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市骨干教師競賽作品(教學案+課件+設計方案+教學實踐報告):《阿里山紀行》
語文市骨干教師競賽作品(教學案+課件+設計方案+教學實踐報告):《阿里山紀行》,阿里山紀行,語文,市骨干教師競賽作品(教學案+課件+設計方案+教學實踐報告):《阿里山紀行》,骨干教師,競賽,比賽,作品,教學,課件,設計方案,實踐,報告,講演,呈文,阿里山,紀行,游記
《阿里山紀行》設計方案
一、教學目標分析:
1、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紀行》 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語文上冊“江山多嬌”單元中一篇一篇游記。學生能從文本中欣賞到祖國名山大川,探訪祖國名勝古跡,領略風土人情,從而開闊胸襟,娛悅心靈,啟迪智慧,喚醒學生無限美好的情感體驗。
????教材中安排這樣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為了要通過朗讀、品析,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登山臨水,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愛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紀行》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寫的一篇游記。這篇游記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風的迷人風光,抒發(fā)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了“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贊揚了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達了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共同愿望。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的閱讀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課程標準》還指出:“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為此,《阿里山紀行》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掌握朗讀、默讀、瀏覽等各種方法,讓學生在與文本充分對話基礎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對話,借助語文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圍繞認知沖突,更好的解讀文章,提高能力,從而建構新知識。?
2、教學目標
????依據(jù)教學大綱,結合新課程理念,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綱”,更要“目中有人”,即堅持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為本。由此確定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習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
?。?)、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韻美、情韻美的語言
???? (3)、培養(yǎng)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的能力
???? (4)、會寫一般描寫景物的記敘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 (1) 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
??? (2)?學習課文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寫法。
難點:
(1) 學會寫導游詞。
(2)?學會如何向游人介紹當?shù)氐木拔?,并學會品析品味富有音韻美、
情韻美的語言。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對于移步換景的手法接觸不多,在老師的點撥下能很快找到作者的行蹤,慢慢體會出作者對阿里山的贊美之情。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本節(jié)課在教法上,體現(xiàn)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在學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發(fā)現(xiàn)”,達到每個學生都有所發(fā)展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讓學生去理解,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避免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
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啟發(fā)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
四、教學過程
?課前布置預習:
課前誦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并能復述課文內容,為課堂教學作準備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聽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欣賞阿里山圖片,營造氣氛,引入美如畫的阿里山。?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隨中國當代作家、美學家吳功正一道,去領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風采。(板書課題)
(說明:這種導入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較快進入角色,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
(二)整體感知
1、走近阿里山----介紹阿里山
“1、2、3,到臺灣,臺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山上有神木……”身為臺灣中部地區(qū)的“山老大”,阿里山可說是名聞遐邇,它并非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義二縣的大武巒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組成。最高處海拔2663米,以其神木、櫻花、云海、日出四大勝景而聞名天下,而每年3、4月間的花季期間,絡繹不絕的“尋芳客”更是將山上擠得水泄不通。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偉大”的說法。(通過介紹更激起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2、默讀課文要求:
A、劃下表明作者行蹤的詞語
B、阿里山給人的總印象是什么?用一個字概括你對阿里山的總體印象
(說明:此設計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深入品味互動交流,
???????????1、??找出表示作者行蹤的短語或句子。?
(明確:“臺北松山機場”“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jīng)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轉,迂回穿過一片林區(qū)”“曲徑幽路”“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師小結:這種寫作的方法叫“移步換景”(即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一般游記都采用這種方法。)?
3、學以致用:根據(jù)移步換景的寫法,完成練習,學寫解說詞。由填字引入文章整體把握(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并對文章從整體把握;互動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跳讀誦讀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者也積極參預)
4、品析文章富有音韻美、情韻美的語言:教師教給學生品析語言的方法(從詞語、修辭、句式等角度),并給出范例。
(四)?總結反饋:?
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總結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反饋,指出不足之處,再次強調學習要點,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建議課后對其不足之處采取彌補措施。
(五)拓展延伸
§ 1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帶領大家游覽我們美麗的校園。
§ 寫出主要景點及其每個景點的特征。?列出景點圖。思考完成。
§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 (學習書本的最終目標是丟開書本,獲得能力;通過習作,學習一種記敘方法,也是本單元教學目標之一)
(六)作業(yè)
學生收集有關臺灣的資料,做一份“臺灣百科”的小報,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學在課堂,得益在課外。擴大課堂的范圍和學習內容)
五、板書設計
阿里山紀行
吳功正
移步換景
美、奇、幽、靜
融情于景
喜愛、贊美
設計說明:力求簡潔、美觀、大方,清晰的展現(xiàn)課堂的主要內容
《阿里山紀行》教學案
1、課程分析:1、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紀行》 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語文上冊“江山多嬌”單元中一篇一篇游記。學生能從文本中欣賞到祖國名山大川,探訪祖國名勝古跡,領略風土人情,從而開闊胸襟,娛悅心靈,啟迪智慧,喚醒學生無限美好的情感體驗。
????教材中安排這樣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為了要通過朗讀、品析,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登山臨水,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愛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紀行》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寫的一篇游記。這篇游記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風的迷人風光,抒發(fā)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了“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贊揚了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達了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共同愿望。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的閱讀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墩n程標準》還指出:“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為此,《阿里山紀行》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掌握朗讀、默讀、瀏覽等各種方法,讓學生在與文本充分對話基礎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對話,借助語文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圍繞認知沖突,更好的解讀文章,提高能力,從而建構新知識。?
2、問題設計
⑴在疏通字音基礎上放聲朗讀課文,并找一找作者“行蹤”。 (在文中劃出作者行蹤的句子)
⑵學以致用,教學生寫解說詞
⑶作者覺得阿里山的風光如何?用文中語句回答。
【4】說說作者一路上描寫了阿里山的哪些美景,并說說這些景物的特點,并體會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讓學生了解移步換景、寓情于景的寫法)。學生圈畫、思考并發(fā)言。
【5】你覺得在這么多美景當中作者重點描述的是哪一個美景?依據(jù)是什么?
【6】神木神在哪?為什么說,神木是阿里山的標志和靈魂?
3、教學構想及目標
教學構想:教師要在教學中使學生慢慢領悟移步換景和融情于景的寫法,并能學以致用,學寫解說詞。
教學目標:
????依據(jù)教學大綱,結合新課程理念,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綱”,更要“目中有人”,即堅持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為本。由此確定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習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
?。?)、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韻美、情韻美的語言
????(3)、培養(yǎng)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的能力
????(4)、會寫一般描寫景物的記敘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 (1).?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
??? ?(2).?學習課文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寫法。
難點:
(1) .?學會寫導游詞。
(2).?學會如何向游人介紹當?shù)氐木拔?,并學會品析品味富有音韻美、情韻美的語言。
4: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對于移步換景的手法接觸不多,在老師的點撥下能很快找到作者的行蹤,慢慢體會出作者對阿里山的贊美之情。
5、教法、學法
???本節(jié)課在教法上,體現(xiàn)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在學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發(fā)現(xiàn)”,達到每個學生都有所發(fā)展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讓學生去理解,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避免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
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啟發(fā)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呈現(xiàn)阿里山圖片,營造氣氛,引入美如畫的阿里山。?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隨中國當代作家、美學家吳功正一道,去領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風采。(板書課題)
動。)
聽歌曲,欣賞阿里山美麗的圖片,收集有關阿里山的一些資料。
說明:這種導入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較快進入角色,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
(二)整體感知
1、走近阿里山----介紹阿里山
“1、2、3,到臺灣,臺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山上有神木……”身為臺灣中部地區(qū)的“山老大”,阿里山可說是名聞遐邇,它并非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義二縣的大武巒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組成。最高處海拔2663米,以其神木、櫻花、云海、日出四大勝景而聞名天下,而每年3、4月間的花季期間,絡繹不絕的“尋芳客”更是將山上擠得水泄不通。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偉大”的說法。(通過介紹更激起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2、默讀課文要求:
A、劃下表明作者行蹤的詞語
B、阿里山給人的總印象是什么?用一個字概括你對阿里山的總體印象
快速朗讀課文。
呈現(xiàn)自己收集的資料,拓寬知識面。
用圈點勾畫法,把作者的行蹤找出來,并能找出作者對阿里山的總印象。
課堂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讓學生在朗讀中抓住關鍵信息。
朗讀時教會學生運用圈點勾畫法,慢慢學會閱讀文章的方法。
說明:此設計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并能夠抓住重點。
(三)深入品味互動交流,
???????????1、??找出表示作者行蹤的短語或句子。?
(明確:“臺北松山機場”“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jīng)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轉,迂回穿過一片林區(qū)”“曲徑幽路”“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師小結:這種寫作的方法叫“移步換景”(即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一般游記都采用這種方法。)?
3、學以致用:根據(jù)移步換景的寫法,完成練習,學寫解說詞。由填字引入文章整體把握(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并對文章從整體把握;互動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跳讀誦讀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者也積極參預)
4、品析文章富有音韻美、情韻美的語言:教師教給學生品析語言的方法(從詞語、修辭、句式等角度),并給出范例。
學生根據(jù)作者的行蹤,試著畫一畫作者游阿里山的行蹤圖。
學生根據(jù)剛才所學,學寫導游詞,加深對移步換景手法的掌握。
學生從文中找出自己認為美的句子加以賞析。
學生課堂練筆,真正掌握移步換景的寫法。
朗讀自己的習作,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根據(jù)老師所給的范例,試著選一些自己喜歡的的優(yōu)美句子加以賞析。
使學生更直觀了解作者游阿里山的行蹤,便于學生盡快掌握移步換景的手法。
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學會寫導游詞,真正掌握移步換景、寓情于景的手法。
教給學生賞析語言的方法,讓學生在賞析過程中細想品味語言的美,領悟作者對阿里山的贊美之情。
說明:此設計是讓學生掌握移步換景、寓情于景的手法及品析語言的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檢查學生有沒有掌握賞析語言的方法。
(四)?總結反饋:?
教師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并及時反饋。
學生對文章重點進行整理。
說明: 此設計是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總結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反饋,指出不足之處,再次強調學習要點,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建議課后對其不足之處采取彌補措施。
(五)拓展延伸
§ 1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帶領大家游覽我們美麗的校園。寫出主要景點及其每個景點的征。?列出景點圖。思考完成。
§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
學生課堂練筆,檢查課堂所學情況。
說明:學生學習書本的最終目標是丟開書本,獲得能力;通過習作,學習一種記敘方法,也是本單元教學目標之一)
(六)作業(yè)
學生收集有關臺灣的資料,做一份“臺灣百科”的小報,互相交流,共同學習。
學生課外練筆。
說明:學在課堂,得益在課外。擴大課堂的范圍和學習內容。
5、教學設備
校園網(wǎng)、多媒體、投影儀
?《阿里山紀行》教學實踐報告
一、 指導思想、設計方案等說明
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紀行》 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語文上冊“江山多嬌”單元中一篇一篇游記。學生能從文本中欣賞到祖國名山大川,探訪祖國名勝古跡,領略風土人情,從而開闊胸襟,娛悅心靈,啟迪智慧,喚醒學生無限美好的情感體驗。
????教材中安排這樣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為了要通過朗讀、品析,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登山臨水,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愛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紀行》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寫的一篇游記。這篇游記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風的迷人風光,抒發(fā)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了“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贊揚了臺灣人民的生態(tài)意識和利用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達了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共同愿望。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的閱讀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墩n程標準》還指出:“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為此,《阿里山紀行》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掌握朗讀、默讀、瀏覽等各種方法,讓學生在與文本充分對話基礎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對話,借助語文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圍繞認知沖突,更好的解讀文章,提高能力,從而建構新知識。?
1、 實踐過程
?課前布置預習:
課前誦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并能復述課文內容,為課堂教學作準備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聽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欣賞阿里山圖片,營造氣氛,引入美如畫的阿里山。?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隨中國當代作家、美學家吳功正一道,去領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風采。(板書課題)
(說明:這種導入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較快進入角色,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
(二)整體感知
1、走近阿里山----介紹阿里山
“1、2、3,到臺灣,臺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山上有神木……”身為臺灣中部地區(qū)的“山老大”,阿里山可說是名聞遐邇,它并非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義二縣的大武巒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組成。最高處海拔2663米,以其神木、櫻花、云海、日出四大勝景而聞名天下,而每年3、4月間的花季期間,絡繹不絕的“尋芳客”更是將山上擠得水泄不通。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偉大”的說法。(通過介紹更激起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2、默讀課文要求:
A、劃下表明作者行蹤的詞語
B、阿里山給人的總印象是什么?用一個字概括你對阿里山的總體印象
(說明:此設計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深入品味互動交流,
???????????1、??找出表示作者行蹤的短語或句子。?
(明確:“臺北松山機場”“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jīng)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轉,迂回穿過一片林區(qū)”“曲徑幽路”“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師小結:這種寫作的方法叫“移步換景”(即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一般游記都采用這種方法。)?
3、學以致用:根據(jù)移步換景的寫法,完成練習,學寫解說詞。由填字引入文章整體把握(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并對文章從整體把握;互動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跳讀誦讀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者也積極參預)
4、品析文章富有音韻美、情韻美的語言:教師教給學生品析語言的方法(從詞語、修辭、句式等角度),并給出范例。
(四)?總結反饋:?
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總結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反饋,指出不足之處,再次強調學習要點,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建議課后對其不足之處采取彌補措施。
(五)拓展延伸
§ 1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帶領大家游覽我們美麗的校園。
§ 寫出主要景點及其每個景點的特征。?列出景點圖。思考完成。
§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 (學習書本的最終目標是丟開書本,獲得能力;通過習作,學習一種記敘方法,也是本單元教學目標之一)
(六)作業(yè)
學生收集有關臺灣的資料,做一份“臺灣百科”的小報,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學在課堂,得益在課外。擴大課堂的范圍和學習內容)
五、板書設計
阿里山紀行
吳功正
移步換景
美、奇、幽、靜
融情于景
喜愛、贊美
設計說明:力求簡潔、美觀、大方,清晰的展現(xiàn)課堂的主要內容
2、 收獲與體會
本節(jié)課,學生運用圈點勾畫法很快就了解了作者游覽阿里山的行蹤,并在欣賞阿里山美景的同時,學會了游記所采用的移步換景、寓情于景的寫法,學會了寫導游詞,并能在反復朗讀中品析文章語言的美,領悟到作者對阿里山的贊美之情,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這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很值得推廣。除此外,還體會到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認真?zhèn)浣滩?、備學生,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能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重點。
3、 問題與建議
不足:有些學生缺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在學以致用學寫導游詞時,
所寫的與事實有出入,還有在品析語言時,還是有個別學生美能完全掌握。
建議:教師應在課前準備階段讓學生針對自己熟悉的旅游景點,查找相關資料,這樣所有的學生都能行動起來,每個人都能掌握移步換景和寓情于景的寫法。還有針對個別學生賞析語言時,概況不準確的現(xiàn)象,教師應給予適當?shù)囊龑А?
4、 評價方法或工具
評價方法:量化方法、非量化方法
評價工具:(1)教師自制的學科測試
(2)行為觀察記錄
(3)問卷法
(4)交談法
(5)技能實演
(6)各類獎懲
6、教學評價表
評價對象
初二全體學生
評價目的
對問題設計合理性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評價
評價內容
評價等級
等級說明
評價結果
原因分析和應對方法
1
分組討論中學生參與度
A
90%以上
A
課前學生預習很充分,教師設計的問題都在學生接受范圍之內
B
60%到80%
C
60%以下
2
教學重難點有沒有解決
A
全部解決
A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合作,所有問題解決。
B
基本解決
C
部分解決
3
學生的交往狀態(tài)
A
全部交流
A
課前教師就把學生分成小組,便于課堂合作討論。
B
部分交流
C
不交流
4
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
A
積極思考
A
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積極思考問題。
B
消極思考
C
不思考
5
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
A
高亢
A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
B
沉穩(wěn)
C
消沉
6
學生問題的生成狀態(tài)
A
自然生成
B
學生對移步換景的寫法接觸不多,需要老師給予指導。
B
教師引導生成
C
未生成
7
學生狀態(tài)的滿足度
A
滿足
A
每個學生都掌握了文章的重點,都收獲不小。
B
基本滿足
C
部分滿足
,阿里山紀行,吳功正,走近阿里山,阿里山 位于臺灣嘉義縣東北,是大武巒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巒的總稱。 最高峰為大塔山,海拔為2663米。阿 里山風景區(qū)面積約有175公頃,是臺灣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園和旅游勝地,阿里山以五奇著稱,即登山鐵路、森林、云海、日出及晚霞,它們不但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其聲名更是遠播海內外。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臺灣的美麗”之說。,教學目標:,,,1、學習移步換景、寓情于景的寫法。 2、欣賞美景、品味語言,檢查預習,風mǐ( ) 一hóng( ) huǎng( )如隔世 山lán( ) 莽莽( ) 諦聽( ) 幢頂( ) 禪的世界( ),靡,dì,泓,恍,嵐,mǎng,chuáng,chán,,請你說一說作者游覽阿里山的游蹤;(凡是游蹤的詞句劃出來 ),整體感知一,尋覓游人蹤,臺北松山機場,,,,景隨步移,依次道來,條理井然,臺北中部城市嘉義,阿里山火車站,神木,,穿過一片林區(qū),,下山路上,,假如你是吳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導游,你將如何介紹今天的行程?請參照標明作者行蹤的語句,填寫完善下列解說詞。,,學以致用,溫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說話的順序。還有 啊,千萬別忘了你是導游,要注意語態(tài)和 禮貌哦。,大家好!非常高興,今天由我?guī)ьI大家一起游覽阿里山,宴會結束后,我們將從( )乘飛機到達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進山,經(jīng)過3個小時的運行后我們會到達 ( ),從這里開始我們需要步行上山,穿過一片( ),我們會看到( ),邁過( )間的( ),最終將會欣賞到阿里山的標志和靈魂——( )……,森林小火車,臺北的松山機場,嘉義,阿里山站,林區(qū),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徑幽路,神木,,作者覺得阿里山的風光如何? (用文中語句回答),整體感知二,風光美如畫,,,神木:,,,,,,,研讀課文,1、看看作者一路上都見到了哪些美景? 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 并體會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景,風光美如畫,,,,靜謐凈潔,青苔厚密,無邊無際,巨大悠久,,喜愛贊美,情,,愛阿里山,森林小火車:,樣式古典,姊妹潭:,清澈透亮,原始森林:,曲徑幽路:,森林樹木:,神木:,研讀課文,2、你覺得,在這么多美景當中作者 重點描述的是哪一個美景? 依據(jù)是什么?,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觀察和描述重點,神奇的神木,研讀課文,3、神木究竟神在哪?為什么說神木 是阿里山的標志和靈魂?,那神木究竟神在哪?,高大 :,歷史悠久:,巨創(chuàng) :,阿里山的標志、靈魂,,,,神木,堅強不屈、不屈不撓、昂然向上,高達58米,胸徑6、5米,樹齡大約三千年,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距山間,無可匹敵,詞語:恰當?shù)膭釉~、貼切的形容詞、疊詞,修辭手法:比喻、排比、擬人、對偶等,表現(xiàn)手法: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句式:長句、短句、整句、散句等,品味鑒賞,方法指導,,,,,,阿里山紀行,吳功正,,更多課件、公開課等內容,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中小學教學”以及“中學考試”,,,掃描二維碼獲 取更多資源,
鎮(zhèn)江市中小學中青年骨干教師現(xiàn)代教育技術
實踐活動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標分析(結合課程標準說明本節(jié)課學習完成后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
(2)、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韻美、情韻美的語言
????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的能力
????
(2)、會寫一般描寫景物的記敘文。
情感目標: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學習者特征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心理特征、知識結構等方面進行描述):八年級的學生的思維趨向成熟,對語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歡朗讀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第四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阿里山紀行》,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fā)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xù)鞏固單元要求。引導學生在學習時,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在學習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過程(按照教學步驟和相應的活動序列進行描述,要注意說明各教學活動中所需的具體資源及環(huán)境):
(一)情境設置,導入課題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呈現(xiàn)阿里山圖片,營造氣氛,引入美如畫的阿里山。?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隨中國當代作家、美學家吳功正一道,去領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風采。(板書課題)
(說明:這種導入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較快進入角色,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
(二)解決重點、合作探究
1、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阿里山的資料。(通過介紹更激起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2、課前要求學生預習的問題
(1)、文中表明作者行蹤的詞語?看看作者一路上都見到了哪些美景?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征? 并體會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阿里山給人的總印象是什么?用一個字概括你對阿里山的總體印象
(3)、游記一般采用的寫作手法是什么?
(4)、本文語言很美,你能不能試著賞析。
(5)、能否模仿著寫一段鎮(zhèn)江景點的導游詞
(6)神木究竟神在哪?為什么說神木是阿里山的標志和靈魂?
(說明:此設計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出示問題, 分組合作,信息收集,匯報分享:(提供幻燈片及網(wǎng)站名)
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定問題(組內也做好問題選定的統(tǒng)籌),在學習網(wǎng)站上查找資料,進行小組交流(由組長負責主持、記錄員記錄、匯報員做好總結匯報準備)。然后再由匯報員在班級里匯報,進行資料共同分享。
?
(三)在問題匯報基礎上展開學習
?1、展現(xiàn)學生?找出來的表示作者行蹤的短語或句子。?作者一路上都見到的美景
(明確:“臺北松山機場”“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jīng)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轉,迂回穿過一片林區(qū)”“曲徑幽路”“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在解決問題(1)的基礎上,老師讓學生說一說阿里山給人的總得印象是什么,用一個詞概況,解決問題(2)(知識目標)
3、在問題(2)的基礎上,教師介紹游記常用的寫法:“移步換景”(即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一般游記都采用這種方法。)?解決了問題(3).
4、在解決問題(3)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學以致用,要求運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完成練習,學寫解說詞。由填字引入文章整體把握(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并對文章從整體把握;互動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跳讀誦讀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者也積極參預),完成后提高要求,要求學生能運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寫一段鎮(zhèn)江景點的解說詞,解決了問題(4)(能力目標)
5、老師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試著品析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為了讓學生能很快掌握賞析語言的方法,教師可給出范例(從詞語、修辭、句式等角度),問題(5)得以很好的解決。
6、最后研討問題(6),把握文章的中心,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情感目標)
(四)?總結反饋:?
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總結本堂課的學習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反饋,指出不足之處,再次強調學習要點,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建議課后對其不足之處采取彌補措施。
(五)拓展延伸
§ 1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帶領大家游覽我們美麗的校園。
§ 寫出主要景點及其每個景點的特征。?列出景點圖。思考完成。
§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 (學習書本的最終目標是丟開書本,獲得能力;通過習作,學習一種記敘方法,也是本單元教學目標之一)
(六)作業(yè)
學生收集有關臺灣的資料,做一份“臺灣百科”的小報,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學在課堂,得益在課外。擴大課堂的范圍和學習內容)
五、板書設計
阿里山紀行
吳功正
移步換景
美、奇、幽、靜
融情于景
喜愛、贊美
(設計說明:力求簡潔、美觀、大方,清晰的展現(xiàn)課堂的主要內容)
教學資源(說明在教學中資源應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八年級的學生的思維趨向成熟,對語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歡朗讀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阿里山紀行》,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fā)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xù)鞏固單元要求。引導學生在學習時,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在學習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前,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呈現(xiàn)阿里山圖片,引入課文。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查找出作者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先是小組內交流,理解課文,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然后在班級內交流。借助博客等可以交流的網(wǎng)頁,引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及拓展,通過上網(wǎng)搜索相關的的文章加深理解,更符合學生的思維及情感發(fā)展和現(xiàn)代教育的要求。
評價方法或工具(說明在教學過程中將用到哪些評價工具,如何評價以及目的是什么):
項 目
評 價 說 明
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
能遵循初二年級學生認知特點, 90%的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
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目標達成
學生能快速瀏覽并收集所需資料并進行提煉,也學會通過網(wǎng)絡來共同交流、分享自身的感悟。
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
問題設計難易適中,學生沒有因問題難而無所適從,都能積極參與討論。
課堂延伸過程評價
通過學習,學生能憑借查找的資料,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能夠學以致用。
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
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深入淺出,重難點把握準確,教學方法使用恰當。
教師對問題的處理
問題設計恰當、合理,具有較大的啟發(fā)性,能促進學生思維,培養(yǎng)問題能力,符合語文學科特點。
三維目標的達成
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遵循學生自身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獲取知識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討論、理解過程,潛移默化地達成能力和情感目標。
《阿里山紀行》教學實踐報告
一、教學設計理念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的閱讀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課程標準》還指出:“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為此,《阿里山紀行》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閱讀技能,掌握朗讀、瀏覽等各種方法,讓學生在與文本充分對話基礎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對話,借助語文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圍繞認知沖突,更好的解讀文章,提高能力,從而建構新知識。
二、教材的分析反思: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阿里山紀行》是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江山多嬌”單元主題下的一篇游記。云山蒼蒼,江水茫茫,讀山品水,意味深長。人們游歷名山大川,控訪名勝古跡,領略風土人情,能夠開闊胸襟,娛悅心靈,啟迪智慧,喚醒無限美好的情感體驗。
教材中安排這樣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為了要通過朗讀、品析,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登山臨水,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愛我中華,愛我世界美好情感。/+教學目標
依據(jù)教學大綱,結合新課程理念,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綱”,更要“目中有人”,即堅持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為本。由此確定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習移步換景的表現(xiàn)手法
a、 找出作者游覽的線索。
b、 融情于景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阿里山的如畫風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 找出作者游覽的線索,學習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寫法。
2. 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難點:欣賞阿里山的迷人風光,體會兩岸人民心心相融的民族感情。
三、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反思:
?? 本節(jié)課在教法上,體現(xiàn)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在學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發(fā)現(xiàn)”,達到每個學生都有所發(fā)展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讓學生去理解,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避免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
教學手段上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啟發(fā)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四、教學程序反思:
?課前布置預習:
(一)欣賞歌曲《高山青》,導入新課:
(反思說明:欣賞阿里山美麗的風光,設置情境,很快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
(二)預習檢查及展示
給加點的字注音:
風靡 堪稱 魚鱉 雄踞
山嵐 諦聽 幢頂
紅檜 靜謐 無可匹敵
(反思說明:預習工作要求在課前做好,課堂教學在學生熟悉教材的情況下開展,學生有話可說,有疑可問。)
(三)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問題,走進文本。
1、概括阿里山的風光特點。
——風光美如畫
2、在文中劃出表現(xiàn)作者行蹤的語句。歸納寫作順序和寫作方法。
——從臺北機場搭機,僅四十分鐘就到了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
——經(jīng)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車站
——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峰回路轉,迂曲穿過一片林區(qū),出現(xiàn)一泓水潭
——山間的曲徑幽路
——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
——下山的路上。
學習“移步換景”的 寫作方法:
就是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游記一般都采用這種寫法。
(反思說明:引導學生對文章從整體把握;互動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跳讀誦讀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者也積極參與,此設計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四)合作交流,四人小組討論:
1.文章寫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這些景物各有哪些特點?
林海云霧 濃稠
深山水潭 清澈
原始森林 寧靜
曲徑幽路 幽深
森林無邊 廣闊 多姿
千年神木 神奇
2.你認為本文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這是一種什么寫作手法?
——喜愛、贊美,融情于景
(反思說明:交流合作,以互動形式展開,展示不同理解、不同意見,在民主的基礎上集中意見形成科學答案,學習融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五)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反思說明:品味語言時,注重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學生朗讀效果教好,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
(六)大膽質疑。
(反思說明: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學以致用:請用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方法介紹橫塘中學校園的美麗景色。
(反思說明:學習書本的最終目標是丟開書本,獲得能力;通過習作,學習一種記敘方法,也是本單元教學目標之一)
(八)|結束語: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雋永的詩,如一 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生動的畫,如一曲悠遠的歌……什么時候我們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參天、威風八面的神木?什么時候我們也能去阿里山賞云海,觀日出?……讓我們共同企盼祖國早日統(tǒng)一,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
(讓學生回味無窮)
【附】板書設計:
阿里山紀行 吳功正(美學家)
游記散文
移步換景 音樂美
融情于景 情韻美
(說明:力求簡潔、美觀、大方,清晰的展現(xiàn)課堂的主要內容)
五、體會收獲反思:
(一)查找資料,做好課前預習工作
課前我先讓學生回去查找關于臺灣的一些資料,尤其是風景名勝,讓學生先對寶島臺灣有個大致的了解,激發(fā)他們渴望實地一游的興致。課上交流介紹自己所查資料后,就讓學生看課文,和作者一起去阿里山一飽眼福。
(二)利用導游詞,介紹阿里山風景
課前已經(jīng)向學生介紹過如何寫導游詞,所以在這節(jié)課上,我讓學生先從文中找到并概括作者所介紹的景物,并用一些恰當?shù)脑~語歸納出景物的特點。全班交流后,讓學生試著選擇其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兩個景物,以導游的身份,對大家作一介紹。要求盡量不照搬文中語句,體現(xiàn)移步換景,語言生動優(yōu)美,表現(xiàn)景物特點。學生口頭準備幾分鐘后,再在班級進行交流,大家點評,推選出最佳導游。
在這一過程中,難度較大,花時也長,但因為課前已經(jīng)對臺灣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該怎么寫導游詞,而且口頭介紹之前先對文本有一個充分的閱讀,所以學生在介紹景物的時候,捕捉到位,語言優(yōu)美,很好地表現(xiàn)了景物的特點,既掌握了知識,也鍛煉了能力。所以還是要敢于嘗試。
(三)優(yōu)美語句的賞析與摹寫
作為一篇游記,本文語言優(yōu)美。在我的示范和指導之下,學生在書上用圈點勾畫法,找出文中認為精彩的語句,做賞析批注。最后全班交流補充,并且從中尋找寫作竅門,然后嘗試寫一個小片段,最后交流點評,比一比,誰寫得最好。點評后再重新修改寫到作業(yè)本上,繼續(xù)提高。
應該說,這節(jié)課,并不僅僅是帶著大家欣賞了阿里山的優(yōu)美風光,更是品味了優(yōu)美的詞句,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對于以后如何寫景是比較有幫助的。
4
收藏