fù)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fù)醒,醒而復(fù)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皻w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tài)。,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fù)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弊吖P至此,一個風(fēng)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lián)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下片即是詞人“倚杖聽江聲”時的哲思。 “長恨”二句,是詞人當下對人生的思索和感嘆。想平生顛沛飄泊,身不有己之時居多,何時才能不為外物所羈絆,任性逍遙呢?,“夜闌”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寫深夜無風(fēng)而平靜的江面,也是詞人此際寧靜超然心境的象征,并從而引發(fā)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小舟”二句,寫詞人面對平靜的江面,幻想著能如范蠡一樣,駕一葉扁舟,遠離塵世喧囂,在江湖深處安閑地度過自己的馀生。 體現(xiàn)了作者當時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靈魂解脫的心境。,宋人筆記中傳說,蘇軾作了上詞之后,“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這則傳說,生動地反映了蘇軾求超脫而未能的人生遭際。,平行悅讀 定風(fēng)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蘇東坡這首詞是借題發(fā)揮。他胸中的許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觸發(fā),而后便借此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和心情。 即寫眼前景,談心中事;因自然現(xiàn)象,談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這首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蘇軾在定風(fēng)波這首詞中,借對自然風(fēng)雨的應(yīng)對態(tài)度來表達他對人生風(fēng)雨和政治風(fēng)雨的處置心態(tài)他準備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態(tài)度來對待眼前和將來的政治風(fēng)雨和人生風(fēng)雨。,:,思考與練習(xí) 1. 分析詞中有“趣”的筆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句,頗可見出作者的幽默與安適。 2. 你能舉出蘇軾作于此時的其他作品嗎?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筆墨? 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賦有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 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頗多,如定風(fēng)波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等。,一、教學(xué)目標,1. 把握辛棄疾縱橫揮灑、慷慨激昂的詞風(fēng)。 2. 了解辛棄疾愛國報國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 3. 了解辛棄疾與陳亮“鵝湖之會”的概括。,二、教學(xué)要點,1. 詞中所蘊含的沉郁感情和報國理想。 2. 典故、比擬及雙關(guān)語的使用。 3. 景物描寫的象征意味。 4. 辛詞“以文為詞”的特點。,(一)生平介紹 播放 子午書簡辛棄疾,第一期(11401162)淪陷及起義期 第二期(11621181)南渡初期 第三期(11811203)閑居帶湖、瓢泉時期 第四期(12031207)晚年再起,參與北伐時期,辛棄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居士,宋濟南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稼軒詞的特色,1.主觀感情的濃烈、主觀觀念的執(zhí)著 2.內(nèi)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3.語言技巧的開拓,有非常通俗雅拙的民間語言,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唱,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 形式松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較長,大量使用散文句式。 廣泛地引用經(jīng)、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匯、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4.稼軒詞的缺點,有時過分散文化 議論太多 掉書袋,賀新郎 (把酒長亭說),把酒長亭說??礈Y明、風(fēng)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殘雪。要破帽、多添華發(fā)。剩水殘山無態(tài)度,被疏梅、料理成風(fēng)月。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上闋開頭回敘在驛亭飲酒話別的場面。顯然,當時雙方都說了許多相互推許的話。作者在這里只舉了自己對陳亮的稱贊,說陳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潛,又象諸葛亮。因為陳亮長期住在家鄉(xiāng),沒有作官,故以陶淵明、諸葛亮作比。,這三句驟看起來像橫空飛來,與上文毫不相干;細思便能理解:此乃詞人挪開話題,把主題轉(zhuǎn)到寫個人和國家的命運。鵲踏松梢,雪落破帽(自東晉孟嘉龍山落帽傳為美談后,文人往往喜以破帽自詡),引發(fā)了對滿頭白發(fā)的聯(lián)想。,這幾句表面寫冬天的景色:水瘠山枯,四野凄涼;僅憑幾枝稀疏的梅花妝點風(fēng)光。暗里寫南宋朝廷茍且偷安,不肯銳意恢復(fù)中原,因此只能落水剩山殘?!笆杳贰?,暗指力主抗金的志士。但他們猶如掠過長空的兩三只雁兒,不成陣隊,力量過于單薄,只能使人感到“蕭瑟”。詞中語意雙關(guān),景中藏情,以比興見意,抒發(fā)出無窮感慨,蘊涵著深遠的憂國情意。,佳人重約還輕別,佳人,指陳亮作者既推許他“重約”來晤,又微怨他急于告歸(“輕別”)。這是全詞主題,但點到即止。接下去便竭力地鋪陳和渲染。,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清江,泛指今江西信江上游;時因天寒,水深冰合,行人已無法渡江。,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群來愁絕?,雪深泥滑,道路艱阻,車輪象長了角似地轉(zhuǎn)動不了。 “此地行人”,即詞人自謂?!颁N骨”極言離愁的銷魂蝕骨。 以“問誰使”的設(shè)問句式,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陳亮(兼指自己)的極度愁怨。,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前兩句用資治通鑒載羅紹威的故事。羅紹威聯(lián)合朱溫擊敗田承嗣后,為供應(yīng)朱溫的需求,把積蓄都花光了。他后悔說:“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 后兩句用太平廣記所記獨孤生的故事。唐代獨孤生善吹笛,“聲發(fā)入云,及入破,笛遂敗裂”。又承接小序“聞鄰笛悲甚”,用向秀思舊賦的典故。,全詞感情濃郁,憂憤深廣。典故雖略嫌過多且僻,此辛詞之病。但大都能就景敘情,或即事寫景,因此形象鮮明。,王國維在談到辛棄疾詞的妙處時說:“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氣象論,亦有橫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間詞話卷上),此詞即是如此。詞前小序,記述辛、陳二人相會、同游和別后的情思,真切感人。 由此詞倡始,詞人和陳亮一連唱和了五首。這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稱得上是一樁盛事。,
收藏
- 資源描述:
-
第七講 “豪放派”宋詞,一、教學(xué)目標,1. 了解蘇軾的獨特詞風(fēng)。 2. 了解詞作的寫作背景及對蘇軾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影響。 3. 初步了解蘇軾在宋代乃至中國詞壇的地位與影響。,二、教學(xué)要點,1. 詞中表現(xiàn)的理趣。 2. 蘇軾面對苦難的超然灑脫心態(tài)及其原因。 3. 由詞作表現(xiàn)出的蘇軾的個性人品。,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山(今屬四川)人。他出身于一個比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親蘇洵,由發(fā)憤讀書而入仕,他受父親影響,走上了同樣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歲時,受到歐陽修的賞識,考取進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開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生平介紹 播放CCTV10 百家講壇 康震蘇軾,(1)讀書、應(yīng)舉與入仕時期(仁宗景祐三年至神宗熙寧二年),亦即王安石全面變法以前時期。,(2)自請離朝,出任地方時期(神宗熙寧二年至元豐八年亦即熙豐變法時期)。,(3)重回朝廷及連放外任時期(神宗元豐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4)遠謫惠、儋時期(哲宗紹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即哲宗親政時期)。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元祐舊黨,他才北歸,次年到達常州。 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逝世。,總之,蘇軾的一生得意時少,失意時多,始終處在黨爭的夾縫中,他在自題金山畫像中總結(jié)自己的后半生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詞:是開宗立派的大家,首開豪放派詞風(fēng),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合稱“蘇辛”。 詩歌:提高了宋詩的質(zhì)量,成為北宋詩壇驕傲。 散文:宋代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為“唐宋八大家”領(lǐng)銜人物。,書法:擅長行書、草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為“宋四家”。 繪畫:是文人畫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傳世。 賦:把古文引進賦體的創(chuàng)作,他的赤壁賦與歐陽修的秋聲賦同為文賦的代表作。,蘇軾詞的風(fēng)格是多樣化的。如江城子的熱情濃烈、意氣奮昂,念奴嬌的開闊動蕩、雄壯勃發(fā),其風(fēng)格可以用“豪放”和“高曠”來形容,而蘇軾寫戀情、寫傷感的詞,則又委婉而細密,如悼亡之作江城子。,總之,蘇詞的多樣風(fēng)格,很難加以簡單的概括。當然,在這方面蘇軾與前人最重要的差異,也是他最重要的貢獻,還是在開創(chuàng)了一種與詩相通的、雄壯豪放、開闊高朗的藝術(shù)風(fēng)格。,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fēng)靜觳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關(guān)于臨江仙,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九月,蟄居于黃州的蘇軾,在一次夜飲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住宿。但夜已很深,家童鼻息雷鳴,聽不到詞人的敲門聲。于是詞人依杖門外,靜聽那滔滔不絕的江流聲。就在這萬籟俱寂的瞬間,一種思想的火花突然閃現(xiàn),他的心靈似乎獲得了頓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聯(lián)翩而至。于是,寫下了這首充滿理趣的臨江仙。,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fù)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fù)醒,醒而復(fù)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皻w來仿佛三更”,“仿佛”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tài)。,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fù)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fēng)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lián)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下片即是詞人“倚杖聽江聲”時的哲思。 “長恨”二句,是詞人當下對人生的思索和感嘆。想平生顛沛飄泊,身不有己之時居多,何時才能不為外物所羈絆,任性逍遙呢?,“夜闌”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寫深夜無風(fēng)而平靜的江面,也是詞人此際寧靜超然心境的象征,并從而引發(fā)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小舟”二句,寫詞人面對平靜的江面,幻想著能如范蠡一樣,駕一葉扁舟,遠離塵世喧囂,在江湖深處安閑地度過自己的馀生。 體現(xiàn)了作者當時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靈魂解脫的心境。,宋人筆記中傳說,蘇軾作了上詞之后,“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な匦炀嗦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這則傳說,生動地反映了蘇軾求超脫而未能的人生遭際。,平行悅讀 定風(fēng)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蘇東坡這首詞是借題發(fā)揮。他胸中的許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觸發(fā),而后便借此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和心情。 即寫眼前景,談心中事;因自然現(xiàn)象,談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這首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蘇軾在定風(fēng)波這首詞中,借對自然風(fēng)雨的應(yīng)對態(tài)度來表達他對人生風(fēng)雨和政治風(fēng)雨的處置心態(tài)他準備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態(tài)度來對待眼前和將來的政治風(fēng)雨和人生風(fēng)雨。,:,思考與練習(xí) 1. 分析詞中有“趣”的筆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句,頗可見出作者的幽默與安適。 2. 你能舉出蘇軾作于此時的其他作品嗎?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筆墨? 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賦有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 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頗多,如定風(fēng)波中“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等。,一、教學(xué)目標,1. 把握辛棄疾縱橫揮灑、慷慨激昂的詞風(fēng)。 2. 了解辛棄疾愛國報國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 3. 了解辛棄疾與陳亮“鵝湖之會”的概括。,二、教學(xué)要點,1. 詞中所蘊含的沉郁感情和報國理想。 2. 典故、比擬及雙關(guān)語的使用。 3. 景物描寫的象征意味。 4. 辛詞“以文為詞”的特點。,(一)生平介紹 播放 子午書簡辛棄疾,第一期(11401162)淪陷及起義期 第二期(11621181)南渡初期 第三期(11811203)閑居帶湖、瓢泉時期 第四期(12031207)晚年再起,參與北伐時期,辛棄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居士,宋濟南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稼軒詞的特色,1.主觀感情的濃烈、主觀觀念的執(zhí)著 2.內(nèi)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3.語言技巧的開拓,有非常通俗雅拙的民間語言,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唱,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 形式松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較長,大量使用散文句式。 廣泛地引用經(jīng)、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匯、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4.稼軒詞的缺點,有時過分散文化 議論太多 掉書袋,賀新郎 (把酒長亭說),把酒長亭說??礈Y明、風(fēng)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殘雪。要破帽、多添華發(fā)。剩水殘山無態(tài)度,被疏梅、料理成風(fēng)月。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上闋開頭回敘在驛亭飲酒話別的場面。顯然,當時雙方都說了許多相互推許的話。作者在這里只舉了自己對陳亮的稱贊,說陳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潛,又象諸葛亮。因為陳亮長期住在家鄉(xiāng),沒有作官,故以陶淵明、諸葛亮作比。,這三句驟看起來像橫空飛來,與上文毫不相干;細思便能理解:此乃詞人挪開話題,把主題轉(zhuǎn)到寫個人和國家的命運。鵲踏松梢,雪落破帽(自東晉孟嘉龍山落帽傳為美談后,文人往往喜以破帽自詡),引發(fā)了對滿頭白發(fā)的聯(lián)想。,這幾句表面寫冬天的景色:水瘠山枯,四野凄涼;僅憑幾枝稀疏的梅花妝點風(fēng)光。暗里寫南宋朝廷茍且偷安,不肯銳意恢復(fù)中原,因此只能落水剩山殘。“疏梅”,暗指力主抗金的志士。但他們猶如掠過長空的兩三只雁兒,不成陣隊,力量過于單薄,只能使人感到“蕭瑟”。詞中語意雙關(guān),景中藏情,以比興見意,抒發(fā)出無窮感慨,蘊涵著深遠的憂國情意。,佳人重約還輕別,佳人,指陳亮作者既推許他“重約”來晤,又微怨他急于告歸(“輕別”)。這是全詞主題,但點到即止。接下去便竭力地鋪陳和渲染。,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清江,泛指今江西信江上游;時因天寒,水深冰合,行人已無法渡江。,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群來愁絕?,雪深泥滑,道路艱阻,車輪象長了角似地轉(zhuǎn)動不了。 “此地行人”,即詞人自謂。“銷骨”極言離愁的銷魂蝕骨。 以“問誰使”的設(shè)問句式,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陳亮(兼指自己)的極度愁怨。,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前兩句用資治通鑒載羅紹威的故事。羅紹威聯(lián)合朱溫擊敗田承嗣后,為供應(yīng)朱溫的需求,把積蓄都花光了。他后悔說:“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后兩句用太平廣記所記獨孤生的故事。唐代獨孤生善吹笛,“聲發(fā)入云,及入破,笛遂敗裂”。又承接小序“聞鄰笛悲甚”,用向秀思舊賦的典故。,全詞感情濃郁,憂憤深廣。典故雖略嫌過多且僻,此辛詞之病。但大都能就景敘情,或即事寫景,因此形象鮮明。,王國維在談到辛棄疾詞的妙處時說:“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氣象論,亦有橫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間詞話卷上),此詞即是如此。詞前小序,記述辛、陳二人相會、同游和別后的情思,真切感人。 由此詞倡始,詞人和陳亮一連唱和了五首。這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稱得上是一樁盛事。,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